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弓形虫RH株在实验感染小鼠体内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以间接免疫酶法观察弓形虫感染时的急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主体脏器的动态分布,以期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10^3个经腹腔感染昆明小鼠,于感染后第2、4、6和8d,取肝、脾、肺和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情况。方法以AH株弓形虫包囊腹腔感染小鼠20只,饲养3月后取小鼠脑组织,分离出大脑皮层、海马、中脑、小脑和脑干各部分,逐一称重,用PBS液制备成脑组织匀浆(体积均为2 ml)。从每只小鼠的每种脑组织匀浆中各吸取30μl匀浆液,涂片3张,每张10μl,瑞氏染色,显微镜下(10×40)计数弓形虫包囊个数,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单位浓度(mg/ml)不同脑组织的匀浆液所含包囊的个数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单位浓度(mg/ml)不同脑组织的匀浆液所含包囊的数量有显著性差异(P<0.01),海马和大脑皮层处最多,脑干和小脑处最少。结论弓形虫包囊在慢性感染小鼠不同脑组织内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主要集中于海马和大脑皮层处。 相似文献
3.
不同途径感染弓形虫小鼠在脑内形成包囊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用3种不同途径感染Fukaya株弓形虫速殖子,观察弓形虫感染小鼠慢性期病变特点及虫体在脑内的成囊过程,以期寻求一个稳定、易建的慢性感染动物模型,为弓形虫病的病理诊断提供依据,并对弓形虫的致病机理加深理解。方法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5×104个)分别以腹腔、皮下和口服途径感染小鼠,给适量药物使之形成慢性感染,并与不给药组做对照,于感染后第3d、6d1、4d2、1d、28d、42d和90d,取脑进行间接免疫酶染色,统计脑内虫体数量及形成包囊情况。结果不给药组第3d、6d与给药组第6d,3种感染途径的腹腔含虫数比较:均为腹腔感染>皮下感染>经口感染。比较小鼠脑内虫体分布:腹腔感染组,第28d的脑内虫体达到高峰,此时脑内包囊最多。皮下感染组,第21d的脑内虫体最多,脑内包囊也多。经口感染组,第21d脑内虫体最多,但脑内偶见包囊。经口感染Fukaya株速殖子似不易成囊。经腹腔、皮下和口服感染虫体的小鼠存活率在第42d分别为100%、66%、80%。结论弓形虫感染慢性期小鼠脑多被累及。腹腔与皮下感染弓形虫Fukaya株速殖子比口服易成囊,经腹腔感染方式建立弓形虫慢性感染动物模型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一个合理、经济的弓形虫包囊小鼠感染模型,为弓形虫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20个PRU株弓形虫包囊分别感染C57BL/6J、ICR、KM或BALB/c四个品系雌性小鼠10只,感染后42d,统计小鼠存活率、脑组织包囊数和包囊直径。结果 KM小鼠存活率100%(10/10),ICR小鼠存活率70%(7/10),C57BL/6J存活率10%(1/10),BALB/c全部死亡(0/10);ICR小鼠包囊数和包囊直径与KM小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ICR鼠脑组织包囊数为1385.71±378.555,直径为4.044±0.187μm;而KM鼠脑组织包囊数为290.00±129.743,直径为3.557±0.271μm。结论与其他3个品系小鼠相比,ICR小鼠对PRU株弓形虫包囊的抗性较强,可以作为弓形虫包囊感染模型。 相似文献
5.
弓形虫是细胞内专性寄生原虫,呈世界性分布,人和脊椎动物普遍易感。其生活史为双宿主生活周期,在猫或猫科动物的肠粘膜上皮细胞进行有性和无性生殖的世代交替,在中间宿主人和哺乳动物非肠组织细胞内进行无性生殖,并散布在宿主的腹腔渗出液和血流中,形成虫血症造成全身组织和器官感染。不同虫株对宿主的感染性可有明显的不同。杨大林等(1988)报道RH株和SH株弓形虫在小鼠外周血液中的虫体密度,高峰期出现的时间存在明显差异。为使弓形虫研究工作的标准化,对不同弓形虫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对比观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采用弓形虫B36株和国际通用RH株,以KM小鼠做繁殖动态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弓形虫Prugniaud实验感染增强宿主的非特异性抗肿瘤效应,检测Prugniaud株单独感染或联合卡介苗(BCG)对小鼠恶性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方法 体内实验用绿色荧光标记的转基因小鼠每组9只,荷瘤后单独感染弓形虫Prugniaud株或联合BCG.比较肿瘤生长情况,计算抑瘤率,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小鼠肿瘤细胞的凋亡率.RT-PCR检测肿瘤组织中VEGF的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B16组、BCG/B16组、TG/B16组、TG/BCG/B16组小鼠瘤重分别为3.237±0.552g、2.461±0.320g、1.521±0.263g、1.069±0.444g.各组肿瘤凋亡率分别为7.42±2.09%、9.27±2.10%、23.32±4.37%、43.88±6.33%;光镜下TG/B16组和TG/BCG/B16组小鼠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并且VEGF120/β-actin和VEGF120/β-actin低于其他组(TG/B16:0.167±0.011,0.190±0.015);TG/BCG/B16:0.1 40±0.015,0.171±0.011).结论 弓形虫感染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抑制作用,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量,并且在BCG联合作用下效果得到增强. 相似文献
7.
免疫酶染色试验诊断弓形虫感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弓形虫的玻片为抗原,进行了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检测11份阳性兔血清和34份弓形虫病人血清,阳性率分别是100%和94.1%。4份阴性兔血清和108份阴性人血清,其假阳性率为0%和1.85%。此法与血吸虫病、肺吸虫病、疟疾等均无交叉反应,表明对弓形虫有较高的特异性。15份已知血清每隔半月进行了4次重复试验,其符合率及GRMT均无显著性差异。此法还对健康体检者、不良生育史孕妇和智力低下的儿童进行了检测,其结果分别为8.46%、16.33%和28.26%。此检出结果与IFA无差异。本法具简单、经济、敏感、特异、重复性好等优点,可在现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Prugniaud株弓形虫感染小鼠后脑的组织病理学动态变化及包囊的形成。方法弓形虫Prugniaud株10个包囊/只鼠(0.5mL)经腹腔感染40只ICR小鼠,对照组22只小鼠接种同等量的PBS,观察小鼠的发病情况,并于感染第5d、10d、15d、20d、25d、30d、60d、90d、120d、150d和180d剖杀小鼠,取脑组织制作切片,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同时提取脑组织DNA,用PCR法扩增弓形虫B1基因特异性片段。结果经腹腔感染小鼠从第6d开始出现食欲减退、耸毛、怠惰、抖动、腹泻及死亡等临床症状,死亡率为15%,第20d后症状开始减轻。HE染色镜检在感染第5d未见明显病理变化,第10d起见明显的神经元变性、卫星现象及噬神经现象,第15d起见神经胶质结节及较小的弓形虫包囊,第20d起珠网膜下腔见炎症细胞浸润,第25d起见血管套现象,第90d时珠网膜下腔见肉芽组织,第120~180d观察到弓形虫包囊、神经胶质结节及珠网膜下腔少量炎症细胞浸润共存现象。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在感染第10d脑组织细胞胞浆和胞核中发现弓形虫抗原颗粒,以后随着包囊增多抗原开始逐渐减少。PCR法从感染第10d至180d小鼠脑组织中均检测到弓形虫B1基因特异性片段。结论弓形虫Prugniaud株感染小鼠后速殖子可在几天内侵入脑,但出现包囊的时间可晚至15d,该虫可导致小鼠脑组织细胞变性坏死和非特异性脑膜脑炎的病理改变。15d以后随包囊形成脑组织病变逐渐减轻,但包囊可存在于脑组织中达180d。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流行我国的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主要基因型China 1成囊株在感染小鼠体内的动态分布和包囊形成。方法采自武汉的猫源性刚地弓形虫株(TgCtwh1,基因型为China 1,即ToxoDB#9)包囊50个(约含1×104个缓殖子)经口感染SPF级CD1雌性小鼠50只,于感染后第2、4、7、10、14、21、35、50和72天,分别大体观察小鼠健康状况并测定体重;颈椎脱臼法处死小鼠,脑组织压片观察弓形虫包囊形成时间,计算成囊率,测量包囊直径;荧光定量PCR和组织接种方法检测弓形虫在血液、心、肝、脑和淋巴结组织中的动态分布。结果实验小鼠感染后第7天体重减轻(3.650±0.252)g;第10天[(1.730±0.017)g]与第14天体重差值[(-0.390±0.554)g]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第21天,在脑组织中查获包囊,成囊率为80%,直径为20~40μm;至感染后第35天,小鼠成囊率增为100%,包囊直径为50~60μm。感染后第2天,TgCtwh1虫体即出现在血液、心、肝和淋巴结组织中,拷贝数分别为3.510±0.152、4.100±0.198、4.220±0.209和4.960±0.052,感染后第4天见于脑组织(3.800±0.154);血液中的虫体在第7天达峰值(5.240±0.115),随后逐渐下降,至第35天消失;心和脑组织中的虫体分别于第14天和第10天达峰值后(5.640±0.214和5.790±0.060)维持相对稳定的水平;肝和淋巴组织中的虫体分别于第7天和第10天达峰值(5.310±0.038和6.200±0.152),此后虫体逐渐减少,至第50天转阴。结论流行中国的弓形虫China 1基因型成囊株在感染小鼠体内虫血症可持续至少21 d,感染后第21天首次在小鼠脑组织内检测到包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弓形虫所致慢性感染对小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方法 将同系雌性昆明小鼠2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RH株弓形虫速殖子经-20 ℃贮存15 d后取出,37 ℃快速复苏,腹腔接种实验组小鼠(7.7×105个/只);对照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0.5 ml/只;2月后作莫里斯水迷宫实验,记录游泳轨迹;并作脑组织匀浆涂片和病理学检查。 结果 ①实验组小鼠脑组织匀浆涂片可见弓形虫包囊,平均密度为15个/ HP;海马及邻近脑区未见明显病理改变。②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逃避潜伏期、距离隐藏站台的累积距离、游泳总路程均随训练次数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P<0.01);实验组的潜伏期、距离隐藏站台的累积距离均长于对照组(P<0.01)。③实验组小鼠在60 s 内搜索策略与对照组有明显区别。 结论 腹腔接种经处理的RH株弓形虫可以致小鼠慢性感染;慢性感染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小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弓形虫PRU株感染小鼠后脑内局部细胞因子对脑组织的免疫病理作用。方法 51只ICR小鼠分为感染组(33只)和对照组(18只),感染组经腹腔注射弓形虫PRU株10个包囊/鼠,对照组腹腔注射同等量的PBS。于感染后第5d、10d、15d、20d、30d和90d,剖杀感染组小鼠5只和对照组小鼠3只,取脑组织,部分作病理切片;部分提取其RNA,检测IFN-γ、IL-4、IL-6和TNF-αmRNA;部分获取脑组织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上述细胞因子。结果相对于正常对照组,感染小鼠脑组织中IFN-γ于感染后第5d开始升高,第10d时下降达到最低,之后开始上升;TNF-α在感染第10d或15d时明显降低,接着上升并于第30d时达到高峰;IL-6在感染第5d时开始升高,感染第10d时降至最低,之后缓慢上升,并于第30d后达到高峰;IL-4未见明显变化。结论弓形虫PRU感染ICR小鼠的过程中,脑组织中IFN-γ、IL-6和TNF-α细胞因子在感染第10d或15d的低表达有利于弓形虫逃避宿主的免疫杀伤作用,导致速殖子在脑组织中存活;同时细胞因子的分泌不平衡,导致小鼠脑组织中出现弓形虫包囊与病理变化共存的隐性感染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观察实验小鼠脑组织内不同部位弓形虫的动态分布,进一步探讨弓形虫感染与血脑屏障的关系,为弓形虫脑病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弓形虫(RH株)经静脉途径感染小鼠,应用直接涂片法动态观察小鼠脑组织弓形虫感染情况。结果弓形虫感染第8d,小鼠大脑皮质及间脑内查获虫体,第10d,虫体出现于脑干、中脑及海马。结论实验小鼠静脉途径感染弓形虫后,第8d脑内开始出现虫体,但脑组织各部位出现虫体的时间不一致。脑组织不同部位血脑屏障对弓形虫的阻隔作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3.
弓形虫感染与精子膜功能完整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弓形虫感染对精子膜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 1 79例弓形虫检测的不育男性分为抗弓形虫抗体(ATAb)阳性组 (53例 )和阴性组 (1 2 6例 ) ,对其精液做低渗膨胀试验 ,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TAb阳性组的精子总膨胀率(44 50± 8 69)明显低于ATAb阴性组 (58 2 5± 9 48,P <0 0 1 ) ;ATAb阳性组 g型精子总膨胀率 (1 0 75± 3 2 2 )明显低于ATAb阴性组 (1 6 0 2± 6 2 8,P <0 0 1 )。结论 弓形虫感染对精子膜功能有明显影响 ,是弓形虫引起男性不育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猪弓形虫病人工发病条件。方法将8头30日龄断奶仔猪分为A1组:腹腔注射1000万个弓形虫速殖子;A2组:腹腔注射5000万个弓形虫速殖子;A3组:腹腔注射1亿个弓形虫速殖子;A4组:空白对照。将8头5月龄育肥猪分为B1组:腹腔注射1000万个弓形虫速殖子;B2组:腹腔注射5000万个弓形虫速殖子;B3组:腹腔注射1亿个弓形虫速殖子;B4组:空白对照。以猪源刚地弓形虫强毒虫株南京汤山株(NT株)F275代攻毒观察临床症状及剖检变化。结果A组实验猪3~7d后三种感染方式均出现典型的弓形虫病症状:持续高温、精神倦怠、呼吸困难、食欲不振等临床症状,A2、A3组感染猪弓形虫病症状明显且出现实验猪死亡,肺脏、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出血,并从血液和淋巴结中分离到了弓形虫。B组实验猪则没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结论30日龄断奶仔猪腹腔注射5000万个~1亿个弓形虫速殖子可出现典型的猪弓形虫病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刚地弓形虫感染孕鼠后对胎鼠体内微量元素锌(Zn)、铜(Cu)、铁(Fe)含量的影响。方法孕中期BALB/c孕鼠经腹腔接种弓形虫速殖子。分别于孕10、12、14、16和18 d剖杀,取胎盘,制作组织压片及病理切片,观察孕鼠胎盘组织的感染及损伤情况;取胎鼠组织,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谱法测定Zn、Cu、Fe含量,采用DAB增强的Perl's铁染色观察胎鼠组织中Fe的分布。结果感染组孕鼠胎盘组织压片可见大量弓形虫速殖子,病理切片HE染色可见炎症细胞浸润及凋亡小体。感染组胎鼠在孕10 d时体内Zn和Fe含量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12-18 d均低于未感染对照组(P〈0.05);Cu含量在孕10、12、14 d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161、8 d均低于未感染组(P〈0.05)。感染组胎鼠组织铁染色强度与未感染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弱。结论孕期感染弓形虫可损伤胎盘组织,进而影响其转运功能,使胚胎体内Zn、Fe和Cu含量降低,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孕中期弓形虫感染对孕鼠血清孕酮(progesterone)及雌三醇(estriol)含量的影响。方法孕中期BALB/c孕鼠随机分为染虫组和健康对照组,染虫组经腹腔无菌接种纯化的RH强毒株弓形虫速殖子,健康对照组注射等量0.01mol/LPBS。分别于妊娠第10、12、14、16、18d,摘孕鼠眼球取血,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孕酮和雌三醇含量。结果在孕第10、12、14d,孕鼠血清孕酮和雌三醇含量染虫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孕第16、18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孕中期弓形虫感染可引起孕鼠血清孕酮和雌三醇含量下降,这可能是弓形虫感染致胚胎发育迟缓、胎盘组织炎性病变及滋养层细胞凋亡增加的结果,也可能是胚胎发育迟缓、滋养层细胞凋亡增加的原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