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7 毫秒
1.
目的:比较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不同注射速率和不同穿刺部位下监测对比剂外渗的报警率结果,探讨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接受CT增强扫描的5572例患者资料,将其分为常规增强扫描组和CTA成像组,注射速率分别为2~3 ml/s、4~6 ml/s,所有患者均使用血管外渗探测贴片,每组内穿刺针穿刺部位分为肘正中静脉处及腕关节头静脉起始处,血管外渗探测片平铺或卷铺于皮肤表面。比较不同组别血管外渗探测贴片对对比剂外渗监测报警率。结果:常规增强组中探测贴片平铺1165例,对比剂外渗报警3例;卷铺1921例,报警0例,差异有统计学(x2=4.952,P<0.05);CTA组中探测贴片平铺1426例,对比剂外渗报警6例;卷铺1060例,报警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71;P<0.05)。探测贴片平铺时对对比剂外渗的监测效果明显优于卷铺。结论:血管外渗探测贴片可监测对比剂外渗的发生,合理、正确使用,有助于降低对比剂外渗发生率,减少对比剂外渗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时对比剂渗漏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方法本组381例次患者行CT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非离子型碘海醇注射液,碘浓度为300g/ml,对比剂注射速率为2.5~4.0ml/s,注射总量根据患者体重及不同检查要求调整,在85~100ml之间.结果:本组381例次CT增强检查中共发生对比剂局部渗漏6例次,总发生率为1.57%.其临床表现为局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肿胀、麻木、疼痛,经过及时正确的处理,全部患者症状均在2~4d内消失,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比剂渗漏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出现对比剂渗漏,应采取积极的处理措施,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探讨降低对比剂用量的双流速对比剂对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CTA)成像可行性。方法:选取在医院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的40例患者,按照完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观察组采用双流速低剂量对比剂,碘佛醇先以2 ml/s的流速推注8 ml,再以5 ml/s的流速推注42 ml,最后以5 ml/s的流速追加推注40 ml生理盐水;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以5 ml/s速率推注70 ml对比剂,并追加同速率40 ml生理盐水。对比两组冠状动脉各节段的CT值及主观评分。结果:两组患者主动脉根部、右冠状动脉起始部、左冠状动脉起始部、回旋支中段、右冠状动脉远端和前降支远端平均CT值均>300 HU,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8,t=1.14,t=1.78,t=0.77,t=1.12,t=0.97;P>0.05),能够满足诊断。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冠状动脉各节段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3.13±0.64)分和(2.96±0.65)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P>0.05)。结论:双流速低剂量对比剂应用于冠状动脉CTA成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技术特点及临床应用。方法 4组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扫描机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处理及重建处理。结果 VR法进行肝动脉血管成像重建时,370mgI/ml浓度对比剂效果更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0mgI/ml浓度对比剂的使用可有效减轻患者不良反应和经济负担、节约资源;采用5ml/s的注射速率相比3ml/s注射速率可得到更优的成像效果。结论一般采用64排螺旋CT肝动脉血管成像急性肝动脉血管呈现扫描及处理时,采用370mgI/ml浓度对比剂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低辐射、低对比剂方案在肺动脉CT成像中的应用,评价两者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方法使用西门子FLASH双源CT进行肺动脉血管成像,使用两种方式采集数据。低剂量组使用低辐射(70kV)、低对比剂方案设备参数,对比剂注射方案注射流率均为2.5~3.0ml/s,注射总量25ml对比剂+50ml0.9%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对比剂注射流率均为3.5~4.5ml/s,注射总量60ml对比剂。结果两组肺动脉图像达到诊断要求,低剂量组肺动脉的CT值、图像标准差(standarddeviation,SD)高于对照组,信噪比(signalnoiseratio,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ratio,CN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Kappa=0.423,具有中等一致性;低剂量组Kappa=0.728,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照组CTDIvol(9.12±1.16)高于低剂量组(1.9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7.318,P<0.001);对照组DLP(255.71±42.52)高于低剂量组(50.68±8.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91.729,P<0.001)。结论70kV低辐射、低对比剂方案在肺动脉成像中是可行的,在低剂量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监测陆良县含麻疫苗常规免疫接种率,掌握人群麻疹病毒IgG抗体水平,及时发现工作薄弱地区和免疫空白人群,为麻疹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2013-2015年每年对目标人群采取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对监测点8个年龄组随机抽取45~54人做为对象,每个对象完成调查,采静脉血3~4ml,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麻疹病毒IgG抗体,汇集数据,做统计学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陆良县人群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为95.53%,各年龄组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5.662,P<0.05);抗体保护性率为77.67%,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831,P< 0.05);抗体均值为1989.47mIU/ml,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148,P<0.05).人群首剂含麻疫苗接种后10~23月后抗体均值最高达2505.12 mIU/ml,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07,P<0.05).结论 人群麻疹病毒IgG抗体阳性率较高、保护率中下,地区间人群抗体水平不均衡,适时强化有利提高人群防御麻疹暴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16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观察组给予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计算术前和术后1、3、7d脑血肿量,术后随访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术前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981,P> 0.05);两组术后1、3、7d血肿量与术前比较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24、5.448、5.415,P< 0.05).观察组有效率[92.5%(74/80)]明显高于对照组[57.3%(47/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20,P<0.05);病死率[2.5%(2/80)]明显低于对照组[ 11.0%(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937,P< 0.05).观察组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8.8%(23/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9%( 54/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706,P< 0.05);观察组再发脑出血和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分别为3.8%(3/80)、12.5%(10/80),对照组分别为4.9 %(4/82)、13.4%(11/8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841、2.674,P>0.05).结论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疗效肯定,可以降低病死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低剂量与常规剂量CT灌注成像在乳腺癌病灶检查中的差异,探讨MDCT低剂量灌注扫描的可行性。方法:乳腺癌患者共51例,其中常规剂量组(管电量100 mAs、对比剂注射流速6 mL/s)26人,低剂量组(管电量50 mAs、对比剂注射流速4 mL/s)27人。管电压均为120 kV,延迟8 s,准直器宽度2.5 mm,层厚2.5 mm,4层,循环时间为2 s,扫描持续时间50 s。利用Basama体部灌注软件,作出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常规剂量组与低剂量组病灶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乳腺癌MDCT灌注成像在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中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在进行乳腺癌CT灌注成像时可用低剂量扫描代替常规剂量扫描,用低造影剂注射速率代替高造影剂注射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与常规前瞻性门控冠脉CTA成像对比,探讨低电压、低对比剂用量(双低)心脏冠脉CTA成像在普通64排CT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双低"技术对50例BMI ≤ 25 kg/m2患者行前瞻性心电触发扫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组)、B组(双低组)。A组使用100 kV,350 mg I/ml,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50 ml注入量;B组使用80 kV,270 mg I/ml,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40 ml注入量。比较两组冠脉各个节段的CT值和放射剂量。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心率、BMI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患者受照剂量差异非常显著。结论 使用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扫描80 kV较100 kV辐射剂量、对比剂用量均显著降低,"双低"剂量冠脉CTA在普通64排CT使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影响增强CT扫描受检者发生对比剂外渗的相关因素,以期为后续临床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江苏省中医院进行增强CT扫描检查的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发生对比剂外渗,设为外渗组,剩余30例未发生对比剂外渗,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各项临床资料(如年龄、性别、检查部位、对比剂使用情况、对应操作护士工作年限等)差异,分析影响对比剂外渗的相关因素。结果:50例发生对比剂外渗的患者中,有6例(12.00%)对比剂大量渗出,29例(58.00%)中量渗出,剩下15例(30.00%)为少量渗出;49例(98.00%)出现部分组织麻木、肿胀,另有13例(26.00%)出现水泡表现,均未见组织坏死等严重症状,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和护理,在3 d时间内均痊愈,随访1月未见后遗症。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手术史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外渗组注射速率≥3 mL/s、对比剂浓度>370 mgI/mL、渗透压>500 mOsm/kg·H2O及对应注射护士工作年限≤3年者占比显著高,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在多层螺旋CT(MS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3334例CT增强扫描患者按时间先后分为对照组832例和实验组12502例,对照组常规采用静脉套管针穿刺,实验组在采用静脉套管针的基础上均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比较2组患者造影剂渗漏情况.结果:对照组轻度渗漏5例,重度3例;实验组轻度渗漏25例.2组患者局部渗漏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372,P<0.01).结论:应用血管外渗探测技术能有效减少造影剂渗漏的发生及减轻渗漏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室近2年来诊断的31例周围型小肺癌(SPLC)患者进行回顾,并统计分析。结果: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分叶征(x2=6.331,P=0.012)、细支气管气相(x2=4.048,P=0.044)、血管集束征(x2=4.865,P=0.027)、短毛刺征(x2=16.452,P=0.000)显示率明显高于平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胸膜凹陷征(x2=0.706,P=0.401)、棘突征(x2=1.038,P=0.308)、空泡征(x2=0.540,P=0.463)显示率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加动态增强扫描在周围型小肺癌的诊断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范涛 《现代保健》2014,(22):37-39
目的:探讨影响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肿瘤分期及病理类型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200例行胸部CT增强扫描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肿瘤T分期(T1/T2/T3/T4)、病理类型(小细胞癌/鳞癌/腺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关系。结果:200例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的范围为1.652~4.193,平均(2.529±0.592)。T1期31例、T2期60例、T3期39例、T4期70例,平均CT强化程度分别为(2.145±0.334)、(2.288±0.445)、(2.625±0.589)、(2.767±0.659)。T1和T2、T3和T4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3和T4明显高于T1和T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42例、鳞癌58例、腺癌100例,平均CT强化程度分别为(2.208±0.484)、(2.567±0.485)、(2.680±0.641);鳞癌和腺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细胞癌明显低于鳞癌和腺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水平范围是8.02~109.73 ng/mL,平均(28.423±20.473)ng/mL,经线性相关分析CT强化程度与NSE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随着肿瘤T分期的增高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非小细胞肺癌的CT强化程度高于小细胞肺癌;肺癌肿瘤实性区的CT强化程度与NSE水平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动跟踪与手动触发技术在Philips 64排螺旋CT对头颈联合CTA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接受头颈联合CTA检查的10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和B组各50例。A组于监控层面主动脉弓层感兴趣区域CT值达阈值(阈值设定为90 HU)后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扫描。B组在对比剂开始注射后观察监控层主动脉弓层对比剂的增强程度,当观察到对比剂开始进入监控层时按下手动按钮触发扫描。统计分析两组的图像质量、记录监控时间,剔除不成功及显示欠佳的图像,分别测量主动脉弓层、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结果:B组的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5,P=0.044)。B组的监控时间(13.32±1.63)s明显少于A组的(14.24±1.7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B组所测得的主动脉弓层平均CT值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的颈总动脉分叉下C5段、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的平均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动触发技术比自动跟踪智能触发技术更易获得满足诊断要求的图像,更省时。  相似文献   

15.
王爱华 《现代保健》2014,(24):86-88
目的:探讨碘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的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600例需进行CT增强扫描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行常规护理(对照组),566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精细护理(观察组),包括心理护理、静脉注药护理、过敏反应的预防和处理、造影剂渗漏的预防和处理。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出现周身发热189例(33.39%),感喉部烧灼紧束10例(1.77%),12例(2.12%)出现轻度恶心、呕吐,12例(2.12%)扫描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荨麻疹样皮疹,10例(1.77%)患者发生渗漏,其中2例渗漏严重,导致扫描失败;其余注射顺利,全部患者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对照组出现周身发热15例(44.12%),感喉部灼烧紧束3例(8.82%),3例(8.82%)患者出现轻度恶心、呕吐,4例(11.76%)扫描结束后出现局部皮肤瘙痒、荨麻疹样皮疹,2例(5.88%)患者扫描结束后出现全身皮肤瘙痒、荨麻疹,4例(11.76%)患者发生渗漏,均较严重致扫描失败;2例(5.88%)患者出现轻度耳、喉头水肿。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CT增强扫描时采取精细护理能够有效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利于CT增强扫描的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烟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的烟雾病患者23例(烟雾病组),有脑血管病症状,但脑内动脉无狭窄患者18例(对照组),分别进行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脑CT灌注成像。对大脑前、中、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进行定量测量并做统计分析。结果VR、MIP能很好地显示烟雾病病变血管部位、狭窄程度及颅底异常血管网改变。与对照组比较,烟雾病组患者大脑前动脉分布区脑血容量(CBV)增大[(8.46±0.91)ml/100g比(2.92±0.72)ml/100g]、达峰时间(TTP)延长[(30.27±5.02)s比(24.83±4.07)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中动脉分布区CBV增大[(8.06±1.05)ml/100g比(6.08±0.56)ml/100g],MTT、TTP延长[(6.34±1.01)s比(3.83±0.83)s、(32.06±2.55)s比(25.83±2.34)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CB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后动脉分布区脑CT灌注参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56层螺旋CT动态容积扫描在形态学与功能学相结合,对烟雾病诊断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CAP)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90例符合诊断标准的C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根据患者的病情给予吸氧,选择敏感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同时给予祛痰、止咳、解痉、平喘等对症支持治疗,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痰热清注射液20 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滴速60滴/min,1次/d。两组均治疗10 d,比较两组疗效及退热、咳嗽、咳痰消失时间、干湿性音消失时间、胸片片状阴影消散时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5.5%,对照组80.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治疗组退热时间、咳嗽、咳痰、干湿性音消失时间及胸片片状阴影消散时间[(2.9±0.4)、(5.0±0.6)、(4.5±0.5)、(7.5±0.6)d]均短于对照组[(3.4±0.6)、(5.4±0.7)、(4.8±0.6)、(8.3±0.8)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651、2.911、2.577、5.366,均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治疗CAP能够加快患者康复速度,效果肯定,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讨论MSCT在不典型胃肠道间质瘤(GIST)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调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间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23例有明确病理诊断的胃间质瘤患者影像资料,根据患者的病理诊断分为高度恶性组(12例)和低度恶性组(11例),记录两组瘤体部位、生长方式、大小、形态、边界、动脉期强化程度、溃疡、坏死囊变及钙化等情况,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结果:入组的23例患者均为不典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其中带蒂游走3例,完全囊变型8例,交界区7例,不规则型5例。两组患者在肿瘤直径、中心液化坏死、强化程度、肿瘤形态及肿瘤边界等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683,x2=10.145,x2=16.130,x2=19.326, x2=9.224;P<0.05)。结论:应用螺旋CT检查不典型GIST,可以根据影像特点对瘤体进行良、恶性的定性分析诊断,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在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40例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为给予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的观察组和给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的对照组,观察化疗后近期疗效指标、肿瘤内分泌指标以及远期疗效指标。结果:①观察组患者的整体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382,x2=5.992;P<0.05);②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VEGF-B、VEGF-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VEGF-A、VEGF-B和VEGF-C水平低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63,t=6.094,t=5.892;P<0.05);③观察组患者的1年、3年、5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83,x2=7.273, x2=6.274,P<0.05)。无进展生存时间、总生存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752,t=7.883;P<0.05)。结论:贝伐单抗联合培美曲塞+顺铂化疗方案有助于促进肿瘤缓解、降低VEGF水平、抑制肿瘤血管新生及延长整体生存时间,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