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研完瑞舒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所致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90例糖尿病肾病所致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随机分成瑞舒伐他汀治疗组45例和常规治疗组45例,同期20倒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瑞舒伐他汀治疗组每晚口服瑞舒伐他汀20mg常规治疗组不给予调酯药。观察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空腹血清IL-6和hs—CR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治疗前瑞舒伐他汀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血清IL-6和hs—CRP水平明显升高,并且(P〈0.05)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均明显降低(P〈0.05)。治疗3个月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IL-6和hs—CRP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12周后明显下降(P〈0.05)。他汀治疗组血浆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高于治疗前及同期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抑制糖尿病肾病所致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微炎症反应,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2.
华先平  杨勇  陈平英 《医药导报》2011,30(6):743-746
[摘要]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与阿司匹林联合或单药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及颈动脉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CAS患者214例,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72例,瑞舒伐他汀组71例,联合组71例,经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正常者60例作为对照组。阿司匹林组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瑞舒伐他汀组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 qn,联合组口服瑞舒伐他汀 10 mg,qn,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qd。所有观察对象均低脂肪饮食,CAS患者共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IMT、斑块数目和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C)、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浓度。结果①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阿司匹林组血清hs CRP、MMP 9均明显降低(P<0.05);瑞舒伐他汀和联合组HDL C明显增高(P<0.05),TC、TG、LDL C、hs CRP、MMP 9、颈动脉斑块数目及IMT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②治疗后,瑞舒伐他汀组和联合组HDL C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P<0.05),TC、TG、LDL C、hs CRP、MMP 9、颈动脉斑块数目及IMT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P<0.05或P<0.01);联合组hs CRP、MMP 9及颈动脉IMT均低于瑞舒伐他汀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司匹林均有抗CAS作用,瑞舒伐他汀优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能够发挥更显著的协同作用,机制与调脂、抗血小板及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血清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54例AMI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10~20mg,qd,28例)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20-40mg,qa,26例),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2组患者TC、LDL-C、hs—CRP、sCD40L和APN水平。结果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血清,TC、LDL-C、hs-CRP、sCD40L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AP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瑞舒伐他汀组血清hs-CRP、sCD40L水平与阿托伐他汀组相比明显降低,APN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都能降低TC、LDL-C、sCD40L、hs—CRP水平,升高APN水平,但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明显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性半胱氨酸(Hcy)的影响。方法10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3例,观察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加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两组治疗3月后观察疗效。测定患者治疗前后血浆hs—CRP和Hcy。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浆hs-CRP和Hcy均有明显下降,并且观察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t=10.3259,t=5.5792,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可以明显降低急型冠脉综合征患者的hs-CRP和Hcy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2013年7月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4例。患者均给予常规方法治疗,即硝酸酯类、肠溶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TC、TG、LDL - C、HDL - C、超敏 C 反应蛋白(hs - CRP)水平、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 LMT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 TC、TG、HDL - C、LDL - C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6、12个月后 TC、TG、LDL - C 均低于对照组,HDL - C 高于对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s - CRP、Hcy、颈动脉 LM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组治疗6、12个月后hs - CRP、Hcy、颈动脉 LMT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大小便形状次数改变、肝区不适、明显肌痛、皮肤瘙痒等不良反应。结论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均可有效改善冠心病的各项水平,但瑞舒伐他汀治疗冠心病的近期效果优于阿托伐他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ACS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各40例,在常规ACS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或辛伐他汀20 mg/d,观察5个月。测定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IL-6水平并观察对比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hs-CRP和IL-6水平均显著降低(t=6.75、6.34,4.32、4.12,P<0.05),瑞舒伐他汀治疗后显著低于辛伐他汀组(t=3.15、3.11,P<0.05)。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方面瑞舒伐他汀组略低于辛伐他汀组,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12,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均具有显著抗炎作用,都能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瑞舒伐他汀抗炎作用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脂、炎症因子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方法11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支架植入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瑞舒伐他汀20mg+常规用药)和阿托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40mg+常规用药),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检查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复查冠状动脉造影,测量支架内再狭窄率,记录心绞痛发生率,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别。结果瑞舒伐他汀组TC、TG、LDL-C、Hs-CRP和-tk,绞痛发生率均较阿托伐他汀组低(P〈0.05),HDL—C高于阿托伐他汀组,支架内再狭窄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较阿托伐他汀有更强的凋脂和抗炎作用,能减少心绞痛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ACS患者150例,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每组75例。在ACS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给予瑞舒伐他汀10 mg/d和辛伐他汀20 mg/d治疗,用药3个月,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hs-CRP水平、血脂水平变化情况及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经过3个月的治疗: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hs-CRP水平为(4い.48±1.37)mg/L,明显低于辛伐他汀组的(7.64±2.23)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瑞舒伐他汀组患者的TC、LDL-C、HDL-C及TG水平分别为(3.46±0.63)mmol/L、(2.44±0.78)mmol/L、(1.01±0.28)mmol/L和(1.84±0.62)mmol/L,明显低于辛伐他汀组的(4.02±1.45)mmol/L、(2.83±0.86)mmol/L、(1.06±0.52)mmol/L和(2.01±1.01)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治疗期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瑞舒伐他汀组为9.33%,略低于辛伐他汀组的10.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与辛伐他汀都具有良好的抗炎降脂效果,能够减缓动脉硬化的进程,而瑞舒伐他汀的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超敏 C 反应蛋白(hs - CRP)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14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 - CRP、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 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 - C)〕及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前后两组患者hs - CRP、TC、TG、LDL - C 以及 HDL - C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hs - CRP、TC、TG、LDL - C 低于对照组,HDL - C 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够改善冠心病患者炎性反应和血脂,有助于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且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血清BNP水平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60老年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被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方法检测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中BNP的水平,并作心脏超声检查及6min步行试验,评估心功能。结果瑞舒伐他汀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瑞舒伐他汀组较对照组治疗后血清中降低更明显(P〈0.05);治疗后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及6min步行试验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降低老年缺血型心肌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改善心脏功能,有益于缺血型心肌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王喆  刘芬  吕祖英  管仁莲 《中国医药》2012,7(2):156-157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调脂及降低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作用.方法 42例2型糖尿病并高脂血症患者,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d,疗程4周,观察治疗前后血脂及IL-6、TNF-α及CRP水平.结果 治疗后患者血清TC、TG、LDL-C均有明显下降[(4.3±1.8) mol/L比(6.2±2.0) mol/L;(1.5±0.8)mol/L比(2.4±1.3) mol/L;(2.3 ±0.8)mol/L比(3.2±0.8)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所有患者的IL-6、TNF-α 及CRP均较治疗前下降[分别为(27.2±12.6) μg/L比(60.5 ±20.3)μg/L;(0.21 ±0.15) μg/L比(0.32±0.09) μg/L;(4.91 ±0.13) mg/L比(5.87 ±0.21 )mg/L,均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亦可明显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有利于改善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12.
李成芳 《中国医药》2012,7(12):1495-1496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NO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5—12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30例,口服阿托伐他汀片40mg/次,1次/d,连用60d。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治疗前和治疗60d后患者的肘静脉血,检测血清TC、LDL—C、HDL—C、TG、VEGF和NO的水平,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60d后患者TC、LDL—C、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C:(4.7±0.9)mmol/L比(7.0±0.5)mmol/L,LDL—C:(2.85±0.57)mmol/L比(4.45±0.26)mmoL/L,TG:(1.8±0.5)mmoL/L比(2.6±0.3)nllno]//L,均P〈0.01];HDL—C、VEGF和NO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DL—C:(1.49-4-0.13)mmol/L比(1.32±0.15)mmol/L,VEGF:(308±47)ng/L比(17±22)ng/L,NO:(82±13)txmol/L比(61±9)mmol/L,均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不仅具有降脂作用,而且对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率、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02例ACS患者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51例)和替罗非班组(51例).常规治疗组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调脂等常规药物治疗;替罗非班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滴注盐酸替罗非班48 h.治疗前后测定2组患者血浆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血清CRP水平,记录2组患者30 d随访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血小板聚集率及血清CR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8±10)%比(50±12)%,(17.8±2.6) mg/L比(18.7±1.7) mg/L,均P>0.05];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CRP水平分别为(12±6)%、(4.3±2.2) mg/L;(26±13)%、(9.3 ± 2.6) mg/L,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2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力衰竭、顽固性心绞痛发作、再发心肌梗死、全因死亡等,替罗非班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0% (1/51)比3.9% (2/51),3.9% (2/51)比5.9% (3/51),0比2.0%(1/51),0比0](均P>0.05).治疗期间,2组均无出血不良反应及大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 ACS患者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可更迅速、有效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能降低CR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鼻灌洗液、痰液和血清中炎症细胞和(或)炎症递质与临床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COPD缓解期患者44例,给予常规治疗20例,辛伐他汀40mg/d治疗24例,比较治疗前和治疗10周后患者血清中IL-8、IL-6、CRP、VEGF浓度,并观察肺功能、临床症状评分及呼吸问卷(SGRQ)评分的变化。结果:10周后辛伐他汀组血清中IL-8[(6.0±2.3)ng/L]较治疗前[(6.9±1.9)ng/L1轻度降低,VEGF[(687.9±30.2)ng/Lvs(650.8±32.2)ng/L]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中CRP、IL-6水平显著减低[治疗前分别为(4.2±3.6)mg/L、(4.7±1.7)ng/L;治疗后分别为(2.2±2.0)mg/L、(4-3±1.8)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症状评分和SGRQ各项分值中症状评分明显减低[(3.9±1.0)VS(3.2±0.9);(28.7±11.4)vs(27.9±1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功能改善不明显(P均〉0.05)。常规治疗组所有炎症指标及生活质量评分、肺功能均无显著改善(P均〉0.05)。结论:辛伐他汀可减轻COPD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并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组织蛋白酶S(CatS)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关系。方法:选择53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对照组36例,检测两组血清CatS、hs—CRP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检测ACS组治疗后血清hs—CRP、Cats水平的变化。结果:ACS组在性别、年龄、吸烟、糖尿病、脑梗死、高血压患病率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治疗前血清CatS水平为(0.51±0.03)nmol/L,hs—CRP为(10.21±5.03)mg/L,分别高于对照组的(0.43±0.04)nmol/L和(3.64±1.8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组治疗后血清CatS、hs—CRP水平分别为(0.45±0.06)nmol/L和(6.05±3.25)mg/L,较治疗前的(0.51--4-0.03)nmol/L和(10.21±5.03)mg/L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CS患者血清CatS及hs—CRP的水平的变化提示CatS及hs—CRP可能在ACS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推测CatS可能作为ACS的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普伐他汀对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50例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普伐他汀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25例,随访12个月,记录房颤发作次数,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普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次数明显减少(17.5±5.5次/年vs26.1±6.0次/年,P〈0.05),血清中TNF—α,CRP和IL-6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61.78±10.50ng/L vs85.60±10.35ng/L;7.36±4.95mg/Lvs16.75±5.07mg/L;72.18±9.95ng/L vs110.20±10.05ng/L;P〈0.05),对照组各指标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普伐他汀长期治疗能减少阵发性孤立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次数,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及降钙素原(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纳入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120例,同时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COPD稳定期患者120例,所有受试者均给予相应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 d、7 d、14 d患者血清CRP与PCT水平变化。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 d、7 d、14 d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血清 CRP[(12.32±6.59)mg/L、(9.05±3.31)mg/L、(7.31±2.31)mg/L、(4.45±1.54)mg/L]与PCT[(0.34±0.05)μg/L、(0.26±0.04)μg/L、(0.18±0.04)μg/L、(0.10±0.03)μg/L]水平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稳定期患者相比,治疗前、治疗后1 d、7 d血清CRP与PCT水平均明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治疗后14 d血清CRP与PC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加重期COPD患者早期血清CRP及PCT水平明显增高,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联合观察血清CRP及PCT水平可以更好地反映COPD急性加重期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1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瑞舒伐他汀10 mg/d,连续用药14 d)和对照组(除未用瑞舒伐他汀外,其余治疗护理同治疗组相同).药物治疗前及治疗24h后、随访2个月后分别检测血清hsCRP和IL-18的水平.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均为先上升后下降,24 h后治疗组上升为(15.54 ±2.51)m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9.26±2.92) mg/L(t =4.65,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分别下降至(3.21±1.39)mg/L和(7.67±2.07)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54、4.63,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均有所下降,24 h后治疗组下降为(29.13±6.34) p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3.01±7.34) pg/L(t =3.59,P<0.05).治疗后2个月两组患者血清IL-18水平分别下降至(27.52 ±5.33) pg/L和(32.01 ±6.24) p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7、3.28,均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能更好的降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hsCRP和IL-18的水平,从而具有更好的抗炎作用,可作为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新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娟  刘寓  金萍 《中国医药》2013,8(8):1064-1065
目的 研究替罗非班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白细胞介素(IL)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行PCI术治疗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完全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的对照组(39例)和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的观察组(39例),比较2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PCI术前以及术后24、72 h血清IL-6、IL-8、IL-I0及CRP水平.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4%(38/39)比89.7%(3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4、72 h血清CRP、IL-6、IL-8、I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术前[对照组:(10.4±3.1)、(7.6±2.9) mg/L比(13.5±3.7) mg/L,(55±4)、(40 ±4) mg/L比(70±5)mg/L,(67±5)、(48±3)mg/L/比(90±7)mg/L,(8.8±1.3)、(8.0±1.3) mg/L比(9.8±1.5)mg/L;观察组:(7.3±2.8)、(4.7±2.3)mg/L比(13.5±3.7) mg/L,(42±4)、(29±3)mg/L比(69±5) mg/L,(55±5)、(40±3)mg/L比(90±7)mg/L,(7.6±1.3)、(6.8±1.2)mg/L比(9.9±1.5) 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24、72 h,观察组血清IL-6、IL-8、IL-10、CR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替罗非班可明显减低PCI术患者IL及CRP水平,对PCI术患者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邵春阳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285-2287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血清中各项炎性指标的变化情况,以及发病前感染的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近三年确诊为ACS患者83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住院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或造影阴性的冠心病患者7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CRP及IL-6的浓度水平。结果发病前观察组总感染率为41.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4%(χ2=4.17,P<0.05);两组感染部位(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胆道感染、肠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感染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96、1.27、0.84、0.92、0.92、0.88、0.88,均P>0.05);观察组CRP水平、IL-6含量分别为(7.52±1.62)mg/L、(247.55±62.17)ng/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6±1.01)mg/L、(99.25±30.63)ng/L(t=21.44、18.28,均P<0.05)。结论 ACS患者的急性起病与发病前急性感染可能存在相关性,而且ACS患者血清中的炎性指标明显升高,提示临床可以通过对患者炎性指标的检测进一步对ACS患者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