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运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技术探讨疏肝健脾针刺法治疗抑郁障碍的脑神经调控基础。方法:纳入15例符合要求的抑郁症患者,接受疏肝健脾针刺法8周,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 MRI)扫描检测。采用低频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析方法对治疗前后患者脑功能成像数据与15名健康人做配对t检验。将治疗前后数据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治疗前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右侧颞叶的颞中回部分区域;左额叶眶部额上回(P<0.001);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丘脑(背内侧核、腹外侧核);右后扣带回;右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双侧对称的小脑后叶、小脑扁桃体(右侧比左侧脑区体积大);右侧颞极颞中回、颞下回(P<0.001);(2)针刺后抑郁患者与健康人比较,ALFF值显著升高的脑区有:双侧颞叶的颞下回、梭状回、海马旁回、钩回、边缘叶(P<0.001);左额叶眶部额上回;ALFF值显著减低的脑区有:双侧顶叶楔前叶等区域(P<0.001)。结论:经过疏肝健脾法针刺8周后,功能磁共振图像数据发生了明显变化。推测针刺对丘脑-扣带回-海马旁回-额叶神经通路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抑郁的脑内神经信息调控基础。  相似文献   

2.
探讨针刺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患者的中枢调控机制。方法以15例PTSD患者为研究对象,以15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对PTSD患者采用"调神醒脑"针法,连续治疗12周,在针刺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息态f MRI数据。健康组仅入组前进行一次静息态f MRI数据采集,无任何干预手段。以双侧杏仁核为感兴趣区(ROI)与全脑进行功能连接分析,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与健康志愿者、PTSD患者治疗后与健康志愿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差异。结果与健康志愿者比较,PTSD患者治疗前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前额叶、右侧额下回;电针治疗后PTSD患者双侧杏仁核与全脑静息态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为左侧颞下回、右侧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的脑区为左侧额下回。结论针刺通过促进杏仁核-额叶功能连接增强及抑制杏仁核-颞叶功能连接增强,参与PTSD杏仁核功能连接网络的调节,可能是电针治疗PTSD的部分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3.
静息态低频振幅对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分析针刺足三里穴引起静息态下脑区低频振幅(ALFF)的改变,以探讨其中枢作用机制。方法 15名健康青年志愿者,分别针刺双侧足三里经穴和非经穴,留针20min后拔针,并采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利用REST软件计算脑区的ALFF,然后用SPM5进行组内单样本t检验,分别得到针刺足三里经穴、非经穴脑区ALFF的变化图,最后比较经穴组与非经穴组ALFF变化脑区的差异。结果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较广泛大脑皮层(包括额、颞、顶、枕叶)及脑干、小脑等脑区ALFF增高,针刺足三里穴,ALFF增高的脑区范围及ALFF增高的幅度均较非经穴组明显。经穴组与非经穴组比较,右侧小脑后叶、梭状回、中央后回、中央前回、缘上回、顶下小叶、额中回的ALFF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颞下极、颞上回、颞中回、钩回及双侧扣带回前部、右侧杏仁体、右侧眶下回ALFF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足三里穴可引起多个功能脑区ALFF增高,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相应的作用中枢及复杂的脑功能网络调节,对靶器官产生作用效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手太阴肺经腧穴引起的大脑自发神经活动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变化,初步探索手太阴肺经的脑功能网络。方法运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对16名健康志愿者进行纯静息态扫描(Rest1,R1)和针刺左侧手太阴肺经全经腧穴后留针状态扫描(acupuncture,AP)。对采集的fMRI数据均进行个体ALFF图像计算。结果R1状态下,右侧楔前叶、左侧顶下小叶、双侧额中回、双侧颞上回、左侧额下回、左侧额上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表现出显著的ALFF增强。AP状态下,ALFF显著增强的脑区出现在右侧楔前叶、双侧额上回、小脑、双侧额中回、右侧额内侧回等。与R1状态比较,针刺手太阴肺经使ALFF在右侧胼胝体下回、右侧额下回显著增强,而在右侧中央后回、左楔叶、左侧颞上回、左侧颞中回等脑区则显著降低。结论针刺肺经腧穴会显著改变大脑皮层固有活动状态,尤其是右侧半球的胼胝体下回、额下回等区域ALFF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静息态f MRI技术研究针刺支沟穴对健康人脑内以额下回为种子点功能连接网络响应脑区在针刺前后不同时间序列内的差异。方法:对18名健康受试者分别进行针刺前静息态扫描(R1)、留针期间静息态扫描(R2-R5)和拔针后静息态扫描(R6-R7),以额下回为种子点进行功能连接分析。结果:与R1比较,一是R2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等脑区,R3序列内左侧颞中回、颞下回、中央后回、右侧中央前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右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增强,R4序列内右侧中央前回功能连接减弱,R5序列内右侧顶上回功能连接减弱、双侧额中、上回功能连接增强;二是R6序列内右侧额中、上回及右侧顶上回与额下回功能连接减弱,R7序列内左侧小脑前、后叶及右侧颞中回、颞下回功能连接减弱。结论:结合支沟穴临床功效和额下回功能,推测左侧颞中、下回、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小脑前、后叶,右侧中央前回、顶上回、双侧额中、上回为与额下回随时间序列功能连接网络变化重要响应脑区。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肝阳上亢证及痰浊上扰证无先兆偏头痛(MwoA)患者的脑静息态功能差异。方法选择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MwoA患者17例,其中肝阳上亢型MwoA 10例(肝阳上亢组),痰浊上扰型MwoA 7例(痰浊上扰组),并选择与病例组年龄、学历相匹配的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行脑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检查,对各组区域同质性(ReHo)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与肝阳上亢组比较,痰浊上扰组在右侧大脑半球的海马、海马旁回、梭状回、颞下回、颞中回、顶下小叶、右侧小脑后叶、中脑,左侧小脑后叶、左侧脑干等脑区ReHo值升高(P0.05);在左侧大脑半球的颞中回、额中回、额下回、岛叶、壳核、中央前回、中央后回、顶下小叶、扣带回等脑区ReHo值降低(P0.05)。结论静息态下肝阳上亢证及痰浊上扰证MwoA患者脑功能存在差异,提示两种不同中医证型MwoA患者病理机制可能不同。  相似文献   

7.
钟治平  刘波  吴珊珊  叶泳松 《新中医》2014,46(4):174-177
目的:应用静息态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局部一致性探讨足三里穴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方法:选择12名青年健康志愿者,于针刺足三里前及针刺足三里拔针后25 min分别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应用脑功能成像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方法处理功能磁共振(fMRI)成像数据。结果:针刺拔针后25 min后右侧额中回、左侧额上回、右侧颞上回、后扣带回、右侧中央旁小叶、右侧苍白球、右侧枕中回、左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增高;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颞下回、左侧梭状回、左侧中央旁小叶、右侧额内侧回等脑区的ReHo值较针刺前减低(P0.05,K值≥10)。结论:针刺足三里后额叶、颞叶、枕叶、扣带回相关脑区局部一致性发生改变,提示足三里的认知影响、镇痛及胃肠功能调节的中枢神经网络作用机制存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的影响,探讨针刺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纳入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和健康受试者各10例。治疗组予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营养脑细胞治疗。同时行针刺,取患侧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足三里、丰隆、阳陵泉、三阴交、太冲,平补平泻,留针30 min,10 min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5次,休针2 d,连续治疗30 d。健康组不进行治疗。采用BOLD-fMRI成像技术,基于RSET1.8软件,使用低频振幅(ALFF)方法观察患者治疗前后脑区活动参数,并与健康组比较。结果治疗前,治疗组左侧尾状核、壳核、苍白球ALFF值较健康组降低,双侧中央前后回、左侧额上回、额中回、颞中回、楔叶ALFF值较健康组升高(P0.05)。治疗后,治疗组尾状核、壳核、苍白球ALFF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左侧额上回、额中回、楔叶ALFF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结论静息状态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损害的主要脑区为尾状核、壳核、苍白球,针刺对上述脑区具有调节作用,可能为治疗的中枢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腧穴与大脑的功能定位关系.方法:运用静息态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对10名健康人进行扫描.扫描过程包括:第1次纯静息态扫描(rest 1,R 1)、针刺内关穴后扫描(acupuncture,AP)和第2次静息态功能扫描(rest 2,R 2),采用低频波动振幅(amplitude of low frequency fluctuations,ALFF)分析方法.结果:①R1状态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为:双侧额上回、额内侧回,左侧楔前叶,右侧颞上回,双侧小脑部分区域;②AP状态ALFF信号活跃的脑区为:双侧额上回,左侧额中回,右侧楔叶,左侧小脑山坡部,右侧次半月叶;③AP与R1状态ALFF信号差异活跃的脑区为:双侧扣带回、小脑山坡部,左侧舌状回、楔叶,右侧楔前叶、梭状回、额上回、额中回、颞上回等.结论:针刺左侧内关后,双侧扣带回、右额上回、右额内侧回、双侧小脑山坡、左侧舌状回等脑区ALFF信号活跃,这些区域与精神、神经疾病的发病脑区密切相关,为内关穴治疗精神、神经疾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郑劼  陈波  狄幸波  王志平 《新中医》2015,47(5):243-245
目的:观察热敏灸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犊鼻穴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f MRI)的变化,初探热敏灸的脑调节机制。方法:选取在本院使用热敏灸治疗的左侧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2例,使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观察患者热敏灸前后比率低频振幅(f ALFF)和功能连接指标。结果:颞上回和枕叶楔叶热敏灸后f ALFF值降低,顶叶楔前叶、后扣带回皮质、小脑前叶、中央半球和白质热敏灸后f ALFF值升高,与热敏灸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后患者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VPLN)和前额叶、后枕叶功能连接减弱,和海马、脑后叶、中脑功能连接增强,与热敏灸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热敏灸可以引起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多个脑区的调节功能发生改变,对脑功能连接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