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实用; 方法本文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对760例各类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白血病、MDS、贫血、良、恶性肿瘤及其他疾病的各项指标与正常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实用 ,较传统诊断方法早0.5~5年即可预测早期癌肿的发生,对早期潜在的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 对760例各类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微核人员出现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 所检测的六类疾病,白血病、MDS、贫血、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其他良性疾病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各类疾病中,白血病,恶性肿瘤病人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 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 简便、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比传统诊断方法 早0.5~5年即可预测早期癌肿的发生,因此该项指标的建立对早期潜在的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并且适用基层单位对肿瘤的普查和筛选,该法是任何传统方法 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在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对326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各类白血病中,L1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较其他白血病组明显减低,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相互间有明显差异(P<0.0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比传统诊断方法早0.5a~5a年即可预测早期白血病的发生,该项指标的建立对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对血液病、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的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对760例各类疾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微核细胞率,微核率,微核细胞阳性检出率,微核人员出现率)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所检测的六类疾病,白血病、MDS、贫血、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其他良性疾病的各项检测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各类疾病中,白血病。恶性肿瘤病人各项检测指标均明显高于其他组。结论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比传统诊断方法早0.5-5年即可预测早期癌肿的发生,因此该项指标的建立对早期潜在的肿瘤、白血病的发生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大意义,并且适用基层单位对肿瘤的普查和筛选,该法是任何传统方法无法比拟的。  相似文献   

5.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在白血病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在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外周血改良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对326例白血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结果 各类白血病中,L1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四项检测指标较其他白血病组明显减低,但较对照组明显增高,相互间有明显差异(P<0.01);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但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淋巴细胞微核检测方法简便、快速、准确、经济实用,比传统诊断方法早0.5a~5a年即可预测早期白血病的发生,该项指标的建立对白血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与DNA倍体分析对白血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及预后、转归的意义.方法 利用改良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对MDS、对照组(急性白血病(AL)、良性血液病、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正常对照组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 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札和恶性肿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AL与恶性肿瘤比较(p>0.05);MDS较ALL、恶性肿瘤明显降低.而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DNA异倍体率:AL及恶性肿瘤分别与良性疾病和正常人有差异(p<0.05及p<0.01);MDS较ALL明显减低(p<0.01);而与ANLL和良性肿瘤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DNA异倍体率均较微核阳性率明显减低(p<0.01),并与疾病进展、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及DNA异倍体丰,二者关系密切,可作为白血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与DNA倍体分析对白血病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及预后、转归的意义。方法利’用改良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对MDS、对照组(急性白血病(AL)、良性血液病、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及正常对照组进行DNA倍体分析。结果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AL和恶性肿瘤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札与恶性肿瘤比较(p〉0.05);MDS较ALL、恶性肿瘤明显降低,而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DNA异倍体率:AL及恶性肿瘤分别与良性疾病和正常人有差异(p〈0.05及p〈0.01):MDS较ALL明显减低(p〈0.01);而与ANLL和良性肿瘤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DNA异倍体率均较微核阳性率明显减低(p〈0.01),并与疾病进展、预后密切相关。结论淋巴细胞微核4项检测指标及DNA异倍体率。二者关系密切,可作为白血病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及预后、转归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与DNA含量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早期诊断 ,特别是癌前、MDS转白前瞻性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方法 :利用改良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 ;DNA异常倍体周期分析 2项指标 ,对 80 2例不同种病人、正常人 2 80例综合观察研究。结果 :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 ,MDS较ALL、恶性肿瘤明显减低 ,但较良性疾病及正常人明显增高 ,相互间有明显差异 (P <0 .0 1) ;AL与恶性肿瘤二组之间 ;良性疾病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P >0 .0 5 )。DNA异倍体及周期分析 ,MDS、AL、恶性肿瘤明显高于良性疾病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各组DNA异倍体率 ,分别较微核阳性率明显减低 (P <0 .0 1)。结论 :淋巴细胞微核 4项检测指标及异常倍体可做癌前、MDS转白前瞻性的诊断 ,为白血病、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性及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提供重要方法和理论依据。并对MDS、AL、恶性肿瘤疗效、预后转归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维持期间,淋巴细胞微核及血象、骨髓象的变化,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淋巴细胞微核检测的临床意义及应用价值。方法分别对15例处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维持期的儿童进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血象、骨髓象检验,同时对10例正常儿童进行淋巴细胞微核及血象检测。淋巴细胞微核率用微量全血淋巴细胞培养法测定,血常规和骨髓检查均用常规方法测定。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维持期淋巴细胞微核率升高;并与血象及骨髓象变化存在一定规律。结论淋巴细胞微核率对了解病人在化疗维持阶段的免疫情况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应用RFC—SPA法对临床诊断的42例流行性出血热(EHF)患者外周血抗原及微核进行了检测。抗原阳性率为93%,其对照组抗原检测为阳性,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微核率为5.07‰,其对照组做核率为0.57‰(P〈0.01)。试验组微核率高与抗原阳性率高相符。试验结果表明RFC-SPA抗原检测是简易、早期、快速诊断流行性出血热的可靠方法,可以在基层单位推广。淋巴细胞微核率可作为流行性出血热的早期诊断及病情预测的一项新的辅助指标,抗原及微核检测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冯恩志  戚好文  薛军 《医学争鸣》2002,23(6):549-551
目的 探讨胸水中淋巴细胞微核率 (PFL MNF)对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意义 .方法 对良、恶性胸腔积液患者及健康人各 2 0例采用细胞分裂阻滞微核 (CB- MN)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 (PBL MNF)及用丝裂霉素 C(MMC)诱发 PBL MNF,直接用光镜观察 PFL MNF.结果 PFL MNF与 PBL MNF有良好的相关性 (r=0 .935 ,P<0 .0 1) .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自发 PBL MNF及诱发 PBL MN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良性胸腔积液组 (P<0 .0 1) .良性胸腔积液组 PBL MNF与对照组无统计差异 (P>0 .0 5 ) .恶性胸腔积液组 PFL MNF较良性胸腔积液组明显升高 (P<0 .0 1) .结论  PFL MNF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实用 ,并可以代替PBL MNF检测 ,PFL MNF检测可成为良、恶性胸腔积液鉴别诊断的一种有实用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培养低渗法制备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标本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核检测是反映染色体损伤程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多用于人群监测指标和评价一些理化因子的遗传毒理效应,还可用于放射生物剂量计及肿瘤病人放射敏感性和辅助诊断及预后估计。目前,外周血淋巴细胞检测方法较多,其中以甲基纤维(M、C)法较好。甲基纤维素法制备微核标本,因受某些因素的影响,结果淋巴细胞核浆之间游离空隙较小,淋巴细胞体积略有缩小,经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30例食管癌患者及30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检查。食管癌患者外周血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为86.67%,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率为2.6‰,微核淋巴细胞的多微核淋巴细胞出现率为23%;结果表明三者的出现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因此,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检查是否可作为食管癌的临床辅助诊断指标,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是众所周知的一项反映放射性工作人员受辐射损伤照射情况的重要指标。利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这一指标,对监测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受照剂量情况有重要意义。1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琦  王伟红 《新疆医学》2002,32(6):62-63
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已被列入国家放射操作诊断的参考指标,也是国内外公认的检测“三致”因子的指标之一。近年来,微核检测的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我们自1988年以来,用80年苏州会议的甲基纤维素法,对我区的997例职业放射性工作人员做了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习惯性自发性流产女性和正常女性的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不同,为提高生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随机选择习惯性自发性流产的女性20人为观察组及正常的育龄女性20人为对照组,对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按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检测方法、微核检测方法及染色体断裂检测方法进行培养检测,分别记数SCE发生率、微核出现率及染色体断裂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SCE发生率和微核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染色体断裂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SCE发生率和微核出现率可以作为经常暴露在易致DNA损伤的环境下发生习惯性自发性流产女性染色体结构稳定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微核测定法作为诊断早期辐射损伤的敏感指标已有不少报道。也有作者用此法作为筛选致癌、致突变和抗放药物的一个快速、简便、可靠的方法。Countryman等发现,以X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物后,淋巴细胞微核增加,并与照射剂量呈线性相关,提示了微核测定法有可能对人类受照剂量作出估计。  相似文献   

18.
采用甲基纤维素分离白细胞染色镜检法对小鼠芥子气中毒后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率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中毒后6h淋巴细胞微核率增高已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且于中毒后18、24、48、72h仍维持在较高的水平,证明芥子气可引起染色体损伤.微核测定法还可作为芥子气中毒早期的辅助诊断和判断诱变效应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放射科工作人员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以及不同级别医院微核阳性率之间的差异。方法采用毛细管分离法检测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结果放射科工作人员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阳性率与其他工作人员之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不同级别的医院之间,微核阳性率差异亦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出现的高低与接触射线时间长短有关,定期检测可确保放射科工作人员的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20.
本文调查医用诊断X线工作者(简称放射组)45例的受照剂量和健康情况,并与对照组50例进行比较。放射组平均年剂量当量低于我国最大容许剂量当量的十分之一。健康调查包括临床表现、眼晶状体检查、外周血象、免疫指标、内分泌指标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等。发现放射组的男性组有6项外周血象、4项内分泌指标明显改变,还见年剂量2~5mGy组的淋巴细胞微核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