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的疗效。方法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0例)与实验组(B组,40例),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B组采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A组气管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2.
熊爱民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7,13(20):1876-1877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应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40例)与实验组(B组,40例),A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B组采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明显短于A组,A组气管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3.
总结63例气管切开术后应用微量泵进行气管湿化的效果。方法是将气道湿化药液加入50ml注射器中微量泵注入3-5ml/h,根据痰液粘稠度调节注入速度。微量泵能持续、恒速湿化气道,痰液易吸出,病人舒适度增加,所以应用微量泵湿化气道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持续滴注湿化气道加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应用持续滴注湿化加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8年8月本科室80例气管切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输液管持续滴注给药湿化气道法,实验组在输液管持续滴注给药湿化气道的基础上定时给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诱导排痰。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管切开术后患者气道应用持续滴注湿化加定时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滴注湿化气道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高龄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珊珊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8,14(9)
目的 观察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高龄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68例气管切开高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与实验组(36例),对照组采用微量泵持续气道给药湿化,实验组采用持续湿化加雾化吸入法,比较2组患者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肺部感染持续时间、气管置管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对照组置管期间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结论 气管切开术后持续气道湿化加雾化吸入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持续气道湿化法. 相似文献
6.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管切开是切开气管上端前壁,插入带有套囊的气管套管,以解除呼吸道阻塞引起的呼吸困难或窒息,清除下呼吸道分泌物和进行机械性人工通气[1].气管切开后,气体直接由气管切开导管进入,失去了上呼吸道对气体的加温、湿化及过滤功能.由于呼吸道湿化不足,气道干燥,纤毛的运动功能丧失,分泌物不易排出,导致痰液粘稠甚至痰痂形成,严重时出现窒息[2].因此,气道湿化是气管切开患者的常规护理内容.临床上对气道湿化护理缺乏统一的标准,湿化液的选择、湿化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现将其研究现状和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制霉菌素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对照1组采用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对照2组单纯采用制霉菌素雾化吸入,观察组交替使用以上两种雾化吸入方法预防呼吸道细菌及真菌感染。[结果]观察组真菌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1组,细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1组相近。[结论]制霉菌素、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交替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真菌感染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人们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人和呼吸机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气管切开术已由单纯解除上呼吸道梗阻的急救办法,逐步成为耳鼻喉科、内外科、急诊科和儿科等抢救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有创性人工气道失去了正常气道温暖、湿润气体和阻止细菌入侵的功能,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极易造成呼吸道黏膜干燥,痰液干涸不易咳出,因此常使用湿化方法对人工气道进行护理干预。气道湿化也存在一定的适应证,建立人工气道的患者,不论是自主呼吸,还是应用机械通气,均是湿化疗法的适应证,只有气道分泌物多且稀薄易于排除者,不主张采用气道湿化治疗。近年来有关气道湿化方式、湿化液的选择和湿化液湿度的控制等方面不断有新理论新方法出现。现将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两种气道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病人应用中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氧气雾化湿化法和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在气管切开术病人气道湿化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实验组采用氧气雾化湿化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观察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气道湿化效果、吸痰次数和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断氧气雾化湿化法在气管切开病人气道湿化中效果明显优于持续微量注射泵气管内滴注湿化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氧气驱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法与单纯使用微量泵气道湿化在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取入住本科室的60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组),B组(微量泵组)从气管切开第2天开始记录气管切开患者2、3、4、5、6天的日吸痰次数,日护理用时,痰痂形成,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结果 A组在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气道黏膜出血等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及每日吸痰次数,日均护理用时方面低于B组(P0.05)。结论氧气驱动氨溴索雾化吸入联合微量泵持续泵入气道湿化法比单纯使用微量泵气道湿化法,气道并发症及日常护理方面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在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湿化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8例气管切开术后非机械通气患者按机械通气停用顺序编号分为对照组(单号)和实验组(双号)各14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滴注气道湿化法,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观察、比较两组气道湿化效果.结果:实验组刺激性咳嗽、气管黏膜出血发生率及痰液黏稠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持续氧气雾化吸入法进行气道湿化可提高人工气道管理质量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传统气道湿化方法和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采用针对性气道湿化方法对颅脑疾患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6例颅脑疾病致气管切开患者分为实验组28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气道湿化方法 ,实验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者痰液粘稠度采用针对性气道湿化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气道湿化情况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患者气道湿化满意效果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Z=-2.28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气管切开患者根据痰液粘稠度采用针对性气道湿化方法,可使气道湿化始终保持在湿化满意状态,避免了气道过度湿化及湿化不足的弊端,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气道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60例气管切开并无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用持续氧气雾化进行气道湿化,对照组采.用常规滴入方法进行气道湿化。比较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痰痂形成、吸痰次数、湿化气道护理花费时间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气道湿化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氧气雾化湿化方法能提高气管切开患者气道湿化效果,降低肺部感染发生率,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制霉菌素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防治作用。[方法]对照1组采用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雾化吸入,对照2组单纯采用制霉菌素雾化吸入,观察组交替使用以上两种雾化吸入方法预防呼吸道细菌及真菌感染。[结果]观察组真菌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1组,细菌感染发生率与对照1组相近。[结论]制霉菌素、庆大霉素、α-糜蛋白酶交替雾化吸入,对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真菌感染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6.
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方法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气道湿化护理措施与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将60例重型颅脑损伤并行气管切开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的痰痂形成率、刺激性咳嗽发生率、气道黏膜出血率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持续加温气道湿化的护理方法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18.
气管切开术不只是限于耳鼻喉科,而是临床各科抢救急、重、危病人的重要手段之一。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护理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病人的预后。1;临床资料46例病人中,男性39例,女性7例,年龄最大的76岁,最小的17岁,气管切开最短时间是3天,最长是50天。46例中脑外伤24例,脑出血4例,老年性慢性支气管炎8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3例。食管癌术后3例,格林巴利综合征1例,鼻咽癌晚期1例,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缺血缺氧性脑病1例。46例中21例均死于原发病。2气管切开术后的主要病理改变气管切开术后,改变了正常的呼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气管内间断湿化法与输液式持续湿化法的临床效果和所需护理人力的情况。方法:将气管切开术后需气道湿化的病人80例,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气管切开病人应用输液式持续性气管内滴药湿化;对照组用气管内间断性滴药湿化,对比观察两组气道湿化的效果并统计其护理操作消耗的时间。结果:实验组痰痂形成、发生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出血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P〈0.05),为病人气管内滴药护理操作人平均每天所需的时间,实验组为10min,对照组为96min。结论:输液式持续气道湿化法明显优于传统的气管内间断滴药湿化法,且可明显节省气道湿化的护理工作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