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62例随机分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应用甲基强的松龙4 mg/(kg.d),静脉滴注,1日2次,对照组予地塞米松等效量静脉滴注0.75 mg/(kg.d)静脉滴注,1日2次;3 d后监测哮喘缓解情况,哮鸣音消失时间、最大呼气峰流速(PE-FR)、FEV 1.0/FVC(%)、血气分析。【结果】治疗组在哮喘缓解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PaO2、PH、PEFR、FEV1.0/FVC(%)与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对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症状和肺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观察16例用无创通气治疗的支气管哮喘患者(无创通气组)治疗前、后2h及2d后血气分析和部分生理指标的变化,并用常规方法治疗的30例患者对照组对比.[结果]无创通气组血气分析指标(pH、PaC02、PaO2)及心率、呼吸频率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尤其是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河南省某医院收治的122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61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联合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2个月。比较2组患儿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消失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肺功能及气道反应性改变。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患儿胸闷、咳嗽、气急缓解时间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各项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年龄≤3岁患儿吸气呼气时间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TEF/VE)均高于治疗前,呼吸阻力(Rrs)低于治疗前,且实验组Ti/Te,tPTEF/tE,VPTEF/VE均高于对照组,Rrs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年龄3岁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及FEV1/FVC均高于治疗前,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儿气道阻力上升开始时最小浓度(Cmin)、气道传导率下降斜率(SGrs)、气道传导率下降斜率/基础呼吸传导率(SGrs/Grs)及反应阈值(Dmin)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Cmin,SGrs,SGrs/Grs及Dmin均大于治疗前,且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仅实验组出现2例咽部轻度刺激症状,经漱口处理后即好转。结论 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有助于缓解支气管哮喘患儿胸闷、咳嗽等临床症状,改善患儿肺功能和气道高反应性,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合并变应性鼻炎的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控制情况和肺通气功能。[方法]对入选的无其他心肺疾病、糖尿病和职业病的住院支气管哮喘患者,分单纯支气管哮喘组(单纯哮喘组)和合并变应性鼻炎组(鼻炎组)两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以问卷形式调查哮喘控制情况,以肺功能仪测定肺活量(VC)、一秒呼气/用力肺活量(FEV1%)和最大分钟通气量(MVV),建立个人数据库,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5例支气管哮喘患者中鼻炎组126例,占45.8%,其发作频率、近1年住院次数和每次住院天数均高于单纯哮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控制测试分值差于单纯哮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鼻炎组VC、FEV1%和MVV均低于单纯哮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的控制情况影响支气管哮喘的发作和肺通气功能,临床工作中要高度重视支气管哮喘患者有无合并变应性鼻炎并规范化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分析攀枝花市中心医院2013-2016年收治的100例哮喘儿童资料。肺炎支原体感染阳性的54例患儿设为观察组,肺炎支原体感染阴性的46例患儿设为对照组。入院治疗后1周进行肺功能检测,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参数。结果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为(8.9±1.4)d,治疗时间为(7.4±1.3)d;对照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为(6.4±0.8)d,治疗时间为(5.2±0.9)d。观察组患儿咳嗽、喘息缓解时间、治疗时间均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25%肺活量呼气流速(FEF25%)、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速(FEF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呼气流速(FEF75%)、用力中段呼气流速(FEF25%~7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肺炎支原体抗体不同滴度肺功能参数,发现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降低哮喘患儿肺功能,以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为主,但其严重程度与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西替利嗪辅助治疗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免疫功能及呼气高峰流量(PEFR)、用力肺活量(FVC)、用力呼气中期流速(MMEF)、最大通气量(MVV)的影响。方法 选取包头市中心医院2020年7月至2022年8月收治的90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5例,接受布地奈德雾化治疗)和观察组(45例,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西替利嗪治疗),两组患儿均治疗7 d。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咳嗽、哮鸣音、湿啰音、喘息症状改善时间,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E、免疫球蛋白A及PEFR、FVC、MMEF、MVV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咳嗽、哮鸣音、湿啰音、喘息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M、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水平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血清免疫球蛋白E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患儿PEFR、FVC、MVV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MMEF均加快,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 西替利嗪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支气管哮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治疗的哮喘患儿9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给予沙丁胺醇治疗,观察组45例给予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观察治疗后患儿的气急缓解时间、胸闷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肺功能改善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气急缓解时间、胸闷缓解时间、咳嗽缓解时间及哮鸣音消失时间分别为(2.56±0.56)d、(3.12±0.89)d、(5.28±1.23)d、(4.56±0.76)d都显著少于对照组患儿(3.89±1.02)d、(5.12±1.23)d、(8.45±2.10)d、(6.89±1.0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FEV1、FEV1/FVC以及PEF占预计值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FEV1、FEV1/FVC以及PEF占预计值都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1.12%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例患儿出现心律失常,对照组4例患儿出现心律失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沙丁胺醇联合布地奈德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缩短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脾氨肽辅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肺功能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到2017年2月间收治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止咳化痰等对症治疗,同时雾化吸入普米克令舒混悬液,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儿给予脾氨肽口服冻干粉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时间和住院时间,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和免疫功能指标水平。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0%)(χ2=14.29,P=0.00),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哮鸣音消失时间、喘憋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FVC、FEV1及FEV1/FVC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清Ig A、Ig G及Ig 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脾氨肽辅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能提高肺功能和机体免疫功能,有效促进患儿病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用金振口服液治疗联合精细化护理对急性支气管炎患儿肺功能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张家港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分为对照组[在给予对症处理(补液、吸氧、抗感染等)的基础上,另给予患儿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金振口服液联合治疗),各50例。两组患儿治疗期间实施精细化护理,均治疗10 d。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效果,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肺功能[呼气高峰流量(PEFR)、潮气量(VT)、呼吸时间比(Ti/Te)、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降钙素原(PC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6.00%);观察组患儿发热、咳嗽、喘息、肺部湿啰音等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PEFR、VT、FVC、FEV1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儿Ti/Te及血清CRP、sTREM-1、PCT、TNF-...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重度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炎性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8月该院收治的80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治疗;观察组40例,给予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治疗。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 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 50%(P0. 05);观察组咳嗽、呼吸困难、喘息、肺部哮鸣音消失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夜间及日间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 05);观察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相较于布地奈德气雾剂,沙美特罗替卡松气雾剂可明显提高重度支气管哮喘患儿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肺功能和炎症反应,缩短病程,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李成瑶  付娟  陈虹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23):3601-3604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选择185例小儿喘息性疾病患儿,根据出院诊断分为支气管哮喘组、毛细支气管炎组和喘息性肺炎组,对其流行病学及辅助检查特点进行分析。结果:此类疾病冬季高发,3岁以下男孩多见;支气管哮喘组过敏史和家族史发生率较高,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喘息性肺炎组白细胞计数(WBC)和C-反应蛋白(CRP)增高较多,但3组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气管哮喘组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率为47.5%,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喘息性肺炎组和支气管哮喘组肺炎支原体抗体阳性率较高,依次为49.2%和34.6%,与毛细支气管炎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喘息性疾病具有自己的病因和流行病学特征,且不同性质的疾病各有不同,临床上要正确认识、合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哮喘急性发作期儿童经GINA方案的系统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培养上清液中IL-13和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 ) 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23例中度急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治疗前后、正常对照组儿童(20例) 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3水平, 并同时测肺功能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 )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结果: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3水平( 169. 66±14. 51 ) ng/L较正常对照组( 92 .68±13. 80) ng/L为高, 差别非常显著(P<0 .01)。同时显示, 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FEV1 值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69. 78±8 .30),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98 .35±5 .36), 差别非常显著(P<0 .01)。哮喘患儿治疗前、后PBMC培养上清液中IL-13测定: 治疗后为(120 .21±16 .35) ng/L明显低于急性发作期, 仍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别非常显著(P<0 .01)。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测定: 治疗后为(82 .56±10. 40) 明显高于急性发作期, 肺功能有所改善, 但仍低于正常对照组, 差别非常显著(P<0. 01)。直线相关分析表明, 哮喘急性发作期IL-13与FEV1 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呈负相关(r=-0 493, P<0 05)。结论: IL-13在哮喘的急性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可能是构成气道慢性炎症的各类因素之一。IL-13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在5岁以内儿童喘息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及住院部5岁以内(包括5岁)喘息患儿159例作为观察组,根据所患疾病将观察组分为肺炎组(支气管肺炎94例)、喘支组(喘息性支气管炎12例)、哮喘组(哮喘53例),另选取健康体检儿童64例作为对照组,进行潮气呼吸肺功能检测,观察喘息性疾病患儿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肺功能指标及改善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儿潮气呼吸流量-容积曲线环形态以阻塞性改变为主(83.02%).用药前,各组之间每公斤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rEF/V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3.21、4.91、3.08、2.74、36.50、40.00,均P<0.05).肺炎组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的TPTEF/TE、VPTEF/VE与用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86、3.14,均P<0.05).哮喘组用药前后TPTEF/TE、VPTEF/V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36、1.18,均P>0.05).各观察组用药前后,TtTEF/TE、VPTEF/VE改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o.02、o.91,均P>0.05).以TPTEF/TE、VPTEF/VE任意一个改善率≥15%作为支气管舒张试验的阳性标准,灵敏度为20.75%,特异度为73.58%.结论 5岁以内喘息患儿肺功能损害以阻塞性通气障碍为主;潮气呼吸支气管舒张试验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哮喘气道可逆性特征,在5岁以内儿童中以潮气呼吸支气管舒张试验诊断哮喘的敏感性不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哮喘患儿肺功能的影响,从而对临床诊治及预后评估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潍坊医学院诊治的哮喘患儿临床资料,其中在急性期治疗1周后行肺功能检查的患儿共576例,分为阳性组(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组)144例,阴性组(哮喘不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32例,对两组患儿肺通气功能检查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阴性组与阳性组组间对比肺通气功能各项指标对比,用力肺活量(FVC)及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两项指标,阴性组与阳性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阳性组FEV1、PEF和MMEF 25-75、PEF25、PEF50各值均低于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以MMEF 25-75下降为主。2)阳性组组内对比根据支原体抗体滴度,将阳性组患儿再次分为高滴度组与低滴度组,将两组肺通气功能检查各项指标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肺炎支原体可降低哮喘患儿肺功能,且以加重小气道阻塞性病变为主,因此日后对合并支原体感染的哮喘患儿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治疗早产儿轻度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及对患儿早期肺功能的影响,为BiPAP应用于早产儿轻度RDS的治疗提供临床参考。方法 选择2016年6月-2018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收治的76例早产儿轻度RDS为观察对象,生后即予无创呼吸支持,随机分为BiPAP组(38例)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组(38例),比较两组无创模式治疗早产儿RDS的治疗效果及对早期肺功能的影响情况。结果 1)与CPAP组比较,BiPAP组气管插管率明显降低(5.26% vs.26.32%,P<0.05),但平均无创通气时间、平均氧依赖时间、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S)的重复应用、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平均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潮气肺功能参数中,与CPAP组比较,BiPAP组呼吸频率明显降低[(42.98±4.26)次/min vs. (46.13±4.58)次/min]、潮气量明显升高[(6.50±1.29)ml/kg vs. (5.55±1.03)ml/kg]、每分通气量明显增加[(0.50±0.66)L/(min·kg) vs. (0.45±0.47)L/(min·kg)] (P<0.05),而达峰时间比、达峰容积比、呼气峰流速及75%、50%、25% 潮气量时呼气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CPAP相比,BiPAP治疗早产儿轻度RDS更加安全有效,同时可提高肺的顺应性,改善患儿早期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典型哮喘患儿肺功能改变及不同肺功能指标评价该类患儿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率的差异.方法 对71例非典型哮喘患儿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测,后进行支气管舒张试验,观察患儿气道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71例非典型哮喘患儿大气道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基本正常,而反映小气道功能指标用力呼气2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用力呼气50%肺活量的瞬间流量、用力呼气7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用力呼气25%~7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主要为中、重度损害.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作为评价指标,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例数为34例,阳性率为47.9%(34/71),而以用力呼气25%~7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作为评价指标,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例数为49例,阳性率为69.0%(49/71),两种评价指标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086,P=0.004).结论 非典型哮喘患儿肺功能改变主要以小气道为主,且主要为中、重度损害,评价该类患儿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情况时,用力呼气25%~75%肺活量的瞬间流量可以辅助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降低误诊率和漏诊率.  相似文献   

17.
斯奇康对小儿哮喘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斯奇康对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作用。 [方法 ]  6 0名支气管哮喘病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 40例 ,给予斯奇康 0 .5mg肌肉注射 ,每周 2次 ,2个月为一疗程。对照组 2 0例 ,给予核酪 5mL每日 2次 ,2个月为一疗程。第一个疗程无效者应用第二个疗程。 [结果 ]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完成两个疗程后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0 1)。 [结论 ] 斯奇康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小儿哮喘的免疫调节剂 ,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克芬 《现代保健》2012,(32):138-139
目的:观察探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效果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本院住院喘息性支气管炎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根据患儿病情均给予抗感染、止咳、化痰等治疗。治疗组给予布地奈德和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对照组给予静脉地塞米松滴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对照组7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采取雾化吸入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特异性免疫对儿童支气管哮喘血清白细胞介素4 (IL-4)、白细胞介素18(IL-18)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75例支气管哮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特异性免疫治疗,治疗12个月后比较两组患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FVC、呼气峰流速(PEF)等肺功能指标及血清IL-4、IL-18和TGF-β1水平,并比较不同治疗效果患儿血清IL-4、IL-18和TGF-β1水平.结果 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患儿FEV1、FEV1/FVC、FVC和PEF肺功能指标分别为(2.82±0.35)L、(81.65±5.38)%、(3.46±0.45)L和(5.61±1.44) L/s,对照组分别为(2.17±0.29)L、(72.84±4.82)%、(3.24±0.41)L和(5.08±1.35) L/s,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血清IL-4、IL-18和TGF-β 1水平分别为(5.94±4.76) ng/L、(192.85±54.06)ng/L和(6.17±0.42)μg/L,对照组分别为(7.26 ±5.33) ng/L、(259.61±67.83) ng/L和(6.83±0.48)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效果患儿血清IL-4、IL-18和TGF-β1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4、IL-18和TGF-β1均参与支气管哮喘患儿的炎性反应,检测血清IL-4、IL-18和TGF-β1水平能够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nd chemical environmental control measures for house dust mites (HDM) in controlling bronchial asthma in children.

Methods

A total of 160 asthmatic children who were sensitized to HDM underwent clinical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The children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into one of four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intervention (chemical, physical, both chemical and physical, none)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was assessed at 8 and 16 weeks.

Results

The group for which physical control measures were used showe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all outcome measures, including mean differences of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after 1 s (FEV1) and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PEFR), which were 2.05% and 4.65 l/min, respectively, at the 8-week follow-up evaluation. The percentage of severe asthma decreased from 45 to 22%. Similar results were obtained for the group with both chemical (tannic acid) and physical interventions (p < 0.05 for all measures). In the group where tannic acid was used as a chemical measure, the number of children with moderate and severe asthma decreased from 15 in each category to 11 and 7, respectively. In the control group, only the mean difference of PEFR (1.62 l/min) was significant after 16 weeks. Despite these promising findings, only the FEV1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 = 0.014) when the four groups were compared.

Conclusions

Based on these results, we conclude that simple physical control measures have the potential to contribute to the control of asthma symptoms in asthmatic children sensitized to HDM allerg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