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动态心电图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博及逸博心律对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将我科动态心电图记录长R-R间期(>1.5s)、逸博及逸博心律出现时间患者根据与睡眠的关系分为睡眠相关组(睡眠组)和非睡眠相关组(非睡眠组),对24h动态心电图进行详细记录和分析。结果组间全天最大平均心室率和最小平均心室率比较,P>0.05;夜间最小平均心室率和最长R-R间期均值比较,P<0.05;日间平均心室率、日间最大平均心室率、日间最小平均心室率、夜间平均心室率、夜间最大平均心室率、全天平均心室率和长R-R间期人均次数比较,P<0.01。结论对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明显出现的长R-R间期次数与睡眠无关,伴有不同程度的头晕、心悸、乏力或晕厥病史者,临床应高度怀疑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24 h动态心电图在心房颤动(Af)伴长R-R间期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Af伴长R-R间期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对患者Af伴长R-R间期发生时间进行统计,根据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分为睡眠相关组(在21:00~6:00出现长R-R间期,319例)与非睡眠相关组(非睡眠期间出现长R-R间期,181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特征及逸搏心律、逸搏及昏厥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NYHA分级、疾病类型及Af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最慢心室率、平均心室率及最快心室率均高于非睡眠相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睡眠相关组的逸搏心律、逸搏及昏厥发生率均低于非睡眠相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4 h动态心电图可有效检测Af伴长R-R间期的特征,Af伴长R-R间期多发生于睡眠状态,应密切关注Af伴长R-R间期患者的24 h心电图检查情况,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对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价值。方法将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房颤伴三度房室阻滞者除外)动态心电图检查记录到的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有无伴随头晕、黑曚、晕厥等相关症状,分为有相关症状组(A组)和无相关症状组(B组),每组患者各30例,统计两组2.0s以上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的时间及频率、房颤时最快心室率及24h平均心室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发生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的频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日间与夜间长R-R间期、逸搏(及逸博心律)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B组夜间长R-R间期、逸搏(及逸博心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日间(P<0.01),A组最快心室率及24h平均心室率均明显慢于B组(P<0.01)。结论动态心电图有助于我们掌握持续性房颤患者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发生的时间、频度及有无相关伴随症状和24h内整体心室率情况,除外生理性因素的干扰可考虑做出心房颤动合并病理性二度房室阻滞的诊断或提示,便于临床医生能尽早干预和处理,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和预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医药科学》2019,(19):180-182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的动态心电图(DCG)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本院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24hDCG检查并分析其特征。结果 10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14556次,其中睡眠相关者60例(60.00%)、非睡眠相关者40例(40.00%);依据检测结果分为睡眠组和非睡眠组,睡眠组最慢、最快、平均心室率明显高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睡眠组长R-R间期、逸搏、逸搏心律、晕厥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睡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DCG可有效检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情况,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而非睡眠时出现长R-R间期、心室率低、晕厥患者,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动态心电图监测常发现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R-R间期≥2.0s),逸搏及逸搏心律现象,以往多认为是房颤合并Ⅱ度、高度,甚至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但以后人们发现许多心房颤动患者复律为窦性心律时并无Ⅱ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方法本研究对门诊及病房心房纤颤患者行动态心电图24h记录到的60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患者的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对长R-R间期与睡眠相关或不相关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60例患者共出现长R-R间期(≥2.0s)526次,白天65次(12.4%),夜间461次(87.6%);平均心室率<60次/min者37例、≥60次/min者23例;60例患者的长RR间期在2.0~4.6s之间。长R-R间与睡眠相关者46例、不相关者14例。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多发生在夜间睡眠状态,与睡眠呈显著相关性(P<0.01),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为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一般无临床意义,诊断心房颤动伴Ⅱ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时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DCG)对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44例老年房颤伴长R.R间期(〉2.5s)的DCG监测资料,分析DCG检测结果。结果44例老年患者均为持续性房颤,DCG检出长R-R间期总阵数为1262次,最长到4.9s。仅白天检出长R—R间期(5阵次)5例,白天及夜间皆检出长R—R间期(白天317阵次/夜间666阵次)12例,均与睡眠无关;仅夜间检出长R-R间期(274阵次)27例,出现长R-R间期时,与睡眠有关,心室率与患者性别无明显关联。结论老年房颤合并长R-R间期患者,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除外迷走神经作用可考虑老年房颤合并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  相似文献   

7.
126例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采用动态心电图分析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1.5s)、逸搏及逸搏心律患者是否存在房室阻滞。方法对126例心房颤动患者进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根据患者记录的生活日志,按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出现的时间是否与睡眠有关,把患者分为A(睡眠有关组)、B(睡眠无关组)两组。结果A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6.02±6.03)、(7.39±1.05)、(6.90±1.28);B组发生长R—R间期1.5—2.0s,〉2.0s及逸搏及逸搏心律人平均数分别为(203.05±41.01)、(35.48±7.52)、(28.10±6.25);B组明显多于A组(P〈0.01)。结论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有关时,此现象非病理性房室阻滞;而房颤伴长R—R间期、逸搏及逸搏心律与睡眠无关时,应视为病理性房室阻滞。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2例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结果 夜间或睡眠时心率明显低于白天或活动时;而长R-R间期的振次均明显高于白天或活动时(P<0.05);长R-R间期≥1.5 s组正常房室传导例次明显高于长R-R间期≥2.0 s组;Ⅱ度房室传导阻滞明显低于长R-R间期≥2.0 s组(P<0.05);对照组Lyapunov指数均明显低于心房颤动合并长R-R间期患者(P<0.05).结论 Lyapunov指数可以作为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患度Ⅱ度房室传导阻滞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分布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静  程立顺  施有为  张良洁  李从圣 《安徽医药》2008,12(12):1186-1187
目的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患者R-R长间期的发作规律,探讨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005年1月-2007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96例老年心房颤动患者动态心电图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患者共发生大于1.5 s长间期共15 456次,23:00时至凌晨05:00时出现次数最多,11:00时至14:00时次之,最长R-R间隔为4.21 s,发生在02:16分;均合并其他心律失常,以期前收缩、ST-T改变及交界性逸搏多见;患者记录中均无明显自觉症状。结论老年心房颤动伴R-R长间期多发生在睡眠状态,可能与睡眠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或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关,绝大多数并非病理性房室传导阻滞所致。  相似文献   

10.
李丽 《中国医药指南》2013,(13):545-545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检测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的临床意义。方法对动态心电图仪记录到的36例房颤伴长R-R间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统计1.5s以上长R-R间期发生时间、频率、最长R-R间期、24h平均心室率,并结合生活日记综合分析。结果 36例房颤共出现长R-R间期共1786次,夜间出现1604次,白天182次,夜间发生频率明显高于白天。有4例长R-R间期白天、夜间均有发作,出现长间期持续时间长,且出现时间频繁,其中2例出现过头晕、短暂的黑朦症状。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是否具有病理意义应结合临床分析,不能单靠心电图进行诊断,应结合临床判断才比较客观。  相似文献   

11.
张红颖  甄怀蒙 《医药世界》2010,(9):1012-1012,1014
目的观察药物对心房颤动心室率控制的疗效。方法分析70例心房颤动患者药物治疗动态心电图改变。结果地高辛明显增加长间歇频度(P〈0.05),使长间歇的RR间期延长(P〈0.05),心室率变化幅度增大。美托洛尔增加日间长间歇频度,但长间歇的RR间期无明显延长,心室率变化幅度下降。两药合用时心室率控制较好,长间歇增多,但长间歇的RR间期无明显延长。结论心房颤动控制心室率疗效美托洛尔明显优于地高辛,单用地高辛无益处,心衰时两药合用更易于控制心室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600例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检出持续性房颤32例,其中房颤伴长R-R间距14例.观察长间歇出现的规律,采用最高、最低、平均率,24 h总心率,每小时平均率等参数分析房颤伴发长R-R间期的心率波动情况.结果 32例中共检出R-R间期>2.0 s 14例.结论 Af伴长R-R间期者不要轻易做出合并二度AVB诊断,可用"长R-R间期请结合临床"表述并由临床医生结合临床情况作出判断较为客观.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动态心电图中长RR间期分析其常见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000例动态心电图中184例长RR间期患者,根据其发生原因分为A组心房颤动组54例(占29.35%),B组窦性心律伴心律失常组130例(占70.65%),对比分析其发生情况与睡眠的相关性。结果长RR间期总发生4.6%,50岁以上占82.61%。导致长RR间期原因主要为Ⅱ度窦房传导阻滞,其次为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缓并不齐、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房早未下传、高度窦房传导阻滞、二度房室传导阻滞。A组检出率小于B组,差异显著(P<0.01)。A组平均心室率大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B组的最长RR间期均值大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中发生长RR间期次数/天均以与睡眠相关性组比例较高,发生最长RR间期均值均以与睡眠无关性组较长。结论动态心电图能检测出引起长RR间期的各类原因,是安全有效的检测项目。分析其原因、了解其临床意义有助于临床诊断,指导药物治疗及起搏器的安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中长R-R间期的发生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595例24h动态心电图显示为心房颤动患者伴长R-R间期的发生情况。595例按性别分为两组:A组:男377例,占63.36%;B组:女218例,占36.64%。结果 A组中伴长R-R间期238例,占63.13%;B组中伴长R-R间期110例,占50.46%。A组显著高于B组。结论心房颤动伴长R-R间期者较常见,其中男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李碧珍 《医药世界》2009,11(6):250-25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伴长R-R间距的24h心率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5884例动态心电图(DCG)检查结果,观察长间歇出现的规律,采用最高、最低、平均率,24h总心率,每小时平均率等参数分析房颤伴发长R-R间期的心率波动情况。结果:持续性房颤324例中共检出R-R间期≥1.5s138例。结论:Af伴长R-R间期者,应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在报告中加以描述,而不一定诊断Af伴二度AVB。  相似文献   

16.
李淑敏  郭涛 《云南医药》2000,21(1):68-69
患者女性,33岁,反复胸闷、黑朦5月入院。患者5月前受凉后出现心悸,胸闷伴黑朦,在当地医院作动态心电图为窦性停搏,交界区逸搏,多个长R—R间歇,最长达7900ms。心肌酶学明显升高,血中检出柯萨奇病毒,临床诊断为病毒性心肌炎,经治疗5月,心肌酶学恢复正常,自觉症状无好转,动态心电图复查仍为窦性停搏,交界区逸搏伴长R—R间期,病程中无心房纤颤。入院后检查胸片、彩超正常,基础心电图为结性心律,心室率为43~56次/分,动态心电图为窦性停搏,交界区逸搏,多个长R—R间期最长5600ms,无心房纤颤,食道调搏SJRT2700ms,诊断为病毒性心肌…  相似文献   

17.
徐晓丽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21):2932-2933
目的 探讨心电图对于心房颤动伴R-R长间距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房颤伴有长R-R间距患者60例的心电图表现进行统计学分析,依据是否与睡眠相关分为睡眠相关组(30例)和非睡眠相关组(30例).结果 睡眠相关组平均HR、日间HR、夜间HR、R-R人均次数、最长R-R分别为(81.3±13.2)次/min、(84.6±14.7)次/min、(73.6±12.3)次/min、(2.3±0.06)次、(2.4±0.5)s;非睡眠相关组分别为(73.4±13.4)次/min、(75.6±12.9)次/min、(66.2±13.9)次/min、(2.2±0.1)次、(2.8±0.6)s;两组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2.30、2.52、2.18、7.01、2.80,均P<0.05).结论 心电图提示非 睡眠相关的房颤伴长R-R间距>2.0S患者应进一步结合临床诊断,从而及早发现房室结隐匿性传导和房颤波下传心室减少的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动态心电图诊断心源性晕厥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取我院收治的考虑为心源性晕厥患者128例,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让患者通过诱因促使晕厥发作,记录晕厥发作的时间、次数及当时情况等,记录患者晕厥发作时心电图变化。结果本组128例患者,有晕厥症状62例(48.4%),发生心律失常104例(81.3%),发作时间与心律失常发生时间相同。所有发生晕厥的患者中,R-R间期>3.0s 49次,其中发生晕厥17次;而心室停搏<3.0 s 143次,均未发生晕厥。晕厥组与无晕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具有操作简单可重复性好等优点,对于心源性晕厥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 ,89岁 ,患前列腺增生、急性尿潴留。心电图可见形态不一、间距不等、大小不同的房颤波 ,心室率绝对不齐 ,平均心室率 6 0min-1,f -R间期不固定 ,Q—T间期 0 4 1s,QRS波宽 0 16s,QRSV1呈rSR′型。心电图可见 2次 1 10s的长间歇 ,其后均出现宽大畸形的QRS波 ,不呈右束支阻滞型。心电图诊断 :心房纤颤 ,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 ,室性逸搏。该例房颤心电图为什么不先出现交界区逸搏而直接出现室性逸搏呢 ?笔者认为 ,室性逸搏直接越过第二起搏点—交界区而发生是由于房颤时心房率快 ,发生隐匿性传导抑制了第二起搏点—交界区 ,而心…  相似文献   

20.
叶海容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23):3522-3524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患者动态心电图长R-R间距的原因及临床意义。方法:将Af患者动态心电图中R-R间距≥2.0 s者分为持续性Af组(A组)、阵发性Af组(B组),分别统计比较两组长R-R间距差异原因、发生机制及临床意义。结果:A、B两组长R-R间距分别为(2.78±0.25)s、(7.32±1.25)s,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B组恢复窦性心律后无一例存在房室传导阻滞。A、B两组平均每例24h长R-R间距出现次数分别为(127.5±23.5)次、(578±126.1)次,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lt;0.05)。两组中长R-R间距在夜间出现比例分别占85.1%、86.7%。结论:Af患者长R-R间距出现频率及时限长短差异与不同心律有关,长R-R间距多发生在夜间,与夜间迷走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