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乳腺癌是临床常见肿瘤之一 ,放疗技术比较复杂 ,为使乳腺肿瘤得到足量照射 ,又要保护正常肺组织 ,切线野照射常采用独立准直器或半野挡块照射技术。我们采用低熔点铅挡块的半野照射技术 ,较好解决了此问题 ,现报告如下。1 方法1.1 模拟定位1.1.1 体位要求 患者躺卧在乳腺托  相似文献   

2.
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半野照射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林览峰  甘晓春  朱荣  林承光 《癌症》2000,19(1):95-96
乳腺癌的放疗技术比较复杂,照射野间如何避免重叠或遗漏,是乳腺癌放疗技术的关键之一.我院参照国内外乳腺癌的放疗方法,采用半野或四分之一野照射技术,较好地解决了此问题.本文介绍乳腺癌切线野放疗的半野照射技术.  相似文献   

3.
4.
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由于具有独特的优点,目前已作为乳腺癌保乳术后、晚期乳腺癌乳腺及胸壁放射治疗的常规治疗方法,这客观要求有一种比较成熟的能够适应它的定位技术。为此,各家医院在工作实践中,对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技术的相应定位技术不断摸索和不断完善。下面将我科在乳腺癌等中心1/4切线野照射的定位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半野等中心加补偿板的切线照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腺癌是常规放疗中摆位较为困难的部位之一。在乳腺癌各照射区域中尤以切线野设定最为复杂。由于乳腺的不规则形状、胸壁的弯曲等因素造成定位繁琐 ,射野内剂量分布不均 ,肺受量易偏高等。笔者综合国内外有关放疗文献 ,用半野等中心加补偿板照射方法 ,较好地解决了以上问题。现介绍如下 :材料和方法一 体位首先将乳腺照射斜面垫板置模拟机床面上 ,患者仰卧 ,手臂上举 ,握住定位柄或耳廓上缘 ,调节斜面板角度 ,尽可能使胸骨平面与床面相平行 ,记录下斜板角度。二 射野布局和定位(一 ) 射野上界与锁骨野上界相接或在第一肋间水平 ,下界在…  相似文献   

6.
早期乳腺部半野切线照射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期乳腺癌的术后放射治疗技术近年来有很大改变 ,如等中心照射技术的应用 ,半野照射技术的应用 ,以及三维治疗计划系统的优化等 ,这些技术的使用为提高乳腺癌的放射治疗质量及减少肺部受照体积和剂量起了很大作用。笔者介绍本院在早期乳腺癌放射治疗技术方面的一些探讨。一、材料与方法⒈模拟机下定体位 :患者以仰卧位躺在乳腺定位板上 ,双臂上举 ,双手握住乳腺定位柄。调节乳腺定位板面的倾斜角度 ,尽可能使胸骨平面保持水平 ,调整患者姿态及模拟机床面的位置 ,使激光定位线与患者体中心重合 ,并在患者皮表描记下患者两侧激光线位置、照射…  相似文献   

7.
乳腺癌胸壁切线野照射技术,其方法大多比较繁杂,操作步骤甚多,本文将一种较简便的等中心半束定位投照技术介绍如下: 1 操作技术 按模拟机操作常规准备。嘱患者患侧手抱头仰卧于特制的乳房切线架上(见图1),体中线与纵向激光定位线束重合或平行。根据患者体廓的弯曲度调整板面的角度,以尽量消除体廊的曲面,使之趋平(纵向),记下每个患者切线架的刻度,以便在每次摆位时固定放置。由放疗医师按设计的腋锁内乳野在患者体表画野。在内乳野外界向内1~1.5cm处画1条纵向虚线(见图2),乃内切线野的边界,上达锁骨上野下缘,下至乳房皱折向下2cm(若胸壁有较长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CT模拟胸壁切线野照射剂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军  韩春  陈燕  曹彦坤  池子峰 《中国肿瘤临床》2006,33(20):1184-1187
目的:评价胸壁切线野照射CT模拟定位的价值。方法:28例有胸壁照射适应症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进行CT模拟定位,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将CT图象进行数字化重建,勾画胸壁CTV及心、肺等危及器官,胸壁处方剂量为5000cGy,计算胸壁及其心、肺受照体积和受照剂量。结果:右肺体积为1403±234cm3,左肺为1133±186cm3,切线野中心肺厚度(CLD)平均为2.4±0.5cm。百分受照体积(PIV)右肺为(13.12±3.26)%,左肺为(12.72±3.58)%,心脏为(2.47±1.87)%,建立一元回归方程,肺PIV=-1.308+6.226CLD(r=0.727,P<0.001)。胸壁体积为441±142cm3,Dmean为4831±352cGy,胸壁V95%、V105%和V110%分别为(95.4±5.3)%、(18.7±15.4)%和(5.3±7.5)%。不加组织补偿胸壁Dmean和Dmin低于胸壁加组织补偿照射(P<0.05)。加300和450楔形板照射后胸壁受照剂量均匀性优于无楔形板和加15楔形板照射,统计学差异接近显著性意义。结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胸壁切线野照射采用CT模拟定位可准确获得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剂量和体积信息,有助于评估心、肺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电子束旋转照射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射治疗是高危乳腺癌根治术后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胸壁和锁骨上区是最重要的术后辅助放疗部位。目前有多种胸壁照射方式,由于胸廓特殊的几何形状,传统的照射方法难以达到合理的剂量分布。电子束旋转照射技术利用电子束的剂量分布特点,根据胸壁的形状和靶区的深度选择不同的能量,能使靶区达到理想的剂量分布,同时降低心、肺晚期放射损伤,在胸壁照射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及其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就乳腺癌根治术后胸壁电子束旋转照射的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颈段食管癌固定野调强与旋转调强放疗计划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通过比较颈段食管癌固定野调强放疗(IMRT)与旋转调强放疗(IMAT)计划,分析IMRT与IMAT在剂量学与实际应用方面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选取10例在本院进行IMRT的颈段食管癌患者,针对相同CT图像与靶区制定单弧(IMAT1)、双弧(IMAT2)IMAT计划.使用Eclipse(R) ver 8.6计划系统,6 MV X线.模拟处方剂量为60 Gy分30次,计划要求97%计划靶体积(PTV)(V98)达98%处方剂量,超过110%处方剂量PTV(V110)<15%.脊髓最大剂量≤45 Gy.通过剂量体积直方图统计PTV相关剂量参数、适形指数(CI)、均匀指数(HI)、肺及心脏剂量体积参数,以及加速器总机器跳数、总治疗时间.用SPSS 13.0软件对3个组计划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算法进行组内分析.结果 3个组PTV的D98、V98及CI,肺的V5、V10、V30、V40、V50及平均肺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PTV的D2、V110及HI,肺V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机器跳数比较,IMRT组(1174.8 MU)比IMAT1(709.7 MU)、IMAT2(803.8 MU)组分别减少了39.6%、31.6%(F=39.25,P=0.000).总治疗时间比较,IMRT组(14.9 min)比IMAT1(1.9 min)、IMAT2(2.66 min)组分别减少了87.2%、82.1%(F=45.14,P=0.000).结论 IMAT可以达到与IMRT相似的剂量学要求,IMAT2计划优于IMAT1.IMAT具有较少总MU、总治疗时间优势,并减少了治疗中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及患者不适感.  相似文献   

11.
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和常规切线野治疗的三维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Huang XB  Jiang GL  Chen JY  Chen LF  Hu WG 《癌症》2006,25(7):855-860
背景与目的:乳房保留治疗已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逐渐推广应用,其中全乳根治性放疗的标准技术通常采用常规切线野技术。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modulatedradiotherapy,IMRT)技术有望在保障相同疗效的同时进一步减少放疗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本研究利用三维计划系统评价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与适应证。方法: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is~2N0M0早期乳腺癌病例,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为每例患者设计两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00cGy。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histograms,DVH)来比较各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lanningtargetvolume,PTV)、危及器官(organsatrisks,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8.3%和97.7%。与常规计划比较,IMRT计划的PTV接受<95%处方剂量与>103%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之和(inhomogeneityindex,IHI)从29.9%减少到2.9%,PTV接受至少105%处方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105%)从28.2%减少到0.6%;IMRT计划改善IHI和减少V105%的平均值在PTV较大的患者中优势更明显。左侧患者中冠状动脉的最大剂量(Dmax)以及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分别从5057.1cGy减少到4832.9cGy和从629.8cGy到450.7cGy;右侧患者肝脏的Dmean从283.9cGy减少到172.0cGy;所有患者中同侧肺的Dmean、至少接受20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分别从925.2cGy减少到765.9cGy,从16.0%到15.3%,Dmean与V20的平均值在IMRT计划中减少的百分比在不同射野中心肺厚度(centrallungdistance,CLD)亚组中分别是14.7%与20.9%,7.0%与12.9%;对侧乳腺和对侧肺的Dmean也分别从75.4cGy减少到20.3cGy和从30.9cGy到16.1cGy。结论: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在于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靶区的剂量分布均匀性并一定程度上降低OARs的受照剂量与容积。乳房体积和CLD较大的病例可以通过IMRT技术获得更好的剂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2.
Intensity-modulated tangential beam irradiation of the intact breast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intensity modulated tangential beams in the irradiation of the intact breast.

Methods and Materials: Three-dimensional treatment planning was performed on five left and five right breasts using standard wedged and intensity modulated (IM) tangential beams. Optimal beam parameters were chosen using beams-eye-view display. For the standard plans, the optimal wedge angles were chosen based on dose distributions in the central plane calculated without inhomogeneity corrections, according to our standard protocol. Intensity-modulated plans were generated using an inverse planning algorithm and a standard set of target and critic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criteria. Plans were compared using multiple dose distributions and dose volume histograms for the planning target volume (PTV), ipsilateral lung, coronary arteries, and contralateral breast.

Result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the doses to critical structures were achieved using intensity modulation. Compared with a standard-wedged plan prescribed to 46 Gy, the dose from the IM plan encompassing 20% of the coronary artery region decreased by 25% (from 36 to 27 Gy) for patients treated to the left breast; the mean dose to the contralateral breast decreased by 42% (from 1.2 to 0.7 Gy); the ipsilateral lung volume receiving more than 46 Gy decreased by 30% (from 10% to 7%); the volume of surrounding soft tissue receiving more than 46 Gy decreased by 31% (from 48% to 33%). Dose homogeneity within the target volume improved greatest in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regions of the breast (approximately 8%), although some decrease in the medial and lateral high-dose regions (approximately 4%) was also observed.

Conclusion: Intensity modulation with a standard tangential beam arrangement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dose to the coronary arteries, ipsilateral lung, contralateral breast, and surrounding soft tissues. Improvements in dose homogeneity throughout the target volume can also be achieved, particularly in the superior and inferior regions of the breast.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 dosimetric improvements achievable with IMRT will lead to significant clinical outcome improvements.  相似文献   


13.
鼻咽癌调强放疗中靶区和正常器官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探讨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探讨鼻咽癌调强放疗(IMRT)中靶区和正常器官变化规律。方法15例鼻咽癌初治患者接受全程IMRT,分别于计划设计前、治疗前、治疗25次时行3次CT扫描。第2、3次CT均和第1次CT行图像融合。3次CT图像的原发肿瘤(GTVnx)、GTVnx内气腔、腮腺、轮廓分别勾画,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治疗计划完成时,有2例患者GTVnx增大。照射至25次时,GTVnx缩小0~10.39cm~3(即GTV内气腔容积);腮腺体积缩小0.13~23.80 cm~3;腮腺缩小程度与原体积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腮腺外界向内侧移动,内界位置变化不大。头部轮廓横径均有不同程度缩小。结论鼻咽癌患者在接受IMRT过程中,原发肿瘤体积、腮腺结构、位置、轮廓横径在一定程度发生变化,这可能会影响IMRT剂量分布,降低靶区、增加正常组织剂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乳腺癌保乳术后常规放疗(CR)、三维适形(3D-CRT)放疗、调强适形(IMRT)放疗靶区剂量均匀性、危及器官受照体积等方面的差异。方法:随机选择10例乳腺癌患者,为每例患者设计上述三种照射技术的治疗计划。处方剂量为50Gy/25次。所有计划都使95%靶区体积达到处方剂量要求。根据积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靶区受量和相关正常器官受量的差异和剂量分布。结果:CR、3D-CRT、IMRT靶区均匀性指数分别为1.16±0.03、1.15±0.03和1.14±0.02(P=0.279),适形度指数分别为0.61±0.05、0.65±0.06和0.69±0.06(P=0.025);三种放疗技术中患侧肺V30分别为19.39±3.09、15.53.±3.98、15.68±4.38(P=0.057),V20分别为22.26±3.52、18.87±4.24、20.68±4.52(P=0.202),V10分别为26.68±3.72、23.96±4.76、34.27±14.02(P=0.039),V5分别为33.71±3.70、31.66±5.49、49.81±24.25(P=0.018);对侧乳腺V3分别为3.31±3.74、2.37±3.11、14.24±3.81(P=0.007);心脏V5分别为19.99±17.22、13.77±11.10、38.42±29.95(P=0.037)。结论:与CR相比,3D-CRT和IMRT能够改善靶区均匀性和适形度,并降低患侧肺的高剂量受照体积,但IMRT同时增加了患侧肺、对侧乳腺、心脏低剂量受照体积。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全乳切线野照射中靶区移动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呼吸运动、摆位误差等因素对乳腺癌全乳放疗中靶区移动的影响程度。方法自2003年1月至12月,选择接受乳房保留治疗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采用Med-Tec250型乳腺托架摆位固定。在模拟机透视下观察16例患者全乳治疗体积在不同方向随呼吸运动的移动幅度;利用数字化重建图像和射野验证片测量11例患者全乳切线野放疗中治疗体位在不同方向的移动幅度,计算其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总误差,并分析其变化的时间趋势。结果射野中心肺厚度(CLD)随呼吸移动的变化幅度最大,为(2.1±1.2)mm,而全乳治疗体积的头侧、脚侧、内侧界和外侧界随呼吸移动的移动幅度较小。全乳切线野放疗中治疗体位移动的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总误差在向后方向和向前方向及头脚方向分别为1.9、1.6、2.5mm和2.4、1.7、3.1mm及2.6、2.3、3.5mm,以头脚方向的移动误差最大;头脚方向的治疗体位移动和乳腺体积大小变化在治疗开始头2周相互间差异较大,且乳腺体积增大在照射第2周达最高峰,第3周以后则逐渐趋于稳定。结论在乳腺癌全乳切线野放疗中呼吸运动对全乳治疗体积的移动幅度平均值在2mm以内,建议提高头脚方向的固定精度。乳腺癌全乳切线野放疗中的治疗体位在治疗开始头2周变异较为明显,照射引起的乳腺水肿在第2周达到最高峰。  相似文献   

16.
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同步加量调强放射治疗(SMART)对鼻咽癌的疗效以及对正常组织的保护和毒性反应。方法对38例鼻咽癌初治患者大体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给予SMART,2.5Gy/次,共28次,总量70Gy。亚临床灶和预防照射区接受常规照射,2.0Gy/次,共28次,总量56Gy。均照射1次/d,5次/周,总治疗时间为38d。腮腺功能测定采用99mTc核素显像法,采用摄取指数(UI)和分泌指数(EI)验证SMART对腮腺功能的保护作用。结果治疗计划结果显示临床靶体积(CTV)的D95为53.8Gy,平均剂量57.0Gy,95%等剂量线(54Gy)可以覆盖98%的CTV。大体肿瘤体积(GTV)的D95为64.5Gy,平均剂量67.2Gy,90%等剂量线(63Gy)覆盖98%~99%的GTV。健侧腮腺的平均剂量为23Gy,实际腮腺功能测定显示健侧腮腺功能变化在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变;患侧腮腺的UI、EI疗后比疗前分别下降43.6%和26.3%(P<0.05)。全组患者黏膜和咽部反应较重,但未发生严重的4级不良反应。治疗结束3个月后,完全缓解率为89.5%(34/38),有效率为100%(38/38),1年生存率为100%。结论SMART技术无论在早期或晚期鼻咽癌病例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毒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 选择10例接受保乳手术的Tis~2N0M0早期乳腺癌病例,其中左侧乳腺癌6例,右侧乳腺癌4例,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为每位患者设计两种全乳放射治疗计划,即切线野常规计划与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50 Gy/25次。用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来比较两种计划中计划靶体积(PTV)、危及器官(OARS)的剂量学差异。结果 靶区覆盖率在两种计划中相似,分别为97.83 %、97.61 %,与常规计划相比IMRT计划的PTV接受<95 %处方剂量与>103 %处方剂量的体积百分比之和(IHI) 从25.42 %减少到2.71 %,PTV接受至少105 %处方剂量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105 %)从25.79 %减少到1.08 %,IMRT计划改善IHI和减少V105 %的平均值,在PTV较大的患者中更明显。左侧乳腺癌患者心脏的平均剂量(Dmean)从6.72 Gy减少到4.95 Gy、心脏接受30 Gy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30)从7.23 %减少到1.04 %。所有患者同侧肺的Dmean从9.19 Gy减少到7.65 Gy、至少接受20 Gy 照射的体积百分比(V20)从22.34 %减少到20.18 %。对侧乳腺Dmean从5.12 Gy减少到3.52 Gy,对侧肺Dmean从2.76 Gy减少到1.79 Gy。右侧患者肝脏Dmean从7.23 Gy减少到1.04 Gy。结论 全乳IMRT的剂量学优势主要是在保证靶区覆盖率的前提下,显著改善了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性,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OARS的受照剂量与容积,乳房体积大的病例可以通过IMRT获得更好的剂量学结果。  相似文献   

18.
鼻咽癌IMRT靶区勾画与计划制定期间肿瘤体积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在调强放疗(IMRT)靶区勾画与计划制定期间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变化。方法31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接受调强放疗。对患者CT模拟定位扫描后行靶区勾画和制定IMRT计划。验证后CT校位时进行第2次CT扫描。记录两次扫描间隔时间,并将两次CT图像进行融合后测量肿瘤体积。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次扫描肿瘤体积的变化,其变化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共检测原发灶31例,淋巴结60例(其中ⅡA区淋巴结28例,ⅡB区淋巴结25例,Ⅲ区淋巴结1例,ⅤA区淋巴结6例)。两次扫描时间间隔9~27 d,中位时间18d。31例原发灶两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419~13.629 cm^3,平均值1.523 cm^3,其中3例原发灶较第1次扫描时缩小,8例无明显变化,20例较第1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有差异(P=0.009)。对于60例淋巴结,两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5.659 cm^3,平均值0.399 cm^3,其中47例无明显变化,13例较第1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有差异(P=0.005)。无论原发灶、淋巴结还是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两次测量差值与第1次扫描时大小有显著相关性,而两次扫描时间间隔无明显相关性。结论IMRT制定时间间隔对肿瘤体积大的影响较大,但是否肿瘤体积增大会影响IMRT的疗效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证实。扩大GTV与CTV的范围降低肿瘤体积增大对疗效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正常组织损伤,在IMRT计划制定期间行诱导化疗来降低影响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三维适形与调强放疗技术在胃癌术后放疗中的剂量学比较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的比较胃癌放疗中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调强放疗(IMRT)技术的剂量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3DCRT治疗的5例胃癌术后患者,放疗时使用了主动呼吸门控技术,以减少呼吸引起的器官运动。IMRT计划采用7个共面等间距野,仅用于剂量学比较。患者靶区设定的处方剂量为至少95%计划靶体积(PTV)接受45.00 Gy,至少99%PTV接受42.75 Gy。根据积分剂量体积直方图(DVH)比较PTV受量和相关正常器官的受量差异和剂量分布。结果与IMRT相比3DCRT的剂量均匀性和适形度略差,但两者在PTV受量上剂量相似。对左、右肾受15 Gy剂量的体积百分比(V_(15))而言,3DCRT好于IMRT;从正常肝的平均受量及V_(30)上看,IMRT稍优于优势;在脊髓的受量上两者相似。结论3DCRT技术在主动呼吸门控辅助下,PTV和部分正常器官的受量上可接近或者达到采用相等野数的IMRT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左侧乳腺癌调强放疗的剂量学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目的比较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与常规放疗靶区内剂量均匀性、心脏照射剂量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对38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应用逆向调强计划,实施全乳腺两野调强放疗。处方剂量为靶区X线46Gy,瘤床应用常规电子线追加14Gy,总量为60Gy。在同一病例CT片上设计常规全乳切线野照射46Gy。在两种治疗方法剂量体积直方图上比较靶区和心脏受照剂量。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配对T检验,以确定调强放疗是否可改善靶区内剂量均匀度并减少心脏受照剂量。结果调强放疗、常规放疗计划中CTV的D95分别为(4541±34)、(4517±62)cGy,V105%分别为17.5%±17.6%、29.4%±26.3%(P<0.01);V110%分别为0.3%±0.8%和3.7%±8.2%(P=0.010)。心脏的V30分别为4.6%±4.3%、18.8%±12.2%(P<0.01);V40分别为1.4%±2.3%、14.3%±11.0%(P<0.01)。结论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调强放疗能改善靶区剂量分布、减少心脏受照剂量和体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