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自杀人际理论框架下,探讨大学生精神病态和自杀意念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精神病态自评量表(简版)、人际需要问卷和Beck自杀意念量表对55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 20.0和Mplus 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归属受挫和累赘感知均部分中介了精神病态两维度与自杀意念间的关系。结论:精神病态水平高的个体更容易遭受人际困扰,进而产生归属受挫,感到是他人负担,从而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前自杀尝试”替代“自杀意图”对自杀人际理论的核心假设进行进一步探索和验证。方法:采用人际需求量表、自杀行为筛查问卷和获得性自杀能力量表对862名大学生施测。结果:(1)累赘感知、归属受挫和获得性自杀能力与自杀意念、前自杀尝试和自杀尝试显著正相关;(2)自杀意念和前自杀尝试在累赘感知/归属受挫与自杀尝试的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3)该链式中介作用受到获得性自杀能力的调节。结论:使用“前自杀尝试”替代“自杀意图”后,自杀人际理论的核心路径均被验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考察抑郁症患者心理弹性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的调节作用。方法:选取94名抑郁症患者测量贝克自杀意念量表中文版(BSICV)、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心理弹性量表(CD-RISC),并通过内隐自杀意念联结测验(ISAT)考察患者的内隐自杀意念(D值)。结果:有外显自杀意念组的心理弹性总分和各维度得分均显著低于无外显自杀意念组(t=-2.73,-2.41,-2.52,-2.95;P0.05)。心理弹性总分及各维度得分与D值显著负相关(r=-0.32,-0.32,-0.23,-0.33;P0.05),心理弹性总分、力量性及乐观性维度得分与外显自杀意念总分显著负相关(r=-0.25,-0.29,-0.33;P0.05)。心理弹性的乐观性维度对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R~2=0.25,0.18;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心理弹性与其内隐和外显自杀意念均显著相关,心理弹性的乐观维度是可以显著调节患者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自杀人际理论框架下,探讨大学生愤怒与自杀意念间的关系。方法:采用Beck自杀意念量表、人际需要量表和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量表II对650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用SPSS12.0和Lisrel 8.7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累赘感知完全中介了特质愤怒和愤怒控制与自杀意念间的关系,部分中介了愤怒内部表达和自杀意念间的关系。结论:特质愤怒水平高的个体,其愤怒控制水平较差,容易产生冲动行为,进而通过增加个体的累赘感知,促进个体自杀意念水平的上升。愤怒内部表达既可以直接影响自杀意念,也可以通过提高个人体的累赘感知水平间接影响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杀尝试者的内隐自杀意念及其本质,并考察内隐自杀意念对自杀尝试的解释作用。方法:采用死亡/自杀内隐联想测验范式、自杀行为筛查问卷以及Beck抑郁问卷对45名自杀尝试者和48名无自杀尝试者进行测量。结果:(1)自杀尝试组的内隐自杀意念显著大于无自杀尝试组;(2)相比于无自杀尝试组,自杀尝试组的自我与活着的内隐联系更弱,而两组被试的自我与死亡的联系强度无显著差异;(3)在控制抑郁、外显自杀意念后,内隐自杀意念仍能显著解释自杀尝试的变异。结论:自杀尝试者的内隐自杀意念表现为自我与活着的内隐联系较弱。内隐自杀意念和自杀尝试行为之间关系密切,有可能成为识别未来自杀尝试风险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抑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抑郁组和正常组,进行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测验,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①抑郁组与正常组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无差异性(t=0.37,P0.05);外显自杀态度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且整体呈现中立或矛盾的态度;②内隐与外显自杀态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15,P0.05;r=0.07,P0.05)。结论①抑郁因素只调节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对内隐自杀态度无影响;②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显著不相关,呈"分离"状,即自杀态度以内隐、外显两个独立的系统共存。  相似文献   

7.
武昱  杨丽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2,(6):1263-1269+1343
目的:在有自杀史的精神科住院病人中,探索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如何变化以及三种风险因素对短期自杀意念的预测效力。方法:采用方便取样对天津市某精神病院27名有自杀史的住院病人进行自然住院周期内(1-28天)每日随机4次的自杀意念生态瞬时评估(实时纸笔作答,累计评估538天,共计完成1883次评估,整体遵从率90.9%)。结果:几乎所有被试的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在研究期内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自杀意念及其风险因素的时间序列均遵循锯齿形的变化模式。多层线性模型显示,同一时刻的绝望、归属受挫、累赘感知与自杀意念显著相关,但在控制前一时刻的自杀意念后,三种风险因素均与数小时后的自杀意念不相关。此外,自杀意念在一天之内遵循显著的线性增长模式。结论:在有自杀史的精神科住院病人中,自杀意念及其三种风险因素均具有短时波动性,自杀意念从早到晚呈逐渐加重的趋势;绝望、归属受挫以及累赘感知均不能显著预测短期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和自杀意念水平,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分层随机抽取广东省在校大学生共449名,采用社会和情绪孤独感量表中文版、自杀意念量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同时施测,再通过实验法,考察孤独感高低分组的大学生在内隐自杀联结测验(Implicit Suicide Association Test)上得分的差异.结果:孤独感与抑郁(r=0.290,P<0.01)、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66,P<0.01),层次回归分析表明,控制抑郁水平后,孤独感对自杀意念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β=0.262,P<0.001).高孤独感得分者内隐自杀联结测验中的IAT效应明显高于低孤独感得分者(F=7.58,P<0.01).结论:自杀的内隐和外显态度具有同一性.除抑郁外,在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也是预测自杀意念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与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大学生生命价值观问卷(CSLVQ)和自杀意念量表(SIOSS),对412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226,P0.01),生活事件与生命价值观呈显著负相关(r=-0.137,P0.01),生命价值观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488,P0.01)。有自杀意念组在生活事件各维度上都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有自杀意念组在生命价值观各维度上都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在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间起调节效应和部分中介效应。结论: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生命价值观,有利于缓解和降低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内隐联想测验(IAT)、简式内隐测验(BIAT)、单类内隐测验(SC-IAT) 3种实验范式对大学新生内隐自杀意念的测量效果。方法:在广西大学2016级全体新生(n=6951)中选取261名学生进行IAT、BIAT和SC-IAT测评,剔除无效数据后,3组有效被试各80人。以每个实验的效应指标值(D值)为内隐自杀意念的指标值,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条目15和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条目25的得分评估外显自杀意念。结果:3组的总样本和不同人口学特征大学生的D值与0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5); 3组之间的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01),IAT组的D值最大。SCL-90条目15、UPI条目25得分与IAT、BIAT、SC-IAT实验测量D值的相关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结论:与BIAT和SC-IAT相比,IAT测量的效应指标最高,敏感性最好,测量大学新生内隐自杀意念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学生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自我效能感在其中可能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死亡态度描绘量表(DAP-R)、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对某医学院437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逃避死亡接受与自杀意念各因子均呈显著正相关(r=0.382,0.184,0.268,0.378;P0.001),自然死亡接受与乐观因子、睡眠因子及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148,-0.226,-0.164;P0.01);2逃避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t=6.871,P0.001),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t=-2.469;P0.05);3自我效能感在逃避死亡接受和自然死亡接受对自杀意念的作用中均起部分中介作用(c’/b=-1.243,3.616;P0.001)。结论:对医学生进行死亡教育,提高自我效能感,可有效的减少自杀意念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 -17.039,p0.001)、学习压力(t= -13.000,p0.001)、受惩罚(t= -11.000,p0.001)、丧失(t= -8.800,p0.001)、健康适应(t= -15.631,p0.001)、其他(t= -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 -16.060,p0.001)、抑郁总分(t= -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 -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 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 -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 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自尊和抑郁对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分量表、贝克抑郁自评量表—"自杀想法"条目对280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6.95%,有自杀意念组的生活事件各因素得分及总分、抑郁总分显著高于无自杀意念组,人际关系(t=-17.039,P0.001)、学习压力(t=-13.000,P0.001)、受惩罚(t=-11.000,P0.001)、丧失(t=-8.800,P0.001)、健康适应(t=-15.631,P0.001)、其他(t=-12.240,P0.001)、生活事件总分(t=-16.060,P0.001)、抑郁总分(t=-29.821,P0.001),有自杀意念组的自尊总分(t=-3.92,P0.001)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组;生活事件、抑郁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179,0.638,P0.01),自尊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259,P0.01);生活事件通过自尊和抑郁的中介效应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分别为0.054和0.255),生活事件通过自尊作用于抑郁,又通过抑郁间接影响自杀意念(中介效应值为0.112)。结论:减少负性生活事件,消除抑郁情绪,提高自尊水平,能够有效降低大学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及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的关系,探讨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方便取样,选取某一综合性大学2009届大一新生789名,收回有效问卷750份。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幸福感量表(GHQ)、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进行调查。结果:大学新生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1.6%。有自杀意念的大学新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得分均低于无自杀意念大学新生(P0.01)。幸福感得分和生活满意度得分与自杀意念得分呈负相关(r=-0.51,-0.47,P0.01),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和自杀意念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46.8%。结论:大学新生自杀意念的形成与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有着密切的关系,幸福感在生活满意度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之间的关系,为预防自杀提出理论依据和实证经验。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天津和山东的城乡居民共1172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一般情况调查表、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和巴瑞特冲动性人格量表(BIS)来了解被试的自杀意念、自杀倾向和冲动性。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冲动性人格特质与自杀意念强度和自杀倾向的关系。采用Bootstrap程序对自杀意念在冲动性人格与自杀倾向间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居民最忧郁时的自杀意念率是18.1%。BSI-CV得分与BIS得分呈正相关(r=0.14、0.15,均P0.001)。中介效应检验显示,自杀意念在冲动性与自杀倾向之间起到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96%。结论:冲动性人格特质通过影响个体的自杀意念,进而影响自杀倾向,因此有必要对高冲动性和自杀意念强的个体予以关注,预防自杀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自杀态度对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2016年12月,通过方便取样的方式,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问卷、自杀态度问卷和自杀意念问卷,对天津市某大学48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大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为17.6%;年级对自杀意念的形成有重要影响(P0.05),而性别、生源地对其无显著影响(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父亲关爱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7,0.112,0.145;P0.05),母亲控制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正相关(r=0.193;P0.01),母亲控制、父亲控制与对自杀行为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89,-0.157;P0.01),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092,-0.093;P0.05),母亲关爱、母亲鼓励自主与对自杀者家属的态度呈显著负相关(r=-0.155,-0.089;P0.05);对自杀行为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92,-0.177;P0.01),对自杀者的态度与自杀意念最抑郁时的得分呈显著负相关(r=-0.117;P0.01),对安乐死的态度与自杀意念呈显著负相关(r=-0.155,-0.127;P0.01)。自杀态度在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杀意念之间共建立8个中介模型,且全部为部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对自杀意念有直接影响,且部分是通过自杀态度的中介作用实现。  相似文献   

17.
金璐 《校园心理》2022,(5):391-394
目的 探讨中学生性别对外显自我价值感和内隐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以及内隐自我价值感与外显自我价值感的关系。方法 采用Go/No-Go联想任务测验测量某中学69名中学生内隐自我价值感,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测量其外显自我价值感。结果 不同性别因素对中学生外显自我价值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1,P>0.05),但对内隐自我价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12,P<0.05);在自我价值感的系统结构中,内隐自我价值感和外显自我价值感不存在显著相关(r=-0.124,P>0.05)。结论 女性内隐自我价值感明显高于男性,中学生的内隐、外显自我价值感彼此独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大学生生存理由与其压力性生活事件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生存理由在大学生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中介和调节效应。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中文版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I-CV)和中文版生存理由量表(RFL-C)对湖南6所高校的2679名大学生匿名施测。结果:大学生生存理由总分(r=-0.046,P<0.001)及生存信念(r=-0.096,P<0.001)、对亲友的责任心(r=-0.080,P<0.001)、对未来子女的考虑(r=-0.054,P<0.01)分量表与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对自杀的恐惧(r=0.098,P<0.001)、对社会排斥的恐惧(r=0.043,P<0.05)、道德反对(r=0.043,P<0.05)分量表与负性生活事件总分呈正相关;生存理由除"对自杀的恐惧"分量表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外(r=0.053,P<0.01),其总分及其他分量表与自杀意念均呈显著负相关(r=-0.039~-0.330,P<0.05);大学生的生存理由在其压力性生活事件与自杀意念关系之间同时具有补偿效应(β=-0.044~-0.321,P<0.001)、中介效应(β=0.093~0.119,P<0.001)和调节效应(B=-0.002~-0.016,P=0.000~0.026)。结论:生存理由是抑制大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个体资源,它可以补偿和缓冲压力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重要资源也会受到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削弱。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心理韧性和自杀意念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在医学生的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是否具有补偿、调节及中介效应。方法:采用贝克绝望量表(BHS)、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和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对1120名医学生进行施测。结果:绝望感各因子及总分与自杀意念呈显著正相关(r=0.443,0.472,0.493,0.608;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绝望感总分及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555,-0.300,-0.500,-0.470;P0.01),心理韧性总分与自杀意念总分呈显著负相关(r=-0.528,P0.01)。医学生的心理韧性在其绝望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同时具有补偿(β=-0.275,-0.247,-0.199;P0.001)、中介(β=0.455,0.481,0.515;P0.001)和调节效应(B=-1.096,-1.013,-1.105;P0.001)。结论:心理韧性是抑制医学生自杀意念的重要保护因素,它可以补偿、缓冲和调节绝望感对自杀意念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一保护因素也会受到绝望感的削弱。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精神病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莱文森精神病态自评量表(LSRP)、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孤独感量表(UCLA)以及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郑州市某大学的414名在校生进行测查.结果:①精神病态与孤独感和自杀意念呈正相关(r=0.36,0.56;P<0.01),与领悟社会支持呈负相关(r=-0.33;P<0.01);②孤独感在精神病态与 自杀意念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84.62%;③领悟社会支持调节中介效应的前半段(精神病态与孤独感的乘积项:β=0.08,t=2.31,P<0.05)和后半段路径(孤独感与自杀意念的乘积项β=-0.20,t=-4.93,P<0.01),即精神病态对孤独感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增强,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会随着领悟社会支持的增强而减弱.结论:精神病态可通过孤独感影响自杀意念,领悟社会支持可以调节精神病态对孤独感以及孤独感对自杀意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