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36例GIST的病例进行分析,并对其进行CD34、CD117、Vimenti、Desmin、Aetin、S-100共6种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肿瘤的发生部位:胃15例(54%),小肠11例(39.6%),其他部位10例(36%)。肿瘤直径0.5~20cm(平均6.5cm)。肿瘤最大直径≥5cm,核分裂相数≥5/50HPF及有溃疡形成3项在良性与恶性之间有显著意义。免疫组化的阳性表达结果为:11例恶性及潜在恶性GIST中CD34、CD117、Vimenti蛋白阳性表达分别为9例(81.8%)、10例(90.9%)、11例(100%),Desmin(-)、Actin(-)、S-100(+)表达分别为10例(90.9%)、11例(100%)、9例(81.8%)。结论肿瘤的大小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指标,GIST具有独特的免疫组化表型,是何别于平滑肌肿瘤的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3.
胃肠道间质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 al tumor,G IST)是起源于胃肠道肌壁间的非上皮性、非淋巴造血组织及非一般血管脂肪组织的、以梭形细胞为主要成分的间叶性肿瘤,可发生于胃肠道全长范围,另外网膜、肠系膜、腹膜及后腹膜均可发生等。有的学者认为G IST起源于Cajal间质细胞(胃肠道的起搏细胞)[1],但也有的学者认为它起源于间质干细胞。由于G IST的报道较少,且其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的判断较困难,本研究对25例G IST进行了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观察,以期提高对该瘤的认识水平。1材料与方法1.1材料收集1994年1月至2003年1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临床病理,免疫组化特点及组织分型.方法 对32倒GTSTs进行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后,观察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GISTs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可分为平滑肌细胞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未分化型间质瘤的免疫表型为Vimentin和CD34阳性.绪论胃肠道间质瘤是具有有多种免疫表型,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作用,CD34表达对诊断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分析27例GISTs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Vimentin、CD117、CD34、SMA和S-100的表达.结果:GISTs主要发生在胃(55.6%)和小肠(18.5%),瘤细胞Vimentin、CD117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2.6%、85.2%、70.4%,部分病例SMA、S-100呈阳性.良性、潜在恶性和恶性组之间在肿瘤直径、核分裂相数上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CD117和CD34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s最有价值的诊断依据;判断肿瘤的恶性程度可参考肿瘤直径大小、核分裂相数等指标. 相似文献
6.
胃肠道间质瘤294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总结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6-2010年间294例住院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GISTs病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男女比例1.35∶1,年龄22-81岁,中位年龄56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贫血、腹痛腹胀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等,32.7%的患者无任何症状。病变位于食道及贲门6例,胃159例,小肠100例,结直肠12例,腹腔其他部位17例。免疫组化:CD117阳性率87.9%,CD34阳性率86%,CD117、CD34共同阳性率75.9%。外科手术治疗238例(81%),腹腔镜治疗36例(12.2%),内镜外科联合治疗1例,内镜腹腔镜双镜联合治疗2例,内镜切除、勒扎或经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7例,仅行穿刺活检或手术探查未行治疗10例。结论胃肠道间质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稍多于女,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好发部位为胃和小肠,联合CD34和CD117检测可提高诊断准确率,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方法 对6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特征:62例(100%)vimentin 阳性,59例(95.2% )CDI17阳性,49例(79%)CD34阳性,24例(38.7% )NSE阳性,10例(16.1% )HHF35阳性。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性肿瘤,免疫组化在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其中CD117和CD34阳性标记是确诊GIST最有价值的免疫标记物。良恶性的鉴别主要根据肿瘤的大小,生长方式和核分裂的多少而定。手术仍是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方法: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0年8月~2013年3月资料完整GIST患者97例的临床、手术及病理资料、免疫组织化学CD117、DOG-1、CD34、SMA、Desmin、S100蛋白及Ki67表达结果,回顾性分析GIST临床与病理的特点及关系.结果:97例间质瘤位于胃71例(73.19%),小肠17例(17.53%),结直肠2例(2.06%),食道1例(1.03%),其它部位6例(6.19%).肿瘤最大径0.3~17cm.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和/或上皮样细胞构成,梭形细胞形态较一致,呈长梭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胞核呈杆状或长梭形.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角形或卵圆形,胞质空亮或微嗜酸性,核周出现亮区.肿瘤细胞核分裂像≤5个/50 HPF83例,6~10个/50HPF7例,>10个/50 HPF者7例.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率分别为CD117、DOG-1和CD34阳性率分别为96.91%、94.85%和88.66%.SMA、Desmin和S100阳性率分别为38.14%、15.46%和16.49%.Ki67阳性率1~40%.肿瘤危险度分级,极低危险35例,低度危险30例,中度危险15例,高度危险17例.结论:GIST具有独特的临床和病理学特征,CD117和DOG-1对GIST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联合CD34、SMA、Desmin、S100同时检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GIST的危险度评估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核分裂数的多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20年12月延边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GIST 138例,通过常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确诊GIST,分析临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 GIST高发年龄为50~70岁,其中男性78例,女性60例。好发部位是胃61例(44.2%),小肠53例(38.4%),其次肠系膜、大肠、食管、腹膜等部位;肿瘤长径0.3~23 cm,多为单发,多发结节占5.1%,其中20例(14.5%)发生转移,1例罕见髂骨转移;14例(10.10%)伴发其他恶性肿瘤。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多呈梭形、上皮样形,交错、弥漫排列,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表达酪氨酸激酶受体(CD117),胃肠道蛋白1(DOG1),骨髓干细胞抗原(CD34),不同程度表达平滑肌肌动蛋白(SMA)和S-100肌钙蛋白(S-100)。结论 GIST是最常见的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发生于胃,中老年人多发,具有独特的临床、组织学表现,需掌握其临床病理学特点,以早期发现并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诊治中若干临床问题.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至2005年3月确诊的13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消化道出血和腹部胀痛、不适.其中,病变部位胃部8例、小肠5例.病理示恶性3例(23.1%)、良性6例(46.2%)、潜在恶性4例(30.7%).免疫组化结果11例CD117(+)、10例CD34(+)、2例CD117(-)/CD34(+)、3例CD34(-)/CD117(+).13例均手术切除,其中胃大部切除6例、胃肿瘤摘除2例、小肠肠段切除5例.随访1个月~5年,平均生存期3.6年.结论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应注意鉴别其良恶性,病理检查是确诊的依据,手术切除后放化疗效果均不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43例胃肠道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进行讨论.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万州区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43例经病理诊断证实的GIST患者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43例GIST患者中,发生于胃26例(60.46%)、肠17例(39.54%),直径小于5 cm者27例(62.79%),肿瘤边界完整、清楚者38例(88.37%);肿瘤向周围组织发生浸润的有5例(11.63%)、血管推移3例(5.66%);CD117阳性率93.02%(40/43),CD34阳性率81.39%(35/43),DOG1阳性率90.69%(39/43).结论 GIST临床表现无特异性,MSCT有一定的影像特征性,光镜下与平滑肌瘤、神经鞘瘤及纤维瘤不易鉴别,DOG1、CD117、CD34高表达是确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胃肠道外间质瘤(extra-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E-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病理科诊断的12例原发性胃肠外来源胃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胃肠外间质瘤具有与胃肠道间质瘤(GIST)相似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肿瘤细胞排列成束状或席纹状,细胞核呈棒杆状,间质可变性及出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12例DOG1阳性,11例CD117阳性,11例CD34阳性。结论:胃肠外间质瘤是类似胃肠道间质瘤的罕见间叶组织肿瘤,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是诊断E-GIST的金标准和关键。以手术治疗为主,甲磺酸伊马替尼的作用尚不清楚,预后差,有必要进行更多研究,以充分了解其病理机制,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 IST)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2年2月~2010年2月收治的31例G IST病人的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均进行手术治疗,病理诊断极低度侵袭危险性2例(6.5%),低度侵袭危险性4例(12.9%),中度侵袭危险性10例(32.3%),高度侵袭危险性15例(48.4%),CD117阳性26例(90.3%),CD114阳性24例(77.4%),CD117和CD114均阳性21例(67.7%)。结论:G IST好发于中老年,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肿块表现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确诊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及免疫组化染色。目前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的首选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将成为今后治疗的重要手段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方法:用CD117、CD34、SMA、 Desmin、 S-100蛋白质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22例原发性GIST患者进行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GIST基本组织形态为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可以伴有囊性变、黏液变、出血及坏死。核分裂像大于5/50HPF的5例中肿瘤直径均大于或等于5 cm,其中4例伴有囊性变、出血或坏死,1例伴有黏液样变。2例核分裂像在2~5/50HPF者均为上皮样细胞型,其中1例伴有黏液样变,肿瘤直径均2~4 cm。免疫组化染色117和CD34多为弥漫强阳性,阳性率分别为95.5%和68.2%,Desmin不表达,S-100蛋白质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结论:GIST肿瘤细胞形态多变和排列方式多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为CD117、CD34阳性,Desmin阴性,S-100蛋白和SMA不表达或者呈灶状阳性;肿瘤细胞直径大于或等于5 cm、核分裂像大于5/50HPF、有出血或坏死可作为判断肿瘤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卵巢硬化性间质瘤(SST)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通过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免疫组化、组织化学观察8例SSI、并复习文献。结果:SST多发生于年轻女性,其典型组织学特征为致密胶原纤维和疏松水肿区分隔富细胞区呈假小叶结构,瘤细胞形态多样,较具诊断价值的是透明或泡沫样细胞及印戒样细胞。免疫表型:vimentin(6/6)、actin(6/6)、PCNA(6/6)、ER(6/6)、PR(6/6)阳性,而EMA、CK阴性;组织化学染色显示SudanⅢ染色灶性阳性,AB/PAS染色阴性。但其中1例肿瘤间质中可见:PAS阳性小体存在。结论:SST切除后不复发,预后良好。需与卵泡膜纤维细胞瘤、高度卵巢水肿、卵巢印戒细胞间质瘤、卵巢Krukenberg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方法:分析16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资料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结果:患者年龄22~77岁,男女之比11∶.2。病变发生在胃肠道,以胃多见,其次为空肠和十二指肠。组织学显示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束状、栅状,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可见核周空泡。免疫组化标记:15例(93.8%)CD117(+);12例(75%)CD34(+);6例(37.5%)Ki-67(+),强弱不等;1例(6.3%)S-100蛋白(+);2例(12.5%)SMA(+)或灶(+);1例(6.3%)desmin(+)。2例手术后4、5个月死亡;1例术后30月复发;1例失访,其他人至今尚在,无复发。结论:胃肠道间质瘤诊断需要特异性抗体CD117、CD34的检测。恶性、高危程度组肿瘤预后不佳,综合各方面指标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判断是临床治疗与估计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胃恶性间质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9月~2005年4月我科手术治疗的20例胃恶性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行胃镜及(或)影像学检查,14例行根治性胃大部切除或全胃切除,5例局部切除,1例姑息性全胃切除,其中5例为联合脏器切除。结果: 胃恶性间质瘤成人多见,50岁以上占70%(14/20),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贫血、疼痛多见。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无主要并发症,均痊愈出院。结论: 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发现胃恶性间质瘤的主要手段,术前明确诊断仍较困难。手术切除是病理确诊和治疗的主要方法,必要时需联合脏器切除,以保证肿瘤切除的彻底性,对防止术后复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SIST)是一种少见肿瘤,属于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文献[1]报道,胃肠间质瘤约占胃肠道肿瘤的1%~3%。小肠间质瘤约占GIST的25%~40%[2]。小肠间质瘤病变部位隐匿,症状多样,预后不一,早期诊断困难。首次多就诊于消化科、普外科、普内科、急诊内外科,甚至妇产科及体检发现。本文拟通过对我院近年确诊的小肠间质瘤病历统计分析,了解该疾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增进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7年1月—2014年4月本院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63例小肠间质瘤病例,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结 相似文献
19.
20.
胃肠道间质瘤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为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4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临床资料。结果 40例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8-72岁。病灶在胃24例,小肠9例,大肠7例。临床主要表现为胃发肠道出血和腹部包块。属良性间质瘤1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17例,恶性间质瘤12例。所有患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有7例复发,其中2例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间质瘤,3例恶性间质瘤,其中1例潜在恶性间质瘤及2例恶性间质瘤有淋巴结转移。复发病例均再次行手术治疗。生存期为3-12年。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行为难以预测,良性也可表现为恶性特征(复发或转移),因此手术应以根治为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