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焦晓玲  彭媛  杨柳 《眼科研究》2014,(4):303-307
背景 米诺环素在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中显示出神经保护效应,但是否对视神经损伤有保护作用研究尚少. 目的 探讨米诺环素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6只清洁级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8只、生理盐水组64只和米诺环素组64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生理盐水组和米诺环素组用反向镊钳夹小鼠左眼视神经3s以建立视神经钳夹伤动物模型,造模后米诺环素组立即以45 mg/(kg·d)的剂量腹腔内注射米诺环素0.4ml,造模后24 h注射剂量减半,以后每日注射1次,直至处死,生理盐水组小鼠以同样的方式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两组小鼠分别于造模后第4、7、11、14天处死并制备视网膜铺片,用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染色法观察各组小鼠RGCs层细胞密度的变化.取各时间点小鼠眼球制作视网膜冰冻切片,采用TUNEL法测定RGCs的凋亡;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视网膜小胶质细胞表面CD11b mRNA的表达.结果 在视神经损伤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分别为(77.50±2.38)个/0.01 mm2和(70.00±2.94)个/0.01 mm2,明显低于米诺环素组的(88.75±2.36)个/0.01 mm2和(81.00±3.92)个/0.01 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6.708,P<0.01;t7d=-4.491,P<0.01);生理盐水组RGCs凋亡数分别为(12±1)个/mm和(4±1)个/mm,明显多于米诺环素组的(4±1)个/mm和(1±0)个/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12.832,P<0.01;t7d=3.455,P=0.026);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生理盐水组小鼠RGCs层的细胞密度与米诺环素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708、0.777),且两组小鼠视网膜均未发现凋亡细胞.Real-time PCR检测显示,造模后第4天和第7天,生理盐水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与米诺环素组比较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d=8.312,P<0.01;t7d=5.407,P<0.01),但在造模后第11天和第14天,2个组小鼠视网膜细胞CD11b 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170).结论 米诺环素可能在小鼠视神经钳夹伤后早期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的机制而减少RGCs的凋亡,从而对视神经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梁紫岩  张卯年 《国际眼科杂志》2012,12(11):2045-2049
目的:研究睫状神经营养因子(ciliary neurontrophic factor,CNTF)对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4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50g-280g)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in,STZ)60mg/kg诱发糖尿病模型(DM),将DM大鼠随机分组为DM+CNTF组和DM+BSS组。DM+CNTF组给予玻璃体腔内注射CNTF(1.0μg/2μL),DM+BSS组注射BSS液(2μL)。分别观测0、4、8、12wk两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糖变化,于4wk和12wk进行原位细胞调亡(TUNEL法)的检测及视网膜神经组织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DM+CNTF组大鼠的血糖和体质量与DM+BSS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2wk时TUNEL检测DM+CNTF组大鼠神经节细胞凋亡与DM+BSS组相比减少(P〈0.05)。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从4wk起两组大鼠视网膜神经组织出现细胞凋亡的改变,经CNTF治疗细胞凋亡改变有所减轻,表现为外节膜盘间隙减小,感光细胞水肿减轻及核染色质浓集减轻等。结论:CNTF对DM+CNTF组和DM+BSS组大鼠的体重及血糖无明显影响。CNTF治疗组结果显示对本实验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及感光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 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是与多发性硬化(MS)密切相关的一种疾病,发病机制不详,目前相关的基础研究尚少.目的 从分子水平揭示髓鞘碱性蛋白(MBP)在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EAE)大鼠视神经内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免疫后8、12、18和25 d组.用5只豚鼠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后收集脑脊髓制备匀浆并与完全弗氏佐剂(CFA)等体积混匀后于Wistar大鼠4只脚垫皮下分别一次性注射抗原乳化剂0.5 ml,同时于即刻和48 h足背皮下分别注射百日咳杆菌0.2ml诱导Wistar大鼠EAE模型,注射当天记为免疫后第0天.造模后观察模型鼠的行为,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上述相应时间点以过量麻醉法处死大鼠并制作视神经组织切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观察各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MBP的表达情况.结果 Wistar大鼠免疫后12d左右出现运动功能障碍,神经功能评分开始上升,免疫后18d神经功能评分最高,随后逐渐下降.视神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免疫后12 d视神经组织的神经纤维排列不均匀,免疫后18d视神经组织细胞结构紊乱,神经纤维变细小,轴束明显肿胀并有脱髓鞘现象,免疫后25d,异常细胞大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明,MBP主要表达于视神经纤维的髓鞘中,免疫后12d视神经组织中MBP阳性染色细胞为(115.75±26.49)个/5个视野,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167.44±22.49)个/5个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37,P<0.05),免疫后18 d MBP阳性细胞最低,为(75.57±34.54)个/5个视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62,P<0.01),免疫后25 d MBP阳性细胞数开始回升,但仍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68,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MBP/β-actin值在免疫组大鼠视神经组织中的表达逐渐减少,免疫后12d,M BP/β-actin值小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4.639,P<0.05),免疫后18 d MBP/β-actin值最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427,P<0.01).结论 EAE大鼠视神经组织存在MBP的降解,提示视神经炎是一种视神经的原发性脱髓鞘病变.  相似文献   

4.
庞静  刘媛媛  颜华 《眼科研究》2014,(5):408-414
背景 视神经炎是神经眼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易反复发作并可造成视神经轴索损害及不可逆性视力损伤,且无有效的防治方法,其发病机制被认为与机体免疫调节失衡有关. 目的 研究辅助性T细胞(Th)亚群调节性T细胞(Treg)、Th17特异性细胞因子及其转录因子在脱髓鞘性视神经炎早期发病中的表达,以明确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小鼠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免疫反应启动及免疫炎症维持机制.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9周龄清洁级C57BL/6(H-2b)雌性小鼠8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2只和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模型组亚分)各12只.模型组小鼠分别于背部两侧皮下注射相应抗原200 μg,免疫当天记作第0天,于免疫后第0、2天给予模型组小鼠腹腔内注射百日咳疫苗400 ng,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观察视神经炎小鼠的眼部表现及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神经的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视神经轴索损伤标志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表达量的变化;逆转录PCR(RT-PCR)法检测视神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7、IL-10及叉头蛋白3(Foxp3)等的动态表达.结果 免疫后11d,模型组小鼠陆续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模型组视神经组织内出现炎性因子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发现模型组轴索损伤标志物β-APP阳性染色增强;F-VEP检测结果显示,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小鼠P1波潜时值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87、15.203、16.364、11.540、11.959、16.163,P<0.05);免疫后7d,正常对照组与模型组小鼠N1-P1振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92,P=0.378);而免疫后11、14、19、23、28 d组小鼠N1-P1振幅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161、-31.401、-16.109、-7.025、-7.257,P<0.05).小鼠视神经中TGF-β、IL-1β、IL-17、Foxp3、IL-10 mRNA表达各时间点间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21、15.015、14.343、69.374、68.290,均P=0.00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免疫后11d、14d组,TGF-β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19d、23 d组,IL-1β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7d、11d组IL-17 mRNA水平明显升高,免疫后7、11、14、19、23、28 d组Foxp3 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免疫后19、23、28 d组IL-10 mRNA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h17细胞亚群参与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免疫损伤的启动,而Th1细胞亚群维持了炎症损伤,Treg亚群较Th2亚群更早出现异常.Th17/Treg比例失衡可能参与了脱髓鞘性视神经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背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具有复杂的病理表现和发生机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参与高血糖对脑缺血损伤的作用,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DR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有待深入研究.目的 探讨DR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1/2)的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SPF级8周龄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将枸橼酸缓冲液配置的链脲佐菌素(STZ)溶液按照60 mg/kg的剂量一次性腹腔内注射制备糖尿病大鼠模型,血糖>16.7 mmol/L视为建模成功;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注射枸橼酸缓冲液.分别于造模后4周和12周处死大鼠并分离视网膜,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进行视网膜的组织形态学观察,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磷酸化ERK1/2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相对表达量.结果 造模后4周和12周,糖尿病组大鼠血糖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大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4.174、13.771,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平均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糖尿病组大鼠饮水量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70、18.725,P<0.05).与对照组大鼠比较,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变薄,外丛状层水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层、内核层及视细胞层细胞数量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可见,造模后4周和12周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阳性细胞数增加,相对表达量(A值)分别为3 197.1±13.1和7 202.0±56.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 152.8±16.1和2 337.0±8.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7、16.417,P<0.05).造模后12周,糖尿病组视网膜磷酸化ERK1/2相对表达量(A值)为2 850.6±2.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 274.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71,P<0.05).结论 ERKl/2信号通路参与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的早期DR,可能与RGCs和视细胞的凋亡及Müller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米诺环素对视网膜色素变性(RP)的rd小鼠[C3H/HeN (Pde6brd-/rd-)]RP过程的影响。方法 40只新生rd小鼠随机分为10组,5组为实验组,5组为对照组,每组4只小鼠。实验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米诺环素22.5 mg/kg;对照组,出生后每日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 ml/kg。在出生后1、7、14、21、28 d各处死一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取眼球做组织学观察并行凋亡细胞检测,并对两组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数、外核层厚度以及凋亡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rd小鼠出生后7 d光感受器细胞开始凋亡,14 d达高峰,28 d光感受器细胞完全消失;(2)出生后7 d实验组光感受器细胞数目和外核层厚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出生后14、21 d实验组光感受器细胞数目和外核层厚度多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 d:t=-3.03、P=0.016,t=-4.469,P=0.004;21d: t=-8.782、P<0.001,t=-3.497、P=0.004);(4)出生后7、14 d实验组外核层凋亡细胞数目少于对照组相应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97、P=0.004,t=-8.782、P<0.0001)。结论 米诺环素在rd小鼠RP早期可以延缓光感受器细胞丢失,但不能完全阻止RP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的C57 BL/6肥胖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GCs)凋亡的机制。 方法:高脂饲料喂养19 wk后,小鼠分为肥胖抵抗( DIO-R)组和肥胖倾向( DIO)组,同时对照组( CON)小鼠给予基础饲料。 TUNEL法检测各组小鼠RGCs的凋亡情况,并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RGCs内钙离子的浓度。 结果:TUNEL法凋亡检测结果显示,DIO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可见较多黄色着染的凋亡细胞,其凋亡指数为(6.7±1.2)%,显著高于对照组和DIO-R组(P<0.01, P<0.05);对照组和DIO-R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激光共聚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和DIO-R组比较,DIO组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Ca2+荧光染色明显增强,其荧光染色强度比值显著升高(均P<0.01);对照组和DIO-R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Ca2+荧光染色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细胞内钙离子超载可能介导了肥胖型C57 BL/6小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左旋多巴对猫形觉剥夺性弱视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视皮层17区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幼猫分为正常组、单眼剥夺组、左旋多巴组,每组6只。通过单眼眼睑缝合制备形觉剥夺弱视模型,观察不同干预条件下各组视觉诱发电位(P-VEP)的P1隐含值及波幅,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各组视皮层17区NGF的差异。结果单眼剥夺组剥夺眼P100波隐含值延长,波幅降低,与正常组及对侧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双眼P-VEP各指标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剥夺组视皮层NGF免疫阳性细胞密度为80.23±9.54,正常组为111.83±7.4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旋多巴组为118.06±12.37,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结论敏感期内剥夺性弱视幼猫视皮层17区NGF的表达减弱。左旋多巴干预治疗后,NGF表达明显增加,弱视眼P-VEP明显改善,左旋多巴能促进实验猫弱视眼的视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9.
张茸  徐亮  刘玉军  马科 《眼科》2009,18(6):414-4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内植入胰高血糖素类肽-1(GLP-1)缓释珠对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设计实验研究。研究对象SPF级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25只。方法将25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3只,对照组12只。实验组大鼠右眼玻璃体内植入4个GLP-1缓释珠,对照组右眼玻璃体内注入4μl复方氯化钠。GLP-1缓释珠直径600μm,内含3000个整合了GLP-1基因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外被致密的藻酸盐外膜,以确保GLP-1产物可顺利释放而不引起免疫排斥。玻璃体内注射均在右眼视神经夹伤后立即进行。视神经夹伤后第23天用3%荧光金从双侧上丘做逆行标记,第28天取双眼球标本做视网膜铺片并在荧光显微镜下拍摄照片,采用人工双盲法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主要指标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以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结果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密度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2113±474)/mm2和(1734±424)/mm2,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1,P=-0.046)。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为(74±18)%和(57±1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51,P=-0.022)。结论GLP-1缓释珠玻璃体内植入后对视神经夹伤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可以提高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存活率。  相似文献   

10.
前房注射聚苯乙烯微球诱导小鼠慢性高眼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 以往国内关于青光眼研究的造模方法中大多存在高眼压维持时间较短的问题.目前前房内注射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方法已在国外应用,但国内尚缺乏对该模型的评价.目的 评价前房内一次性注射聚苯乙烯微球建立小鼠慢性高眼压模型的方法学及应用价值.方法 将42只SPF级成年C57BL/6L雌性小鼠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个组,正常对照组小鼠不进行任何处理;PBS组小鼠前房内一次性注射PBS溶液2μl;微球组小鼠左眼前房内一次性注射聚苯乙烯微球2μl.各组小鼠均于注射后2周和4周行裂隙灯显微镜检查,采用TonoLab回弹式眼压计测量眼压;并于相应时间点观察结束后处死动物,制备眼球的组织学切片和视网膜铺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前房角情况;采用质量分数4%荧光金经上丘逆行标记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在荧光显微镜下计数各组小鼠视网膜铺片中RGCs的存活密度和神经纤维的数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查视网膜铺片中β-Ⅲ-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 结果 前房注射后2周和4周,微球组小鼠眼压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注射后2周小鼠平均眼压达高峰,为(29.67±2.34)mmHg(1 mmHg=0.133 kPa),之后眼压逐渐下降,4周时小鼠的平均眼压为(15.71±1.23)mmHg,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球组小鼠前房注射后裂隙灯显微镜下可见角膜水肿,但前房内未见明显的炎症反应,眼球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微球聚集在前房角.前房注射后2周和4周,微球组RGCs存活密度分别为(4 542.82±653.72)个/mm2和(3 623.12±628.79)个/mm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6 979.33±678.49)个/mm2和(6 963.91±497.29)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729、28.569,P<0.05),亦明显低于PBS组的(6 843.21 ±573.42)个/mm2和(6 937.53±465.24)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975、29.145,P<0.05),且注射后4周RGCs的存活数量较2周时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1,P<0.05).前房注射后2周和4周,微球组小鼠视网膜β-Ⅲ-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为(4 576.36±479.64)个/mm2和(3 712.90±660.31)个/mm2,均少于正常对照组的(6 725.94±619.42)个/mm2和(6 741.90±663.60)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811、22.182,P<0.05),亦明显少于PBS组的(6 757.85±463.59)个/mm2和(6 773.17±471.35)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953、22.605,P<0.05),微球组注射后4周视网膜β-Ⅲ-微管蛋白阳性细胞数少于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53,P<0.05).注射后2周微球组小鼠视网膜神经纤维密度为(193.08±32.75)个/mm2,4周时为(139.00±38.24)个/mm2,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的(305.57±81.21)个/mm2和(297.46±52.60)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00、16.883,P<0.05),亦明显少于PBS组的(312.63±70.62)个/mm2和(269.37±61.63)个/m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1、15.959,P<0.05),微球组注射4周时视网膜神经纤维密度低于2周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42,P<0.05).结论 前房一次性注射聚苯乙烯微球的方法可引起小鼠的持续性高眼压,并造成RGCs和神经纤维的进行性损害,与人类青光眼的病理变化过程类似.  相似文献   

11.
背景 视神经炎是常见的神经眼科疾病之一.频域OCT(SD-OCT)是客观评价视网膜厚度变化的有用工具,而增强深度成像(EDI)OCT则可进一步对视网膜和脉络膜的形态进行定量评估.目前关于视神经炎的早期视网膜和脉络膜形态变化尚未阐明. 目的 采用SD-OCT和EDI OCT对视神经炎早期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形态进行定量检测,了解视神经炎早期的视网膜和脉络膜变化特征. 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于2015年7月至2016年5月纳入天津市眼科医院确诊的急性发作期视神经炎患者20例20眼,同期纳入性别和年龄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人22眼.采用SD-OCT及EDI OCT测量受检者视盘周围3.4mm区域上、下、鼻、颞侧4个象限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平均厚度及上、下、鼻、颞侧4个象限的脉络膜厚度以及黄斑区RNFL、神经节细胞层(GCL)、内丛状层(IPL)、内核层(INL)、外丛状层(OPL)、外核层(ONL)、光感受器层的平均厚度.所有受检者均行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及视野检查,评价视野平均缺损(MD)与视盘周围RNFL平均厚度、脉络膜厚度、黄斑区RNFL、GCL、IPL、INL、OPL、ONL、光感受器层厚度的相关性. 结果 视神经炎患者视盘周围3.4 mim区域上方、下方及鼻侧3个象限的RNFL厚度分别为(424.00±160.30)、(428.40±169.83)和(108.15±50.66) μm,较正常对照组的(265.68±26.25)、(283.27±52.81)和(72.68±12.01) μm均明显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71、3.814、3.190,均P<0.01),2个组间颞侧象限的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9,P=0.401);2个组间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象限的脉络膜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神经炎组患者黄斑1 mm区域RNFL、GCL、IPL平均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受检者明显变薄,视神经炎组患者黄斑3 mm区域GCL、IPL、INL平均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受检者明显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视神经炎组患者P-VEP P100波潜伏期为(133.15±11.11)s,较正常对照组的(94.59±4.38)s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058,P<0.05).MD与视盘周围上方、下方、鼻侧3个象限的RNFL平均厚度呈中等线性正相关(r=O.649、0.649、0.635,均P<0.05),而各象限脉络膜厚度与MD均无明显线性相关(r=-0.120、-0.102、-0.415、0.120,均P>0.05);黄斑区RNFL、GCL、IPL、INL、OPL、ONL、光感受器层厚度与MD均无明显线性相关. 结论 EDI OCT检测发现视神经炎早期患者视盘周围RNFL发生水肿,厚度增加,黄斑区各层视网膜厚度均不同程度地变薄,但患者的脉络膜厚度无明显改变.EDI OCT是客观和定量评价视神经炎早期视网膜和脉络膜形态学的有用工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兔眼玻璃体内注射足叶乙苷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毒性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24只健康新两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和0.0、1.5、15.0、150.0、375.0、750.0、1500.0μg 足叶乙苷组,每组3只兔,每只兔双眼用于实验.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兔眼玻璃体内分别注射0.0、1.5、15.0、150.0、375.0、750.0、1500.0 μg足叶乙苷.注射后12 d,空气栓塞法处死所有兔.取眼球作常规病理检查,苏木精-伊红(HE)染色,光学显微镜观察视网膜形态变化、计数视网膜颞侧距视盘颞侧缘1 mm处400倍视野的RGC数量.取距视盘1 mm处颞上方1 mmX 1 mm大小视网膜行常规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查,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情况.结果 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发现,正常组兔眼视网膜结构清晰规整,RGC呈球形或类球形;0.0、1.5、15.0、150.0μg足叶乙苷组兔眼视网膜各层结构与正常组相似;375.0、750.0、1500.0μg足叶乙苷组兔眼视网膜明显变薄,层次结构紊乱.正常组、0.0、1.5、15.0、150.0、375.0、750.0、1500.0μg足叶乙苷组兔眼RGC计数分别为(61.66±3.72)、(61.83±4.59)、(60.00±7.07)、(62.00±4.43)、(62.67±3.98)、(7.33±1.37)、0.00、0.00个,8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04,P=0.00).0.0、1.5、15.0、150.0μg足叶乙苷组兔眼RGC计数较正常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44,P>0.05);375.0μg足叶乙昔组兔眼RGC计数较正常组、0.0、1.5、15.0、150-0 μg 足叶乙昔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5.04,P<0.05).结论 足叶乙苷对兔眼RGC有一定毒性作用,且该作用呈剂量依赖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toxic effects of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etoposide on retinal ganglion cells (RGC) in rabbit eyes. Methods Twenty-four healthy rabbits were divided into 8 groups randomly, including one normal group without any treatment, and 7 experimental groups with intravitreal injection of different dosages of etoposide (0.0, 1.5, 15.0, 150.0, 375.0, 750.0, 1500.0 μg). Twelve days after the injection, the animals were killed by air embolism, and the eyeballs were prepared for routin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with 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Results Four experimental groups (0.0, 1.5, 15.0, 150.0 μg etoposide) had normal retinal structure and normal shape of ganglion cells while other 3 experimental groups with higher dosage of etoposide (375.0, 750.0 and 1500.0 μg) showed thinner and disorganized retina. The number of RGC of the normal group and 0.0, 1.5,15.0, 150.0, 375.0, 750.0, 1500.0 μg groups were 61.6±63.72, 61.83±4.59, 60.00±7.07, 62.00±4.43, 62.67±3.98, 7.33±1.37, 0.00 and 0.00 per 400 X visual field,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among groups (F=145.04, P = 0.00).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ormal group and 0.0,1.5, 15.0, 150.0 μg groups (F=0.244,P>0.05). The number of RGC of 375.0 μg group was decreased obviously compared with normal group and 0.0, 1.5, 15.0, 150.0 μg groups with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145.04, P<0.05). Conclusion Etoposide has a dosage-dependent toxicity on rabbit RGC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角膜神经损伤再生修复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将15只(30眼)薄瓣LASIK术后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NGF组(NGF治疗)、阳性对照组(人工泪液玻璃酸钠滴眼液治疗)与阴性对照组(0.9%氯化钠溶液滴眼),每组各5只(10眼)。利用共聚焦显微镜分别测量术前,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中央角膜上皮下神经密度(SND)、上皮下神经数量及浅基质神经密度、浅基质神经数量,并进行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及3组之间各神经参数的差异。结果术前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NGF治疗组SND分别为(10 801±3 331)µm/mm2、(11 619±3 932)µm/mm2、(12 299±2 622)µm/mm2,上皮下神经纤维数量分别为12.2±3.4、11.6±2.7、13.1±2.7,浅基质神经密度分别为(7 258±1 242)µm/mm2、(8 148±2 462)µm/mm2、(8 984±1 526)µm/mm2,浅基质神经数量分别为8.5±1.4、8.9±2.6、10.1±2.1。与术前相比,3组所有的神经参数在术后1周均明显减少(P<0.01)。与术后1周相比,NGF治疗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1个月均上升,而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的SND、浅基质神经密度在术后3个月才开始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上皮下神经数量在术后3个月开始上升(P<0.05);NGF组和阳性对照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上升(NGF组P<0.01,阳性对照组P<0.05),并且NGF组的浅基质神经数量在术后1个月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NGF滴眼液对LASIK术后角膜神经的损伤再修复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大川  杨红 《眼科新进展》2012,32(8):716-720
目的 研究壳聚糖对体外培养的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s,RGC)生长的影响.方法 取SD乳鼠视网膜,将视网膜分为内层、外层及全层后,分别制成细胞悬液,各自进行培养.实验组加入含100g· L-1壳聚糖的培养基,对照组不加壳聚糖.每天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OD值).各层细胞分别用Thy1.1抗体鉴定RGC,计算各层细胞的RGC率.两步法提纯RGC,提纯后分别加入含体积分数10%血清、100g· L-1壳聚糖及鼠神经生长因子的培养基,观察细胞生长状态.结果 分层培养细胞的存活率:各层细胞培养后1d、2d存活率最高,MTT比色法结果显示:培养1d后外层OD值为1.189±0.158,内层为1.084±0.150,全层为1.381±0.089;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存活率逐渐降低(P<0.05):外层OD值3d为0.835±0.120、4d为0.805±0.116、5d为0.782±0.107;内层OD值:3d为0.388±0.095、4d为0.371±0.084、5d为0.347±0.052;全层OD值:3d为0.523±0.047、4d为0.340±0.084、5d为0.227±0.057;相同时间点实验组(壳聚糖组)比对照组(不含壳聚糖)的存活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经细胞免疫组化鉴定,内层RGC%最高(19.248±0.999)%,其次为全层(4.986±0.635)%,外层最低(0.748±0.177)%.两步法提纯神经节细胞:提纯率可达95%以上.纯化的神经节细胞培养2d后测量最大轴突长度,壳聚糖组:62.5 μm、NGF组:37.5 μm、空白对照组:12.5μm,壳聚糖组及NGF组轴突均比对照组长.结论 混合培养的各层细胞中,内层细胞的节细胞率最高.在混合培养的各层细胞中加入壳聚糖,能促进其生长并提高存活率.加入壳聚糖或鼠神经营养因子后,能促进纯化的RGC的生长.  相似文献   

15.
Wang YS  Xu L  Ma K  Wang JJ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9):824-828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761)对培养的人眼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 对照实验研究。将培养的人眼视网膜细胞分为对照组、谷氨酸组、EGb761组及谷氨酸+EGb761组,用Thy-1作为RGC特异性荧光抗体,以免疫流式细胞技术评价EGb761对人眼RGC的保护作用。多组间细胞存活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 t检验。结果 在不同干预因素作用下,RGC存活率呈现不同变化,对照组为(61.94±7.75)%,谷氨酸组为(44.59 +4.19)%,EGb761组为(75.05 +3.90)%,EGb761+谷氨酸组为(63.19±9.44)%;各组间RGC存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329,P<0.01)。各组与对照组RGC存活率两两比较,显示谷氨酸组RGC存活率降低(P =0.010),EGb761组RGC存活率升高(P=0.019),EGb761+谷氨酸组与对照组RGC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01);与谷氨酸组相比EGb761组和EGb761+谷氨酸组RGC存活率明显升高(P=0.000,0.020)。死亡RGC中大RGC所占百分比,EGb761组为(24.63+7.21)%,EGb761+谷氨酸组为(25.99±5.05)%,与对照组(36.69±2.92)%比较,两组死亡RGC中大RGC所占百分比均降低(P=0.001,0.002);与谷氨酸组(40.78±3.34)%相比,两组大RGC死亡百分比亦降低(P =0.000,0.000)。结论 EGb761可对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造成的RGC损伤,对体外培养的人眼RGC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重组腺相关病毒-色素上皮衍生因子(rAAV2-PEDF)对氧诱导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RNV)的作用.方法 选择3日龄C57/BL6小鼠22只,左眼为实验服,右眼为对照眼,微量注射器玻璃体腔分别注射rAAV2-PEDF和rAAV2-绿色荧光蛋白1μl.注射后立即将小鼠放入氧箱,建立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模型.取13日龄小鼠4只提取视网膜总蛋白,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EDF)蛋白表达.17日龄小鼠12只,荧光素心脏灌注视网膜铺片观察血管形态和分布.17日龄小鼠6只,视网膜冰冻切片外源凝集素标记后染色观察血管形态和分布.Image-Pro Plus5.1软件测量分析无荧光素灌注区和RNV的绝对面积和相对面积.结果 实验眼PED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眼.视网膜铺片定量结果显示,实验眼和对照跟绝对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0.96±0.22)、(1.96±0.34)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54,P<0.01);相对无灌注区面积分别为(8.64±1.52)%、(17.27±2.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7,P<0.01).实验眼和对照眼绝对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0.37±0.11)、(1.26±0.38)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P<0.01);相对新生血管面积分别为(3.96±0.66)%、(11.45±2.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P<0.01).外源凝集素标记定量结果显示,实验眼和对照眼RNV面积分别为(0.11±0.003)、(0.41 4-0.02)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4,P<0.01).结论 rAAV2-PEDF可成功转染小鼠视网膜组织并稳定表达PEDF蛋白,不仅可以减少氧诱导血管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小鼠视网膜无灌注面积,而且可显著抑制RNV生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无防腐剂的1%利多卡因对年龄相关性白内障(ARC)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LEC)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自身配对设计.收集75例(82只眼)ARC患者的晶状体前囊膜,其中男性40例(44只眼),女性35例(38只眼);年龄41~85岁,平均67.97岁;皮质性白内障34只眼,核性22只眼,后囊膜下性26只眼.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中撕下的82只前囊膜标本分别用1%利多卡因溶液浸泡1 min(利多卡因组)或用平衡液(BSS)浸泡1 min(BSS Ⅰ、Ⅱ组)或不加入任何药物处理(对照组),然后行锥虫蓝-茜素红活性染色,显微镜照相,计数LEC及坏死细胞;并通过HE染色及电镜观察LEC的病理及超微结构改变.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EC坏死率对照组和BSS Ⅰ组分别为(56.19±2.71)%和(57.23±1.9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693,P=0.0505),利多卡因组和BSSⅡ组分别为(99.86±8.22)%和(57.64±7.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6781,P=0.0000),但利多卡因组内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不同类型白内障患者LEC坏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0.03、2.37、0.71,P0.05).HE染色显示利多卡因组LEC空泡变性明显,细胞与囊膜间出现空隙,胞核浓缩、碎裂、溶解.对照组和BSS组LEC结构基本正常,仍贴附于囊膜上.电镜下利多卡因组LEC形态不规则,细胞与细胞及细胞与囊膜间的连接崩解断裂,细胞膜内陷,细胞器严重变性,结构破坏,染色质凝聚、边集、裂解,不少细胞皱缩、脱落、消失.结论 无防腐剂的1%利多卡因能松解ARC患者LEC间及细胞与囊膜间的连接,并可破坏细胞结构,导致细胞变性、坏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EGb761对视神经夹伤后兔视网膜视神经节细胞(RGC)的保护作用。方法:大白兔24只,右眼为实验组,左眼为对照组,制作视神经夹伤模型。右眼球后注射EGb761(60mg/kg),左眼球后注射等容量平衡盐液BSS。于伤后4,7,14d取材,应用病理图像分析仪计数RGC;并进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伤后3~14d,两组RGC数目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RGC数目明显高于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后两组均有MBP阳性表达,BSS组表现为强阳性;实验组MBP表达呈下降趋势,14d表达呈弱阳性;BSS组表达也随时间有所减弱,但14d时表达仍明显;不同时间点实验组RGC阳性率均低于BS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Gb761能降低视神经夹伤后MBP的含量,提高RGC的存活数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曲安奈德(TA)玻璃体腔注射对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的抑制作用,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7日龄C57BL/6新生小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单纯高氧组、TA正常组及TA高氧组,分别为6、6、18、18只.单纯高氧组及TA高氧组建立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选取TA正常组及TA高氧组小鼠1只眼,玻璃体腔注射20μg/μl的TA 2 μl;对侧眼注射相同体积的平衡盐溶液(BSS)作为BBS正常组和BBS高氧组.小鼠17日龄时,各组作石蜡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并统计每张切片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TA正常组、BSS正常组、TA高氧组及BSS高氧组作石蜡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及CD14的平均吸光度[A,旧称光密度(OD)]值.并行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VEGF及SDF-1的mRNA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单纯高氧组、TA正常组、BSS对照组、TA高氧组及BSS高氧组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血管内皮细胞核数分别为0、675、0、0、110及688个.正常对照组较单纯高氧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62,P<0.05).TA高氧组较BSS高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532,P<0.05).TA正常组与BSS正常组VEGF、SDF-1及CD14平均A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61,0.284,0.223;P>0.05).TA高氧组VEGF、SDF-1及CD14平均A值较BSS高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4,-2.358,-4.897;P<0.05).TA正常组与BSS正常组VEGF及SDF-1 mRNA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97,-0.709;P<0.05).TA高氧组与BSS高氧组VEGF及SDF-1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5.137,-4.411;P<0.05).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TA能有效抑制氧诱导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其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VEGF及SDF-1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特异性阻断剂Nec-1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e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RIRI)模型中坏死性凋亡的影响及作用.方法 取60只野生型C57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每组20只.在进行Nec-1对坏死性凋亡影响研究中,空白组15只小鼠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15只小鼠给予玻璃体内注射2 μL Nec-1 (2 mol·L-1)预处理,对照组15只小鼠无预处理;预处理4h后实验组及对照组通过前房灌注法建立RIRI模型;再灌注损伤后3d,每种检测方法各取5只小鼠分别于取材后行Western blot、免疫荧光定量PCR、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以下基因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IL-13、IL-6、TNF-α、RIP3、RIP1及Caspase-8.在进行Nec-1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etinal ganglion cell,RGC)的影响研究中,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各5只小鼠纳入荧光金标记.空白组小鼠荧光金标记后不做任何处理.荧光金标记7d后,实验组小鼠给予玻璃体内注射2μL Nec-1(2 mol·L-1)预处理,对照组无预处理.预处理4h后实验组及对照组通过前房灌注法建立RIRI模型.再灌注损伤后3d,收集视网膜组织行铺片RGC计数研究.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RIP3、RIPI的mRNA表达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01);IL-1β、IL-6、TNF-α的mRNA表达亦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Caspase-8的表达变化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54 8).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发现,实验组RIP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变化趋势与RIP3 mRNA水平的变化基本一致.通过视网膜切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亦发现,实验组RIP3蛋白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实验组全视网膜铺片中每个视野下荧光金逆行标记RGC数(197.3±3.6)较对照组(107.5±6.1)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实验性RIRI模型中,Nec-1能阻断坏死性凋亡,并显著增加RGC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