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依据《金匮要略》原文,归纳书中疾病辨证体系明暗两线,从疾病部位的角度构建的脏腑经络辨证体系为明,包括经络传于脏腑、经络脏腑同病、脏腑相传、脏腑传于经络四种形式;从物质病理改变角度构建的气津液血辨证体系为暗,包括辨治外感温热病的卫气营血传变和辨治内伤杂病的气水血传变两种形式.《金匮要略》中的明暗两线是后世辨证体系的中...  相似文献   

2.
《内经》病传理论闸述了疾病的传变规律。传变,是指疾病的发展变化。研究中医病传理论,无论是对掌握阶段定位或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均具有重要意义。一、疾病传变的概念及影响传变的因素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脏腑气血之间保持着阴阳相对的平衡,疾病发展的过程即是人体阴阳相  相似文献   

3.
结合《金匮要略》发病、疾病传变的理论,从新的视角阐释张仲景阴阳病分类的依据。认为《金匮要略》阴阳病以病因、发病、疾病传变为分类依据。病因均有外感六淫邪气,发病病位均为狭义形体,故为形体杂病。若外邪侵袭机体,导致形体的元真闭塞不通,体现出病发于外,病久由形体向脏腑传变,则为阳病;若病源发于脏腑内虚,发病之前的传变由脏腑内虚致使形体有损,再感外邪诱发,体现出病发于内,则为阴病。  相似文献   

4.
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内经》之旨,纵论脏腑病机的五行传变。依五行定五藏之气的盛衰,阐明疾病的生克乘侮传变与不必治于传;按五行互藏,分类脏病廿五变;循五行主时节律,详述脏腑病证逆从。均可丰富中医病机学内容。  相似文献   

5.
肿瘤在转移途径、特异器官、转移几率、转移时间上因原发肿瘤的不同存在很大差别。经过深入研究发现,肿瘤转移的规律性符合中医学疾病传变理论,符合中医学疾病传变理论的经络之间传变、经络脏腑之间传变及脏腑之间传变规律。运用中医学疾病传变理论研究肿瘤转移,对于有目的地诊断、预防肿瘤转移,达到“已病防传”的目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康 《光明中医》2005,20(4):16-17
疾病的传变皆有一定的规律,如外感病的传变是层次深浅的传变,内伤病的传变多为气血传变和脏腑传变,伤寒病的传变为六经传变,温病的传变为卫、气、营、血以及三焦的传变等。虽然疾病的传变有规律可循,但疾病千变万化,病情错综复杂,且所受影响之病因形形色色,因而疾病的传变不会始终沿着一个模式进行。影响疾病传变的最主要和最有决定性因素的是机体正气的强弱和邪正相争、邪气从化情况,而地理环境、气候变化、生活起居、情志饮食等对疾病的传变皆有一定的影响。疾病的传变形式常因邪气性质、感邪途径,受病部位不同而异。知道了这些,就可以先…  相似文献   

7.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若能预测疾病未来的防治措施,则可提高临床疗效。重点应明确病名诊断,掌握病邪的致病特点,病邪的从化,脏腑的病理特点,疾病的传变规律等。  相似文献   

8.
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动态变化的。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若能预测疾病未来的演变规律,及时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则可提高临床疗效。重点应明确病名诊断,掌握病邪的致病特点、病邪的从化、脏腑的病理特点,疾病的传变规律等  相似文献   

9.
将疾病传变理论作为急性白血病髓外浸润的中医理论基础,并分析主要传变形式,包括表里传变、卫气营血传变、脏腑经络传变,结合现代医学研究成果进一步阐释传变过程中导致病机转化的虚、毒、痰、瘀因素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一什么叫传变?六经传变的规律有哪些?如何判断传与不传?人是一个统一整体,脏腑相连,经络相通.因此在病变中,常因病情的变化,使疾病出现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变化。六经病变同样如此,在一定的条件下,由一经病变而涉及到另外一经。人们常将六经病中,疾病的这种演化,称之为“传变”。仔细说来。“传”与“变”又有着不同的含义。“传”指传经而育,是疾病沿着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例如:太阳病按照六经的生理位置,发展成为阳明病或少阳病,称  相似文献   

11.
阿尔茨海默病病机衍变规律的分析对于其防治策略的制定和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脏腑经络传变是内伤杂病病机传变的基本规律,本文从脏腑经络传变着眼,在分析脏腑经络增龄变化的生理基础和痴呆发生与脏腑经络功能异常的关系的基础上,系统探讨了脏腑经络传变与痴呆病机衍变关系,认为脏腑经络传变是其病机衍变的基本规律,提出扶助正气是贯穿痴呆全过程的基本治则,疏通经络、维持经络功能正常是阻断痴呆病机衍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一、整体出发,既病防变《金匮要略》于开头首先从人体内部脏腑相关的整体观出发,论述既病防变的治则。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第一条所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肝脾关系说明脏腑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作用。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治疗须照顾整体,治其未病脏腑以防疾病传变。如《血病虚劳  相似文献   

13.
辛海 《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78-479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治未病思想非常丰富,不仅在养生方面有深入的阐述,而且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等内容,如“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等,对即将传变的脏腑进行先行调护,防止疾病发展,这是上工治未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现代提倡预防为主的医学背景下,通过整理研究《内经》疾病传变思想就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本文通过探析《内经》疾病传变思想,整理总结疾病传变规律,进而为治未病提供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14.
重点阐述了顺传、逆传的含义、机理及其在儿科温病中的临床意义。顺传、逆传是反映了温热病在上焦病情发展中的两种病变趋势。其逆传心包是热性病暴发性发展过程中的特有见证。小儿患热性病居多,病后易发生逆传心包之变,为使临床中处于主动地位,洞察病情发展变化,及时把握治疗关键,故探讨之。  相似文献   

15.
问与答     
试述六经传变的一般规律及决定传变与否的三因素?六经病是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映,而人体脏腑经络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一经病变常可涉及它经。从而,互相传变或呈现合病、并病等情形。传,指病情循着一定的趋向发展;变,  相似文献   

16.
张晓梅  姜良铎  肖培新 《中医杂志》2018,(24):2151-2154
三焦是通行元气和运行津液的通道,在《黄帝内经》和《难经》中即存在有形无形之争论。随着现代医学对肠系膜、胸腹膜及淋巴系统间质组织等认识的加深,认为三焦系统贯穿上下,调节营卫之气和水液的升降出入,是上下兼表里的枢纽,也是脏腑病变通过三焦传变转移、多脏同病脏腑同病的枢纽。提出可通过疏利三焦治疗多脏同病、脏腑同病,如多脏器衰竭、免疫疾病等。  相似文献   

17.
对《金匮要略》全书在杂病辨证论治中蕴含的脏腑经络观,从疾病发病、疾病诊断、疾病辨证、疾病传变、疾病治疗、疾病预后六个方面进行举例剖析。由此可知,脏腑经络观在杂病辨证论治中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医者客观的认识疾病,准确的辨证论治,对当今临床辨证思维的运用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者中医脏腑传变规律。方法通过病历回顾、已有中医辨证标准等制定出MODS/SIRS的中医证型及其辨证标准,进行临床多时点辨证,再参考古现代文献及中医基础理论总结出五脏传变的规律,提出“启动脏腑”与“枢纽脏腑”的概念。结果每次增加各个脏器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肺、心、肾、脾,病及肾者的病死率明显增加。结论总结出MODS/SIRS患者中医五脏传变规律为肺→心→肾→脾;“启动脏腑”为肺,“枢纽脏腑”为肾。  相似文献   

19.
朱奉民  陈宪海 《河南中医》2012,32(5):593-594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脏腑相关理论是脏腑辨证方法在临床应用的主要体现,在脏腑咳嗽的辨治中尤为重要.在明确病因的基础上,辨别所累脏腑,分析病机,掌握疾病传变规律,运用中医脏腑辨证理论结合西医辨病,指导慢性咳嗽的临床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治未病,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前,防止疾病的发生,已病之后,防止疾病的传变。强调以“预防为主”,并分别从树立脏腑的整体观点、未病先防、有病早治、既病防变等己方面论述了治未病的临床意义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