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1953年开始从事麻醉工作的,当时我院称第一军医大学临床学院。学院规定从事临床麻醉必须具备三年以上的外科经验,我正符合条件,所以当麻醉科医生王伦辉调离我院后,我就接受了组织上的安排,到当时的天津总医院麻醉系进修麻醉,师从王源昶教授,时间1年。学习结业后一直在解放军二五四医院做麻醉,直到1993年离休。在四十年的麻醉工作期间,我和王教授一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交往,他对我的帮助从未间断,他对我医院麻醉学专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我在1950年到天津河北医学院学习,1954年进入天津总医院做实习医生,以外科作实习重点,有幸在王源昶教授领导的麻醉系实习1个月。就在这1个月期间,我学习了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等。王教授很放手,他不仅大胆让我们操作,又细心、耐心地给我们以指导,手把手地教给我们,也就是这1个月的麻醉实习,却埋下了我一生从事麻醉科业务的种子。我毕业时河北医学院已迁到保定,领导分配我到附属医院外科做住院大夫。那时,没有麻醉专职医生,凡有手术均由外科医生轮流作麻醉,大家还都没有掌握气管内插管的技术。只要轮到我与曹瑞彬作麻醉时,  相似文献   

3.
一九五六年我大学毕业,分配到阜外医院的前身解放军胸科医院,到人事处报到时焦助理说:尚主任的麻醉科还需要人,你去他那儿吧。我敬个军礼就去麻醉科报到,尚主任对我说:你喜欢麻醉吗?我说:对麻醉一点不了解,大学里也未上过麻醉课程,不知道喜不喜欢。  相似文献   

4.
正我第一次见我爹哭,是他从手术室出来。麻药过去,他渐渐醒来,突然眼角就滑下泪了。他不能翻身,不能动,颈子底下背着麻醉泵,不能用枕头,泪水就朝耳郭落下去。他就无声地落着泪,什么也没说。我只是愕然像是撞见了不该撞见的秘密,哑口无言。那时候他还不满49岁查出了癌症,功名利禄戛然而止,所有为人的尊严和体面都让  相似文献   

5.
永远不老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是古人讲的至理名言。可是在生活中别说是"三日",就是"三年",也免不了用老眼光看人。一位同事过去在机关做一般事务性工作,后来调外地担任领导职务。当时我曾想,这位同事为人很好,可是能力不算很强,能适应工作需要吗?后来我出差与他相会而长谈,得知他全  相似文献   

6.
古人对麻醉早有认识,在历代医学文献中也多有记载,如“麻沸散”、“华佗蟾蜍散神方”、“睡圣散”、“蒙汗药”等。1846年,乙醚麻醉临床应用成功。此后,现代麻醉学走过了160余年的历程。期间,“麻醉”一词的含义不断变化,麻醉医师提出多种方法来量化麻醉状态,有时意见并不一致。随着麻醉药物的更新和对麻醉药物作用的基础知识的了解,如今已对麻醉状态建立了一个整合且量化的概念。回顾“麻醉”一词的来历及含义的演变,有助于认识和了解麻醉的概念及其本质,更好地进行临床麻醉实践。  相似文献   

7.
2008年10月是我敬爱的导师王源昶教授离开我们的第10个年头。作为王教授“文革”后培养的3名硕士研究生中唯一的女生(1982届师兄刘凡在海外,1983届师弟李成病故),1986年我从天津医科大学麻醉与复苏专业毕业至今也有22年了。回忆起与他老人家共同工作学习的时光我充满了对他的敬仰和感激。  相似文献   

8.
闫海娜  张丽 《武警医学院学报》2013,(11):1029-1029,1038
麻醉护士是麻醉医生的得力助手,一名合格的麻醉护士对麻醉工作起到推动作用。随着麻醉医生工作范围的扩大,麻醉护理工作也随之深入和细致。我科自2008年成立以来,在麻醉护理工作方面也进行了一些调整和改进,现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1979年我考取尚德延教授的研究生。当时尚教授是全国麻醉学会的主任委员,在麻醉界威望很高。身为全国麻醉学会主委,他时刻不忘为麻醉事业的发展奔走呼吁。春节前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有各学科带头人参加的茶话会上别人都在说成绩、讲贡献,尚主任却在发言中大谈社会对麻醉学专业重视不够导致学科发展滞后。  相似文献   

10.
华佗是我国著名的医学家。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眼科、砭石、按摩、气功、精神、药学等,无不臻其神妙。外科尤为擅长,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对“肠胃积聚”等病,他创用的“麻沸散”,给患者麻醉以后,施行腹部手术,反映了我国医学在公元二世纪时,在麻醉方法和外科手术上已有相当的成就。他行医各地,声名颇著。还创“五禽戏”,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如户枢,终不朽也。”惜乎他的生平事迹、医疗方法等,流传不多,又加后代医家不断地加以依托,以致很难知道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曾花了40年  相似文献   

11.
腰硬联合阻滞麻醉(CSEA)是利用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特点,使麻醉效果得到改善,使操作技术水平增加,并发症相对增多,罗爱伦教授认为不能简单地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理解是“腰麻基础上的硬腰外阻滞”。我的理解是:所有的麻醉技术都存在一定的风险,两种麻醉技术的联合应用为麻醉管理增加了复杂性、困难性和风险性;传统上以麻醉有无出现并发症作为判定麻醉效果的标准,CSEA时并发症也时有发生,麻醉风险必定存在。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以最浅显的道理阐明了在实施教育中,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在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答词中说:我希望由我这次得奖,能够唤起发展中国家的学生们的兴趣,使他们注意实验工作的重要性…。他的成功得益于实验,他对实验情有独钟;最近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的谈话,也把思维和行动的指向,聚焦到综合素质教育方面。古今中外,有识之士,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素质教育即实践能力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临床麻醉界人士对臂丛阻滞进行了改良选优。目的是为了获得优良的麻醉效果,这其中报道了低位肌间沟C7阻滞,粗针头分层阻滞法,扇形阻滞法等一些新的阻滞方法。其中改良后的臂丛阻滞,大都没有明确提出寻找异感,也没有强调异感对麻醉成功率的影响。经我科麻醉医生的共同体会,找到异感将是获得优良麻醉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先祖父陈佩永,是原萧山十大名老中医之一,临证六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他既擅于用药,又长于用针,还精于灸法,对疑难杂症常结合古人的论说而予以论证,用药治病则从实际出发,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辨证施治.方药看似平常,但疗效显著.以下介绍他的一些经验.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剖宫产率明显增高,新式剖宫产术也不断增多。手术时间虽短,但对麻醉方式和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必须全面考虑麻醉用药和麻醉对母子的影响。目前剖宫产常用的麻醉方法还是硬膜外麻醉和脊麻。本人近年来采用细针穿刺法进行脊麻,发现其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现与其他麻醉方法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另类生死账     
戴敬超 《大家健康》2014,(11):46-46
朋友老程得了绝症,我去医院看他,他正在做化疗三期,挂着五六个药水袋,但是,他和我聊起天来却满面春风。”他跟我算了一笔账:曹操62岁亡,李白61岁就没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享年分别是49、69、50、49,想想这些个大名人也就活了这么久,我一个平凡百姓,也六十出头了,到这份儿上够数了。他爽朗地大笑,我也笑,我知道,他能这样想,就是一种真快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我院规模的不断扩大,麻醉手术量的急剧增长,麻醉学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大量高学历专门人才补充到麻醉队伍中,麻醉医生素质培养的内涵也应随之发生变化。麻醉医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何培养这种素质?是每一位现代麻醉医生都要面临的问题。本文结合我院麻醉科临床、教学、科研以及人才培养实际情况,浅谈几点心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随机收集了我院普外科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间300例臂丛麻醉病人的相关资料,通过观察分析,发现臂丛麻醉虽属于局部麻醉,且麻醉范围窄,手术创伤也小,但是同样可发生危及病人生命的麻醉并发症,如气胸、麻醉药的毒性反应等.  相似文献   

19.
硬膜外麻醉应用于临床已近八十年历史,它是将局麻药物注入硬膜外间隙,阻滞脊神经根,使其支配的区域产生暂时性麻醉。硬膜外麻醉有很多优点,现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麻醉方法。然而硬膜外麻醉术后是否与腰麻一样,去枕平卧六小时,这在外科学、麻醉学、护理学等文献中尚无可靠的理论上的叙述。也就给临床工作带来了不便,为此作者对我院普外科328例硬膜外麻醉术后体位进行了观察,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于非麻醉专业医学生接受麻醉专业知识培养的现状,目前众多教学医院普遍存在,重视不足,教学经验不足的特点,既往认为,该类学生在麻醉科的学习过程就是转一转,看一看,或者采用单一的灌输式教学,照本宣科,导致非麻醉专业医学生的学习效果差,学习主动性也差,从而也更进一步导致了麻醉教学变成了走过场。为提高非麻醉专业医学生的临床麻醉知识学习效果,我科室认真借鉴多方面经验,积极挖掘自身能力,于2009年初起开始正式实施非麻醉专业医学生规范化麻醉教学,使麻醉教学质量整体有了很大的提高,深受学生好评,现将具体做法及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