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体外和非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搭桥术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峰 《中原医刊》2006,33(17):1-2
目的对比分析99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和87例常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的疗效。方法对186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CABG死亡1例,OPCAB组无手术死亡;OPCAB组在ICU时间、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CCABG组;但两组在死亡率、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和肺部感染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OPCAB和CCABG均安全可行,疗效确实;OPCAB与CCABG相比,在术后恢复上有一定优势,但还不能取代CCABG。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OPCAB)的手术配合方法.方法 对30例多支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进行手术配合.结果 心理护理到位,手术物品准备齐全,手术过程顺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手术成功率100%.结论 对OPCAB术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整体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手术配合质量,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后的监测与护理.方法 对288例入住ICU的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监测与护理.结果 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288例患者中3例死于呼吸衰竭,6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3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均转入普通病房.结论 对老年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麻醉管理方法。方法:16例冠状动脉狭窄病人分别在全麻下采用体外循环(C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OPCAB组)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方法采用咪唑安定、芬太尼、异丙酚、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术中通过心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心率。对OPCAB搭桥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并对OPCAB和CCABG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输血情况进行比较。结果:OPCAB术的麻醉能够维持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平稳,手术时间(120±32min),术后呼吸支持时间(6.5±3.6h),ICU停留时间(24.3±8.5h)及输血量(2.5±0.5u)均小于CCABG组。结论:OPCAB手术的麻醉效果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能够满足手术要求,并相对于体外循环下手术的病人更早恢复,更省费用,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5.
高春宇  栗春 《吉林医学》2007,28(1):80-80,82
目的:总结60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临床经验。方法:对2002年12月至2006年11月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的60例病人进行临床分析。全组男52例,女8例,平均年龄(52.31±8.12)岁;其中陈旧性心肌梗死23例,急性心肌梗死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41例,合并高血压29例,糖尿病18例,左室室壁瘤3例。左心室射血分数平均(0.52±0.17)。6例行常规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CABG),其中2例同时行左室室壁瘤切除术。9例行常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5例行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其中2例术中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急诊手术3例。结果:全组共行左乳内动脉桥吻合59支,桡动脉桥4支,大隐静脉桥94支。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6例。住院死亡3例,57例10~18d痊愈出院。结论:OPCAB与传统的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相比,有一定的优势。体外循环准备是OPCAB手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IABP对于衰竭的心脏是一种强有力的辅助措施,疗效优于目前应用的任何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体外和非体外循环条件下行心脏搭桥手术的临床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进行心脏搭桥手术治疗的73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手术方式将其分为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组(C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组,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术后24h引流量,并对患者随访12个月,了解其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最后使用生活质量评分(SF-36)对患者术后12个月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1)OPCA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均低于CCABG组(P<0.05);(2)OPCAB组患者术后机械通气时间、ICU治疗时间、住院天数、术后24h引流量均低于CCABG组(P<0.05);(3)术后随访OPCAB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CABG组(P<0.05);(4)术后12个月OPCAB组患者SF-36各维度评分高于CCABG组(P<0.05)。结论:OPCAB术中患者机体损伤较小,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且远期随访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分析 5 6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OPCAB)的早期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 2 0 0 0年 9月~ 2 0 0 3年 3月完成的 5 2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的早期临床治疗结果。结果 靶血管平均吻合口 3.0± 0 .7个 ,取内乳动脉 (LIMA) 30例 ,桡动脉 11例 ,大隐静脉 40例。术后机械通气时间 10± 4h ,监护时间平均 40± 16h。术后并发症 4例 ,46例治愈出院 ,2例死亡 ,1例死于术后恶性心律失常 ,1例并发脑干病变呼吸衰竭死亡。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 3例。结论 对大多数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来说OPCAB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2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CTS、OCTOPUS血管固定器,搭桥1~5(平均3)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1例中转体外循环,ICU时间(1.2±0.3)d,术后(12.8±4.5)d出院.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20±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的临床实用价值.方法 自2004年3月~2006年8月,22例冠心病患者接受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前胸正中切口,应用CTS、OCTOPUS血管固定器,搭桥1~5(平均3)根.结果 无手术死亡,无1例中转体外循环,ICU时间(1.2±0.3)d,术后(12.8±4.5)d出院.术后随访6~29个月,平均(20±7)个月,所有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活动量增加.结论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安全、经济、有效,适用于体外循环高危患者,并可应用于多支血管病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患者的术后监测与护理,以确保此类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对96例入住心脏外科ICU的60岁以上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呼吸系统、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糖、饮食、心理等方面的监测与护理。结果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96例患者中1例死于呼吸衰竭,2例死于顽固性心律失常,1例出现精神症状,其余患者病情稳定均转入普通病房。结论对老年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在临床应用的体会。结论: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良好的麻醉管理、熟练的手术技巧及细致的术后处理的前提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是一种安全可行、效果良好的冠心病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球囊反搏辅助下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较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临床效果好,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普及,适应症越来越宽,然而在心功能低下、心脏扩大等情况下,术中搬动心脏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被认为是 OPCAB 的禁忌证.我院从1998年6月至2004年4月在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辅助下为31例患者进行了 OPCAB.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邵芳  孙祥军 《医学争鸣》2003,24(14):1310-1310
引言心房颤动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其原因不明,多考虑与体外循环有关。我们把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搭桥术(CCABG)后房颤的发生率做对比,探讨体外循环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体外循环技术是现代心脏外科得以发展的基础。Buffolo等成功地开展了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ff pump coronary bypass grafting,OPCAB)避免了体外循环本身对心脏和机体的损害。但这一术式仍然离不开体外循环,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体外循环准备。现将我院自1999年10月至2001年1月间准备实施的OPCAB手术210例的体外循环准备情况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5.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是近年来随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新手术方式,它较之以往心脏停跳下冠脉搭桥术(CABG)有着对全身影响少、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并能减少住院时间及费用等优点,并因其治疗效果确定,愈来愈受到重视,其临床应用亦逐渐广泛。我院自2000年2月-2002年12月,施行了158例非体外循环下冠脉搭桥术,现将手术护理配合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OPCAB)患者的术后监测与护理,以确保此类患者的护理安全,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方法 对20例入住综合ICU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呼吸系统、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血糖、饮食、心理等方面的监测与护理.结果 经过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20例患者中围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平均25.5h顺利拔管,病情稳定转入普通病房.结论 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的患者施行有效的术后监测与护理,提高对OPCAB患者的护理水平,可增强患者的信心,改善其生活质量,防止或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对高血压患者冠脉搭桥术围手术期血糖变化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高血压择期行冠脉搭桥术患者40例,体外循环组(CABG组)和非体外循环组(OPCAB组)各20例,测定两组患者术前(麻醉前)、术中(手术切皮后1h、2h、3h)、术后(术后2h、术后第一天清晨)的血糖、血浆胰岛素和胰岛素敏感指数。结果两组患者术中、术后各时相血糖值均高于术前(P<0.05),并且术后第一天CABG组血糖值明显高于OPCAB组(P<0.01)。两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水平术中无明显变化,术后第一天显著上升(P<0.01)。胰岛素敏感指数术中逐渐下降,术后第一天降至最低(P<0.01),术后第一天CABG组的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低于OPCAB组(P<0.05)。结论体外循环加重了高血压患者冠脉搭桥术后的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探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术后护理特点及措施.分析208例OPCABG患者术后在血流动力学监测、循环与呼吸系统监护、电解质、血糖、泌尿系统等方面的护理情况.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7-10个月,心绞痛显著改善、心功能恢复良好.术后严密监测及高质量护理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冠状动脉搭桥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回顾分析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资料,探讨此症的外科治疗措施及初步体会。方法28例冠状动脉解剖异常患者,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2例,冠状动脉瘘8例,左前降支心肌桥14例,冠状动脉瘤4例。体外循环下手术12例,非体外循环下手术16例。其中冠状动脉起源于肺动脉手术采用冠脉开口移位于主动脉1例,Takauchi手术1例;冠状动脉瘘体外循环下修补6例、冠状动脉下瘘口切线缝扎1例,非体外循环下左前降支-肺动脉之间瘘管结扎1例;左前降支心肌桥行MIDCAB4例,OPCAB8例,体外循环下行心肌桥松解术2例;冠状动脉瘤采用体外循环下CABG术2例,OPCAB8例,其中冠状动脉瘤成形术1例,冠状动脉瘤切除术1例。结果全组病例术后无死亡。12例体外循环手术平均体外循环时间(62.67±21.39)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40.25±14.07)min。冠脉搭桥手术血管桥共28支,静脉桥5支,平均搭桥(1.79±1.12)支。平均住院时间(19.20±8.64)天。冠状动脉瘘病例术后心脏超声检查未见瘘口残余分流,冠脉搭桥术后病例未见心绞痛再发,心电图检查未见明确心肌缺血表现。25例无任何术后并发症,恢复良好,3例出现术后心肌缺血,心绞痛症状。结论本研究中出现术后心肌缺血症状,手术疗效有待进一步临床积累和随访。冠状动脉解剖异常外科治疗时,应争取解剖学和生理学上同时纠正冠状动脉病变,避免术后心肌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术(OPCAB)可避免体外循环对机体的损伤,但是该术式也离不开体外循环的保驾护航,少数病人术中由于出现意外情况而改为体外循环下行冠状动脉搭桥术。现就我院发生的8例原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