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早产儿脑性瘫痪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是指出生前到生后 1个月内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所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 ,症状多在婴儿期出现 ,早产儿易患本病。我们在早产儿随访中发现脑瘫 42例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对 1992年~ 1998年收住我院新生儿科存活出院的早产儿 845例 ,进行定期随访 ,内容包括体格发育、运动发育、肌张力及用Gesell婴儿发育量表做智能发育检查。首次随访为 2月龄 ,而后每 2~ 3个月 1次 ,新生儿期有脑损伤者于首次随访时复查头颅CT。符合《实用儿科学》脑瘫的诊断标准 42例 ( 4 .97% ) ,其中… 相似文献
2.
脑性瘫痪儿童合并视功能障碍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脑性瘫痪儿童视功能障碍的发生及相关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对347例脑性瘫痪儿童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并对其中合并视功能障碍的患儿的病因、其他并发症及脑瘫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脑瘫患儿视功能障碍的发病率为14.41%,其中主要的视功能障碍为斜视,发病率为11.53%。【结论】视功能障碍的康复是脑性瘫痪患儿整体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3.
按《实用儿科学》的诊断标准 ,我院门诊自 1995年 3月— 1997年 4月诊为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的有10 0例 ,占同期间初诊人次的 4‰ ,分析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0 0例脑瘫患儿中 ,男 6 9名、女 31名 ,男女比为 2 .2 :1。初诊年龄 3个月~ 15岁 ,75 %为 0 .5~ 相似文献
4.
500例脑性瘫痪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病因及临床分型。方法:对500例临床诊断小儿脑性瘫痪的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331例,女169例,痉挛型312例,手足徐动型67例,共济失调型10例,震颤型7例,肌张力低下型17例,混合型87例,合并癫痫97例。375例头颅CT检查,63例MRI检查,异常者293例。结论:脑性瘫痪的诊断年龄多在3岁以内,男孩发病率大于女孩,瘫痪的类型以痉挛型为主,痉挛型脑瘫合并癫痫较多,头颅CT及MRI表现以脑萎缩多见。早产儿、低体重儿是目前引起脑瘫最主要的两个危险因素。体重越轻,发生脑瘫的几率越高。母孕期感染性疾病可引起胎儿的发育异常,包括各种先天畸形及脑瘫在内的神经系统后遗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脑瘫患儿的治疗时机、高危因素、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小儿神经康复中心2005年12月13日~2006年11月11日收治的100例脑瘫患儿病例资料。结果:多数患儿于1岁以后就诊,1岁前就诊的只占25%,6个月以内的只有1例,住院病人以痉挛型四肢瘫多见,多数患儿伴有早期症状,如易惊、异常哭闹或异常安静、喂养困难,好打挺,4个月~5个月不会主动伸手抓物,6个月手口眼不协调等,影像学检查异常率高达87%,高危因素中仍以早产、窒息、病理性黄疽最常见。结论:脑瘫病因复杂,但对于有早产、窒息、病理性黄疸等高危因素的小儿,结合其早期症状、影像学检查。可以早期诊断,尽早进行康复治疗,减少病残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及其与临床分型、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量149例0~6岁脑性瘫痪住院患儿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值,计算其低体重、发育迟滞、消瘦及贫血率;并分析营养不良各项指标与脑瘫类型、临床分型、粗大运动功能分级(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之间的关系。与正常学龄前儿童的营养不良状况进行对比。结果 学龄前脑性瘫痪儿童低体重、发育迟滞、消瘦及贫血率分别为:31.54%、33.55%、41.28%、28.85%,其营养不良发生率均明显较正常儿童高。在不随意运动型脑瘫及痉挛型进行比较中,低体重及消瘦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发育迟缓与贫血在这两个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5例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其低体重、发育迟缓、消瘦、贫血的发生率分别为:26.6%、31.43%、24.76%、28.57%。营养不良与脑性瘫痪的分级在低体重、发育迟缓及消瘦分组中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性瘫痪儿童的营养不良比正常学龄前儿童明显高。加强其营养不良的干预力度是非常有意义及势在必行的。 相似文献
7.
我院自2001年3月~2004年3月,按全国第一届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诊断分类标准收治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120例,占同期初诊人的4.2‰,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早期表现、临床诊断和鉴别方法。方法:对2001年10月~2003年10月问来我院儿保康复科就诊后被确诊的小儿脑性瘫痪68例漏诊和误诊患儿的首次就诊情况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68例患儿首诊时均被漏诊或误诊,使患儿失去了早期康复治疗的时机。结论:提高和加强对小儿脑瘫早期临床表现的认识,减少漏误诊率,是提高脑瘫患儿早期全面康复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为防治脑瘫提供参考.方法对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致病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有致病因素的132例(86.3%),21例(13.7%)原因不明.有2种或2种病因以上的101例(66.0%).结论重视致病因素,重视预防,对高危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脑性瘫痪的致病因素,为防治脑瘫提供参考。方法:对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致病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3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有致病因素的132例(86.3%),21例(13.7%)原因不明。有2种或2种病因以上的101例(66.0%)。结论:重视致病因素,重视预防,对高危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残疾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在脑性瘫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意大利MYTO便携式肌电/诱发电位仪,测定89例脑性瘫痪患儿的BAEP,并将检测结果与其发育商及出生时有无窒息做比较分析。【结果】脑性瘫痪患儿的BAEP异常率为53.92%,以轻、中度异常为主,与患儿的发育商及出生时有无窒息无相关关系。【结论】脑性瘫痪患儿的听觉传导通路损害以脑干性损伤和双侧损伤多见,BAEP不仅可用于脑性瘫痪患儿的听力损害检测,对其判断脑瘫息儿的大脑损害程度及疾病的预后均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邢兴祥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4,12(5):299-300
<正> 为进一步认识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发病规律,提高防治水平,笔者对194例脑瘫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将绍兴市计划生育管理部门于1996年4月~2001年12月组织鉴定的符合病残儿诊断标准的194例脑瘫患儿的病例资料及其父母再生育二胎的健康情况进行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在城市社区早期筛查儿童脑性瘫痪的有效性评价。方法 在安徽省两座城市通过社区妇幼保健专业人员对8137名婴儿,分别于3、6、9、12月龄时运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中的运动里程碑评价作为筛查第一步,有1项运动里程碑发育异常者运用该筛查表的原始反射和姿势反应检查,作为筛查的第二步,其中有1项异常者由临床医生进行脑瘫诊断。结果 在一般人群中对4个年龄组婴儿分两步筛查,其灵敏度为94.1%,特异度为99.8%,阳性预测值为48.5%,阳性似然比为449.3。结论 运用“婴儿异常运动功能评定表”,通过分步筛查策略,可有效地在婴儿期筛查脑性瘫痪患儿,为早期诊断和早期康复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5.
《临床医学工程》2014,(12)
目的探讨脑性瘫痪儿童睡眠障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以改善脑瘫儿童的睡眠质量。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选取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我院收治的脑瘫患儿278例,由专人负责对家长及儿童进行睡眠障碍及相关症状的问卷调查,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88例(67.6%)脑性瘫痪儿童发生睡眠障碍,其中,睡眠不安、入睡困难、打鼾症状的发生随着患儿年龄的增加而增高(P<0.05);而肢体抽动、梦魇、磨牙症状均没有表现出年龄的差异(P>0.05)。患儿紧张性姿势反射、家庭紧张因素、睡前安慰、睡前功能训练以及年龄这几个相关影响因素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性瘫痪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减少家庭紧张因素,指导患儿家庭正确的养育方式以及加强治疗措施,可显著减少脑瘫睡眠障碍,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合并癫痫的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癫痫治疗效果。方法:总结1996年10月~2006年5月在该院儿科诊治的脑性瘫痪合并癫痫患儿的发生率、临床类型、头颅CT及核磁共振(MRI)、脑电图等方面的特点及抗癫痫治疗效果。结果:278例脑性瘫痪患儿中有64例合并癫痫,占23.02%。64例中常见的癫痫类型为强直-阵挛发作24例(37.50%)和部分性发作12例(18.75%);50例(78.12%)癫痫首发于1岁前;合并癫痫脑性瘫痪儿童的头颅影像异常及脑电图异常分别占60例(93.75%)和54例(84.38%),常见的头颅影像异常为脑发育不良22例(36.67%,22/60),脑积水12例(20.00%,12/60),余为脑萎缩、缺氧缺血性脑病样改变26例(43.33%,26/60),脑电图异常中局灶性和弥漫性所占比例分别为48.15%(26/54)和51.85%(28/54);癫痫多发生于痉挛性脑性瘫痪中(68.72%);81.25%(52/64)的癫痫需2种以上的抗癫痫药物治疗。结论: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的发生率较高,其头颅影像和脑电图分别以脑发育不良和弥漫背景活动异常伴痫样波发放为主;脑性瘫痪儿童的癫痫大多为难治性,需要联合用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特点与颅脑CT的改变。方法:对112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表现及颅脑CT改变进行分析。结果:颅脑CT异常1008例,正常12例。主要表现症状为开始于婴儿时期,中枢性瘫痪,重症患儿肌肉强下,角弓反张,开始往往伴有喂奶困难和继发感染。同时因脑损伤并不一定局限于脑的某一部分,脑瘫患儿除运动功能障碍外,常伴有其他的神经精神状态,如癫痫、智力发育障碍、语言障碍、视力障碍、性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视频脑电图在脑瘫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国际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对60例脑瘫患儿进行清醒、睡眠等状态的视频脑电图检查,分析脑电图异常特征与患儿脑瘫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60例脑瘫患儿的脑电图异常率为76.67%(46/60),其中痉挛型脑电图异常率最高85.37%(35/41),痉挛型脑瘫中并发癫痫的比例为46.34%(19/41)。结论 脑瘫患儿脑电图异常率高,脑电图异常特征能帮助判断脑损伤部位、是否并发癫痫及明确发作类型,有助于反映患儿神经系统的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