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大鼠孤啡肽与吗啡的交叉耐受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孤啡肽与吗啡间是否存在交叉耐受性。方法:采用热辐射甩尾测序法,观察孤啡肽对吗啡耐受大鼠及吗啡对孤啡肽耐受大鼠的抗伤害性感受作用。结果:鞘内连续大剂量注射孤啡肽与吗啡一样均可对其抗伤害感受性作用产生耐受,但在孤啡肽耐受形成过程中,大鼠基础痛阈无明显变化;孤啡肽与吗啡间无明显的交叉耐受性。结论:孤啡肽可能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脊髓抗伤害性感受作用;孤啡肽耐受的形成与痛敏反应无关。  相似文献   

2.
大鼠侧脑室及鞘内注射孤啡肽减弱芬太尼镇痛效应(摘要)张秀琳(上海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200032)目的进一步阐明孤啡肽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电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了侧脑室(icv)及鞘内(it)注射孤啡肽对芬太尼镇痛效应的影...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孤啡肽(OFQ)是否影响电针镇痛。方法:通过侧脑室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慢性埋植瘘管,分别在大鼠脑内和脊髓内注射OFQ,观察其对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首次发现i.c,v,注射OFQ1nmol和10nmol,可剂量依赖地对抗高频(100Hz)电针镇痛,而i.t.注射OFQ3nmol和10nmol可剂量依赖地加强高频电针镇痛。结论:孤啡肽在脑内对抗电针镇痛,在脊髓加强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孤啡肽(OFQ)对大鼠吗啡耐受的形成是否具有延缓作用,以及OFQ与吗啡间是否存在交叉耐受性.方法:本实验运用热辐射甩尾测痛模型,采用鞘内同时注射不同剂量的OFQ与吗啡,观察其对急、慢性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并观察OFQ对吗啡耐受大鼠及吗啡对OFQ耐受大鼠的抗伤害性感受作用.结果:鞘内注射OFQ可延缓慢性吗啡耐受的形成,而对急性吗啡耐受的形成几乎无影响;OFQ与吗啡间无交叉耐受性.结论:OFQ延缓慢性吗啡耐受形成的作用可能与其通过受体后信号转导途径影响G蛋白-AC-cAMP系统有关,也可能与其抑制伏隔核多巴胺的释放有关;OFQ与吗啡耐受形成的机制可能不同,OFQ可能通过其特异性受体发挥脊髓抗伤害性感受作用.  相似文献   

5.
孤啡肽在脑内对抗电针镇痛在脊髓加强电针镇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孤啡肽(OFQ)是否影响电针镇痛。方法:通过侧脑室和脊髓蛛网膜下腔慢性埋植瘘管,分别在大鼠脑内和脊内注射OFQ,观察其对针镇痛效应的影响。结果:首次发现i.c.v.注射OFQ1nmol和10nmol,可剂量依赖地对抗高频(100Hz)电针镇痛,而i.t.注射OFA3nmol和10nmol可剂量依赖地加强调频恧 针镇痛。结论:孤啡肽在脑内对抗电针镇痛,在脊髓加强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6.
大鼠侧脑室及鞘内注射孤啡肽减弱电针镇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鼠电刺激甩尾测痛模型上,观察了侧脑室及鞘内注射孤啡肽对电针镇前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鼠ICV及IT注射1μg孤啡肽均可降低痛阈,IT注射1μgOFQ减弱电针镇痛效应。ICV注射1μgOFQ可反转电针镇痛作用。提示中枢OFQ不利于电针镇痛。  相似文献   

7.
孤啡肽对大鼠急性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孤啡肽在急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本实验采用热 甩尾观察和反转录多聚酶链式反(RT-PCR)等方法,对大鼠急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痛行为,海马孤啡肽(OFQ)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通过侧脑室注射孤啡肽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以抑制OFQ作用,来观察其对急性吗啡耐受形成的影响。结果:伴随急性吗啡耐受的形成,海马中OFQ mRNA呈现高趋势。预先以孤啡肽受体反义寡聚核苷酸处理,AMT形成受抑制。结论:OFQ的升高是大鼠AMT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腹外侧眶皮层(VLO)内微量注射吗啡产生抗伤害效应的机制是否通过GABA能调制介导的.方法:以辐射热诱发的大鼠甩尾反射潜伏期的变化作为伤害性反应的指标.结果:VLO内微量注射选择性GABAA受体拮抗剂荷包牡丹碱(100,200,500 ng)可剂量依赖性抑制辐射热诱发的大鼠尾反射潜伏期.VLO内微量注射吗啡(5.0 μg)10 min后,同一部位注射荷包牡丹碱(100 ng)可增加吗啡诱发的抗伤害效应,而VLO内微量注射吗啡(5.0 μg)10 min后,同一部位注射GABAA受体激动剂muscimol(250 ng)可减弱吗啡诱发的抗伤害效应.结论:VLO内GABAA受体参与吗啡诱发的抗伤害效应,吗啡可能直接抑制了GABA能中间神经元,使VLO至PAG的投射神经元去抑制,间接激活了脑干下行抑制,在脊髓水平抑制了伤害性信息的输入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9.
侧脑室注射内吗啡肽-1对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侧脑室注射内吗啡肽-1(EM-1)对麻醉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麻醉大鼠侧脑室埋植导管给药,右颈总动脉插管测心功能。结果: 侧脑室注射EM-1,Cyprodime敏感减弱大鼠左心室功能。结论: 侧脑室注射EM-1能引起麻醉大鼠在体心功能下降而降低动脉血压,此效应由阿片受体介导,通过兴奋迷走神经所致。  相似文献   

10.
观察了向侧脑室内注射雨蛙肤(1ng/鼠)对大鼠胃液分泌及胃液中前列腺素(PG)E_2含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侧脑室内注射雨蛙肽,明显地抑制大鼠胃酸的分泌,同时促进胃壁结合粘液的分泌,而对胃蛋白酶的活性则无明显影响;(2)雨蛙肽在中枢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可被预先侧脑室内注射纳络酮所阻断,而雨蛙肽促进胃壁结合粘液分泌的作用则不受纳络酮影响;(3)侧脑室内注射雨蛙肽可明显增加胃液中PGE_2的含量。结果提示,雨蛙肽在中枢可能通过吗啡受体抑制胃酸分泌。雨蛙肽促进胃壁结合粘液分泌的作用则与吗啡受体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3种神经肽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慢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3种神经肽含量及释放量的动态变化,以阐明其与炎症痛的关系.方法:采用完全弗氏佐剂在大鼠右后肢造成单发性关节炎模型,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致炎前及致炎后1~9周大鼠脊髓背半侧和脊髓灌流液中与疼痛有关的神经肽:八肽胆囊收缩素(cholecystokinin octapeptid,CCK-8)、孤啡肽(orphanin FQ,OFQ)、内吗啡肽-2(endornorphin-2,EM-2)的含量及释放量的动态变化.结果:(1)炎症期间,脊髓中CCK-8-ir释放量显著降低,脊髓背半侧含量于炎症第2周呈一过性增高;(2)OFQ-ir释放量于炎症后的第3、7周明显升高,而含量则在3周后降至正常水平以下,并以患侧变化更为明显;(3)EM-2-ir释放量于第1~2周明显降低,此后恢复正常,患侧脊髓含量1~9周均显著降低.结论:单发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脊髓背角和脊髓灌流液中有关的神经肽CCK-8、OFQ、EM-2均发生了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 OFQ)和内吗啡肽(endomorphins, EM)在神经源性痛模型大鼠疼痛相关脑区杏仁核、下丘脑、导水管中央灰质(PAG)和纹状体的含量变化, 以假手术大鼠为对照.方法:利用大鼠L5/L6脊神经结扎神经源性痛模型,采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OFQ和内吗啡肽在疼痛相关脑区的变化.结果:发现在下列脑区发生了显著变化:(1) 内吗啡肽1( EM1 )含量在神经源性痛大鼠下丘脑较对照鼠增加了38%, 纹状体降低了41%, 而在杏仁核和PAG与对照大鼠差异无显著性. (2) 内吗啡肽2( EM2 )含量在神经源性痛大鼠PAG较对照大鼠增加了778%, 在纹状体降低了43%,而在杏仁核和下丘脑与对照大鼠差异无显著性.(3) OFQ含量在在神经源性痛大鼠的杏仁核比对照大鼠增加了841%,在PAG比对照大鼠增加了459%;而在下丘脑和纹状体与对照大鼠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神经源性痛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疼痛相关脑区EM1、EM2和OFQ的含量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P物质(SP)及其受体阻断剂Spantide对Wistar大鼠脊髓背角神经元自发放电和伤害性慢痛放电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管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和离子微电泳方法。结果:①电泳SP可使脊髓背角神经元单位放电增多,其效应可被Spantide阻断。②电泳SP又可抑制福尔马林引起的神经元伤害性痛放电,此效应可被纳洛酮和Spantide翻转。结论:在痛觉调制过程中,脊髓内SP起着传递痛觉信息和镇痛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4.
慢性广泛性疼痛是分布广泛,迁延不愈,机制未明的一类病理性反应,常见于纤维肌痛。目前针对慢性广泛性疼痛存在多种假设。中枢水平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脊髓水平与脊髓上水平。脊髓上水平的痛觉下行抑制性通路失敏与痛觉下行易化性通路兴奋,在脊髓水平上表现为相应的改变,导致中枢致敏与痛觉过敏。外周水平上,酸敏感离子通道3(ASIC3)的激活是慢性广泛性疼痛发生的必要条件,神经营养因子3能预防痛觉过敏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对炎症疼痛大鼠下丘脑脑啡肽(ENK)、脊髓孤啡肽(OFQ)含量的影响,探讨单穴电针治疗慢性炎症疼痛的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模型组、针刺组、电针组,酶联免疫法检测大鼠下丘脑ENK与脊髓腰段OFQ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模型组大鼠下丘脑ENK与脊髓腰段OFQ的含量无明显升高(P>0.05);单侧针刺组下丘脑ENK与脊髓OFQ含量比模型组升高(P<0.01、P<0.05),单侧电针组下丘脑ENK与脊髓OFQ含量比模型组升高(P<0.01、P<0.05)。结论单穴针刺与电针可缓解慢性炎症疼痛,其机制可能是与加强中枢ENK、OFQ的合成和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6.
2Hz电针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2 Hz电针对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突触传递长时程抑制(long-term depression, LTD)的诱导,以阐明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生物学机制.方法:将Sprague-Dawley大鼠的腰5/腰6(L5/L6)脊神经紧结扎,造成神经病理痛模型.采用电生理学技术记录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作为2 Hz电针诱导LTD的指标.电针采用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输出,参数是:频率2 Hz,波宽0.6 ms,强度1、2、3 mA各10 min递增,刺激时间30 min;电针的正极接"三阴交"穴,负极接"足三里"穴.结果:(1) 在神经病理痛大鼠,2 Hz 电针作用于"三阴交"和"足三里"穴位30 min,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的最大幅值,可由基础对照水平的(100.1±1.2)%,降低到(49.4±0.6)%,并且在长达3 h的记录时间内均维持在此较低的水平,经非配对t检验,差异有显著性(P<0.001,n=6),即2 Hz电针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C-纤维诱发场电位产生显著的LTD;(2) 静脉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0.5 mg*kg-1),或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1 mg*kg-1),均可以阻止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结论:2 Hz 电针(HANS穴位电刺激)可以诱导神经病理痛大鼠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参与了这种2 Hz 电针诱导的LTD.通过激活内源性阿片肽系统,诱导脊髓背角伤害性感受的突触传递,产生NMDA-受体依赖性的LTD,很可能是2 Hz 电针治疗慢性神经病理痛的神经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抗阿片肽血清对脊髓内催产素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脊髓内催产素(OT)与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_(1~13)在痛觉调制中的关系。方法以钾离子透人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的指标,观察向脊髓蛛网膜下腔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_(1~13)血清和OT对动物痛阈的影响。结果脊髓内注入抗甲-脑啡肽血清、抗强啡肽A_(1~13)血清后,大鼠痛阈与注药前相比分别变化(-23.32±2.81)%~(一12.11±2.13)%和(-26.33±5.42)%~(-13.21±2.32)%,与对照组相比痛阈明显降低;但在注射OT前预先注射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_(1~13)血清,大鼠痛阈较注药前增加(8.96±3.02)%~(70.22±6.16)%和(5.56±2.63)%~(61.21±5.21)%,抗甲-脑啡肽血清或抗强啡肽A_(1~13)血清均不能完全阻断OT的镇痛效应。结论脊髓内OT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不完全依赖于脊髓内的内源性脑啡肽和强啡肽A_(1~13)。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地西泮在脊髓水平对内脏痛有无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鞘内给药的方法观察地西泮对大鼠直肠注入甲醛致持续性内脏痛的抑制作用.结果:①直肠注入甲醛可引起大鼠剧烈的内脏痛反应,疼痛反应主要集中在甲醛刺激大鼠直肠后的75min内.②鞘内预先注入三个剂量的地西泮均可抑制甲醛刺激大鼠直肠诱发的内脏痛,镇痛作用主要集中在甲醛刺激直肠后的0—60min.结论:鞘内注射地西泮可抑制大鼠直肠注入甲醛引起的内脏痛觉,提示地西泮在脊髓水平对内脏痛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