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患者女,41岁。因剑突下胀痛2个月余入院。体查:一般情况可;心肺未见异常,腹平软,中腹部轻压痛,未触及肿块,肝脾未触及。胃镜检查:食道、贲门、胃底未见异常,胃体中段前壁见直径约2.0cm黏膜下肿物,顶部见约0.5cm×0.6cm溃疡,表覆白苔(图1)。取活检组织3块,质稍硬。病理检查:(胃体黏膜)慢性浅表性胃炎,黏膜下见少许束状梭形细胞,取材局限,不排除胃肠间质瘤可能(图2)。  相似文献   

2.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76岁,因体检发现"胃占位"于2012年9月入院。行腹部增强CT扫描提示胃角小弯侧间质瘤可能,大小约36 mm×38 mm;胃镜检查示胃体小弯及胃角的胃壁饱满,可见1.5 cm×1.5 cm粘膜隆起。患者无外伤史、腹部手术史,无糖尿病史。入院后5 d在全麻下行胃局部切除术。术中见病灶位于胃窦小弯侧,约4 cm×4 cm。依据胃间质瘤手术原则,切除原发病灶及周围2 cm范围胃壁组织。直线切割闭合器切除标本后,胃窦部形成管状胃形态,术中胃镜检查示直径  相似文献   

3.
正患者女,50岁,主因"间断性上腹不适7年,加重伴腹胀2年"入院。超声:肝左叶后方胃小弯侧可见一类圆形实质性低回声肿物,约1.8cm×1.1cm,边界清晰,与胃壁关系密切,内部回声尚均匀;CDFI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超声提示:上腹部实质性肿物,考虑胃间质瘤。胃镜检查:胃体中上部小弯侧近后壁可见约1.5cm×1.5cm半球形黏膜隆起,表面光滑,与周围黏膜颜色相似;胃角、胃窦充血,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66岁,因“上腹部隐痛伴有腹胀8 d”于2022年12月4日至淄博市中心医院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可。入院后完善胃镜及腹部CT。胃镜显示:胃角巨大溃疡,累及胃体小弯侧及胃窦前壁,底覆污秽苔,质脆(图1A);胃窦黏膜充血水肿,红白相间,以白为主。胃角取3块组织进行活检。2022年12月5日行腹部CT,显示:胃角小弯侧及胃窦壁明显增厚,以胃角小弯侧为著,最厚处约1.8 cm,累及长度范围约9.8 cm,相应胃腔狭窄,胃周可见小淋巴结(图1B);强化CT显示:增强扫描呈中度不均匀强化,浆膜层欠光整(图1C)。诊断为胃小弯侧及胃窦壁肿瘤,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胃间质瘤的腹腔镜手术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我院自1998年10月至2001年7月对14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了腹腔镜手术,效果较好,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全组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38~76(平均54.4)岁。病程5d~5年。术前诊断均为胃占位性病变,其中1例合并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病灶1.5cm×1.0cm×1.0cm~6.0cm×5.0cm×5.0cm。病灶位于贲门小弯2例,贲门前壁小弯侧1例,胃底前壁1例,胃底后壁2例,胃底后壁大弯侧1例,胃体小弯4例,胃体后壁小弯侧2例,胃窦后壁大弯侧1例。其中有2例在腹腔镜术中经仔细探查未能找到病灶,术中在胃镜指导下找到病灶后分别于腹腔镜下用钛夹和缝线标记。行胃壁部分…  相似文献   

6.
胃窦癌合并胃间质瘤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人男性 ,6 1岁。以反复上腹隐痛 2年余于 2 0 0 4年 8月 18日入院。查体 :一般情况好 ,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 ,心肺 (- ) ,上腹部轻度压痛 ,余无阳性体征。上消化道钡透示 :胃外观呈“鱼钩型” ,张力略高 ,胃体部及窦部黏膜明显增粗、紊乱 ,部分黏膜略似中断样改变 ,以窦部改变显著 ,胃壁示毛糙不光滑 ,呈“双边”状改变 ,十二指肠未见异常。印象 :糜烂性胃炎 ,不除外恶性变。纤维胃镜检查 :胃窦可见一 2cm× 2cm大小的溃疡 ,附白苔 ,周边呈菜花样隆起 ,质脆易出血。活检 :胃窦溃疡型腺癌。全麻下经腹手术探查 :胃窦小弯侧可触及一包块 ,…  相似文献   

7.
患者 女 ,68岁。因上腹部隐痛不适 2个月余入院。体查 :腹平软 ,上腹部轻压痛 ,无肌紧张、反跳痛 ,可触及一大小约 10cm× 8cm× 6cm的肿块 ,质硬 ,边界不清 ,活动度较差 ,轻度压痛 ,无振水音 ,无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正常。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示“胃窦癌” ,彩超检查示“胃窦部胃壁不规则弥漫增厚表面有小溃疡、胃外淋巴结” ,择期在全麻下行手术治疗。术中癌肿位于胃窦部 ,大小约 10cm× 6cm× 6cm ,外侵严重 ,已浸润浆膜 ,侵犯肝十二指肠韧带 (至肝门部 )、小网膜及胰腺 ,周围淋巴结明显肿大。盆腔、腹主动脉旁、肠系膜根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9岁.于2009年12月28日在体检时发现"胃部肿物"入院.既往无任何病史.腹部彩超检查:胃小弯角切迹、胰头前上方实质性占位性病变.腹部CT和MRI:胃窦部幽门前区占位,考虑间质瘤可能性大.胃镜检查:胃窦黏膜橘红色,不光滑,局部点片状充血较明显,幽门前区前壁小弯侧见一2.8 cm×3 cm广基黏膜隆起,表面见一小片充血、糜烂,胃蠕动良好,考虑为胃间质瘤.临床初步诊断为胃间质瘤,行胃大部切除手术.  相似文献   

9.
李启刚  白练 《消化外科》2008,(2):115-115
患者男,63岁。因腹胀痛伴呕吐15d,于2007年2月5日入院。查体:中上腹可扪及包块,质软,边界不清,不活动,大小约9.0cm×8.0cm×7.5cm,无压痛。腹部B超:右上腹11.2cm×8.5cm×6.4cm囊性肿块,边界清楚,形态尚规则,内可见光带飘浮;肝右叶可见数个大小不等无回声区,壁薄光滑,最大面积约2.0cm×1.8cm;胆总管内径为1.1cm。腹部彩超:右上腹13.5cm×9.0cm×7.6cm囊性肿块,形态欠规则,壁光滑,内透声不清晰,呈网状分隔,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壁周围可见少许血流信号。腹部CT平扫+增强:(1)肝脏右叶囊肿。(2)十二指肠降段至空肠起始段扩张,其内充满水样密度影,CT值12Hu,三期扫描水样密度影无扩张,内侧可见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10.
例1,女,64岁,因“呕血、解柏油样便13h”入院。患者既往无明显上消化道症状。入院检查:血红蛋白72g/L,白蛋白29g/L。胃镜示:胃体、胃窦多发大小不一结节,隆起0.5cm×0.5cm至0.9cm×0.7cm,亚蒂及无蒂,表面小叶状及结节状,胃窦前壁近幽门处见一巨大结节状隆起约1.5cm×2.5cm,表面菜花状增生并糜烂附血痂。术前病理示:胃窦中度浅表性胃炎(活动期)伴肉芽组织及少量炎性渗出,符合慢性溃疡。入院后先予止血、抑酸、保护胃黏膜治疗,并输注浓缩红细胞4单位、人血白蛋白10g/a,共3天。排除手术禁忌后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治疗。标本肉眼观:病变主要部位为胃体小弯侧及胃窦部有大而肿胀无弹力的皱襞,与正常组织界限不清,胃体多发大小不一息肉样结节隆起,表面糜烂附小出血点。术后病理示:胃Menetrier病伴慢性溃疡。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55岁.因上腹部不适1个月,外院胃镜检查发现胃底间质瘤于2009年3月10日收治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7℃,脉搏8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10/72 mm Hg(1mm Hg=0.133 kPa).患者精神好,心、肺无异常,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扪及,末触及包块,肠鸣音正常.再次胃镜检查示:胃底部黏膜下见大小约1.5 cm×1.0 cm包块,胃窦大弯侧见局部黏膜隆起灶,黏膜表面光滑,中央有凹陷.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72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伴恶心,进食后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无发热,无腹痛、腹泻.于2011年11月17日入院.查体:急性病容,T 37.5℃,P 90次/min,BP 172/96 mm Hg.腹部平软,剑突下偏右轻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肝脾肿大和上腹部的肿块.血常规:白细胞12.7×109/L,中性粒细胞0.853.空腹血糖8.88 mmol/L(3.6 ~6.1 mmol/L),血钾4.13 mmol/L,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在正常范围.B超检查提示:胆囊大小约64 mm×37 mm,胆囊壁增厚,发现胆囊颈部1枚结石嵌顿.CT检查提示胃体小弯侧黏膜下有1个15 mm×25 mm异常强化结节,CT值150 HU.两肾脏及肾上腺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两肾伴多发性囊肿,诊断为胃间质瘤、两肾多发性囊肿.内镜检查提示胃体黏膜无充血,在胃窦部小弯侧可见30 mm× 25 mm大小隆起结节,质坚韧而黏膜光滑,诊断为胃间质瘤(图1).行手术探查:术中见胆囊肿大伴慢性炎症,胃壁浆膜层未发现异常,胃小弯近胃窦处触及肿块约30 mm×30大小,肿块质地中等,肾及肾上腺无异常.  相似文献   

13.
正病人:女性,69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于2015年10月8日就诊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年,最高血压180/100 mmHg,平素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1片/d,血压保持140/90 mmHg左右,40年前曾行卵巢囊肿切除术。腹部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胃CT扫描见胃窦旁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2 cm×4.7 cm,CT值约17 Hu,边缘毛糙,增强扫描以边缘强化为著,与胃窦壁大弯侧分界欠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724、CA-199、CA-125均在正常范围内。于2015年10月12日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胃窦大弯旁一大小约5.0 cm×5.0 cm肿物,边界清楚,与胃壁连接,遂行腹腔镜下胃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胃窦)血管周细胞  相似文献   

14.
例 1,女 ,5 2岁。B超发现中上腹肿块 7d入院。查体 :上腹部偏右可扪及约7cm× 6cm的肿块 ,质硬光滑 ,界限清 ,活动可 ,轻压痛。彩超、CT均提示肝胃韧带区直径约 8.0cm肿块影 ,与胃壁关系密切。胃镜检查 :胃体小弯侧隆起 ,表面光滑 ,活检轻度慢性浅表性胃炎伴淋巴滤泡形成。肿瘤  相似文献   

15.
信息动态     
奚世文  陈岩 《腹部外科》2016,(3):153-155
病人:女性,69岁,因间断性上腹部隐痛不适1年于2015年10月8日就诊入我院.既往有高血压史5年,最高血压180/100 mmHg,平素口服硝苯地平控释片(拜心同)1片/d,血压保持140/90mmHg左右,40年前曾行卵巢囊肿切除术.腹部体检无明显阳性体征.胃CT扫描见胃窦旁见团块状软组织密度影,大小约4.2 cm×4.7 cm,CT值约17 Hu,边缘毛糙,增强扫描以边缘强化为著,与胃窦壁大弯侧分界欠清.消化道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CA)-724、CA-199、CA-125均在正常范围内.于2015年10月12日行腹腔镜探查术.术中见胃窦大弯旁一大小约5.0 cm×5.0 cm肿物,边界清楚,与胃壁连接,遂行腹腔镜下胃肿物切除术.术后病理:(胃窦)血管周细胞瘤伴出血梗死,周围脂肪组织内淋巴结2枚反应性增生.免疫组化:CD34(+),CD68(-),Lysozyme(-).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 3 0例胃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1 998年 3月至 2 0 0 3年 2月共 3 0例胃间质瘤 ,其最常见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其中行胃镜检查 2 6例 ,超声胃镜检查 2 1例 ,B超检查 2 3例 ,CT检查 1 6例 ,MRI检查 6例。 3 0例全部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为CD3 4、CD1 1 7、VIM、SMA、NES、DES、S1 0 0等。结果 发生部位为 :胃底大弯侧 1 1例 (3 7% ) ,胃窦大弯侧 6例 (2 0 % ) ,胃底小弯侧 6例 (2 0 % ) ,胃窦小弯侧 4例 (1 3 % ) ,胃底近贲门 3例 (1 0 % ) ,以胃底、胃体部多见。病理示恶性 1 2例 (4 0 % ) ,良性 9例 (3 0 % ) ,潜在恶性 9例 (3 0 % )。向平滑肌分化 1 2例(4 0 % ) ,向神经分化 9例 (3 0 % ) ,向平滑肌神经双向分化 2例 (7% ) ,缺乏分化 7例 (2 3 % )。CD1 1 7(+)2 7例 (90 % )。结论 胃间质瘤的诊断可根据其临床表现、超声胃镜等影像学检查以及CD1 1 7等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等进行 ,诊断一旦明确 ,应行手术切除  相似文献   

17.
1病例资料 患者,男,78岁,主诉上腹部不适、纳差并消廋2个月;近日体重下降了3 kg,发病后于地方医院行胃镜检查,拟诊胃癌来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普外科手术.体检:神志清,精神可,皮肤巩膜无黄染,右侧腋窝扪及2枚肿大淋巴结,分别约4.0 cm ×1.5 cm、3.5 cm×1.5 cm,融合成团;腹软,上腹部压之不适,肝脾肋下未扪及肿大;辅助检查:外院胃镜病理报告为胃窦、胃角黏膜低分化腺癌;腹部彩超检查:左上腹实性占位;胃肠钡餐摄片:胃体胃窦小弯侧溃疡型胃癌;胸部数字减影摄片:未见转移灶;血常规:红细胞数3.29×1012,血红蛋白97 g/L;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均正常.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9岁,因“上腹部隐痛1年,加重15d”入院。査体:腹平,上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上腹部MRI增强检查示:胃底右侧壁见团块状等T1信号,最大截面积约66 mm×44mm,边界清,增强病灶呈明显延迟强化,强化不均,内见条状无强化灶。胃底右侧壁占位,考虑胃间质瘤可能大(图1)。  相似文献   

19.
1病例资料 患者女,41岁,因"发现左上腹部肿物10 d"入院。查体:左上腹可触及一大小约10 cm×10 cm肿物,质软,无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度差。腹部CT平扫:左腹腔内囊性病变,来源待查。2011年1月26日行剖腹探查术。手术所见:左上腹腹膜后左肾下方可见一大小约10 cm×13 cm×13 cm囊性肿物,包膜完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腹腔镜胃间质瘤切除术的手术要点。方法2005年9月~2007年9月,应用腹腔镜行胃间质瘤切除术32例。19例肿瘤位于胃体、胃底部前壁,术中胃镜定位,线形切割吻合器(Endo-GIA)在距肿瘤边缘2~3cm处将肿瘤从胃壁完整切除;8例肿瘤位于胃体或胃底后壁,术中胃镜定位,在肿瘤对应的前壁打开胃腔,与胃镜配合找到肿瘤后,将后壁肿瘤从胃前壁切口提出,用Endo-GIA在距肿瘤2~3cm处切除;2例肿瘤位于胃前壁,距贲门口〈2cm,直径分别约3.0cm、2.5cm,术中胃镜定位,打开对应的胃前壁浆膜,将肿瘤切除;1例肿瘤位于胃窦部前壁,直径约5.0cm,行腹腔镜辅助远端胃次全切除术;2例肿瘤位于胃体上段小弯侧,距贲门口〈2cm,直径分别约6.0cm、4.0cm,行腹腔镜辅助全胃切除术。结果32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82min(52~185min),平均出血量60ml(30~210ml),无中转开腹。手术标本病理切缘均为阴性,其中5例肿瘤最大直径〉5cm,术后病理报告为胃恶性间质瘤,余27例病理均为胃间质瘤、低度恶性倾向。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8~25个月),X线、B超及CT检查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术前行胃镜、超声胃镜和CT等检查,以确定肿瘤来源、大小、部位。术中用胃镜、腹腔镜联合定位,根据肿瘤部位及大小不同,采用不同术式,以取得最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