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志鸿  李声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24):3495-3496
目的:分析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因素,以期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方法:调查2005年3月~2006年12月产后复查的310例产妇,对其母婴一般状况、分娩方式、产后开奶时间、奶瓶的使用情况、新生儿喂养方式、产妇的心理状态及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分娩方式、开奶时间、奶瓶的使用与否、产妇的心理及文化程度等均为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因素。结论:阴道分娩、开奶时间早、不使用奶瓶以及产妇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对母乳喂养的正确态度都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健康方式。  相似文献   

2.
浦东新区爱婴医院母乳喂养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当前爱婴医院内产后母乳喂养情况,探讨影响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指导母乳喂养,以提高出院后母乳喂养率。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7家爱婴医院350名产妇及新生儿,设计调查问卷,对其进行母乳喂养调查。结果:产妇中93.14%(326/350)在医院接受过母乳喂养教育,其中以孕妇学校宣教比例最高,产后病房宣教比例最低;母乳喂养率61.42%,混合喂养30.86%;自然分娩者母乳喂养率高于手术分娩者(P0.01);未使用奶瓶喂养婴儿的母乳喂养率高于使用奶瓶者(P0.01);开展早接触、早吸吮者母乳喂养率高于未开展者(P0.05);78.52%的产妇添加代乳品的原因是觉得乳汁不够,58.52%的添加代乳品行为由产妇本人决定。结论:爱婴医院内母乳喂养工作还有待加强,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有分娩方式、开奶前是否使用奶瓶、是否进行早吸吮、早接触等。加强爱婴医院管理,积极开展产前、产时、产后各环节的母乳喂养健康教育,提高产妇的母乳喂养意识及掌握实用技巧,对于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影响母乳喂养的开奶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分析了略阳县医院和略阳铁路医院430名住院分娩产妇的开奶行为及其与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关系.调查结果,产后24小时内开奶率为14.4%,平均开奶时间为52.8±24.6小时;婴儿开奶前喂养率为69.3%,奶瓶使用率为73.9%,奶瓶喂养率为57.7%.新生儿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开奶时间、婴儿开奶前喂养及奶瓶喂哺等因素有明显相关(P<0.01).提出在具备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地区,仍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4.
本文调查分析了略阳县医院和略阳铁路医院430名住院分娩产妇的开奶行为及其与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关系.调查结果,产后24小时内开奶率为14.4%,平均开奶时间为52.8±24.6小时;婴儿开奶前喂养率为69.3%,奶瓶使用率为73.9%,奶瓶喂养率为57.7%.新生儿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开奶时间、婴儿开奶前喂养及奶瓶喂哺等因素有明显相关(P<0.01).提出在具备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地区,仍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本文调查分析了略阳县医院和略阳铁路医院 4 30名住院分娩产妇的开奶行为及其与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关系。调查结果 ,产后 2 4小时内开奶率为 14 4 %,平均开奶时间为 5 2 8± 2 4 6小时 ;婴儿开奶前喂养率为 6 9 3%,奶瓶使用率为 73 9%,奶瓶喂养率为 5 7 7%。新生儿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开奶时间、婴儿开奶前喂养及奶瓶喂哺等因素有明显相关 (P <0 0 1)。提出在具备住院分娩母婴同室的地区 ,仍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本文调查分析了母婴同室地区215名婴母的开奶行为及其与新生儿期母乳喂养的关系.调查结果,产后24小时内开奶率为14.4%,平均开奶时间为52.8±24.6小时;婴儿开奶前喂养率为69.3%,奶瓶使用率为73.9%,奶瓶喂养率为57.7%;新生儿期母乳喂养与产后开奶时间、婴儿开奶前喂养及奶瓶喂哺等因素有明显相关(P<0.01).提出在具备母婴同室条件的地区,仍应积极开展母乳喂养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产妇产后母乳喂养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05月-2016年07月收治的产妇以及新生儿150例作为本次实验对象;针对新生儿母乳喂养的相关影响因素加以分析。结果:在150例产妇中,选择对新生儿实施母乳喂养的产妇包括135例,所占比例为90.00%;选择对新生儿实施混合喂养的产妇包括11例,所占比例为7.33%;选择对新生儿实施人工喂养的产妇包括4例,所占比例为2.67%;在母乳喂养方式选择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医院对母乳喂养的宣传及采取相应措施及产妇对新生儿选择的喂养方法、信心、配合程度、身体状况以及对所采取措施认知程度、产妇临床选择的分娩方式、产妇的开奶时间、产妇分娩后的心理状态以及使用奶瓶的情况为对新生儿实施母乳喂养的影响因素。结论:产妇的开奶时间、临床选择的分娩方式以及内心状态等,会对产妇是否选择实施母乳喂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对此临床对产妇实施母乳喂养健康教育以及指导表现出显著的价值,最终可以将母乳喂养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480例产妇母乳喂养的临床观察,寻找缩短初乳分泌时间及增加泌乳量的有效措施。方法:正常足月分娩产妇,排除妊娠合并症或妊娠并发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产前母乳喂养宣教、做好乳房护理和营养准备、实施爱母分娩行动、产后半小时开奶、家庭化病房及母婴同室、指导产妇正确哺乳等方法;对照组产前未进行母乳喂养宣教,未采用陪伴分娩,住普通病房,仅产时产后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宣传及指导。结果:实验组产后24h、48h、72h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新生儿一般情况及出现黄疸均好于对照组。结论:加强产妇综合护理,能缩短产妇产后泌乳时间,增加泌乳量为纯母乳喂养的成功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9.
刘怡  向洁 《中国妇幼保健》2023,(8):1392-1395
目的探讨超早期泌乳干预方案对促进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的效果。方法选择剖宫产分娩的260例母婴分离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30例。收集基线资料以后,对照组由产科护理人员进行常规健康教育,干预组由研究者进行超早期泌乳方案干预。结果干预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较对照组提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24 h、24~48 h、48~72 h 3个时段内干预组产妇泌乳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干预组中,产后1 h以内开奶的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早于1~6 h内开奶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产后24~48 h和48~72 h两个时间段内早开奶组(<1 h)产妇的泌乳量均高于1~6 h内开奶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泌乳干预方案可增加母婴分离产妇的泌乳量,促进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分析阴道分娩与剖宫产对产妇母乳喂养情况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按照产妇采取分娩方式的不同,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选择剖宫产术分娩,观察组35例,采用阴道自然分娩。对两组产妇行均等的早期接触、吮吸,保持母婴同室,按需哺乳,比较两组产妇的泌乳时间和泌乳量。结果观察组产妇在开奶时间、泌乳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产妇在产后7、42 d的母乳喂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有助于提前产妇的开奶时间,增加产妇泌乳量,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WHO1991)母乳喂养最新评价指标的方法,对内蒙古阿左旗巴音浩特1992~1993年0~2岁403例城镇儿童母乳喂养现状及产妇缺乳的危险因素进行了调查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地母乳喂养现状为:纯母乳喂养率43.37%;优势母乳喂养率22.89%;及时添加辅食率62.62%;继续母乳喂养率(1岁)62%;继续母乳喂养率(2岁)3.57%;奶瓶喂养率34.83%;(2)产妇缺乳的危险因素是:产妇产后1周内的食欲、睡眠、精神、疾病状况、喂乳习惯、开奶时间以及产妇年龄、文化程度、经济收入。对此提出了相应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助产引导新型群组孕期保健对首次分娩产妇妊娠结局、母乳喂养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9月该院收治的初产妇112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59例)与对照组(53例),观察组采取新型群组孕期保健,对照组采取传统孕期保健,观察两组初产妇妊娠结局、母乳喂养率及心理状态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初产妇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助产引导新型群组孕期保健对首次分娩的产妇可有效改变产妇分娩方式、促进产妇经阴道顺产及改善分娩结局,科学合理的提高产妇母乳喂养率,改善孕期及产后妇女的心理状态,提高的产妇对分娩及产后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心理辅导等积极干预对产后无泌乳及睡眠障碍的影响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自然分娩的初产妇资料,以2016年1~12月开展产后治疗前分娩的653例产妇作为对照组,以2017年1月~2018年1月开展产后治疗后分娩的799例产妇作为观察组;于产后4 d统计两组产妇中无泌乳及睡眠障碍的发生率,评估产妇产后1和4 d时的心理状态,同时观察产妇泌乳量、开始泌乳时间、血清泌乳素(PRL)水平、乳房疼痛程度及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产后4 d时,观察组产妇产后无泌乳率为1.88%、睡眠障碍率为5.76%,对照组分别为7.2%、18.07%,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心理状态、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各维度评分均有所改善,观察组均较对照组更加理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开始泌乳时间、泌乳量、血清PRL、VA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产妇经过积极有效干预,可有效减少产妇产后无泌乳及产后睡眠质量降低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泌乳量,缓解产妇乳房疼痛,改善产妇心理状态,提高母乳喂养率,增加产妇母乳喂养成功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妊娠期糖尿病(GDM)产妇和血糖正常产妇产后6个月内的母乳喂养状况及喂养方式,并试探讨影响GDM产妇母乳喂养状况的因素。方法:采用问卷和电话随访法,调查入住该科的产妇(其中包括GDM产妇110例,正常产妇100例)的分娩前母乳喂养意愿、分娩后首次哺乳、产后1周、2周、6周、4个月和6个月时的母乳喂养情况及喂养方式。结果:GDM产后1周时母乳喂养率仅60.82%,而正常组新生儿母乳喂养率为94.38%,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GDM组产妇产后2周、6周、4个月及6个月时母乳喂养率均较正常组为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产后各阶段时婴儿喂养方式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DM产妇较正常产妇相比,产后母乳喂养率低,且以混合喂养为主,需认识此情况并及时给予指导,有效促进GDM产妇的母乳喂养行为。  相似文献   

15.
孙建英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3):4670-4671
目的:了解剖宫产术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剖宫产(剖宫产组)、阴道分娩(阴道分娩组)各92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情况;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两组产妇产后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在分娩后6~24h内的白天,剖宫产组产妇血清催乳素均值为7844nmol/L(95%CI:7054~9067nmol/L)、阴道分娩组为8992nmol/L(95%CI8130~10096nmol/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组产妇产后泌乳始动中位时间为产后12h,晚于阴道分娩组的产后4h(P<0.01)。剖宫产组产妇产后3天内乳量多者为30.43%,阴道分娩组乳量多者为45.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6、12个月时,剖宫产组母乳喂养率均低于阴道分娩组(P<0.05)。结论:与阴道分娩组比较,剖宫产术后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晚,血清催乳素含量低,产后1年内母乳喂养失败的风险高。对剖宫产产妇更应加强促进泌乳、催乳的措施,以提高母乳喂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后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微量输入泵给药镇痛对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随机将200例产妇分为两组,100例剖宫产术后采用经硬膜外自控镇痛泵镇痛为观察组,100例剖宫产术后采用杜冷丁镇痛为对照组,观察两组产妇切口疼痛、泌乳始动时间及母乳喂养情况。结果:在术后6h、24h和48h观察组产妇的镇痛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产妇的泌乳始动时间、开奶时间、24h给奶次数及母乳喂养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剖宫产术后硬膜外微量给药,可达到充分镇痛、促进乳汁分泌的目的,有利于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健康教育路径对术后母婴分离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将160例剖宫产母婴分离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健康教育方式,实验组按照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教育。观察两组产妇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掌握优秀率、泌乳始动率、泌乳量以及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结果:实验组产妇出院时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掌握优秀率增高、泌乳始动时间提前,泌乳量增多以及产后4个月纯母乳喂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健康教育路径可以提高术后母婴分离产妇掌握母乳喂养知识与技能,促进母乳喂养成功。  相似文献   

18.
刘学芹  邵红梅 《职业与健康》2009,25(24):2746-2748
目的调查产褥期母乳喂养的现状,分析影响母乳喂养的相关因素。方法调查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1——4月产后42d复查的产妇123例,对其一般状况、分娩方式、新生儿喂养方式、人工喂养因素等进行分析。结果产褥期母乳喂养率为60.2%,影响母乳喂养最主要的因素是奶量少(42.3%),母乳喂养与开奶时间有关(χ^2=21.46,P〈0.01),自然分娩和健康教育对提高母乳喂养率有一定关系。结论产妇接受有关母乳喂养知识的教育,临床认真贯彻实施促进母乳喂养的规则,尤其是早开奶的真正实施,将是提高母乳喂养率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住院分娩者母乳喂养干预措施,提高纯母乳喂养率。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2月平顶山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收治的3 230例孕妇随机分为两组,干预组1 960例孕妇,对照组1 270例孕妇。干预组孕产妇由乳腺科医生到产科对其查房并进行干预;所有产妇出院后1月、2月分别进行母乳喂养状况随访调查。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孕妇乳房总异常率为9.29%,对照组为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2,P=0.09);干预后干预组和对照组母乳喂养有信心者分别为96.53%和77.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3.28,P<0.01);产后2组乳房不适率分别为15.97%和39.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0.72,P<0.01);干预组产妇泌乳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泌乳量大于对照组(P<0.01);住院期间纯母乳喂养率干预组为95.20%,对照组为86.54%,产后1个月分别为93.67%和80.47%,产后2个月分别为91.58%和70.4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母乳喂养干预措施可行,能显著提高母乳喂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影响产褥期妇女母乳分泌不足的可能因素。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抽取484名分娩后3个月之内的母乳喂养产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主设计的问卷调查,最后共获得有效问卷448份,分析产妇产后母乳分泌情况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448名产妇中有144名产妇母乳分泌不足,占3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母乳分泌不足可能与产妇年龄、母乳喂养知识、产后开奶时间、奶瓶喂养、喂初乳有关(P0.05),与文化程度、分娩方式、分娩次数、抱乳行为、喂养焦虑无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82,95%CI:1.12~2.96)的产妇和采用奶瓶喂养(OR=9.55,95%CI:5.44~16.78)的产妇出现母乳分泌不足的危险性越大,孕期接受过母乳喂养知识(OR=0.52,95%CI:0.29~0.94)的产妇出现母乳分泌不足的危险性降低。结论泌乳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健康教育与母乳分泌不足低风险有关,因此建议相关机构积极开展母乳喂养知识宣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