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呼吸机在全身麻醉下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110例尘肺患者,WLL术中采用西门子Servoi呼吸机呼吸管理,与2005年前WLL术中采用西门子710麻醉机呼吸管理的100例患者进行比较,监测术中通气状况、气道峰压(PPEAK)、血容量的变化、双肺通气时间、耐管及应激反应情况.选择呼吸机管理的50例患者,分别采用容量控制(VC)模式及压力控制(PC)模式进行自身对照.结果 第1侧肺灌洗术中两组通气功能、PPEAK无明显差异;第2侧肺灌洗术中呼吸机组术中低氧血症1例(0.91%)、CO2潴留2例(1.82%)、PPEAK(32.3±3.8)cm H2O,不耐管2例(1.82%),应激反应2例(1.82%),双肺通气时间(85.2±20.8)min;麻醉机组低氧血症8例(8.00%)、CO2潴留10例(10.00%)、PPEAK(37.5±4.1)cm H2O,不耐管32例(32.00%)、应激反应22例(22.00%),双肺通气时间(125.1±23.5)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血容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机组PC模式下PPEAK、动态肺顺应性(Cdyn)、呼吸肌做功(WOBM)分别为(22.40±1.08)cm H2O、(41.92±38.17)ml/cm H2O、(1.55±0.32)J,VC模式下上述各参数分别为(27.15±1.06)cm H2O、(38.17±1.61)ml/cm H2O、(1.88±0.36)J,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WLL术中呼吸机呼吸管理可确保灌洗肺通气量,及时调整通气模式,利于肺顺应性恢复,提高耐管率,降低应激反应发生率;PC模式较VC模式有较低的气道压力,可减少WOBM,降低肺损伤.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治疗危重哮喘的效果.方法 将49例危重哮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SV组(25例)和对照组(传统机械通气,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胸部气压伤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气分析和呼吸力学指标均较机械通气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但ASV组机械通气后2、12、24h气道峰压、肺动态顺应性、平台压均较同期对照组明显改善[机械通气后2 h:(33±12) cm H2O(1 cm H2O =0.098 kPa)比(37±11) cm H2O、(16±9)ml/ cm H2O 比(17±10) ml/cm H2O、(27±6)cm H2O比(30±12) cm H2O;机械通气后12 h:(23±12) cmH2O比(25±11) cmH2O、(28±6)ml/cm H2O比(23±10) ml/cm H2O、(20±6)cm H2O比(25±4)cm H2O;机械通气后24 h:(18±12) cm H2O比(20±11)cm H2O、(32±9)ml/cm H2O比(28±10) ml/cm H2O、(12±7)cm H2O比(16±7)cm H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ASV组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46±8)h比(56±6)h、(7±2)d比(10±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SV组无胸部气压伤发生,对照组发生3例皮下气肿、2例气胸.结论 ASV在治疗危重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的气道峰压和平台压,改善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动态顺应性,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机械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和容量控制通气(VCV)在胸腔镜肺大疱手术中使用的差别.方法 连续20例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患者进入研究.诱导后置人支气管阻塞导管,定位成功后进行单肺通气.患者首先分别选用VCV或PRVCV中的一种模式通气20 min,然后改用另一种模式通气20 min.两种模式中潮气量均设定6 ml/kg,呼吸频率为15次/min,吸呼比为1:2.比较两种通气模式下气道峰压、血流动力学(心率、血压)、血气分析指标.结果VCV时气道峰压显著高于PRVCV时[分别为(18.2±4.3)cmH_2O(1 cmH_2O=0.098 kPa)和(12.7±3.6)cmH_2O,P<0.01].两种通气模式下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潮气量、心率和血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VCV相比,PRVCV运用于单肺通气可以在不影响氧合的情况下,提供较低的气道峰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创通气(NIV)对尘肺患者大容量肺灌洗(WLL)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深圳市职业病防治院接受WLL治疗的68例尘肺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8例)和对照组(30例),所有患者在WLL后均予吸氧治疗6 h,治疗组在WLL 2 h后还接受NIV治疗4 h。2组患者均在WLL前及治疗后进行临床症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动脉血气分析、灌洗侧肺的CT平均肺密度值(MLD)以及肺功能检查。结果 2组患者在WLL术前所有观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临床症状、肺功能均明显变差,MLD增高(P0.01)。治疗后,治疗组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的VAS评分为(3.23±1.10、3.62±1.23、2.31±1.23),动脉血氧分压为(118.34±10.17)mm Hg,MLD为(-702.3±36.6)Hu,用力肺活量(83.18±11.08)%,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为(77.60±10.07)%,一氧化碳弥散量为(67.34±10.6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NIV可以促进尘肺患者WLL术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呼气末正压通气在大容量肺灌洗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在大容量全肺灌洗术(WLL)中的应用。方法选取Ⅰ期尘肺患者500人,设9个治疗组,每组50人,与治疗组性别、年龄匹配的5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WLL术中不使用PEEP,治疗组在双肺灌洗间隔、第2侧肺灌洗结束时,分别给予灌洗侧肺2、6、10cm H2O压力的PEEP,时间分别为5、30和60min。观察各组不同压力、不同时间PEEP时的呼吸音恢复时间、顺应性恢复时间、动脉血氧分压及肺呼吸音恢复情况。结果6emH2O压力的PEEP时,5、30与60min组呼吸音恢复时间分别为(58.2±3.8)、(44.2±4.1)、(40.4±6.4)min,顺应性恢复时间分别为(59.2±3.8)、(45.2±3.2)、(48.4±5.4)min,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210.2±3.8)、(280.2±9.2)、(220.4±2.4)mm 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cm H3O PEEP时,5、30与60min组呼吸音恢复时间分别为(51.2±4.2)、(29.8±5.2)、(31.2±4.1)min,顺应性恢复时间分别为(52.3±4.2)、(33.8±3.9)、(37.2±4.4)min,动脉血氧分压分别为(240.2±4.2)、(353.8±5.9)、(231.5±3.4)mm Hg;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emH20组各时间点呼吸音恢复时间、肺顺应性恢复时间及氧分压与6cm H2O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10cm H2O PEEP和6cm H2O PEEP 60min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6%和10%,30min时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60min PEEP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30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WLL术中,一侧肺灌洗结束后,PEEP以10cm H2O压力、30min为宜。  相似文献   

6.
改良俯卧位机械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在机械通气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改良的俯卧位头高脚低倾斜30°机械通气方法,相比常规的俯卧位机械通气的优点.方法 选择行机械通气的ARDS患者4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俯卧位组和倾斜俯卧位组,每组22例.患者平时持续30°半卧位,每天进行俯卧位机械通气1次,每次4 h.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在俯卧位机械通气前、中、后血流动力学及呼吸等指标的变化,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种俯卧位机械通气后患者的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倾斜俯卧位组比较,俯卧位组体位改变后出现肺静态顺应性下降[2h时(25.6±5.8)ml/cm H2O(1 cm H2O=0.098 kPa)比(37.2±20.5)ml/cm H2O],平均气道压上升[2 h时(18.5±3.9)cm H2O比(15.6±5.3)cm H2O],心率增快[2 h时(112.0±16.2)次/min比(102.0±11.3)次/min],平均动脉压下降[2 h时(86.0±6.7)mm Hg(1 mm Hg=0.133 kPa)比(93.5±7.5)mm Hg],中心静脉压上升[2 h时(15.5±3.3)cm H2O比(12.6±4.3)cm H2O];这些改变在俯卧位期间持续存在(P<0.05),恢复30°半卧位后1 h消失.结论 改良的俯卧位通气,既有俯卧位改善氧合的作用,又可以避免俯卧位对肺静态顺应性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老年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单肺通气结束术侧肺复张后在动态压力-容积(P-V)曲线指导下行个体化保护性双肺通气对肺顺应性、动脉血氧分压(PaO2)及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经右胸三切口食管癌根治术老年患者3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双肺通气组(Ⅰ组)、个体化保护性双肺通气组(P组),每组15例.单肺通气结束术侧肺复张后,I组恢复双肺间歇正压通气,P组在I组的基础上应用动态P-V曲线低位拐点对应的压力(PLIP)+2 cm H2O(1 cm H2O=0.098 kPa)设定呼气末正压(PEEP),根据动态P-V曲线高位拐点对应容量(vUIP)的80%设定潮气量(VT),行个体化保护性双肺通气.分别于诱导后切皮前(T1)、单肺通气结束术侧肺复张即时(T2)、手术结束时(T3)测定肺顺应性和PaO2,同时采集血液测定血浆vWF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PaO2、肺顺应性在T2均较T1明显降低,在T3有所回升,但Ⅰ组肺顺应性在T3仍明显低于T1[(38.84±8.28) ml/cm H2O比(43.53±8.37) ml/cm H2O](P< 0.05),P组肺顺应性在T3与T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vWF水平在T2均较T1明显升高(P<0.05),在T3较T2进一步升高(P<0.05).P组T3时血浆vWF水平明显低于Ⅰ组同时间点[(165.47±22.66)μg/L比(191.67±22.74)μg/L] (P< 0.01).结论 在老年食管癌患者根治术期间,术侧肺复张后根据P-V曲线设置PEEP为PLIP+2cm H2O,设定VT为80%VUIP,行个体化保护性双肺通气,有助于改善肺顺应性,降低肺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V)救治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0例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按机械抽样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予PRVCV,B组予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和肺动态顺应性(Cdyn)]、机械通气时间及住ICU时间.结果 A组患者在使用机械通气后,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明显改善(P<0.05或<0.01),PIP、Pplat较B组降低,Cdyn优于B组,机械通气时间[(47±19)h]和住ICU时间[(88±17)h]均短于B组[(59±20)h和(106±23)h](P<0.05).结论 PRVCV在救治急性老年危重支气管哮喘患者时,能够保持较低PIP和Pplat,改善动脉血气和Cdyn,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以及住ICU时间,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通气模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小儿重症喘息性疾病机械通气治疗时是否能够使用呼气末正压(PEEP),以及如何确定最佳PEEP的简捷方法.方法 采取自身对照法,记录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中23例需要机械通气的重症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准静态压力-容积(P-V)曲线,确定P-V曲线上低位转折点(LIP),将PEEP分别设定在准静态曲线的0 cm H2O、LIP、LIP+2 cm H2O(1 cm H2O=0.098 kPa)三组,以相同的潮气量和吸入氧浓度(FiO2)分别给予定容机械通气,各水平PEEP维持30 min后监测肺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动脉血气改变.结果 23例重症喘息性疾病患儿的准静态LIP为(2.70±2.00) cm H2O.当PEEP为LIP+2 cm H2O时,动脉血氧分压(PaO2 )/FiO2及肺顺应性均显著提高(P<0.01),动态肺顺应性最高,吸气峰压为(22.30±3.00) cm H2O,平均气道压为(14.11±1.01)cm H2O,且对平均动脉压及心率无明显影响.与PEEP为0 cm H2O相比较,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无明显区别.结论 小儿重症喘息性疾病时,应用PEEP是安全的,选择准静态P-V曲线的LIP+2 cm H2O作为PEEP水平时可获较佳治疗效果,且不会加大CO2的潴留,对血流动力学也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比例辅助通气(PA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对撤机阶段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通气参数的影响.方法 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15例,所有患者均为气管插管并接受机械通气支持1周以上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稳定准备撤机.随机选用PAV和不同水平的PSV[PSV水平为10 cm H2O(PS10)和PSV水平为15 cm H2O(PS15),1 cm H2O=0.098 kPa]辅助通气60 min,应用PAV前采用最小平方拟合法(LSF)测定患者的呼吸系统弹性阻力(Ers)和气道阻力(Rrs),设置容量辅助(VA)和流量辅助(FA),辅助比例为80%.观察患者在不同通气条件下通气参数及动脉血气分析的变化.结果 与低水平PSV(PS10)时相比,高水平PSV(PS15)与PAV时的潮气量显著增加[(443±12)ml与(532±34)ml、(464±23)ml,P<0.05];PAV时的呼吸频率与气道峰压稍高于PS10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AV支持后,患者的气道闭合压由PS10时的(5.70±0.25)cm H2O降至(4.53±0.25)cm H2O(P<0.05),气道压力及吸气触发压力时间乘积也显著降低[由(0.42±0.04)cm H2O降至(0.32±0.03)cm H2O,P<0.05];而氧合指数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均得到明显改善,与PS15时相近.PAV时的浅快呼吸指数较PS10时无明显改变.结论 PAV通过采用正反馈调节机制,成比例地提供同步辅助,显著减少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自主吸气做功,改善人机同步性.  相似文献   

11.
呼吸机通气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传统的通气模式以及新的通气模式,介绍了机械通气模式的优缺点。最后,展望了呼吸机通气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两种新的机械通气方法-VC+和VS的临床应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呼吸机更新换代不断加快,新的机械通气方法不断产生。VC 和VS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两种新的机械通气方法,文章对其进行临床应用比较。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定容通气(VLV)和定压通气(PLV)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实施肺保护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VLV组和PL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气24h两组气道峰压(PI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LV组升高小于VLV组;而两组平均气道压(MPAW)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且VLV组降低大于PLV组;通气24h两组吸呼比(I∶E)及呼吸频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CVP)升高,VLV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PLV组减慢更显著;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在通气24h后明显升高,PLV组升高更明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VLV和PL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肺通气策略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LV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更适合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16.
定容和定压通气在急性肺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通过比较在急性肺损伤中应用定容通气(VLV)和定压通气(PLV)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实施肺保护策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42例急性肺损伤患者随机分为VLV组和PL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分析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通气24h两组气道峰压(PIP)较通气开始时升高,且PLV组升高小于VLV组;而两组平均气道压(MPAW)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且VLV组降低大于PLV组;通气24h两组吸呼比(I:E)及呼吸频率较通气开始时降低,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机械通气24h后中心静脉压(CVP)升高,VLV组上升更明显;两组机械通气治疗后心率明显减慢,PLV组减慢更显著;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在通气24h后明显升高,PLV组升高更明显,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较治疗前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气压伤发生率均较低。结论VLV和PLV应用于急性肺损伤肺通气策略时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氧合,促进二氧化碳排出,减少气压伤的发生,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PLV更能改善患者的呼吸力学,更适合急性肺损伤患者的保护性通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大容量肺灌洗麻醉中的效果, 了解其对术中生命体征的影响, 为单肺通气手术的麻醉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职业性尘肺病患者60例, 随机分为定容通气组(对照组)和保护性通气组(试验组), 采用顺序诱导, 支气管内插管, 全身麻醉。术中全凭静脉全身麻醉维持。通气肺行单肺通气, 对照组术中采取传统通气法:潮气量8~10 mL/kg, 呼吸12~14/min, 吸入气中氧体积分数=1.0, 气道压2.5~4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30~45 mmHg; 试验组则实施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潮气量6~8 mL/kg, 呼吸14~16/min, 吸入气中氧体积分数=1.0, 气道压1.5~2.5 kPa,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40~55 mmHg, 呼气末正压通气0.8~1.0 kPa。比较两组患者麻醉前5 min、灌洗开始后10 min、拔管后10 min各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
结果 试验组动脉压均值在术中和术毕都高于对照组, 试验组术毕心率均值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氧饱和度及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术中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于麻醉及手术效果没有明显影响, 可以作为相对安全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肺通气量计仪器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校正方法及误差分析。方法 用钟罩式流量计作为标准气流源对肺通气量计与多氏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 肺通气量计检测精度比多氏袋高。结论 在进行不同采气方法比较时,采用标准气流发生源校正肺通气量计可取得较高的检测精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容量保证(VG)通气治疗新生儿持续性肺动脉高压(PPHN)的疗效。 方法选择2016年3月至2019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收治的93例PPHN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HFOV+VG组(n=30,采用HFOV联合VG模式进行通气治疗);HFOV组(n=31,采用HFOV模式进行通气治疗)和SIMV+VG组(n=32,采用SIMV联合VG模式进行通气治疗)。观察3组患儿不同时间点氧合指数(OI)、动脉/肺泡氧分压比值(a/APO2)、氧疗时间、机械通气(MV)时间、NO吸入(iNO)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并发症及神经系统随访情况。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与最小显著差异(LSD)-t法,对3组患儿胎龄、肺动脉收缩压(sPAP)、出生体重、生后5 min Apgar评分、MV时间、氧疗时间、iNO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重复测量资料方差分析,对3组患儿不同时间点OI和a/APO2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患儿性别、病因构成比和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分析。本研究得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武汉妇儿中心2016045)。本研究与纳入研究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 结果①3组患儿性别、胎龄、sPAP、出生体重、生后5 min Apgar评分、OI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3组患儿接受不同通气模式治疗后,不同时间点OI和a/APO2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OI,不同处理措施和时间因素有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9.420, P<0.001),对于a/APO2,亦有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21.331,P<0.001)。③3组患儿MV时间、氧疗时间、iNO时间、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分别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3组患儿VAP、肺气漏、肺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28 d病死率及中位生存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⑤3组患儿3、6个月龄《Gesell发育量表》 5项能区结果显示,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语言行为、适应性行为、个人社交行为发育商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HFOV+VG模式可迅速改善患儿肺部氧合状况,缩短MV及iNO时间,降低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不影响患儿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神经系统发育结局。  相似文献   

20.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IEC 60601-2-12:2001, and ISO 10651-1:1993, the delivered respiratory volume is measured on the basis of isothermal compliance value of a lung model. Meanwhile, actual compression/decompression into lung model is not isothermal but polytropic during calibration. Therefore, in medical practice standard calibration overestimates the respiratory volume of ventilated lungs. The alternative method of calibration and testing of channels suggested in this work does not require a priori information about lung stretchability. Determination of stretchability of a model contour as a parameter allowed the stretchability of lungs and respiratory volume to be calculated using the method suggested in this work based on measurement of volume of gas, discharged to the atmosphere through the gas exhaust por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