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9—2011年惠州市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及流行情况。方法采集253份2009—2011年手足口病患儿的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对患者标本进行核酸检测,对部分结果阳性的样品进行基因序列分型。结果253份样品中,总肠道病毒核酸(PE)检测阳性156份,其中CoxAl6核酸阳性41份,EV71核酸阳性92份;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以CoxAl6型为主(69.0%);2010年和2011年均以EV71型为主(分别为78.1%和67.5%);30份EV71型病毒的基因测序分型均为EV71-C4a型,2例EV阳性病例标本的病原基因型为ECH03型;肠道病毒阳性率6岁以下儿童占阳性病例的93.5%(146/156),3岁以下幼童占阳性病例的73.0%(114/156)。结论本地区2009年手足口病流行的病原以CoxAl6型为主,2010年和2011年以EV71型为主,3年流行的EV71病原基因型主要为EV71-C4a型,在其它肠道病毒阳性的标本中检出基因型为ECH03的病原;3岁以下的幼童为EV71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夏秋季节做好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石家庄及附近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 ARI)的病毒病原特征。方法401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进行鼻咽脱落细胞涂片经直接免疫荧光检测7种呼吸道病毒。结果共有2168份标本为病毒阳性,总阳性率为53 q.9%,其中<6月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占99.9%(742/743),6月~占50.2%(572/1139),1岁~占20.4%(207/1004),2岁~占47.0%(177/377),3岁~6岁占67.0(389/581),>6岁占46.3%(81/175)。病毒阳性标本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为主占65.6%(1427/2172),其次为副流感病毒3(PIV-3)占19.1%(414/2172)。除1岁~组以PIV-3为主66.03%(138/209),其余各年龄段以RSV为主。 RSV阳性标本中73.93%来自2014年3~4月、10~12月、2015年1~2月。结论 RSV是石家庄及附近地区秋冬季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首要病毒病原,PIV-3是1岁~2岁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首要病毒病原。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7种常见呼吸道病毒快速、简便、病毒检出率高,尤以RSV敏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深圳市健康学龄前儿童口咽部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influenza,Hi)携带情况及菌型特点。方法选择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3所日托幼儿园健康儿童181名,进行口咽部Hi携带率监测,Hi分离株进一步作生物学分型、血清分型及PFGE分子分型。结果从181份样品中共分离到Hi45株,阳性率为24.9%。生物学分型分别为Ⅰ型2株(4.4%)、Ⅱ型13株(28.9%)、Ⅲ型18株(40.0%)、Ⅳ型2株(4.4%)、Ⅴ型2株(4.4%)、Ⅵ型2株(4.4%)、Ⅶ型0、Ⅷ型6株(13.3%)。血清分型为不可分型44株,占97.8%(44/45),b型为1株,占2.2%(1/45)。PFGE分型:39株血清不可分型}H分为38个基因型。结论深圳市学龄前健康儿童口咽部Hi携带率为24.9%,与国内南方各大城市无差异,生物学分型以Ⅱ型、Ⅲ型为主,PFGE结果显示,深圳市学龄前儿童携带的Hi菌株基因高度多态性,无优势菌株。  相似文献   

4.
马洁  经继生  黄培  阮成荣  汪顺才  赵伟 《江苏医药》2006,32(10):972-973
目的S区基因测序、基因芯片两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方法的比较,并分析基因型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用S区基因测序、基因芯片两种方法分别对50例标本[HBsAg携带者3例,急性乙型肝炎3例,慢性乙型肝炎40例(轻度21例、中度13例、重度6例),肝硬化4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比较分型结果及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两种方法均能成功对50例标本进行分型,并且两种方法分型结果完全一致,基因分型重复符合率100%,50例标本中B型17例(34.0%),C型31例(62.0%),B、C混合型2例(4.0%)。结论基因芯片技术与S区基因测序结果完全一致,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临床表现有相关性,C型多见于严重肝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患者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对他克莫司(F1〈506)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使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AxSYM)测定42例肝移植患者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FK506的血药浓度,使用等位基因特异扩增法(ASA-PCR)对患者进行MDR1基因分型,比较不同基因型之间FK506的浓度/剂量比的差异。结果在42例患者中,C3435T中CC型16例(38.1%),CT型23例(54.8%),TT型3例(7.1%);G2677T/A中CA;型4例(9.5%),GT型13例(31.O%),TT型8例(19.0%),GA型7例(16.7%),AT型10例(23.8%);C1236T中CC型6例(14.3%),CT型19例(45.2%),TT型17例(40.5%)。根据移植术后第1周和第1个月的记录,在C1236T中CC型患者的浓度/剂量比小于CT型和TT型,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3435T和G2677T/A中不同基因型之间的浓度/剂量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移植患者中MDR1多态性与FK506血药浓度具有相关性,C1236TCC型患者拟取得相似的血药浓度要比CT型和TT型患者服用更高剂量的FK506。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外阴尖锐湿疣和宫颈尖锐湿疣的HPV—DNA分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FQ—PCR)对167例女性尖锐湿疣(CA)患者进行人乳头瘤病毒-DNA(HPV—DNA)分型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67例患者中,仅有外阴CA的有129例,合并宫颈CA的有38例,在外阴167例标本中,检测出HPV6,11型114例(68.26%),而HPV16,18型有82例(49.10%),38例合并宫颈CA的38个标本中,HPV6,11型有18例(47.37%),HPV16,18型有31例(81.58%),外阴和宫颈HPV6,11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外阴处以HPV6,11型感染为主;而外阴和宫颈处HPV16,18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表明宫颈处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结论外阴尖锐湿疣以HPV6,11型感染为主,宫颈尖锐湿疣以HPV16,18型感染为主。  相似文献   

7.
bcl-2基因产物在EB病毒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产物blc-2与鼻咽部T-细胞淋巴瘤发生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双温PCR技术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18例鼻咽T-细胞淋巴瘤组织中EB病毒DNA和抗凋亡基因产物bcl-2的表达。结果:15例EB病毒DNA阳性病例中7例出现blc-2表达(46.67%),3例EB病毒DNA阴性病例中有1例bcl-2呈阳性反应(33.33%)。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鼻咽T细胞淋巴瘤发病可能与EBV感染有关。bcl-2基因产物在鼻咽T-细胞淋巴瘤中异常表达与EB病毒感染无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非鼻腔及鼻咽部CD56+与CD56-T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例CD56+与14例CD56-非鼻腔及鼻咽部淋巴瘤,用免疫组化SP法确定瘤细胞本质,使用的抗体包括CD3、CD20、CD45RO、CD56等。用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RNA(EBER1/2)。结果EBER1/2检出率在CD56+的TCL中占18.2%(2/11),在CD56-的TCL中占28.6%(4/14),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452)。结论:非鼻腔及鼻咽部TCL中EBV感染与CD56的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西南地区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观察该地区HBV基因型对阿德福韦酯(ADV)治疗CHB24w病毒学应答的影响。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多态性分析(PCR—RFLP)方法进行基因型检测,对其中58例ADV抗病毒治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45例HBV感染者,B型占58.9%(321例)、C型占40.9%(223例)。B+E型0.2%(1例)。ADV治疗12w时,B型组和C型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68.6%和73.9%;两组HBV DNA中位数较基线分别下降2.4log10拷贝/ml和3.1log10拷贝/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4w时,两组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85.7%和91.3%;HBV DNA中位数较基线分别下降2.7log10拷贝/ml和4.4log10拷贝/ml.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南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C型为主。基因型对ADV治疗的CHB病毒学应答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的序列变异发生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贵州省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N-和C-末端区序列变异的热点,并探讨其产生的机制。方法收集贵州省贵阳医学院有明确病理诊断的鼻咽癌患者鼻咽新鲜活检标本30例。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EB病毒LMP1基因N-和C-末端区,用Xho I对N-末端区扩增产物进行酶切分析,从中选取2例患者N-末端区的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同时检测C-末端区扩增产物30bp缺失的情况。结果30例鼻咽癌组织EB病毒LMP1基因C-末端区存在两种基因型:缺失型(即30bp缺失)和野生型,其中病例组有40%的突变率,对照组有10%的突变率,差异有显著性(P〈O.05)。在本次研究中的30例鼻咽癌及随机收集贵阳医学院体格检查健康成人30例的外周血(EDTA抗凝)2mL作对照组中EB病毒LMP1基因N-末端区都发生了突变,都存在原有酶切位点的缺失。结论鼻咽癌中EB病毒LMP1基因突变在鼻咽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熊维 《安徽医药》2014,(7):1272-1274
目的探析EB病毒(EBV)感染患儿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表达率、血游离EBV-DNA拷贝数与其细胞体液免疫系统之间相关性的关系。方法收集于2010年2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254例患者,179例EBV感染儿童为实验组,排除肝功能异常及疱疹病毒感染儿童75例为对照组。实验组按照临床不同疾病型别分为一般性传染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87例;重度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32例;慢性活动性EBV感染(CAEBV)组14例及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组46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仪、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析仪、流式细胞仪测定EBV感染患儿的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抗原CD4+、CD8+、CD4+/CD8+、CD16+56(NK)表达率。结果 CAEBV组IgE水平明显高于其他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BV-HPS组IgG、IgA显著低于其他组别,且C3、C4水平明显低于其余4组,C4数值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IM组、中重度IM组的CD8+的数值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EBV-HPS组细胞总T细胞,CD4+、CD8+、CD4+/CD8+、NK、B细胞均显著下降,其中除了B细胞与CAEBV组较无差异之外,与其余4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CAEBV组CD4+升高缓慢,CD4+/CD8+较其余EBV感染患儿有升高趋势,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EBV感染引起的肝脏功能性损伤与T细胞免疫调节失衡有关,不同疫病类型与外周淋巴B细胞体液免疫降低显著度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EBV血清学检测和EBV-DNA定量检测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期间78例诊断为IM的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中EBV四项抗体,同时使用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血浆中EBV-DNA负载量,对比两组的检测结果。结果抗EBV-VCA-IgM抗体阳性率93.6%,EBV-DNA阳性率为71.8%。结论 IM临床诊断中抗EBV-VCA-IgM阳性率比同期血浆中EBV-DNA阳性率高,故不推荐对IM患者进行常规EBV-DNA检测,但对病程长,症状反复,病情重的患儿应监测血浆中EBV-DNA,有助于评估治疗的效果及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浆EBV-DNA水平与VCA-IgA联合检测对鼻咽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鼻咽癌患者88例,健康体检者4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EBV-DNA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VCA-IgA抗体滴度。结果鼻咽癌患者中,EBV-DNA阳性率81.82%,VCA-IgA阳性率89.77%,健康体检者中,EBV-DNA阳性率6.67%,VCA-IgA阳性率31.11%,两组阳性率有显著差异(P<0.01);早期(I、Ⅱ期)鼻咽癌患者EBV-DNA水平及VCA-IgA滴度与晚期(III、IV期)鼻咽癌患者EBV-DNA水平及VCA-IgA滴度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血浆EBV-DNA与VCA-IgA联合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有极高价值,可作为监测病情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鼻咽癌患者经治疗后EBV—DNA含量变化的观察,为临床诊治陔病寻求最佳方法。方法血浆E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选择确诊的145例鼻咽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EBV-DNA进行定量检测,并以同期健康者140名的血浆情况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鼻咽癌组中有136例(93.79%)患者血浆EBV—DNA呈阳性:健康组中有10例(7.14%)血浆EBV—DNA呈阳性,鼻咽癌组患者出浆EBV—DNA阳性检出率明显高出健康组(P〈0.01);血浆EBV-DNA呈阳性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浆EBY—DNA含量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给予鼻咽癌患者EBV—DNA定量检测,对诊断和指导治疗价值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AL)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MM)骨髓中EBV—DNA含量,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与25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情况,同时检测了32例对照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和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骨髓EBV—DNA含量。结果多发性骨髓瘤患者EBV感染率为56%,急性白血病组EBV感染率为7.5%,对照组EBV感染率6.2%。AL组与对照组EBV—DNA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MM组与对照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MM组与AL组EBV—DNA阳性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AL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关系不大,MM患者的发病与EB病毒感染有关;应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MM患者骨髓中EBV—DNA含量进行检测,对于揭示MM的发病与EB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提供了敏感可靠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CYP2C19、P2Y12受体的基因多态性与氯吡格雷抵抗的相关性研究.方法:96例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持续服用氯吡格雷75 mg,收集全血提取DNA,采用Sequenom MassARRAY iPLEX(R)基因型分析技术进行CYP2C19* 2(681G>A,rs4244285)、CYP2C19*3(636 G>A,rs4986893)及P2Y12受体(52G>T,rs6809699) (744T>C,rs2046934)4个SNPs的基因型分析.采用二磷酸腺苷(ADP)诱导光比浊法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采用Chi-square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相关性.结果:患者分为氯吡格雷抵抗(CR)组与非抵抗组,CYP2C19* 2(rs4244285)及P2Y12受体(rs2046934)基因型分布在两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7,P=0.034).其中,CYP2C19*2 GA+ AA基因型为CR发生的风险因素(OR=2.607,95%CI:1.062~6.399).CYP2C19*3(rs4986893)及P2Y12受体(rs6809699)基因型分布在两组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CYP2C19*2(rs4244285) GA+ AA型与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密切相关,该基因型检测将有助于指导氯吡格雷的临床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伏立诺他(SAHA)联合GCV对EBV阳性鼻咽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为临床化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EBV阳性鼻咽癌细胞C666和EBV阴性鼻咽癌细胞NP69中,通过MTr检测SAHA联合GCV的细胞毒性;利用Western—B10t检测SAHA诱导C666细胞裂解期蛋白EA—D的表达;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SAHA及其联合GCV诱导细胞凋亡情况。结果MTr结果显示SAHA联合GCV能增强GCV的细胞毒性,随着时间延长SAHA诱导C666E-D表达增多;SAHA及其联合GCV诱导细胞凋亡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SAHA联合GCV增强了GCV的细胞毒性,此协同作用可能与SAHA诱导EBV阳性鼻咽癌细胞进入裂解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EBV-DNA检测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应用PCR技术检测EB病毒DNA(EBV-DN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PCR和荧光检测技术检测外周血EBV-DNA,对100例阳性病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病例年龄1个月至12岁,中位年龄3岁,<3岁65例,3~7岁25例,>7岁1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组EBV-DNA的阳性率为84.0%(84/100),对照组阳性率为5.0%(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M患儿早期EBV的含量[(75.52±175.11)×103 copies/ml],明显高于恢复期EBV的含量[(0.67±2.27)×103 copies/ml](P<0.01).结论 PCR法检测EBV-DNA时间短,准确性好,灵敏度高,在EB病毒感染相关疾病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快速准确检测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常见基因分型方法,为丙型肝炎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40例HCV-RNA阳性血清标本,通过逆转录为cDNA后,进行TaqMan-MGB探针检测、分型。结果 HCV-RNA阳性血清40例,共检出39例,其中1b型29例,占74.36%,2a型5例占12.82%,3b型6例占13.38%。结论所测患者的基因型以1b为主,3b次之,2a相对较低;TaqMan-MGB探针分型的符合率达97.5%。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硬化、丙肝相关的肝癌(HCV—HCC)患者中的变化及基因分型对疾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门诊及住院的1386例HCVRNA阳性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把患者按诊断分为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丙肝相关的肝癌组,采用qRT—PCR检测患者血清的HCVRNA载量与基因分型,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或卡方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丙型肝炎组、丙肝肝硬化组及丙肝相关的肝癌组患者HCVRNA载量分别为(6.47±1.03)lgIU/mL,(6.18±1.09)lgIU/mL和(6.07±1.13)lgIU/mL,三组患者HCVRNA载量不同,丙型肝炎组HCVRNA明显高于其他二种,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F=12.80,P〈0.05),但丙肝肝硬化组与HCV—HCC组患者HCVRNA载量差别无统计学意义(t=0.65,P〉0.05)。1386例患者中816例进行了HCV基因型检测,1型基因型529例(64.83%),2型基因型287例(35.17%),丙型肝炎组患者1型基因型者为400例,2型基因型者为226例,1b型基因型为主(63.10%),丙肝肝硬化组1型基因型117例,2型基因型为57例,1b型基因型为主(65.52%),HCV—HCC组1型基因型为12例,2型基因型为4例,1b型基因型为主(68.75%),三组患者基因型比例无明显差别(x^2=1.02,P=0.31)。结论HCVRNA载量在慢性丙型肝炎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过程中减低,河南地区丙肝患者以1型基因型为主,且1型、2型基因型对疾病的进展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