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于建华  李守先 《上海医学》1997,20(10):570-572
为介绍体外循环期间动脉大量气栓5例的救治体会,总结经验教训,对患者气栓发生对立即停心肺机,以4.0~8.0kPa压力行上腔静脉及右心房逆行灌注,排净气体。再恢复正常灌注辅助循环术后辅以高压氧,镇静及大剂量皮质激素等治疗,结果:3例存活,随访1~6的无后遗症2例死,本文结果提示:上腔静脉和右心房逆行灌注能排除脑血管及冠状血管内气体,这对解除或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肌损伤,防止严重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2.
大鼠闭胸式体外循环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建立大鼠体外循环(CPB)模型,为CPB脑、肺、肝及肾等重要脏器损伤的基础研究提供经济、实用的模型。方法雄性大鼠,采用尾动脉灌注、腔静脉心房引流、中低温闭胸式CPB,转流时间2h,术中及停机后进行有创动脉压、ECG监测和血气分析。结果9只大鼠顺利建立CPB模型,CPB期间平均动脉压维持在60~90mmHg,动脉血气指标正常,停CPB后,心血管和呼吸功能顺利恢复。结论本实验建立大鼠闭胸式CPB模型是切实可行的,对CPB术后多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治疗方法,评价Fogarty导管取栓联合低位深组动静脉转流术对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作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0例急性下肢腘动脉以下栓塞患者随机分成联合治疗组(15例)和单纯取栓组(15例),分别采用Fogarty导管取栓联合低位深组动静脉转流术和单纯Fogarty导管取栓术,观察术后疗效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联合治疗组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以及发生的程度明显低于单纯取栓组。结论动脉取栓联合低位深组动静脉转流术能明显降低术后因缺血-再灌注损伤所引起的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于建华  李守先 《北京医学》1997,19(2):71-72,86
回顾1894例心脏直视手术,其中发生脑部并发症41例,发生率为2.15%。死亡23例(56%)。发生原因有:动脉大量空气栓塞、脑微气栓栓塞、脑栓塞、颅内出血、脑缺血损伤等。作者认为必须十分重视预防脑部并发症。镇静、抗抽搐、降温、脱水和应用激素是治疗的关键措施。上腔静腔逆行灌注是术中抢救主动脉内大量气栓应即刻采用的有效方法。高压氧舱对气体栓塞疗效肯定,同时可降低颅内压,减少脑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5.
上纵隔肿瘤和晚期肺癌合并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行肿瘤切除和上腔静脉切除人造血管置换时,减轻上腔静脉阻断期间上腔静脉的压力是保持大脑良好灌注的关键。我院20032005年成功开展4例上腔静脉置换手术,均在直接上下腔静脉体外转流情况下阻断上腔静脉完成肿瘤切除术和上腔静脉置换术,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CPB)心肺支持技术在非心脏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本院从2010年1月到2014年9月7例非心脏手术病人在CPB心肺支持下手术患者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47.43±21.09)岁,体重(56.86±15.79)kg,其中肺栓塞3例(2例同时有右房附壁血栓,1例同时有双下侧股静脉血栓);纵膈占位1例,且肿物侵犯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胸腺瘤合并上腔静脉癌栓1例;肺癌合并有上腔静脉梗阻综合症1例;支气管异物1例。3例病人采用主动脉、右股静脉的插管方式,其余采取常规主动脉、上下腔静脉的插管方式。结果平均CPB时间(111.00±20.12)min,平均阻断时间(24.71±32.17)min。1例肺栓塞患者术后出现左下肢股浅静脉血栓形成,再次手术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另1例肺栓塞合并双下肢股静脉血栓患者术中同时放置下腔静脉滤器。全部患者术后出现肺炎、胸腔积液,1例出现低蛋白血症,所有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CPB作为一种心肺生命支持技术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非心脏手术的手术和急诊抢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冠状静脉窦逆行灌注心脏不停跳瓣膜替换术血气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50例瓣膜替换术病人,分别于手术前、心肺转流30 min、心肺转流停止、手术结束时,从桡动脉抽血进行血气分析.结果:心肺转流中所有病人氧合正常,PaO2在26.67 kPa以上.转流中部分病人发生呼吸性碱中毒,通过心肺转流前后调节呼吸机、心肺转流中调整氧流量等措施,呼吸性碱中毒可以基本纠正.结论:血气分析对术中监测体外循环灌注及术后呼吸管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体外循环心肺转流术(CPB)心内直视手术期间严重的手术创伤及非生理性灌注的影响,可使机体各重要器官的功能发生变化。本文通过对3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心内直视手术CPB前、中、后血浆T_3(3,5,3'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_4(3,5,3',5'四碘甲状腺原氨酸)和TSH(甲状腺刺激素)含量的测定,以探讨CPB期间甲状腺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回顾性总结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心肺转流(CPB)管理经验。方法 2009年01月至2019年10月,20例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的患者在CPB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运用浅低温下CPB,选择合适的插管、维持合适的灌注压、术中用HTK液心肌保护及加强血液保护的管理方法。结果 20例主动脉瓣上狭窄患者死亡3例,存活率85%,CPB时间(116.77±39.85)min,主动脉阻断时间(62.31±22.15)min,心脏自动复跳14例,余6例经电除颤后恢复自主心跳,除1例在ECMO辅助下脱机外,其余患者顺利脱离人工心肺机。2例患者因术后发生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1例出现重症感染,随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最终死亡,其余患者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结论术中选择合适的插管,维持较高的灌注压、加强心肌保护及良好的血液保护的CPB管理可以为先天性主动脉瓣上狭窄手术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心肺转流(CPB)患者全身性血管内皮细胞(VEC)的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0例心血管择期手术患者(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CPB过程中给予乌司他丁,对照组CPB过程中给予生理盐水,每组15例。分别于术前、转流前、转流后30 min、停转流、手术结束、术后1 d和术后3 d动态监测两组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血浆sTM、vWF和ET-1在CPB期间和术后1 d均显著增高,NO在CPB期间和术后1 d均显著下降;观察组的指标术后3 d恢复到术前水平。对照组未能恢复。观察组患者CPB期间至术后3 d的血浆sTM、vWF和ET-1均低于对照组,NO指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CPB可导致全身性VEC的急性损伤,乌司他丁可以减轻CPB导致的VEC损伤。  相似文献   

11.
12.
介绍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方法:自1993年7月~1999年6月,经正中或 前外胸切口,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术143例,其中房间隔缺损67例,室间隔缺损35例,部 分性房室共同通道16例,法乐三联症13例,肺动脉瓣狭窄成形术7例,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3例,二尖瓣替换术 2例。结果:全组平均体外循环时间42.3min,平均腔静脉阻断时间为31.5min,术后恢复良好,无低心排、严重心 律失常、栓塞及脑部并发症,全部治愈。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有更好的心肌保护作 用,可广泛用于包括左右心系统相通的许多心内手术及二尖瓣替换术等。此技术的主要环节是预防术中心室纤 颤和动脉气栓。  相似文献   

13.
武书玲  姚建民 《医学综述》2012,18(12):1939-1940
目的探索建立未成熟猪深低温低流量体外循环(CPB)模型的实验方法。方法采用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未成熟猪CPB模型,待鼻咽温降至32℃阻断升主动脉,继续降温至鼻咽温20~25℃低流量持续灌注,阻断2 h后开放,进行复温、调整停机,停机后观察血流动力学指标2 h。结果停机后20只乳猪均能顺利复跳,平均动脉压、心率在CPB前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点血细胞比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血气指标经调整都在正常范围之内。结论未成熟猪CPB模型是更适合临床研究CPB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乳猪模型深低温停循环(DHCA)的肺保护作用。方法12头5周左右的乳猪,随机分为常温体外循环(CPB)组和DHCA组。麻醉后气管插管,从胸骨正中进胸,在上、下腔和主动脉插管建立CPB动物模型,分别进行DHCA和常温CPB。结果实验结束时DHCA组较常温CPB组表现为有较好的肺静止顺应性和湿干比,光镜下肺损伤明显减少。结论本实验通过建立DHCA乳猪肺保护的动物模型,观察到DHCA有明显的肺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轻度过度通气对幕上占位开颅患者麻醉后颅内压、脑灌注压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为临床上合理的神经外科麻醉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对21例幕上占位开颅患者给予轻度过度通气,控制呼吸末CO2 30~35mmHg和气道峰压10~18cmH2O,在全麻诱导前至开硬脑膜后这一时间段,分析经腰段脑脊液监测颅内压、经上腔静脉监测中心静脉压、经膀胱监测腹腔压、经有创动脉监测平均动脉压以及脑灌注压变化。结果轻度过度通气显著增高了全麻后患者中心静脉压,膀胱压和颅内压,降低了平均动脉压和脑灌注压。结论麻醉正压通气后应尽快开颅减压,降低颅内压,避免脑灌注压过度下降。轻度过度通气未表现出对脑灌注的有利影响,对于麻醉后应采用的控制呼吸策略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开辟绿色通道救治动脉瘤患者的体外循环(CPB)应对策略,以及术中重要脏器的保护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从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开辟绿色通道救治的37例动脉瘤患者;其中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29例,升主动脉瘤3例,马凡综合征5例;行升主动脉替换9例(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1例),升主动脉+主动脉半弓替换3例,升主动脉替换+术中支架植入11例,Bentall术10例,Bentall术+术中支架植入术4例。CPB采用右侧股动脉插管6例,右侧腋动脉插管22例,右侧股动脉及右侧腋动脉插管的单泵双管灌注9例;采用中度低温19例,深低温停循环(DHCA)及上腔静脉逆行灌注(RCP)4例,DHCA及选择性脑顺行灌注(SACP)14例;常规使用自体血液回收系统(ICS)。结果本组病例CPB时间164~343(222.1±30.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47~215(119.7±29.1)min;DHCA时间3~49(24.5±11.3)min;术中或术毕进行超滤31例,滤出液体250~4 300(2396.3±829.1)ml;ICS洗涤红细胞176~1 645(647.4±209.1)ml。术后清醒时间8~76(32.7±14.3)h,术后死亡4例,包括多器官功能衰竭3例,心跳骤停1例;其余患者均康复出院,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及与CPB相关并发症。结论根据手术部位和方法,选择相应的插管位置及CPB方法是绿色通道动脉瘤患者手术成功的基础,加强术中CPB管理及重要脏器保护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连续缝合行二尖瓣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对97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情况下,采用连续缝合方法进行人工机械二尖瓣置换术。术中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主动脉,在心脏缓慢空跳下,采用右心房-房间隔切口径路,加强左、右心吸引,保持术野清晰,用一根2-0 Prolene双头针带小垫片的缝线连续缝合行二尖瓣置换。同期合并手术有:三尖瓣环De Vega环缩术29例,左心房血栓清除术5例。结果:术后瓣周漏1例,再次手术修补成功,其余患者手术顺利,术后无低心排血量综合征、严重心律失常、气栓、血栓、卡瓣等发生,均治愈出院,随访2~24个月,效果满意。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连续缝合法行二尖瓣置换术,缩短手术时间,采用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减少手术并发症,具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中,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在体外循环转机之前、手术中及术后即刻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38 例因左房或右房粘液瘤行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术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术中TEE检查。在术中于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转机前,应用TEE明确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评价有无伴随的其它心脏病变;外科医师根据TEE所见初步拟定手术方案。建立外周CPB时,应用TEE引导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心脏停搏液灌注针的置放。心脏复跳后,应用TEE即刻评价手术效果及有无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以外科所见为标准,TEE 诊断心房粘液瘤位置及瘤蒂附着部位的准确性均为100%; 所有患者下、上腔静脉插管及升主动脉内灌注针均放置于适当位置,TEE 引导置管成功率为100%; TEE 证实所有患者粘液瘤均完整切除,均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手术均获成功。 结论:术中TEE在全机器人心房粘液瘤切除中是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TrapEase腔静脉滤器对肺动脉栓塞的预防效果及使用中的并发症。方法对48例有发生肺栓塞倾向的病人行TrapEase腔静脉滤器置入术。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或颈静脉途径穿刺插管,具体情况根据血栓位置而定。术后随访3~38个月,平均17个月。检查方法包括腹部X线平片、CT、超声,了解有无发生滤器移位及肺栓塞等并发症。结果48例滤器均置入到预定位置,技术成功率为100%。其中33例放置在肾静脉以下腔静脉段,13例放置在肾静脉以上腔静脉段,2例放置在上腔静脉。术后影像学观察未见滤器移位、断裂及腔静脉损伤。结论对有肺栓塞倾向的上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TrapEase腔静脉滤器是预防肺栓塞发生的有效工具,而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