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寻找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中为合理治疗疾病及降低异动症发生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自2017-01-2018-12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并确诊为帕金森病的149例患者,采用UPDRS IV将患者分为异动症组与无异动症组,详细记录2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并发症、病情严重程度、抗帕金森病药物使用概况,通过统计学处理后筛选出异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异动症发生率为14.09%;多因素回归分析示异动症独立危险因素为女性(OR=5.506,P=0.011)、LD日均剂量(OR=1.004,P=0.029)、每日LD等效剂量(OR=1.004,P=0.005)、LD每公斤体质量剂量(OR=0.800,P=0.034)。结论女性、较高剂量的LD日均剂量、每日LD等效剂量及LD每公斤体质量剂量与异动症的发生密切相关,临床中针对高危患者应积极进行评估,根据个体特征进行个性化治疗并合理规范的应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则是降低异动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决策。  相似文献   

2.
1 病例患者,女性,67岁,2000年4月开始肩部不自主颤抖、四肢无力、动作迟缓,诊断为“帕金森病”,服用多巴丝肼,由1/4片渐加量到1/2片,tid,症状明显改善,2011年药物效果欠佳,加用金刚烷胺,1/2片,bid,症状较前好转,2012年症状再次加重,影响日常活动,加服吡贝地尔25 mg,bid,同时多巴丝肼加量至3/4片tid,症状略有改善,但自2013年5月出现四肢、颈部、躯干不自主乱动,以服药后40 min为著,持续2~4 h,严重影响生活,考虑“异动症”,予以恩他卡朋0.2,tid,症状未改善,服药2周后恩他卡朋加量至0.4,tid,减多巴丝肼为1/2片,每日4次,症状仍加重,动作幅度极大,可持续6~9 h,并出现幻觉,日常生活极为困难,于2013年8月11日入院,入院后给予舒必利100 mg缓慢静滴,停用其他药物,6h后异常动作消失,患者可安静,日常生活不受影响,持续静滴3d,出现帕金森病症状,夜间翻身困难,并出现“关”现象,停用舒必利,加用多巴丝肼1/4片,吡贝地尔50mg,bid;恩他卡朋0.4,tid,帕金森样症状改善,但又出现异常运动,但可进行日常活动,8月14日出现较大幅度的异动动作,说话时加重,持续3h以上,故停用多巴丝肼,再次输100 mg舒必利后异动消失,但下午感全身无力,查体肌力5级,但肌张力明显降低,8月15日晨不能活动,服多巴丝肼1/8片后可行动,肌张力增高,双上肢出现震颤,2h后再次服多巴丝肼1/8片,震颤消失,可行走,维持1.5h,自16日后每3h服用多巴丝肼1/8片,吡贝地尔50 mg tid,恩他卡朋0.2 tid;异动症略有改善,患者可行走如厕,帕金森症状改善不明显,后改服卡左双多控释片(息宁)1/2片bid,异动及帕金森症状均较好改善,可进行日常活动.  相似文献   

3.
4.
帕金森病(PD)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左旋多巴仍是治疗PD的金标准用药,但是随着疾病的发展,长期服用左旋多巴会出现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LID),LID是常见的运动并发症。文中主要讨论LID的临床表现及治疗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金刚烷胺治疗帕金森病(PD)左旋多巴诱导异动症(LI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金刚烷胺组与恩托卡朋组,每组21例,每组均应用美多巴和普拉克索作为帕金森病基础治疗。经12 w联合用药治疗后,以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各部分评分相对于基线(治疗前评分)的变化为指标评估疗效。同时监测血压,观察患者不良反应,比较两组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经12 w治疗后金刚烷胺组UPDRS.IV(治疗的并发症)评分相对基线有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刚烷胺组UPDRS.IV(治疗的并发症)评分较恩托卡朋组评分下降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金刚烷胺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6%,恩托卡朋组临床总有效率为32%,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9%和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金刚烷胺治疗左旋多巴诱导的帕金森病异动症可获得较显著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异动症与营养状况和用药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在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住院的PD异动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该组患者与同期住院的年龄、性别、病程无统计学差异且未发生异动症的PD患者进行1∶1匹配,并对两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单位体质量单日抗PD用药剂量等指标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检测。并将上述指标与异动症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异动症组体质量和血前白蛋白水平均较非异动症组明显降低,异动症组单位体质量单日左旋多巴、普拉克索、吡贝地尔剂量均显著高于非异动症组(均P0.05)。但仅有单位体质量单日左旋多巴和吡贝地尔剂量高是左旋多巴所致PD异动症患者的危险因素。结论单位体质量单日高剂量左旋多巴和单位体质量单日高剂量吡贝地尔是发生异动症的危险因素。加强营养管理及营养支持可能减轻体质量的下降和减少异动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 PD)最主要的药物,但长期用药及药量持续增加会诱发异动症等运动并发症。异动症发病机制复杂,主要由兴奋性神经递质系统的过度激活以及抑制性神经递质系统的损伤及失能导致。兴奋性系统激活直接与外源性的多巴胺前体代谢增强、多巴胺含量相对较高有关,且涉及多巴胺能神经递质系统的激活;抑制性系统的失能则以色胺能神经递质系统为代表,表现为5-羟色胺(5-HT)神经递质含量减少,转运蛋白活性增强导致5-HT再摄取回到突触前膜的量增多,突触后膜5-HT 1A/B受体通路活性下降。现就左旋多巴治疗PD引起的异动症机制学说进行总结,为研发新型辅助治疗PD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氯氮平治疗帕金森病 (PD)患者中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 (LID)的疗效、合适剂量、不良反应。方法 :对 12例出现LID的PD患者添加氯氮平治疗 ,治疗前后进行UPDRS的异动症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和血白细胞的计数。结果 :氯氮平 (5 0± 5 1)mg显著改善了 91 7% (11/12 )PD患者的异动症状 ,治疗前异动症评分为 3 4± 0 7,治疗后为 1 6± 1 3 ,差异显著 (P <0 0 1)。治疗过程中无患者出现运动功能的恶化和血白细胞的减少。结论 :小剂量 (5 0mg)氯氮平能有效改善PD患者的LID ,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左旋多巴诱导的帕金森病异动症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受多种神经元、神经递质、受体和酶的调控,近年来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研究发现,儿茶酚胺氧位甲基转移酶(COMT)活性变化与异动症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关注,本研究就左旋多巴诱导的帕金森病异动症与COMT活性变化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左旋多巴诱发异动症的治疗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MK-801缓解帕金森病(PD)异动症的治疗机制。方法 建立PD运动并发症大鼠模型,25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异动症(LID)组10只、MK-801处理组10只、PD组5只,另设假手术组5只为对照组。观察MK-801治疗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大鼠模型的行为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Western blot印迹法检测大鼠纹状体区β-arrestin1的表达情况。结果 MK-801处理后,LID大鼠模型异常不自主运动评分降低和剂峰旋转行为减弱。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ID组损伤侧β-arrestin1阳性细胞指数[(2.95±0.44) ×104]明显较未损伤侧[(3.78 ±0.37)×104]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415,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模型组损毁侧与未损毁侧纹状体区β-arrestin1含量比值为81.02% ±2.23%;LID组(64.88%±3.10%)蛋白表达量进一步减少,与P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P<0.01);而MK-801组蛋白表达量增高至89.26%±1.90%,与LID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82,P<0.01)。结论 MK-801能缓解LID大鼠的行为学变化,其机制可能与β-arrestin1表达增多抑制了谷氨酸受体的过度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帕金森病(PD)异动症(LID)大鼠模型纹状体区多巴胺和环磷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DARPP-32)蛋白Thr75位点磷酸化表达数量及表达位点的改变。方法给予PD大鼠模型左旋多巴治疗21d,评估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大鼠纹状体区DARPP-32蛋白Thr75位点磷酸化表达数量和表达部位的改变情况。结果 PD大鼠长期使用左旋多巴出现类似于人类LID行为学表现。免疫荧光结果显示PD组和LID组大鼠损伤侧DARPP-32(Thr75)的表达多位于强啡肽阳性神经元。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D组大鼠损伤侧DARPP-32(Thr75)表达为(159.90±7.22)%,与假手术组比较升高(P<0.05);LID组大鼠损伤侧纹状体DARPP-32(Thr75)的表达为(52.60±4.45)%,与假手术组和PD组比较降低(P<0.05)。结论纹状体黑质投射神经元内DARPP-32蛋白Thr75位点磷酸化表达的改变可能参与了LID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纹状体区神经生长因子诱导蛋白-β(NGFI-β)的表达变化在左旋多巴诱发的异动症(LID)形成中所起的作用。方法分别以SCH23390(D1受体拮抗剂)、氟哌啶醇(D2受体拮抗剂)治疗LID大鼠,观察LID大鼠的行为学改变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其纹状体区NGFI-β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SCH23390治疗后,LID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明显减少,而氟哌啶醇治疗后则无明显改变。氟哌啶醇治疗后纹状体NGFI-βmRNA的表达较治疗前明显增多,而SCH23390治疗后无明显改变。结论大鼠纹状体区NGFI-β基因的表达变化与LID的形成有关,直接通路活动异常及基底节环路功能异常参与大鼠LI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左旋多巴诱导的异动症(L-dopa-induced dyskinesia,LID)是帕金森病最常见的致残性晚期药物并发症,脑深部刺激术(deep brain stimulation,DBS)已替代毁损术成为帕金森病外科治疗的新方法,具有创伤小、可逆性、可调控等优点,常用的治疗靶点包括丘脑底核(subthalamic nucleus,STN)和苍白球内侧部(pallidus internus,GPi),但是DBS的具体作用机制、对于LID临床疗效的改善程度以及针对不同病人的最佳手术靶点选择尚存在争议,本文将结合近期最新的文献对上述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PLGA)包裹的可释放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的微球对帕金森病(PD)大鼠运动症状及异动症发生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PLGA包裹左旋多巴及苄丝肼制作微球,高效液相法测定微球在体内释放出的左旋多巴和苄丝肼的浓度,6-羟基多巴胺(6-OHDA)注射制作PD大鼠模型,制模成功的PD大鼠随机分成PD组、左旋多巴组、微球组(每组12只),另设溶剂注射假手术组(n=12).左旋多巴组和微球组大鼠分别接受左旋多巴和苄丝肼(左旋多巴12 mg/kg,苄丝肼15 mg/kg)或等剂量微球皮下注射,在治疗的第1、4、7、10、14天行大鼠前肢功能测定,治疗2周后行大鼠异常不自主运动( AIM)评分,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法检测纹状体区磷酸化的多巴胺和环磷腺苷调节的磷酸化蛋白-32(DARPP-32)(Thr34)和△FosB水平.结果 体内释放实验表明第7天时左旋多巴和苄丝肼释放量分别达76.2%和83.6%.微球处理组大鼠在治疗的第10天和第14天时前肢跨步数分别为5.8±1.6和5.2±1.5,比左旋多巴组(2.4±1.1、1.2±0.5)明显增加(t =4.12,5.43,均P<0.01).微球处理组大鼠第14天AIM评分[(16.0±2.1)分]较左旋多巴处理组[(26.0±3.2)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6.59,P<0.01).免疫组织化学显示微球处理组大鼠纹状体磷酸化DARPP-32水平[(3.7±1.3)×104]较左旋多巴处理组[(7.9±2.2)×104]明显降低(t=2.95,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微球处理组大鼠磷酸化DARPP-32和△FosB水平分别为119.4%±11.3%和149.3%±12.3%,较左旋多巴组(184.8%±13.7%和300.4%±14.2%)显著下降(t =4.12、2.91,均P<0.05).结论 微球皮下注射可以改善PD大鼠的运动症状,同时可以减少PD大鼠异动症的发生,这与微球释放的左旋多巴持续性刺激PD大鼠从而减少磷酸化DARPP-32和△FosB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双核丘脑底核脑深部电刺激(STN-DBS)对帕金森病异动症的缓解作用。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治疗的帕金森病异动症患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左旋多巴治疗,A组仅给予左旋多巴治疗,B组加予功能核团毁损术(FNLO)治疗,C组加予STN-DBS治疗,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评价异动症缓解情况,并记录左旋多巴使用剂量。结果 B组、C组术后1个月、6个月"开"、"关"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Ⅲ(UPDRSⅢ)评分、伯克法恩-马斯登肌张力障碍量表(BFMD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A组,但B组、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6个月后左旋多巴用量不降反升(P0.05);B组、C组术后1个月、6个月左旋多巴用量均少于术前(P0.05),但2组术后1个月、6个月左旋多巴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A组、C组(P0.05)。结论 STN-DBS对异动症的改善作用与FNLO相当,两种术式也都能显著减少左旋多巴用量,但STN-DBS术后并发症少,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及异动症大鼠模型纹状体的自发性电活动变化。方法 6-羟多巴(6—0HDA)立体定位注射制备偏侧PD大鼠模型,复方左旋多巴腹腔注射治疗4周诱发异动症(1evodopa in-duced-dyskinesias LID)大鼠模型,采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技术检测PD及LID大鼠模型纹状体的电生理活动。结果 PD大鼠纹状体细胞的自发电活动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左旋多巴治疗后恢复正常。LID大鼠则自发性电活动再次增加,而重度LID大鼠又较轻度LID大鼠自发性电活动明显增强。结论 纹状体多棘神经元的自发性电活动改变是PD及LID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 帕金森病主要影响老年人,据调查,美国65岁以上的人群中帕金森病的患者率约为1%。关于帕金森病的确切病因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研究认为帕金森病的病因可能包括: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特异性基因突变;基因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近期的研究发现,线粒体功能障碍(主要是呼吸链功能异常)导致ATP合成衰竭也可出现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使用相应的药物可使早期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缓解,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D)是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和治疗学研究取得很大进步。临床特点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姿势平衡障碍为主,但在临床工作中该类病人除上述典型征象外,还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且随病程延长有加重趋势。现将我院收治8例病人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19.
帕金森病(PD)是常见于老年人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和治疗学研究取得很大进步。临床特点是: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张力增高、姿势平衡障碍为主,但在临床工作中该类病人除上述典型征象外,还会合并不同程度的胃肠功能障碍,且随病程延长有加重趋势。现将我院收治8例病人加以描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脑深部电刺激对异动症大鼠纹状体区神经递质的影响,探讨脑深部电刺激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功制备帕金森病、异动症和丘脑底核高频电刺激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刺激组"、"假刺激组"和"假手术组",经高频电刺激实验后,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测定模型大鼠纹状体区谷氨酸和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纹状体区谷氨酸含量表现为"假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毁损侧高于毁损对侧,"刺激组"毁损侧低于毁损对侧;在毁损侧"刺激组"含量低于"假刺激组"和"假手术组",在毁损对侧三组之间无差异。纹状体区γ-氨基丁酸含量表现为"假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毁损侧高于毁损对侧,"刺激组"毁损侧低于毁损对侧;在毁损侧"刺激组"含量低于"假刺激组"和"假手术组",毁损对侧三组间无差异。结论STN-DBS治疗LID的机制可能与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基底节神经元兴奋状态以及矫正基底节直接与间接通路之间的失平衡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