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研究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在胎方位异常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我院共收治胎方位异常分娩产妇共计68例,根据随机原则,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的方式进行临床处理,研究组患者则使用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进行处理,比较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以及分娩结局。结果在活跃期和第一产程,研究组时间均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三产程两组产妇的时间则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者的自然分娩率要高于对照组,而阴道助产率和剖宫产率则要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胎方位异常分娩产妇的处理中,与传统的处理方式相比,采用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对产妇进行处理,能够有效缩短产妇的产程,改善其分娩结局,具有十分积极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分娩期综合性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艳茹 《海南医学》2007,18(9):80-81
目的 研究产程不同时期干预预防持续性枕后位以改善分娩结局.方法 96例枕后位产妇随机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对研究组产妇产程不同时期施行干预措施,包括人工破膜、纠正异常胎轴、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徒手扩张宫颈及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研究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较对照组短,研究组活跃期先露下降平均速度及宫口扩张平均速度均快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持续性枕后位发生率及胎儿窘迫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产后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综合性干预措施安全、有效、易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106例(88.3%)胎儿从枕后位转到枕前位经月道娩出.剖宫产14例(11.7%).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20例(16.7%),剖宫产100例(83.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302.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59.8分钟.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483.7分钟,第二产程平均156.7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探讨在产妇产程中应用体位指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临产后经阴道检查结合B超判定胎方位为枕横位的产妇1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70例,一组为研究组,一组为对照组。研究组在产程中应用体位指导,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桂同侧的侧俯卧位,利用羊水浮力、胎儿重力、子宫间歇收缩力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横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护理。统计两组产妇的自然分娩例数、剖宫产例数、产程时间,并将两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自然分娩62例(88.57%),剖宫产8例(11.43%);对照组:自然分娩31例(44.29%),剖宫产39倒(5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产妇自然分娩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值分别为6.37、3.98、11.31、15.19、13.20。结论:在枕横位产妇产程中应用体位指导,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桂同侧的侧俯卧位来矫正枕横位,促进了自然分娩,明显缩短了自然分娩的产程,临床应用效果非常满意。  相似文献   

5.
杨虹  钟进 《海南医学》2003,14(9):28-30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的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1年3月至2002年2月期间,潜伏期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纠正胎方位,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观察组有91例(91%)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88例经阴道分娩,剖宫产12例(12%).对照组经阴道分娩56例(56%),剖宫产44例(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能有效地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头位难产发生的一项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变孕妇体位矫正枕后位分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潜伏期或活跃期经查体结合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的产妇120例。选择60例为实验组,产程中指导产妇体位待产,利用胎背重力向下的作用使胎背转至产妇腹壁侧,从而带动胎头转至枕前位而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者,实验组42例(占70%),对照组15例(占25%),实验组在矫正胎方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5);经阴道分娩者实验组48例(占80%),对照组24例(占4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在产程中应用改变体位是将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的有效方法,可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孙晓燕  王凤英  周齐 《疑难病杂志》2011,10(10):784-785
目的观察产程中活跃早期改变产妇体位纠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进入产程活跃期,宫口开至3~5 cm,经阴道检查确诊胎方位为枕后位者共1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研究组产妇采取与胎儿背部同侧卧位法纠正枕后位,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58例(77.3%)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娩出,剖宫产17例(22.7%);对照组31例(41.3%)经阴道娩出,剖宫产43例(57.3%)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及第二产程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活跃早期明确为枕后位的产妇采取与胎儿背部同侧的侧卧位纠正胎位简便有效,可降低难产率和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潜伏期经内诊或B超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170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5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对照组孕妇任意体位。结果 研究组72例(84.71%)胎儿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娩出。剖宫产13例,占15.29%,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28例,22.94%,剖宫产57例,67.06%。两组比较,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两组产程比较,P<0.01,差异有极显著性。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胎儿脊柱侧行同侧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可降低难产发生率及剖宫产率,有助于提高分娩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在胎方位异常分娩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随机选取收治的156例胎方位异常产妇,随机均分为两组,试验组78例,对照组78例。试验组产妇采用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治疗方法,对照组产妇采用自由卧位及常规处理方法,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效果。结果 :在产程方面,试验组产妇的活跃期、第二产程和总产程较对照组产妇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三产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顺产方面,试验组产妇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且试验组产妇的阴道助产率、剖宫产率和宫颈水肿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胎方位异常的产妇采用间苯三酚联合同侧俯卧位的方法能有效缩短分娩的时间,减轻产妇的痛苦,提高顺产率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第二产程自由体位用力与自由体位接产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择320例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分娩的低危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0例,观察组产妇在第二产程采取自由体位用力和接产,对照组采用仰卧截石位用力和接产,比较2组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会阴裂伤、会阴侧切、疼痛指数。 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85.0%(136/160),明显高于对照组70.6%(113/160,χ2=9.575,P<0.05)。观察组会阴完整率15.4%(21/136),明显高于对照组5.3%(6/113,χ2=6.553,P<0.05)。观察组会阴侧切率3.6%(5/136),明显低于对照组20.3%(23/113,χ2=17.2,P<0.05)。观察组无重度疼痛病例发生,而对照组出现重度疼痛38例(24.0%,χ2=38.03,P<0.05)。观察组第二产程时间[(38.9±18.6) min]较对照组[(58.6±23.7) min]明显缩短(t=6.54,P<0.05)。2组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P>0.05)。2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9,P>0.05)。 结论 第二产程采用自由体位用力和接产可降低剖宫产率,降低会阴损伤和会阴侧切率,明显减轻产妇疼痛,缩短第二产程时间,不增加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率,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在第一产程活跃期使用产程活动车联合特殊体位矫正枕横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院时B超确诊为枕横位且符合试产条件无胎膜早破的初产妇13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在活跃期胎膜未破时予产程活动车自由行走,宫缩较强时卧床休息予胎背对侧卧位。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产妇自由选择卧位。分析2组产妇的胎头转正率、分娩方式、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Apgar评分以及产妇分娩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在产程中,试验组由枕横位胎头转到枕前位的有60例,对照组由枕横位胎头转枕前位有41例,试验组胎头转正率高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 < 0.01);试验组自然分娩第一产程的潜伏期和活跃期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 0.01),非自然分娩新生儿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P < 0.01),产妇产后出血量、软产道损伤率、产褥感染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对枕横位的孕妇实行产程活动车联合特殊体位,可以增加产妇胎头转正率、自然分娩率以及新生儿的Apgar评分,明显缩短第一产程的时间并降低产妇分娩后的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先兆临产至潜伏期经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4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2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间歇收缩的合力作用,使胎头在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研究组106例(88.3%)胎儿从枕后位转到枕前位经阴道娩出。剖宫产14倒(11.7%)。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20例(16.7%),剖宫产100例(83.3%)。两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研究组第一产程平均时间302.6分钟,第二产程平均59.8分钟。对照组第一产程平均482.7分钟,第二产程平均156.7分钟。两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是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3.
焦薇 《遵义医学院学报》2001,24(6):539-539,541
目的 探讨产程中活跃期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活跃期早期确诊为枕后位的初产妇5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5例。治疗组在活跃期被指导取侧俯卧位,利用胎儿重力、羊水浮力、子宫收缩力的合力作用,使胎头下降时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研究组12例(48%)转至枕前位经阴道娩出,剖宫产13例(52%);对照组经阴道娩出仅3例(12%),剖宫产22例(88%);剖宫产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产程中活跃期早期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矫正胎头枕后位为降低难产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分析自由体位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措施和实施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月1日的400例产妇,作为本次临床研究对象,并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将产妇分为对照组(200例)和试验组(20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采用自由体位。统计两组产妇的分娩情况,分析自由体位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持续性枕后位和持续性枕横位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的新生儿窒息率(1.00%)低于对照组(7.50%),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的剖宫产、产钳助产和胎吸助产多于试验组人数,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由体位在第一产程中的应用效果理想,纠正产位,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妇生产过程中坐位体位指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2月我院产科住院分娩的22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按住院号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11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平卧位或侧卧位分娩姿势,研究组采用坐位分娩姿势,观察两组患者总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产后出血、会阴情况、产妇舒适度和满意度、住院时间等,以此探讨坐位体位指导在孕妇生产过程中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产后出血量、总产程、第二产程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会阴侧切率为1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1722,P=0.0003);研究组产后会阴水肿少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010,P=0.7506);研究组患者满意度为84.55%,高于对照组的75.6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259,P=0.0987);研究组产妇舒适度为78.1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5.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683,P=0.0000)。结论坐位体位是一种行之有效的生产体位,能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母婴健康,值得在临床中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产妇采用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对分娩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产程中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的方法对预防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符合条件的初产妇 30 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 1 5 0例 ,每组枕前位、枕横位及枕后位各 5 0例。指导观察组在产程中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在有效宫缩下充分试产 ,记录产程中各项指标 ,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 1 2 5例(83.33% )经阴道分娩 ,2 5例 (1 6 .6 7% )剖宫产 ;对照组 89例 (5 9.33% )经阴道分娩 ,6 1例 (4 0 .6 7% )剖宫产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观察组 7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79% ,对照组 2 9例转至枕前位 ,转位成功率 2 9%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0 1 )。两组胎心变化、活跃期、第二产程、平均出血量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均 P <0 .0 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与胎儿脊柱同侧的侧俯卧位 ,是降低难产率、缩短产程、减少产时母婴并发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产妇同侧俯卧位分娩114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兆莲  褚桂莲 《广西医学》2009,31(2):248-249
目的探讨孕产妇体位对分娩的影响。方法观察在第一产程采用同侧俯卧位产妇114例(观察组)与采用左侧卧位产妇114例(对照组)的潜伏期、活跃期、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剖宫产率、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观察组潜伏期、活跃期短于对照组(P〈0.01),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侧俯卧位可缩短产程,减少持续性枕后位和枕横位发生率及剖宫产率,对分娩有利,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产时超声指导产妇体位矫正胎方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B超监测胎头方位指导产妇体位,探讨产程中改变产妇体位以矫正胎方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宫口开大3cm、B超检查判断为枕后位的初产妇22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110例,研究组在产程中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使胎头在下降过程中逐渐从枕后位转至枕前位娩出.结果研究组转为枕前位84例,自然分娩率73.6%,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研究组活跃期为(194.6±21.5)min,第二产程平均(56.4±8.7)min,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产时应用B超确定胎方位可准确指导产妇取侧俯卧位,能有效矫正枕后位.  相似文献   

19.
利用体位疗法矫正胎儿方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妊娠晚期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分娩结局的影响,选取402例产妇于孕36周后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4例)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对照组(188例)未采取同侧侧俯卧位,观察对分娩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胎头转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剖宫产率及难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表明采取同侧侧俯卧位可以使临产后持续性枕后(横)位的发生率降低,难产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持续性枕后位 (POP)的早期发现及处理方法。方法 POP 12 0例 ,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6 0例 ,对照组发现枕后位后不予干预严密观察 ,必要时阴道手术助产或剖宫产 ;观察组针对产程的不同时期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 ,包括人工破膜、产妇采取与胎背同侧的高坡侧俯卧位、徒手扩张宫颈及徒手旋转胎头术。结果 观察组手术产率 (6 .6 7% )明显低于对照组(5 1.6 7% ,P <0 .0 1) ,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 (5 .0 0 % )明显低于对照组 (31.6 7% ,P <0 .0 1) ,观察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 (0 )明显低于对照组 (18.33% ,P <0 .0 1)。结论 对POP早期发现并采取一系列干预措施 ,可以使大部分枕后位转成枕前位而顺利阴道分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