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达TIMI血流3级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首次发生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AMI)经急诊PCI治疗,且TIMI血流达3级的120例患者,男性76例,女性44例,平均年龄(55.6±11.4)岁,测量并比较PCI术前、术后2 h梗死相关导联ST段下降幅度,以∑ST段下降≥50%为A组,<50%为B组,应用超声心动图分别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可能影响ST段下降的常见因素及PCI术后2个月的心血管事件。结果急诊PCI的AMI患者早期ST段下降幅度≥50%者心脏功能改善明显,且心血管事件较低,未发现常见的临床因素对ST段下降有影响。结论AMI患者急诊PCI术后早期ST段下降的幅度是预测其预后的一项直观、简易、可靠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间歇性低氧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病人心功能、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1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明确诊断为STEMI后行PCI手术成功病人98例,采取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常氧组和低氧组,各49例。检测PCI术前、术后梗死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MPG)分级及术后2 h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低氧治疗过程中监测血氧饱和度;接受低氧治疗前、治疗4周及结束低氧治疗后1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情况。于低氧治疗前、治疗结束后6个月分别行M型心脏超声检测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采用双平面面积长度法计算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低氧组接受间歇低氧治疗过程中血氧饱和度下降,接受低氧治疗4周及治疗后1个月心功能改善明显(P<0.01),低氧治疗对远期心室重构改善无明显作用(P>0.05)。结论间歇性低氧治疗可改善STEMI PCI术后病人心功能水平,但对心室重构改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老年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方法 STEMI病人84例,通过"绿色通道"行急诊PCI治疗,其中经股动脉途径16例,桡动脉途径68例,并分析近期疗效。结果本组左主干病变2例,前降支47例,中间支1例,回旋支17例,右冠状动脉37例,84例均行介入治疗,PCI成功80例,成功率95.24%,PCI失败4例(4.76%)。84例病人住院期间死亡4例(4.76%),其他急诊PCI手术成功病人住院期间未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靶血管和(或)靶病变重建等不良心血管事件。结论构建"绿色通道",急诊PCI治疗老年人急性STEMI成功率高,病死率低,效果较好,桡动脉途径可考虑作为急诊PCI手术的首选入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估中国人群中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介入手术后心肌内出血(IMH)的发病率,并探究IMH 形成的相关预测因素,为STEMI 治疗和预后提供个体化的诊疗措施.方法 该观察队列研究是在成功心肌再灌注STEMI 的患者中进行的,其心脏磁共振(CMR)检查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5.71±...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指标和心脏彩超相关参数与患者早期心源性死亡的相关性。方法选取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行PCI术的患者70例,根据术后转归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对死亡与年龄、性别、既往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实验室检查指标(c Tn T,pro BNP)、发病到行PCI时间(开通时间≤2 h,开通时间2 h)等参数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与患者预后相关的参数有c Tn T、pro BNP、PCI开通时间、EDV、EF,其中预测准确性最高的是pro BNP、EF、c TNT及EDV,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78.79%(截断值3 145 pg/ml,AUC=0.943,P0.000 1),100%和87.88%(截断值≤49%,AUC=0.936,P0.000 1),100%和80.30%(截断值4.5 ng/ml,AUC=0.894,P0.000 2),100%和78.79%(截断值148 ml,AUC=0.871,P0.001 4)。结论超声心动图左心收缩功能及构型变化与PCI术后死亡密切相关,提示超声心动图能客观、准确地预测梗死后心功能,提示临床积极干预避免PCI术后早期心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有望成为最有效便捷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因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8月入住该院确诊为STEMI死并行急诊PCI的31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再灌注时间2 h患者即刻血流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3级患者比例、左室射血分数(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高于2~6 h的患者,出血或血肿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2~6 h患者(P0.05)。替罗非班组患者即刻血流TIMI 3级患者比例、LVEF≥50%患者比例、ST回落≥50%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STEMI患者采用急诊PCI治疗时,采用早期灌注及应用替罗非班均可改善患者预后;多因素分析发现,急诊PCI治疗STEMI患者的预后危险因素有年龄、糖尿病史、既往心肌梗死史、TIMI血流分级、吸烟史、再灌注时间、并发心源性休克及并发恶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7.
对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诊治,策略是迅速、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大量临床研究显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迅速施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获益显著.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和新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的策略也不断更新.本文拟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中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相关性。方法将急诊PCI术成功后1 h的18导联心电图(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均测定HbA1c,并确定是否合并糖尿病,对其相关性的观察进行比较。结果 A组患者经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大,HbA1c数值偏低,合并糖尿病患者较少,而B组患者经急诊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小,HbA1c数值偏高,合并糖尿病患者较多,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经急诊PCI术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HbA1c数值明显相关,可以作为早期干预临床治疗的实用指标,并进一步指导AMI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是心血管急症之一。ASTEMI大部分是由于在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后完全阻塞梗死相关动脉(IRA)。若无足够的侧支循环,15min开始发生心肌坏死,从心内膜向心外膜发展。这一过程可受到广泛侧支血流和决定心肌氧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为挽救心肌提供了机会。目前对处理ASTEMI公认原则是早期(〈12h)开通IRA,指南建议门诊至球囊扩张时间〈90min。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住院及远期病死率的影响.方法 将248例连续行直接PCI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糖尿病组(82例)和非糖尿病组(166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住院及远期[平均(42.33±17.13)个月]病死率.结果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比例为33%.糖尿病组患者入院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及血肌酐水平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1,P<0.01,P<0.05).糖尿病组心功能不全(killipⅡ~Ⅳ级)的患者多于非糖尿病组(P<0.05).双支病变及三支病变的患者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组单支病变的患者明显少于非糖尿病组(P<0.05).糖尿病组患者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远期病死率糖尿病组患者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HR=3.65,95%CI 1.11~11.96)和心功能不全(HR=3.85,95%CI l.41~10.46)是远期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糖尿病合并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住院病死率与非糖尿病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糖尿病和心功能不全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远期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院内死亡原因。方法连续入选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心内科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因STEMI行直接PCI院内死亡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死亡原因。结果总计1314例STEMI患者进行直接PCI治疗,住院期间死亡44例,病死率3.3%;发病到就诊平均时间(5.3±4.6)h;43.8%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为前降支,其中1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33例患者植入支架44枚,平均每例患者植入支架(1.1±0.8)枚。主要死亡原因为心源性休克56.8%,其次为心脏破裂占20.5%,15.9%死于血管并发症(包括无复流、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穿孔、夹层)。结论 STEMI患者直接PCI院内死亡原因依次为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血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心梗)(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PCI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91例患者分为心肌灌注不良组(TMPG0~2级,n=30)和心肌灌注正常组(TMPG3级,n=61),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和造影结果以及介入结果,并对各因素进行Logistio回归分析,总结急性心梗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91例患者中男76例,女15例,年龄38~84(62.3±11.8)岁,心肌灌注不良组合并高血压病的比例更高(80.0%比54.1%,P=0.0163),心梗部位以非前壁心梗居多(70.0%比29.5%,P=0.002);造影结果中,心肌灌注不良组梗死相关血管以右冠状动脉(RCA)更多见(63.3%比18.0%,P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体温升高对其近期预后的不良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住院期间所测体温的峰值分为两组:体温37.5℃(体温升高组)和体温≤37.5℃(对照组)。比较两组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及再血管化重建)。结果体温升高组占总人数37.6%(106/282)。白细胞计数、高敏C反应蛋白及肌钙蛋白I水平体温升高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既往心肌梗死发生频率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体温升高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等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体温升高组患者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温升高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近期预后的不良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常见类型。每年大约有300万人被诊断为急性STEMI[1]。急性STEMI住院期间的死亡率为6%~14%[2],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推荐,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STEMI的首选治疗方法[3]。然而,迅速的血流再通会使缺血所致的心肌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c-reperfusion injury)[4]。缺血后适应(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旨在降低再灌注损伤,即在持续性心肌缺血后,血流再通的最初几分钟内重复、短暂闭塞血管,再永久开通血管。缺血后适应的心脏保护作用首先在动物实验中得到证实[5]。2005年,缺血后适应首次应用于临床研究[6]。本文将对缺血后适应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缺血后适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急诊介入治疗与择期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2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71例来诊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间窗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诊介入治疗组);53例来诊时已超出急诊介入治疗时间窗,常规保守治疗7~10天后择期行冠状动脉介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扩张在老年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10月于我院诊断急性ST抬高心肌梗并行急诊冠脉支架植入的老年患者372例为研究对象, 其中228例患者支架后行非顺应性高压球囊后扩张为观察组, 未行后扩张者144例为对照组。术中观察无复流或慢血流发生率;随访1年,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MACE),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靶病变重建率。结果在老年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无复流及慢血流发生率(1.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支架内血栓形成(0.0%&1.4%),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0.9%&4.9%)及再次血运重建率减少(0.4% &4.2%)(P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急性ST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时行后扩张, 可以减少支架内血栓形成及血运重建, 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对提高患者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发生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在南京...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血栓抽吸治疗冠脉恢复“再灌注”后终止手术并择期PCI治疗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急性STEMI行急诊冠脉介入治疗60例,分为导管抽吸组(28例)和强化介入组(32例).导管抽吸组是单纯通过反复抽吸血栓而使梗死相关血管(IRA)血流已达TIMI3级,择期PCI术处理所有狭窄血管;强化介入组是导管抽吸血栓和直接行IRA的支架置入,择期处理非靶病变.比较两组两次手术过程及1个月后心功能等相关指标.结果 导管抽吸组二次手术前的血清BNP、hs-CRP明显降低(P<0.05);4例IRA免于支架置入术(P,<0.01);残余狭窄病变选择支架的直径小、长度短,高压球囊扩张及扩张压力小,心肌呈色3级水平高(P<0.05,或P<0.01).两组效果无显著性差别.两次手术累计时间、X线曝光时间、对比剂用量及患者经济支出方面,导管抽吸组均明显低于强化介入组(P<0.05);1个月时复查心脏彩超,左室直径、EF值导管抽吸组明显优于强化介入组(P<0.05).结论 STEMI患者急诊PCI时,先导管抽吸血栓充分恢复冠脉血流,强化抗凝保护下择期PCI术,即刻及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发生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帧数(CTFC)等变化情况,并分析与STEMI的PCI术后新发心房颤动发生的关系。方法入选140例STEMI病人,且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急诊PCI术后7 d内初发心房颤动病人67例为观察组,PCI急诊术后7 d内无新发心房颤动病人73例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心脏彩色超声指标、hs-CRP及NT-proBNP等结果,进行两组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两组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平均动脉压/心率(MAP/HR)降低、平均外周血氧饱和度(SpO2)、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结果显示,年龄、PCI术后校正的CTFC、入院心率、hs-CRP、NT-proBNP、P波离散度(Pd)、LAD是STEMI新发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既往有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病人,当发生STEMI时,由于在心脏病理生理改变方面有累计及叠加效应作用,此类病人易发生心房颤动;PCI术后CTFC、hs-CRP和NT-proBNP可用于心房颤动危险分层和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冠状动脉内应用重组人尿激酶原(prourokinase)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文献9篇,均为RCT试验,共1 291人,用药组638人,对照组653人。纳入标准为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文献检索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交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名研究者协助判断。统计学分析采用RevMan5.4和Stata17.0进行软件统计Meta分析,二分类变量结局指标采用相对危险度(RR),连续型变量采用加权均数差(WMD)为效应指标,各指标均给出点估值和95%CI。当P>0.05且I2<0.5时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主要观察终点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心梗与充血性心衰)。次要观察终点PCI术后冠脉微循环阻塞(包括TIMI3级、cTFC评分、MBG 3级以及心电图ST段回落率>50%);随访期间1月、3月与>6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安全终点随访期间出血发生率。结果 总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