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新生儿病区收治的63例胃食管反流的早产儿,采用洗胃、体位、灌肠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治疗和护理。结果:63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减少,体重均有增加。结论:通过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有效控制并治疗新生儿的胃食管反流,从而降低胃食管反流引发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病的临床特点与护理.方法 总结68例早产儿胃食管返流患儿的病例资料,包括早产儿实施早期药物治疗、腹部按摩、体位护理、扣背护理、喂养护理、呼吸道护理等.结果 经精心治疗护理,患儿呕吐症状减轻或消失,呼吸暂停未见复发,无1例发生窒息死亡.结论 通过合适的体位安置和合理喂养,有效减少或防止早产儿胃食管返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的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临床现象,是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呕吐最常见原因之一[1]。我科通过对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采取体位护理、喂养、洗胃等护理干预,有效地减少了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仰俯卧位对早产儿护理的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青海红十字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6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30例行体位变更,每3h按仰卧位、俯卧位、仰卧位顺序变换;对照组30例行常规持续仰卧位,观察两组患儿体重增长情况、胃食管反流情况、反复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俯卧位患儿体重增长较仰卧位患儿快,而胃食管反流情况、反复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平均住院时间较仰卧位患儿少(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产儿护理中变更体位与传统仰卧位比较,可增加患儿体重、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反复呼吸暂停发作次数及缩短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位和喂养护理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66例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早产儿随机等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仰卧位和头高俯卧位安置体位,均给予按时喂养和药物治疗;分析两组的护理效果、入院前后的呕吐溢乳次数及吸入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和显效率分别为90.91%和72.73%,均高于对照组的69.70%和45.45%(P<0.05);入院后1周的溢乳呕吐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6.06%与27.27%,P<0.05)。结论:体位和喂养护理防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胃食管返流最佳的护理措施,降低其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儿科2009年间收治的30例早产儿胃食管返流患儿从临床监测、消化道护理、体位等几方面对患儿实施规范系统的治疗及护理监测。结果30例胃食管返流早产儿中,无一例发生呕吐物返流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结论对早产儿早期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防止胃食管返流的发生,避免各种并发症,提高早产儿的成活率及成活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兰卫华 《中国医药导刊》2012,(12):2191+2193
目的:探讨体位干预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方法:将我科2011年1-12月患有胃食管反流新生儿82例,按入院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41例和实验组4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体位干预护理方法。结果:体位干预护理4天后记录、比较2组患儿呕吐发生例数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实验组患儿呕吐8例,吸入性肺炎3例;对照组患儿呕吐20例,吸入性肺炎14例,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位干预护理能明显减少胃食管反新生儿的呕吐次数和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新生儿病区收治的55例患有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采用洗胃、安置、抚触、体位和饮食调整以及药物相结合等综合治疗和护理。结果55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次数明显减少。结论运用这种综合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并治疗新生儿的胃食管反流,从而降低胃食管反流引发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儿体重的增长。  相似文献   

9.
胃食管反流是指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 ,导致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临床表现。常发生于新生儿期 ,特别是早产儿易多见。由于可出现窒息、消化道出血、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严重并发症 ,甚至危及患儿的生命。现将我科 1995年 3月至 1999年 3月期间胃食管反流 4 4例患儿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从 1995~ 1999年新生儿病室共收治胃食管反流患儿 4 4名 ,其中男 32名 ,女 12名 ,早产儿 36名 ,足月新生儿 8名 ,平均年龄 2天 ,除 2名患儿自动出院外 ,平均住院 5天 ,均病愈出院。胃食管反流患儿临床表现为呕吐、体…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伴高位截瘫患者出现胃食管反流的原因以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颈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并发生胃食管反流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分析其食物反流原因,包括胃肠因素、意识障碍、胃管因素、体位因素、气切吸痰、术后进食、药物反应、陪护因素等,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综合护理措施,观察和分析临床效果。结果本组40例患者有38例在2d内得到有效控制,其余2例在7d内得到有效控制,有效率100%。结论帮助颈髓损伤伴高位截瘫并出现食物反流患者采取适宜的体位,加强肠道功能护理以及鼻饲护理,强化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胃食管反流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是由于全身或局部原因引起的下端食管括约肌(lower esophageasphincete,LES)功能不全,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的一种临床表现,并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GER易发生于新生儿期,尤其是早产儿,发病率在80%-85%[1],且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窒息、呼吸暂停、吸人性肺炎、甚至猝死.而绝大多数胃食管反流患儿经内科治疗和精心护理是可以改善症状的,包括饮食喂养方法、体位喂养、药物调节胃肠道功能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临床上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方法选取在2015年5月至2016年8月在大学附近某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对食管外症状的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引起危险的因素,且对其总结。结果关于胃食管反流病,在所有患者进行分析,发生食管外症状的概率为43.0%,其中咽喉炎占据51.2%,咳嗽占据32.6%,哮喘占据16.3%,造成该疾病发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劳累过度,吸烟安全以及饮食结构不合理造成的。结论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造成食管外症状发生概率有所增加的原因包括吸烟、饮食结构不合理以及GERDQ量表评分比较高等,因此在护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这些危险因素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3.
肖珮  徐晓娟  黄银有 《吉林医学》2012,33(6):1129-1131
目的:观察非营养性吸吮(Non-nutritive sucking,NNS)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的疗效,评估非营养性吸吮对减轻胃食管反流早产儿的呕吐症状,减少胃残留及促进胃排空的作用。方法:将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患儿14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74例)和对照组(73例),两组均根据体重、胎龄、出生日龄计算热卡,用同一种配方乳喂养,喂养不足的部分给予静脉营养补足,治疗组加用非营养性吸吮(NNS)。通过食管复方泛影葡胺(Compound meglumine diatrizoate)造影,观察患儿7 d及14 d后呕吐症状及食管复方泛影葡胺造影记录反流情况及胃残留率的变化。结果:治疗组7 d,14 d呕吐、胃残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NS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显著、安全、有效,可加快胃排空,有利于早产儿生后胃肠功能的发育,促进早产儿对喂养的耐受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是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下端食管括约肌功能不全,胃内容物反流人食管的一种临床表现。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括约肌的短暂松弛,其他与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有关的因素还有胃排空延迟和腹内压增高,我们对2000年1月-2006年1月入住我院的50例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B超测定胃排空速率及在B超直视下观察胃食管逆蠕动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价值。方法B超测定40例早产儿喂奶后0~30min、31~60min、61~90min、91~120min时胃排空速率及各时段的反流次数,分析其相关性。结果喂奶后61~120min胃排空最快(P<0·01),31~60min胃食管反流次数最多(P<0·01),喂奶后胃排空速率与反流次数呈负相关(P<0·01)。结论早产儿胃排空明显延迟,胃排空延迟与胃食管反流次数密切相关。B超测定胃食管反流次数及胃排空速率对患儿无伤害、方便易行,可多次重复、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方法通过99mTc-DTPA胃食管显像方法测定从1997年11月到1999年2月共77例相对正常新生儿的60min胃排空率和胃食管反流指数,其中足月儿46例,早产儿31例,以此了解相对正常新生儿无症状反流的发生率,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关系。结果足月儿无症状胃食管反流率为60.9%(28/46),早产儿达83.9%(26/31),差异有显著性。无症状反流指数平均为6.7%。足月儿或早产儿组中,有反流或无反流者,其胃排空率没有差异。结论新生儿中存在一定比例的无症状胃食管反流,尤其是早产儿;未发现胃食管反流指数与胃排空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影 《中国医学创新》2008,5(9):106-106
胃食管反流(GER)是指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称为胃食管反流病(GERD).新生儿GERD主要原因是食管下括约肌的短暂松弛,其他与新生儿GERD有关的因素还有胃排空延迟和腹内压增高.我们对2005年1月~2007年10月入住本院NICU的60例新生儿GERD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结果及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体位与反流的关系及反派的发生机理,选择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内镜检查示食管下皮炎症患者12例,停用抗酸剂、抑酸剂及胃肠动力药物1周,进行食管内PH值监测、食管内压、下食管括约肌压力及胃内压力测定,比较直立位和卧位餐后反流的发生频率及发生机理。结果:两种体位的酸反流频率相似;两种体位的反流均与下食管括约肌的暂时松弛有关;两种体位均可见胃内压升高引起的胃食管反流,但不及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所致反流的频率高。表明:直立位反流在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病中与卧位反掀起同等重要的作用;两种反流的主要发生机理均为下食管括约肌的松弛,胃内压升高也在胃食管反流的发病户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刘受祥 《中外医疗》2013,(25):103-103,105
目的探讨不同的治疗措施对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方法对该院收治的36例胃食管反流患儿,该组患儿采用梯级治疗方案;一级为体位疗法+饮食疗法,二级为体位疗法+饮食疗法+药物治疗,三级为手术治疗。结果其中36例患者在采用一级治疗方法治疗有效例数13例,占36.1%。其余23例患者在接受二级治疗后,21例患者治疗显效,占91.3%。其余有2例患儿经上述治疗后症状无缓解,转院治疗,无行手术治疗病例。结论经过体位、饮食、药物等治疗方法后大多数患儿症状能明显改善和治愈。故早期诊断胃食管反流,早期获得治疗,对减少GER并发症及患儿的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吴莲 《当代医学》2007,(19):120-121
通过对我科收治的30例有胃食管反流的新生儿采取消化道护理-洗胃的方法进行护理干预,探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原因、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减少新生儿胃食管反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