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除颤( E N C P)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 12 例严重心律失常病人进行 E N C P治疗,并比较体外起搏除颤电极板与常用的金属电极极电复律对永久心脏起搏器起搏参数的影响。结果 12 例中的11 例获得成功;两种电极板电复律时,前者对起搏参数没有影响,而后者使起搏参数发生变化。结论  E N C P对临床上救治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及终止心动过速,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Schuger  C  Ellenbogen  KA  Faddis  M  王钰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6,27(5):679-680
美国学者Schuger等对双室起搏加自动复律除颤器植入(ICD-R)患者进行除颤能量研究(DER),确定其真实的除颤阈值及安全边界,并与传统ICD比较,研究2者相关性。对VENTAK CHF/CONTAK CD双室起搏研究中所纳入的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并随机抽取501人接受该研究。在低限10J基础上应用21J或更少的能量进行诱导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转复,实验标准是相同条件下成功复律2次。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确定导致研究失败的基线预测因子。501位受试者中,有444人(89%)在预定的能量范围内成功转复,获得预期效果。剩余的57人,有34人转复能量大于21J…  相似文献   

3.
1.病历资料:男患68岁,发作性心悸、头晕、气短7年,多次诊断为“冠心病、阵发性房颤、房扑”,曾服用扩血管药、心律平、乙吗噻嗪、地高辛、氨酰心安等治疗可好转,但心律失常反复发作。于1997年10月20日和1998年1月24日心悸后晕厥,在当地医院心电...  相似文献   

4.
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现代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期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装置可靠性差,除颤失败率高,对快速的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事件唯一的治疗方法是电击;因此在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时常规进行除颤阈值测试。现代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性能较前明显改善,除颤性能提高,经静脉途径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平均除颤阈值是20~30J,低于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最大输出能量,且除颤阈值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因此许多临床心脏电生理学者开始质疑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中除颤阈值测试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1例冠心病、全心扩大、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力衰竭(简称心衰)(NYHAⅢ级)患者伴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并左前分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30ms)、左右室运动不同步。经慢性心衰标准化治疗疗效不佳,并在服用胺碘酮时出现严重心动过缓,经置入三腔心脏复律除颤起搏器后,随访观察9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心腔缩小、射血分数值明显提高,未发作持续性室速及心室颤动。  相似文献   

6.
体外直流电复律是心房颤动节律控制策略中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但目前尚无统一的电复律方案.除颤波类型、能量大小、电极板位置、电极板加压、双体外直流电复律和抗心律失常药预处理等因素均可影响心房颤动电复律的效果,心房颤动电复律方案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7.
经胸体外直流电复律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心房颤动的治疗已取得很大的进展,经胸体外直流电复律仍然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心房颤动的方法,它高效、安全,近年来,为使其效率进一步提高,现就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进行综述。包括:(1)电极板的位置、数量:多数研究证实前-后位置复律优于前-前(侧)位置,表现在复律的成功率高、用电量低上;还可应用X线透视以优化电极板的位置,使其尽可能包绕心房肌,以此来提高复律成功率;另外,同时应用2台体外除颤器的更高能量的电复律对那些标准能量复律无作用的心房颤动患者有效,并且同样安全。(2)输出波形为双相波形时对心房颤动的转复具有比单相波形更高的效率,要求的电量更低,且同样对心肌无损害。(3)首次放电量较高,如≥150 J时复律的成功率高。(4)除了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几年新出现的一些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以及他汀类药物也可影响心房颤动体外电复律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双腔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 (ICD)可提供起搏及抗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的治疗。报道 11例双腔ICD应用的临床体会。男 8例、女 3例 ,年龄 6 0 .5 5± 10 .0 7岁。缺血性心脏病 9例、Brugada综合征 1例、缺血性心脏病合并肥厚型梗阻性心脏病 1例。双腔ICD安置指征有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伴室性快速心律失常 6例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伴房室阻滞 1例、伴左室功能不全 4例 ;临床上明确记录到室性心动过速 (简称室速 )、心室颤动 (简称室颤 )和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分别为 8,2和 5例。 8例病人术前进行电生理检查 ,诱发出持续性室速 6例、室颤 2例 ;3例行电生理检查 ,其中 2例太虚弱、1例为反复发作持续性室速。 5例安置具有心室转复除颤伴心房、心室起搏的ICD ,5例安置具有心房、心室起搏转复及除颤的ICD ,1例安置具有双心室起搏及心室转复、除颤的ICD。所有病人在置入ICD时都进行除颤阈值的测定。总共有 2 3次室颤被诱发 ,除颤阈值为 12 .0 9± 5 .2 4J,除颤电极阻抗为 44 .0 0±11.0 5Ω ,P波和R波电压幅度分别为 3.5 3± 1.32mV ,13.42± 4.73mV ,心房、心室起搏阈值分别为 1.39± 0 .71和 0 .91± 0 .38V。随访 8.82± 5 .0 0 (2~ 19)个月 ,5例共有 12 0次持续性室速发生 ,其中 118次经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14例心律失常病人接受体外无创性心脏起搏(ENCP)治疗,11例成功(成功率78.57%),其中紧急心脏起搏4例、超速抑制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1例、保护性心脏起搏6例。结果表明:ENCP可用于抢救严重过缓性心律失常及终止心动过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初期,由于相关技术的不成熟,ICD除颤失败时有发生。为了确保ICD能可靠地检测到心室颤动发生并能成功除颤,医生往往需要在植入ICD时诱发心室颤动。但随着ICD除颤性能提高,临床上除颤失败事件已鲜有发生,更重要的是除颤阈值(DFT)测试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危险。目前支持或不支持DFT测试的各有自己的证据和观点支持。因此其争议还将持续。  相似文献   

11.
体外无创性起搏术由于能快速、有效的起搏,自八十年代以来再次兴起,并在临床各种急诊心律失常的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体外无创性起搏术的临床电生理机理,对血流动力学和心排量的影响,在各种急诊心律失常治疗中的运用及疗效,以及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在23只犬的114次低能量心脏除顫实验中观察到三种不同类型的心电图变化:(1)立即恢复窦性节律;(2)出现粗颤或室扑,当再次发放除顫脉冲时,心室颤动被终止而转为窦性节律;(3)产生快速、高幅心室律,尔后恢复为窦性节律。实验中又观察到能量小于30J导管—心外膜除颤电极系统具有82.1%的较高的除顫成功率。低能量除顫未必可使全部心肌除极。以上两项实验结果可作为临界质量(引起顫动发生的一定的顫动心肌的量)除顫理论的问接证据。临界质量除颤理论提示:全部心肌除极不是终止心室顫动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3.
1例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因反复发作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经静脉途径安置埋藏式自动心脏起搏复律除颤器(AIPCD),电极导联系统包括1根含1个顶端叉形电极和2个弹簧电极的3极静脉导管与1个位于左腋中线的皮下片状电极。检测VT复律能量需求小于或等于3J,除颤阈值小于或等于10J。AIPCD埋置于左前腹壁,经重复测试证实VT终止。  相似文献   

14.
心房颤动的复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一、电转复   1 .直流电体外转复  适用于以下情况[1] :持续性心房颤动 (房颤 )伴有血流动力学恶化 ,药物转复失败 ,房颤转复的一线治疗。  方案 :转复前需检查甲状腺功能、血清肌酐和血钾。食管超声应用于血栓栓塞高危患者 (有脑血管事件、左室功能不全或瓣膜疾病 )。房颤≥ 48h转复前抗凝 3周 ,转复后继续抗凝 1个月。直接电转复必须与心电图的 R波同步 ,避免在心室的易损期放电 ,引起心室颤动 (室颤 )。技术上需考虑电极大小和电极位置 ,输出波形和储存能量。起始能量 2 0 0 J,75%以上患者能够转复 [2 ] ,不成功时第 2次可用 360 …  相似文献   

15.
体外无创性起搏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体外无创性程控起搏终止快速心律失常的疗效、安全性和患者的耐受性,对31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16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1例房性心动过速、3例心房扑动和2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进行体外程控起搏终止心动过速的治疗。47例AVRT和AVNRT患者的67次发作中61次(91.0%)被成功终止,其中AVRT的有效率(93.5%)高于AVNRT(85.7%),P<0.05。1例室性心动过速被终止。所有房性心律失常都未被终止。同一输出电流强度下,递减刺激法终止AVRT和AVNRT的总成功率(86.4%)高于期前刺激法(41.0%)和短阵超速抑制法(55.0%),P均<0.05。部分患者有胸部皮肤疼痛感,但大多数患者能够耐受,且无心肌损伤。因此,体外无创性程控起搏可作为一种终止AVRT和AVNRT的紧急治疗手段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6.
报道1例复发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的患者仅采用1条心内电极导管经静脉途径植入自动心脏起搏转复除颤器(AIPCD)的手术方法和结果。术中所测除颤电极阻抗为510,除颤阈值≤10J.程控心动过速感知频率为200bpm,感知时间为2.5s,第1次转复能量为20J。在术中两次诱发室颤试验和术后3次室颤发生时,所植入的AIPCD均可1次性转复成功。笔者认为只用心内电极经静脉途径植入AIPCD是一种简便可靠、可作为首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作为一种通过电击来抢救和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的便携式设备,已被大量的临床研究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建立一个高效、合理的公共除颤项目仍在探索当中。相关培训普及率逐渐提高,相关法规政策相继出台。目前AED发展方向主要围绕检测传感、精密机械、信息技术、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等领域发展。AED在我国刚起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相似文献   

18.
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一科林文华、邸成业的著书《心脏起搏与除颤》一书近期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得到“天津市科协”的支持。全书共分17章,20余万字,226幅图,书中所有图片均为作者的一手资料,结合起搏器生产厂家、型号、程控参数等从起搏器的计时周期,起搏心电图的房室间期,起搏心电图的额外脉冲,起搏器对室性早搏的反应,  相似文献   

19.
定义和概念猝死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北美和欧洲,猝死是影响健康人群的主要社会问题,每年有50万人发生摔死;美国每年有40万人摔死。摔死的主要原因是致命性快速定性心律失常,包括空速(VT)和室额(VF)。尽管在美国等先进国家,已有十分先进的院外心肺复苏设备和机构,训练有素的基层急救人员和快速的空中急救系统,但院外发生心脏骤停而复苏成功或自然恢复者不到25%,死亡率仍高达75%。复苏成功否的关键是发生心脏骤停后至开始心脏复律的时间,因此,植入性心脏复律除颤器(A[j-tomaticImplantableCardio-VerterDenbrilla…  相似文献   

20.
心房颤动的复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基本异位心律和持续性心律。人群房颤的发生率在50~59岁为0.5%,60~69岁为1.8%,70~79岁为4.8%,80~89岁为8.8%;6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发生率为3%~4%,随年龄的增加房颤的发病率增加,80岁以上约为9%。房颤危害严重,房颤是非房颤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2倍;非瓣膜病性房颤患者发生脑卒中的危险是无房颤者的5~7倍,房颤合并瓣膜病时脑卒中的比例比窦性心律高17倍。房颤是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