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高危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早期应用和术前即刻应用替罗非班对血小板功能和180 d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影响,探讨替罗非班的最佳应用时机.方法 2006年7月至2007年7月,160例备行PCI的高危NSTE-ACS患者随机分配到PCI前早期应用组(冠状动脉造影前4~6 h应用替罗非班)和PCI前即刻应用组(导丝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后应用替罗非班).观察两组入院后、冠状动脉造影前和PCI后的血小板聚集率,随访术后24 h、3 d、7 d、30 d和180 d MACE.记录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的出血并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率.结果 应用替罗非班后,两组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PCI前早期应用组冠状动脉造影前的血小板聚集率显著低于PCI前即刻应用组(8%比42%,P<0.05).两组PCI后24 h和3 d内均未发生MACE,7 d MACE发生率均为1.3%.PCI前早期应用组术后30 d(3.8%比6.3%,P>0.05)和180 d(13.0%比16.7%,P>0.05)MACE发生率均低于PCI术前即刻应用组.两组180 d无MACE发生的生存率分别为87.0%和83.7%(P>0.05).增龄(OR=1.164,P<0.001)、高血压(OR=4.165,P=0.037)和2型糖尿病(OR=13.628,P<0.001)是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替罗非班的应用时机对MACE发生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OR=2.416,P=0.153).在使用替罗非班治疗期间,两组重度出血并发症发生率(2.5%比1.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度出血并发症和轻度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均为1.25%.结论 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高危NSTE-ACS患者PCI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比PCI前即刻应用,能及早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有减少PCI后MACE发生率的趋势.增龄、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是高危NSTE-ACS患者PCI联合替罗非班治疗中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9月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228例,根据围术期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替罗非班组(173例)和对照组(55例)。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6个月至3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两组患者术中无复流的发生、术后即刻达到TIMI血流分级Ⅲ级、心肌染色分级(MBG)3级和心电图ST段回落大于50%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住院期间总MACE、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的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替罗非班组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16.2%比30.9%,P=0.017)。随访期间替罗非班组总MACE(4.7%比13.5%,P=0.029)、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3.6%比13.5%,P=0.008)和因心脏原因再住院(17.2%比30.8%,P=0.033)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而两组间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使用替罗非班可降低患者远期MACE的发生率(OR 0.357,95%CI 0.130~0.985,P=0.047)。结论替罗非班具有改善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远期预后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潮州市中心医院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y intervention,PCI)治疗后ST段回落不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n=40)与低剂量组(n=40)。两组均采取PCI治疗,术后1 h静脉注射替罗非班,随后常规剂量组连续静脉注射常规剂量替罗非班,低剂量组静脉注射低剂量替罗非班。比较两组PCI治疗前及后30 d、6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治疗前及治疗后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血清浓度、PCI治疗后30 d及治疗后6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靶血管重建、再次心肌梗死、病死、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1)PCI治疗后30 d、6个月两组LVEF较治疗前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CI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LVE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BNP及CRP血清浓度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CI治疗后30 d低剂量组MACE发生率(12.50%)与常规剂量组(10.0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CI治疗后6个月低剂量组MACE发生率(20.00%)与常规剂量组(17.5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低剂量组出血事件发生率(10.00%)低于常规剂量组(2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替罗非班治疗ST段回落不良急性心肌梗死均可有效改善患者LVEF,降低BNP及CRP血清浓度,减少PCI治疗后MACE发生率,且低剂量替罗非班还可有效降低出血事件发生风险,利于保证治疗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前、术中、术后应用国产盐酸替罗非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ACS患者28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其中替罗非班组分为术前组(68例)、术中组(70例)、术后组(72例).用比浊法测定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观察4组术后30 d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发生率;出血并发症及拔管后压迫止血15 min后出血率;术后3 d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替罗非班组30 d内MACE(包括顽固性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显著降低, 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拔管后压迫止血15 min后出血率术前、术中组较术后、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替罗非班组间血小板聚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出血并发症、术后血小板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术后应用也能降低血小板聚集率和术后MACE发生率,拔管后压迫止血15 min后出血率下降.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替罗非班对行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的144例STEMI患者,被随机均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PCI及常规治疗),低剂量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低剂量替罗非班),高剂量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高剂量替罗非班),各48例;对比三组患者术后即刻冠脉血流情况,术后90min ST段回落程度,术后24h心肌酶学指标、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PA),术后14d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3个月内MACE发生率。结果:术后即刻,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替罗非班组冠脉血流情况、ST段抬高回落程度均显著改善,心肌组织TIMI灌注分级(TMP)2级以上比例(56.25%比79.17%、83.33%)显著升高,而无复流发生率(18.75%比4.17%、4.17%),术后24h MPA[(48.01±5.54)%比(31.06±5.60)%、(30.89±5.37)%]及血清cTnI、CK-MB、CRP、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低剂量和高剂量替罗非班组间上述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3个月,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低剂量和高剂量替罗非班组MACE率显著降低(33.3%比14.58%、8.33%),P0.05或0.01。结论:低剂量替罗非班应用于STEMI患者PCI治疗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冠脉血流状态,减轻心肌损伤,抑制血小板过度聚集与炎性应激反应,降低不良心血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在梗死相关血管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我科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0例STEMI患者作为替罗非班组,急诊PCI术中梗死相关血管内应用替罗非班500μg,植入支架后静脉滴注24h替罗非班0.1μg·kg-1·min-1;同期的31例STEMI患者作为单纯支架组,急诊PCI术后直接植入支架。比较并分析两组支架植入后计算机辅助定量心肌灌注评分(QuBE分值),住院期间及6个月随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与单纯支架组比较,替罗非班组QuBE分值[(10.88±5.03)分比(14.70±6.69)分]及LVEF[(57.19±4.59)%比(59.80±5.34)%]显著升高,而MACE发生率(35.5%比10.0%)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在梗死相关血管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安全地改善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前瞻性评价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酶性心肌梗死面积以及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的影响.方法183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92例)和对照组(91例).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急诊PCI术前和术后血清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酶性心肌梗死面积、住院期和术后18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及MACE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及术前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水平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急诊PCI术后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峰值(P<0.01)和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均值(P<0.01)、肌钙蛋白I峰值(P=0.01)和肌钙蛋白I均值(P<0.05)、酶性心肌梗死面积(P<0.05)均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与对照组相比,住院期及术后180天左心室射血分数(P<0.05~0.01)明显增加,MACE发生率(P<0.05)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替罗非班治疗是降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180天MACE发生率的独立决定因素(OR=0.39,P<0.01).替罗非班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能显著降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肌酸激酶混合型同工酶、肌钙蛋白I峰值和均值,明显缩小酶性心肌梗死面积,并显著改善住院期及术后180天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5年12月于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56例采用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以在PCI术中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住院及随访期间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PCI术中发生慢血流、术后达到TIMI(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及MBG(心肌灌注分级)Ⅲ级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50%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死亡率、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率以及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心功能不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计划外再次血运重建率以及因心脏原因再次住院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的死亡率及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急性STEMI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率(P0.05)。结论替罗非班具有较好的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预后的潜在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替罗非班联合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疗效.方法 初发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拟行直接PCI术病人131例,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n=32),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n=99).分析PCI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TIMI血流灌注分级(TMPG)分级和ST段回落,评价PCI术后心肌微循环再灌注.观察住院及随防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及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相比,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梗死相关动脉(IRA)狭窄程度较轻[(68.7±11.0)%vs (86.5±7.8)%,P<0.05].PCI术后TIMI3级血流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6.8% vs 78.8%,P<0.05),TMPG3级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B组(62.5% vs 32.3%,P<0.01).治疗期间轻度血小板减少和出血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9.4% vs 1.0%,P<0.05).随访30 d,两组死亡率无差异,但MACE发生率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低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6.3% vs 29.3%,P<0.01),进一步分析严重心绞痛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罗非班组较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显著降低(6.3%vs 25.3%,P<0.05).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基础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减少STEMI再灌注后无再流或慢血流的发生,改善心肌微循环再灌注及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联合比伐卢定、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河南省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198例急性STEMI病人(血栓积分≥2分)的临床资料,其中给予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比伐卢定治疗的108例病人作为观察组,给予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90例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功能指标、ST段回落率、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评分(GRACE)和出血风险评分(CRUSADE)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均明显优于术前(P0.05),但观察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30 d,两组T波峰-末间期(Tp-e)、Tp-e/校正QT间期(Tp-e/QTc)及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且观察组Tp-e间期、Tp-e/QTc及血浆BN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ST段回落率高于对照组(P0.05),GRACE、GRUSADE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0 d MACE发生率为12.9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67%(P0.05)。结论血栓抽吸联合比伐卢定、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急性STEMI病人行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心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体表心电图出现碎裂QRS波(f QRS)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150例接受直接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成冠脉内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组(替罗非班组,n=75)和常规治疗组(n=75),观察住院48 h内体表心电图f QRS的发生率以及术后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两组临床基本特征无显著差别。替罗非班组术后校正的TIMI帧数(CTFC)较常规组少[(23±7)帧vs.(30±10)帧,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浓度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245±162)U/L vs.(311±180)U/L,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则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51±6)%vs.(47±7)%,P0.05],同时,术后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f QRS发生率分别41%(30/75)和57%(43/75),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住院期间MACE事件有差异,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5%vs.12%)。结论冠脉注射高剂量替罗非班能改善心肌灌注,降低术后体表心电图f QRS发生率,提高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选连续160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比较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即刻疗效、术后30天和180天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再梗死、再次靶血管重建)发生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两组基础临床情况、介入治疗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替罗非班组术后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复流血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0%比87.5%,P〉0.05),但即刻心肌组织灌注(TMP)3级(75.0%比56.3%,P〈0.05)、校正TIMI帧数[(23.56±5.19)帧比(31.05±6.92)帧,P〈0.01)]、ST段抬高总和回落[(6.51±3.56)mm比(4.53±2.47)mm,P〈0.0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225.02±105.81)μg/L比(269.20±110.88)μg/L,P〈0.05)、肌钙蛋白Ⅰ(TnⅠ)峰值[(45.25±33.00)μg/L比(56.46±29.48)μg/L,P〈0.05]及平均住院天数[(11.38±4.63)天比(14.68±6.90)天,P〈0.01]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术后MACE发生率30天(5.0%比16.3%,P〈0.05)和180天(7.5%比18.8%,P〈0.05)明显降低,LVEF(术后30天:53%±7%比49%±9%,P〈0.01;术后180天:59%±8%比53%±9%,P〈0.01)显著提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65岁[比值比(OR)=3.42,P〈0.01]、替罗非班治疗(OR=0.56,P〈0.05)、住院期LVEF〈0.5(OR=2.56,P〈0.01)是术后180天MACE发生率的主要决定因素。替罗非班组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16.3%和7.5%),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冠状动脉支架术联合应用国产替罗非班治疗STEMI能显著提高相关梗死区域再灌注水平,明显改善术后即刻、术后30天及180天临床预后和左心室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血流和微循环的影响。方法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行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58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n=30)和对照组(n=28)。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础情况、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手术前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血流情况、心电图ST段回落、术后内皮细胞凋亡数及凝血状态、住院期间出血事件、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等。结果替罗非班组使术前TIMI血流分级达到1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级及3级血流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在对照组血流完全闭塞率高于替罗非班组(P<0.01),术中无复流现象、再灌注心律失常、内皮细胞凋亡数及凝血因子在替罗非班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再通后90min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值替罗非班组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出院前左心室射血分数、两组患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急诊行介入治疗可改善术前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情况,使介入手术顺利更好进行,争取更多时间避免较多的心肌细胞永久性坏死,改善心肌微循环障碍,减少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应用手动抽吸血栓后经抽吸导管在梗死相关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行急诊PCI手术的心肌梗塞溶栓(TIMI)血栓积分3级以上的STEMI患者96例。随机分为血栓抽吸联合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盐酸替罗非班组(研究组)46例,常规PCI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组(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分析术后两组间造影结果、ST段回落率、肌钙蛋白I(TnI)、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常规治疗对照组术后比较,研究组术后校正TIM/血流计帧(CTFC)达到正常血流率(78.0%比93.5%)、心肌染色分级(MBG)达到三级的比例(76.0%比95.7oA)和LVEF[(49.67±7.976)%比(57.01±7.484)%]明显升高(P〈0.05或〈0.01);cTnI峰值[(65.74土27.223)ng/m[比(49.91±19.442)ng/m1]、MACE发生率(22.0%比6.5%)明显降低(P〈O.01,d0.05)。两组住院期间均未发生出血事件。结论:急诊PCI术中应用手动血栓抽吸并在梗死相关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较常规治疗效果更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症状发作-球囊扩张时间(symptom-onset-to-balloon,SOTB)对再灌注后心电图ST段的回落、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6个月内总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因心血管事件再入院、心力衰竭和死亡等)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7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行直接PCI治疗的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225例的基线资料、心电图资料以及随访资料,比较不同时间SOTB(>3 h及≤3 h)术前、术后1 h ST段抬高总和恢复百分比(sumSTR)%、住院期间超声心动图所测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SOTB≤3 h组PCI治疗后1 h ST段完全回落≥70%的患者比例明显高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4%vs.43.2%,P=0.005);住院期间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7.69%±7.64%vs.53.80%±9.03%,P=0.014);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与SOTB>3 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9%vs.35.4%,P=0.001)。结论 STEMI患者PCI治疗中SOTB短,ST段回落就迅速而完全,住院期间的左心室射血分数高,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灌注情况及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急诊PCI的AMI患者113例,随机分为:早期替罗非班组(60例),诊断明确后立即经静脉给予替罗非班负荷剂量10μg/kg继以0.15μg.kg-1.min-1维持泵入48h;常规治疗组(53例),于冠脉造影开始时给予替罗非班,用药方法及剂量同早期替罗非班组。比较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动脉TIMI血流情况,PCI术后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ST段回落情况,术后心功能情况,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早期替罗非班组术前TIMI血流2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13.3%比1.9%,P=0.037),术后即刻两组TIMI血流分级无显著性差异(P=0.188);术后早期替罗非班组TMPG 3级比例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8.3%比73.6%,P=0.034),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例早期替罗非班组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78.3%比60.4%,P=0.038),术后7d两组LVEF水平及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TIMI血流和术后心肌灌注,并不增加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时血栓抽吸预防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60例急性STEMI行急诊PCI患者被随机分为血栓抽吸+替罗非班治疗组(血栓抽吸组30例)和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替罗非班治疗组(常规PCI组,3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后心肌梗死血栓溶解(TI—MI)积分、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及达到其峰值时间、TIMI血流、心肌灌注分级(MPG)、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等的变化及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与常规PCI组治疗后相比,血栓抽吸组治疗后血栓积分[(1.82±0.78)分比(1.02±0.55)分]明显下降(PG0.001),球囊扩张次数[(3.06±0.83)次比(1.68±0.95)次]、靶血管平均植入支架数[(1.95±1.32)个比(1.16±0.83)个]明显减少(P〈0.001,〈0.01),支架直接植入率(O比36.6%)、术后ST段回落〉50%率(50%比76.7oA)、术后3个月LVEF[(55.3±12.7)%比(62.6±13.8)%]明显升高(P〈0.05),CK—MB达到峰值时间更早[(13.18±3.28)h比(10.35±2.72)h3、峰值更小[(358.6±231.9)U/L比(253.2±156.5)U/L],TIMI血流[(2.25±0.83)级比(2.83±0.67)级]、MPG明显改善[(2.23土0.76)级比(2.77±0.61)级],P均G0.05;两组MACE发生率及出血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CI血栓抽吸可减少血栓,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和左室收缩功能,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Rho激酶抑制剂法舒地尔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 )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住院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发生无复流的 ACS患者(82例)被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30例,法舒地尔5mg),硝酸甘油组(25例,硝酸甘油200μg),替罗非班组(27例,替罗非班10ml),均在冠状动脉内注射药物,10min后复查冠脉造影并评定冠状动脉血流速度。观察TIMI血流改善情况、ST 段抬高及压低幅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硝酸甘油组比较,法舒地尔及替罗非班TIMI血流改善有效率(40.0%比63.3%、59.3%)、ST段抬高及压低幅度[(0.15±0.09) mm比(0.24±0.11) mm、(0.26±0.15) mm]、LVEF水平[(48.32±5.67)%比(56.12±7.11)%、(55.78±6.99)%]明显提高, MACE发生率明显下降, P<0.05-<0.01;在低血压、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方面,法舒地尔组并发症发生率(13.3%、6.7%、16.7%)均显著低于硝酸甘油组(68.0%、4.0%、12.0%)或替罗非班组(3.7%、29.6%、44.4%), P均<0.05。结论:法舒地尔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接受急诊介入治疗成功后早期抬高ST段的下降幅度,评价ST段的早期恢复程度与介入术后血流恢复程度对患者心功能预测价值以及与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连续120例首次急性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发病12H以内接受介入治疗,测量并比较介入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HST段抬高振幅总和(∑STE)的下降幅度,介入后血流的恢复情况。发病后2~4周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心脏收缩功能。比较∑STE明显下降(下降≥50%,A组)与无明显下降(B组)对心功能的影响,并比较冠状动脉TIMI血流与心功能恢复的关系,以及∑STE恢复与冠状动脉血流的关系。结果两组患者情况:A组81例(67.5%),B组39例(32.5%)。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58.6±7.1)%比(50.5±7.1)%,P<0.05]。KILLIP分级Ⅲ、Ⅳ级发生率A组明显低于B组(1.2%比12.8%,P<0.05)。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再发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休克、急性肺水肿、发病30D内死亡)的患者发生率A组显著低于B组(0%比7.7%,P<0.01)。成功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造影血流达到TIMI3级者108例,占90%,其中仍有31例(28.7%)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12例血流TIMI2级者,仅4例ST段很快下降50%,8例(66.7%)的患者ST段未能很快下降50%。发生心脏事件的3例患者均落在血流未达到TIMI3级且∑STE无明显下降的8例中。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早期抬高ST段下降幅度能作为心脏收缩功能和住院期间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的间接预测指标。∑ST段的下降比TIMI血流能更准确地反映心肌再灌注情况,是血管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更好指标。TIMI血流结合体表心电图的∑STE改变能更好地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