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正常心电图(ECG)的一个心动周期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QRS波群结束至T或U波结束代表心室复极。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最近有关心肌细胞电生理异质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进展,对心室复极波段的离子和细胞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本文对这方面的研究现状及临床意义加以简述。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段异常的细胞学机制与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电图每个心室激动波都是由除极和复极二个基本过程组成。心室复极波段包括:J波、ST段、T波和U波。近年来,异常J波、ST段抬高、T波双峰、T波电交替、QT间期延长、QT间期缩短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已引起临床关注,如异常J波与心室颤动(简称室颤)、Brugada综合征、长QT间期综合征、短QT间期综合征等已成为临床心律失常研究的热点。笔者简述这方面的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3.
正常心电活动由心肌除极和复极两部分组成。心室除极指心室肌激动的过程,心电图表现为QRS波。而心室复极指心室肌恢复极化状态的过程,心电图表现为J波、ST段、T波和/或U波。临床上常用QT间期代表心室复极。心室复极异常可引起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例如,长QT综合征,无论是遗传性或  相似文献   

4.
4.QT间期延长 QT间期延长是肝硬化病人最常见并得到普遍认可的电生理异常。QT间期代表心室收缩期的时间,QT间期延长易引起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QT间期可根据常规记录心电图的QRS起点到T波终点而确定。心电图中出现明显的U波其意义尚有争议,可能与除极后的心室有关,并使QT间期的测定发生困难。多数专家同意取T波和U波之间的最低点作为QT间期的终点。  相似文献   

5.
U形波自1906年由Einthoven确认并命名后,关于其形成的原因虽曾有过许多解释,但至今仍无定论。有后电位说、浦肯野纤维说,还有人认为是动脉圆锥的复极波。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U波代表着心室浦肯野纤维的复极变化。  相似文献   

6.
<正> 临床资料及心电图分析患者女性,54岁,糖尿病、慢性肾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一年前安装“秦明8619”ⅤⅥ起搏器,起搏效果甚佳。1991年5月1日突然发生脑溢血,12个小时后死亡。本文附图A、B是死亡前5小时仿Ⅰ、Ⅲ两个导联非同步记录。心室起搏频率72ppm,脉冲信号全部带动心室,并产生1:1的室房传导(A图QRS后的P~-较明显)。QRS后有T-U双峰波形,U皆高于T,但U波呈高宽和矮窄交替出现。Q-T-U时间明显延长,高宽U波出现时,Q-T-U超越整个心动周期,即下一心室刺激电信号落在U波的后支末。本帧心电图诊断:①右心室起搏心电图;②右室起搏伴1:1室房传导;③U>T,Q-T-U间期明显延长;④心室起搏伴U波电交替(Ventricular pacing and electrical alternans of U wave)。  相似文献   

7.
从比较心电图学论U波与心室流出道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葛赋贵 《心电学杂志》1992,11(3):191-194
U 波自1906年由 Einthoven 确认并命名后,关于其形成的原因虽曾有过多解释,但至今仍无定论。回顾以往有关 U 波成因的学说,主要有以下几种:1.负后电位说由 Nahum 和 Hoff 首先提出,受到 Lepeschkin 的大力支持和倡导。认为不同部位心室肌的负后电位的电位差是形成 U波的原因。此说虽曾有过广泛影响,但心室肌在正常情况下是否存在负后电位尚属疑问,而且有人提出,在实验条件下,能使 U 波增大的因素并不能使心肌负后电位也变得明显。另外,有人根据向量研究,发现 T 环和 U 环的变化并非总是一致,因而很难设想 T、U 是由同一种组织的复极电位所引起。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心室复极波的细胞离子流机制与临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心电图是临床上广泛应用的无创性检查手段。虽然心电图不是直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但其每一个波形都反映了心脏电场在体表电位的变化。心电图的波形可分为两大类, 即除极波和复极波。心室的除极在心电图上表现为QRS 波,心室的复极波则为J波、ST段、T波和U波。过去二十年中,对跨心室壁电学不均一性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心室复极波的离子和细胞学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的认识。本文着重就心室复极的心电图信号——J波、ST 段、T波及U波的细胞电生理和离子流机制及临床常见疾病的心电图表现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9.
长QT综合征(QT>0.60秒或QTc>0.45秒)分为两类:①先天性者常在情绪激动或剧烈运动之后发生TDP,与肾上腺素有关,故称肾上腺素能依赖性LQTS;②获得性者与抗心律失常药有关.在一次R-R延长之后,QT随之延长,U波明显,可发生TDP,故称“暂停”依赖性LQTS.近年单相动作电位图发现心室肌激动时间与动作电位时间之间的反相关系,证实QT延长,U波明显代表着心室肌复极时间不一致;U波即后除极。在不同时复极的心肌上,在后除极的触发下,在心室肌上产生了周长不一、方向互异、相互争夺的两个以上的折返环,乃形成扭转型室速或室颤.对先天性者之治疗以足量心得安为首选,可辅以左侧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获得性者应除去诱因并辅以加速心率措施.  相似文献   

10.
U 波是一个不重要的波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1921年Einthoven描述心电图的U波以来,U波的起源和意义至今仍未明了。在外表健康的成年男性中,体表心电图的U 波直立并与前面的T 波具有同样极性者占80%。通常,U 波在V_2及V_3导联最高,其平均高度是0.33mm,或为最高T 波的11%。迄今为止,大多数学者还认为,直立U 波是心室快速充盈扩张所产生的后电位。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U 波代表着心室浦氏纤维的复极电位。显然,体表心电图的Q-U 间期与浦肯野系统的动作电位间期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1.
预激综合征(Wolff-Parkinson-White syndrome,WPW综合征)一直是临床心电学倍受关注的课题。现已公认WPW综合征的典型QRS波为激动经正常房室结径路(正路)与附加旁路下传心室形成的单源性心室融合波。其PR间期缩短是旁路下传心室快于正路的结果。QRS波初始粗钝是激动通过旁路较正路预先将激动传入心室,引起心室缓慢除极的表现。本实验通过电生理方法模拟家兔WPW综合征心电活动,旨在探讨旁路下传心室时间对QRS波初始向量、终末向量和QRS波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心脏电交替现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赵昜 《心电学杂志》2005,24(2):116-119
心脏电交替现象简称电交替(electl4cal alternans),是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的心电图形态和/或电压甚至极性呈交替性变化。心房、心室除极和复极的各波段如P波、QRS波群、ST段、T波、U波等均可能发生电交替。出现于单个或数个波(或段)的分别称为单纯性或复合性电交替,如出现于全部波(或段)的称为完全性电交替。最常见的电交替比例为2:1,少数还有3:1、4:1,甚至更为复杂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U波在临床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U波自1906年Einthoven描述共命名以后,U波的起源和临床意义逐渐被人们认识和应用,诊断价值将赶上和超过受重视的T波。下面结合文献及临床,对U波的有关问题进行综述。1 U波产生机理与正常范围 对U波的产生机理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其学说有:①U波代表激后电位。②U波相当于乳头肌复极电位。③U波可能是动脉圆锥组织的复极电位。④U波表示浦氏纤维传导系统的动作电位时限延长。通过实验与临床证明,U波代表心室肌浦氏纤维的复极电位,其根据:(1)U波与浦氏纤维系统的复极过程有关,即U波相当于浦氏纤维的T波。(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为327±47ms,浦氏纤维动作电位为467±78ms,从时间上看,浦氏纤维的快速复极与心电图U波是一致的。(3)钾离子可对U波电压产生显著  相似文献   

14.
U波是T波后0.02~0.04s出现一个小而圆钝的波,于心室舒张早期出现,其波形上升陡直,下降平缓。正常U波并不在每一个导联都明显易见,往往在胸壁导联(V2、3)中较为明显。正常U波振幅〈0.1mV,一般不超过T波的一半,  相似文献   

15.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热咳嗽、胸痛3天伴黑噱1次入院。体检:BP120/60mmHg,神志清。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先天性动脉导管未闭,右心房、右心室扩大。心电图(图略)示窦性心律,QRS波群形态正常,高度房室传导阻滞,室性逸搏心律,QRS波群呈右束支传导阻滞型。行动脉导管封堵术后数天植入双腔起搏器(Briotm D-220,心房双极,心室单极)。术中测试起搏参数为心房、心室起搏电压分别为0.5、0.5V,心房、心室阻抗分别为650、500Ω;腔内P波电压3.9mV,R波电压6.0mV,低限频率60次/min,高限频率120次/min。植入3天后动态心电图检查(图1)示A中的前半部分为窦性心律,频率83次/min,窦性P波后紧跟心室起搏,QRS波群增宽,主波向下,T波与心室除极波相反,心室起搏率与心房率相同。中间箭头所示起搏器出现心房感知不良,连续出现3次与前部分不同的“起搏”图形伴“钉样”信号,心室起搏QRS波群主波向上,与前部分不同;B中前半部分和最后两个心搏出现类似A中的起搏心电图,QRS波群主波朝上,中间出现P—R间期0.28s的正常QRS波群。X线胸片显示电极未脱位。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起搏器间歇性心房感知不良,安全起搏和干扰抑制,室性逸搏节律。  相似文献   

16.
心室晚电位(VLP)是心室肌局部延迟除极引起的电活动,是心室肌损伤性碎裂电位在体表的反映。通过仪器记录到QRS波之后这种高频(约100HZ)、低幅(<20—25UV)波,且持续时间长(>10ms)的碎裂波,称为心室晚电位(VLP)。  相似文献   

17.
多年以来,对T波变化的性质一直认为只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继发性T波变化由激动程序的改变引起,原发性变化与心室梯度的改变有关.本文研究说明,心室激动程序的改变也可引起兴奋状态时限的变化,从而改变心室梯度,引起原发性T波异常;亦即,心室除极调整了心室复极的次序,而且这种调整具有累积和储存的性质.作者分析了左束支阻滞(自发的或心房调搏后)及右心室调搏后的各种心电图变化,显示了二种在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性,60岁,临床诊断:病态无P波,RR间期规则,心室率47hpm。各QRS波的ST段或T波上有一正负双相P波,RP不固定,PP间期不等,心房率49hpm,略快于心室率,表明P与QRS无关。提示为窦性心动过缓伴交接性逸搏心律及干扰性房室分离。下联是稍作活动后记录的V1导联。P波形态与上联相同,PP相等,窦性心率53bpm。P波皆提前夺获心室,  相似文献   

19.
长QT间期综合征(long QT syndrome,LQTS)亦称QT间期延长综合征,是一种心室复极时程延长、不均一性增大的疾病。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延长、T波和(或)U波异常、早搏后的代偿间歇及心率减慢时易于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orsade de pointes,TdP)。  相似文献   

20.
<正>1单腔起搏器的基本功能1.1起搏功能起搏功能是起搏器按一定的周期、电压、脉宽发放起搏脉冲并引起心房或心室除极。起搏功能正常时,起搏脉冲的钉样信号后有相应的心房除极的P波或心室除极的QRS波群。起搏功能障碍时起搏脉冲后无相应的心房或心室除极波跟随。1.2感知功能感知功能是起搏器内设的感知器能随时检测到患者一定幅度的自主心电活动,感知到电信号后抑制起搏器发放1次起搏脉冲。有感知功能的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