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对我院2007—2009年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的手段和措施。方法通过查阅病历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对输血反应进行统计分析,记录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6452例受血者中。发生非溶血性输血反应38例,发生率为0.59%。其中,发热反应27例,占71.05%,发生率为0.42%;过敏反应11例.占28.95%,发生率为0.17%。结论建立规范化的用血制度并严格执行,同时应用输血新方法、新技术,能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成分输血引起的输血不良反应,探讨有效的预防措施,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49例发生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病例中,输注红细胞出现输血反应共24例,占49.0%,输注血浆类出现输血反应23例,占46.9%,输注血小板类出现输血反应2例,占4.1%。输血反应类型主要以过敏反应为主,共38例,占77.6%,其次为发热反应共9例,占18.4%,恶心、胸闷反应各1例,占4%。结论:导致成分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反应类型较多,临床医务人员应增强成分输血安全意识,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避免和减少输血反应的发生,确保临床输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3.
输血是当前临床治疗中非常常见的治疗手段,虽然它只是一项辅助治疗方式,但输血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患者原发病病情的治疗。输血不良反应是指患者在接受输血时或者输血完成后出现的,与患者原发病没有直接联系的不良症状。输血不良反应严重干扰了原发病的治疗。本文结合46例输血不良反的例子,分析了降低输血不良反应发病率的手段。  相似文献   

4.
张健  赵飞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12):20-21
目的:分析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特点,探讨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方法。方法:对我院2011至2012年输血不良反应反馈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院23828次输血中,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20%,100%为非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无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表现为过敏和发热反应,其中单纯发生过敏反应(如皮肤瘙痒、红斑等)的16人次,占33%,主要是输注血浆引起;单纯发生发热反应的30人次,占62%,主要是输注红细胞引起;同时发生发热和过敏反应2人次,占5%。结论: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科学合理用血和制定切实有效的临床输血管理措施,能有效降低降低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输血是挽救贫血、失血患者生命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成分输血及科学合理用血原则是提高血液利用率、减少输血反应的现代输血模式,但是在减少输血反应的同时却并不能完全的避免输血反应,为了解我院临床输血出现输血反应的病案情况,以便为今后临床用血提供更好的建议,现对我院42例临床用血中出现输血反应的案例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6.
成分输血与输血不良反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近 30年来临床输血取得了很大进展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应当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所谓成分输血 (bloodcomponenttherapy)就是把全血 (包括血细胞和血浆 )用物理或 /和化学的方法 ,分离并制备成各种较浓和较纯的制品供临床应用。这样可以提高疗效 ,减少反应 ,一血多用 ,节省血源。临床成分输血的比例已列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输血技术是否先进的重要指标 ,也是衡量临床医师水平的指标之一。美国 70年代初成分输血只占总输血量的50 % ;1979年达 70 % ;1988年达 90 %~ 10 0 %。尤其是近年来欧美白细胞滤器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虽着输血事业的快速进展和社会上突发事件的屡次发生,大量输血作为抢救和治疗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已被社会认可和肯定。而大量输血产生的不良反应也已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输血虽是一简单的治疗程序,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危险性常潜藏其中,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如何进行安全输血,既达到预期应有的治疗效果,又可避免由于输血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在临床抢救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9.
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针对中药针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不良反应原因进行分析,制定预防措施。方法通过查阅近几年来有关中药针剂不良反应(ADR)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上ADR报告,总结、归纳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引起中药针剂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复杂的。主要表现为,药物本身因素、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临床使用环节及个体差异等方面。结论中药针剂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危害大,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必须加强监测和防治工作,提高中药针剂使用安全性及临床用药依从性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简称ADR)系指正常剂量的药物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或调节生理机能时出现的有害的和与用药目的无关的反应。中医药学是人类历史的宝贵遗产,是中华民族辉煌科学成就的代表。几千年来,中医根据辨证施治运用中药防治各种疾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药以其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的明显优势受到临床患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11.
32例疑难配血原因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输血是治疗与抢救生命的重要措施,为了保证受血者获得最有效的治疗作用和最大的安全性,在输血前进行配血实验是保证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输血安全已经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输血工作人员日益关注的问题,其如何分析疑难配血所产生原因及处理方式,是关系着能否准确、及时、安全、有效地发出"救命血"的重要环节。对2006年9月—2009年5月收治的32例疑难配血进行原因分析及处理措施总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文医药学期刊和我院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筛选出参附注射液新的及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统计有关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到参附注射液致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病例32例。其中,61岁以上者有16例;原患疾病主要为心血管系统疾病(10例);28例为静脉滴注给药;发生时间大多在30min以内,共24例;主要累及器官/系统为神经系统;无死亡病例,19例在处理后30min内缓解。结论:参附注射液致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应引起医护人员注意。  相似文献   

13.
姚东菊 《中医临床研究》2012,4(10):117+119-117,119
血流灌流是中毒后的抢救常用方法,本文分析了中毒患者血流灌流过程中的高危因素,并提出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为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网CNKI数字图书馆上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1994~2004年国内期刊上公开报道的3l例注射用β-七叶皂苷钠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药品不良反应多见于男性中、青年患者,以皮肤及附件损害为主;该药所致的肾功能损害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45.16%的ADR出现时间在1d内。结论:β-七叶皂苷钠所导致的不良反应一般比较轻微,治疗预后良好,但临床使用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情况,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以避免严重ADR的出现。  相似文献   

15.
重症手足口病5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6月至12月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56例,对临床表现特点、实验室资料和临床治疗的结果等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56例重症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手足疱疹、咽部充血或扁桃体肿大口腔溃疡、精神萎靡、心肌酶升高100%,发热时间大于3d85.7%,呕吐78.6%,心率增快62.6%,肌阵挛44.6%等;最多见的并发症是心肌炎和脑炎分别占71.4%和64.3%。治疗效果:痊愈41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98.2%,死亡1例,死亡率1.79%。结论早期识别重症手足口,早期治疗,及时使用糖皮质激素,有助于防止病情更进一步加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中药制剂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预防对策。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上报的230例中药制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性别、年龄段、报告人员身份、发生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药品剂型、给药途径、发生时间、累及器官及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并根据导致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制定相应措施,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再次发生。结果:男性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女性患者,但差异并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的年龄段是大于60的患者;报告人员比例较大的是医生,药师的报告比例最低;引起不良反应比例最高的剂型为注射剂;静脉给药途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外敷、肌注等给药途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剂患者发生不良反应的时间集中在30 min以内,非注射剂患者不良反应多在1~24 h内发生;皮肤及附件损害是主要累及器官。结论:中药制剂引发的不良反应具有明显的特点性,针对不良反应集中发生的年龄段、中药剂型、给药途径等制定相应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脑卒中后血糖变化。方法:对有血糖变化的患者进行动态观察,第一周每天测空腹血糖一次,第二周每周测空腹血糖三次,以后每周两次。结果:观察的77例中发现血糖变化者36例(46.7%),均在发病后2-4天血糖开始升高,第二周末第三周初开始下降,四周后血糖恢复正常者26例占总数72.2%,血糖下降但未恢复正常者6例(16.6%),血糖下降不明显者4例(11.1%)。结论:脑卒中早期血糖升高不能轻易诊断糖尿病,大部分患者可于2-4周内血糖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310例血瘀证患者为观察对象,以血小板计数,体积和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以及血浆TXB2、6-Keto-PGF1a含量为观测指标,探讨血小板功能与血瘀证的中医辨证的关系。结果表明:血瘀证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亢进,不同病因所致血瘀证,以气虚血瘀者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正常(P<0.001);不同病位血瘀证,以心气虚血瘀证血小板聚集功能明显增强,且血浆TXB2含量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的一临床特点,分析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老年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50例中青年结核性胸膜炎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老年组咳嗽、气急、纳差症状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发热、胸痛、盗汗明显少于对照组;老年组副作用要明显多于对照组(P〈O.05);胸腔积液吸收时间比对照组长(P〈O.0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O.05)。结论:老年结核性胸膜炎临床表现多样,应综合分析,早期诊断,从而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20.
目的:随机抽查已输血病历,分析不合理输血原因,以提高临床合理输血水平。方法:查阅某三甲中医院2014年1月以来输血病历898份,以卫生部2000年颁布的《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指南为标准,统计分析输血的合理性。结果:1)全血、血小板、成分血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符合合理性输血比例分别为:66.4%、61.8%、72.5%、40.6%;2)骨科系统全血、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分别为:71.3%、82.6%、64.7%、48.6%;3)内科系统全血、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分别为:86.8%、84.8%、76.5%、55.6%;4)外科系统全血、血小板、红细胞悬液(包括洗涤红细胞)、血浆分别为:46.7%、57.8%、47.7%、40.4%;5)不合理输血中输"少量血"和"搭配血"比例为38.5%、4.8%;6)全年医院全血输血量为12 800 m L,悬浮红细胞9 416υ,血浆为1 964 000 m L,成分输血率占98.8%。结论:成分输血得到全面推广,内科系统输血指征掌握较好;外科系统、骨科系统输血指征掌握情况有待提高,血浆输注过多造成血浆资源浪费,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