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的关系.方法 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氢氯噻嗪组35例,缬沙坦组35例,缬沙坦联合氢氯噻嗪治疗组(联合组)30例,分别治疗16周,观察治疗前后各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h尿白蛋白、血尿素氮(BUN)、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脉搏波传导速度(PWV)、空腹血糖(FPG).结果 三组治疗前后SBP、DBP、24h尿白蛋白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875,2.755,2.733,2.645,均P<0.05);与IMT显著相关的因素依次有SBP(r=0.669,P=0.013)、脉压(r=0.581,P=0.015)、FPG(r=0.337,P=0.018).与PWV显著相关的因素依次有SBP(r=0.759,P=0.001)、脉压(r=0.707,P=0.002)、FPG(r=0.679,P=0.016).结论 PWV可作为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大动脉顺应性的无创指标.PWV的测量,对其血管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肱血压比的测定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本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PWV(脉搏波传导速度)、ABI(踝肽血压比)。结果收缩压、空腹血糖及脉压均为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收缩压、脉压、空腹血糖以及LDL-C作为大动脉弹性降低的高危因素。结论糖尿病足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慢性病征,经ABI测定发现糖尿病患者中,下肢动脉闭塞的主要患病率在11.5%。由此也表明糖尿病患者应当重视防治糖尿病足,从而有效预防非创伤性截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脉压指数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方法:入选120例高血压病患者,根据其脉压指数分为两组,测定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脉压指数>0.40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为(1.25±0.03)mm,脉压指数<0.40组为(0.97±0.0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脉压指数与高血压患者靶器官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拉西地平对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尿微量清蛋白(MAU)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轻中度老年EH患者为观察组,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拉西地平治疗12周,采用欧姆龙科林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检测baPWV,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尿微量清蛋白。结果:观察组治疗前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尿微量清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经拉西地平治疗12周后,收缩压、舒张压明显降低,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及尿微量清蛋白显著下降。结论:拉西地平在降压的同时可降低尿微量清蛋白对肾脏有保护作用,能减慢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改善大动脉弹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尿白蛋白/肌酐的影响。方法将92例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40mg/d或瑞舒伐他汀10mg/d。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cfP-WV和尿白蛋白/肌酐较治疗前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使老年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尿白蛋白/肌酐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心率变异(HRV)的改变及其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选择27例高血压患者、22例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和25例健康人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测量。结果高血压组、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的SDNN、SDANN、RMSSD、SDNNidex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减低(P〈0.01),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组较高血压组也有显著差异(P〈0.05)。高血压或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伴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者HRV参数较无增厚者有进一步的下降,而且HRV参数与IMT呈负相关。结论心率变异性分析可以作为早期发现高血压和(或)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损伤的有价值的指标,HRV也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可对大血管并发症作出早期的预测.有助于及时治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健康查体的成人7180例,根据MS的诊断标准分为MS组(1457例)和非MS组(5723例),测量所有入选者身高、体重计算体质量指数(BMI),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检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H-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三酰甘油(TG);经颈动脉超声检测IMT;比较MS与非MS组入选者IMT及相关指标。结果 MS组入选者IMT明显高于非MS组入选者IMT(P<0.01),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MS组入选者IMT明显高于非MS组入选者IMT,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汉族人群MS可以增加动粥样硬化发生的风险,对MS患者及早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将有肋于心血管事件的一级预防。  相似文献   

8.
殷本洋 《安徽医药》2012,16(4):517-519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相关性及辛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入选2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安慰剂)、辛伐他汀组(辛伐他汀20 mg,qn)、非洛贝特组(非洛贝特200 mg,bid),分别于服药前、服药后3个月和6个月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浓度,探讨不同程度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并且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前后的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研究辛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干预作用。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增加,C反应蛋白水平相应升高。应用辛伐他汀可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C反应蛋白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表明辛伐他汀能够有效控制老年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结论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具有明显相关性,可以作为评价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简便指标进行推广。而辛伐他汀可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水平。  相似文献   

9.
何晓玲  赵霞  薛红霞 《河北医药》2013,35(8):1212-1213
据统计,我国目前心脑血管病的死亡人数已占总死亡人数的1/3[1],同时血管动脉硬化是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颈动脉硬化是一个反映全身动脉硬化情况的较好指标。脉搏波传播速度(PWV)是指肱动脉到胫后动脉的脉搏波传导速度,是近年来用于衡量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的无创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臂踝PWV(baPW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将146例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行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检测,根据结果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86例)和异常白蛋白尿组(60例)(包括微量白蛋白尿组和大量白蛋白尿组),对两组患者分别进行各项生化指标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检测,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一步经方差分析比较正常尿、微量白蛋白尿(micro - albuminuria,MAU)以及大量白蛋白尿三组间颈动脉IMT的差异。结果:①单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病程、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颈动脉IMT和血肌酐(creatinine,Cr)是2型糖尿病白蛋白尿的危险因素;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病程长、甘油三酯高、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增厚、血肌酐增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白蛋白尿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 1.105,1.528.12.781,1.029)。③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三组间颈动脉IMT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微量白蛋白尿组与大量白蛋白尿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是白蛋白尿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OR=12.871),糖尿病肾病的严重程度与颈动脉IMT无明显相关性(P=0.8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联素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及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相关性.方法 T2DM患者96例,根据年龄分为A组(31-43岁,32例),B组(44-52岁,32例)和C组(53-68岁,32例).另选40例正常糖耐量者为对照(D)组.检测并分析C-IMT、baPWV和血清脂联素水平.结果 A、B、C组脂联素水平、C-IMT和baPWV均高于D组(P<0.05);C组baPWV>B组baPWV>A组baPWV(P<0.05).相关分析提示,C-IMT和baPWV与脂联素水平呈负相关(r=-0.71和r=-0.69,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下降是C-IMT增加(β=-0.33,P<0.01)或baPWV(β=-0.50,P<0.01)增加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血清脂联素水平降低是T2DM患者C-IMT增加及baPWV加快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徐亚芬  李献良  曹锐红 《中国医药》2011,6(11):1315-1317
目的 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脉压、脉搏波传导速度及踝臂指数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关系.方法 根据动态血压测量的24h平均脉压(24 h mPP)结果将90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分为2组,A组24 h mPP≥60 mm Hg(1 mm Hg =0.133 kPa) (n =45),B组24 h mPP <60 mm Hg(n =45).2组患者均采用VP-1000动脉硬化测定仪测量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和踝臂血压指数(ABI),采用HD15100SONO-CT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24 h mPP、baPWV及ABI与IMT的关系.结果 A组24 h mPP为(65.4±6.6)mm Hg、B组24 h mPP为(51.3±5.0) mm Hg,A组的baP-WV高于B组[(1879±343) mm/s比(1667±32)mm/s]、ABI低于B组[(1.08±0.14)比(1.14±0.09)]、IMT值大于B组[(0.82±0.21)比(0.7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示,24hmPP、baPWV与IMT值呈正相关(r=0.461,P<0.01;r =0.402,P<0.01),ABI与IMT值呈负相关(r=-0.267,P <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示,24 h mPP、血糖、baPWV是影响IMT的主要因素.结论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24 hmPP、baPWV、ABI、血糖与IMT相关,动态血压监测和无创动脉硬化检测可早期预测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尽早进行干预治疗,以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稳定性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2 292例,根据斑块检出情况分为无斑块组(1 582例)和斑块组(710例),依据颈动脉超声检查斑块回声特征,斑块组分为稳定斑块亚组(301例)和不稳定斑块亚组(425例).结果 超重和/或肥胖(662例)、糖尿病(713例)、高血压(742例)、血脂紊乱(624例)的患者IMT分别为(1.36±0.35)、(1.49±0.41)、(1.43±0.38)、(1.51±0.48) mm,明显高于无超重和/或肥胖(737例)、糖尿病(686例)、高血压(657例)、血脂紊乱(775例)患者的(1.16 ±0.24)、(1.18±0.22)、(1.09 ±0.19)、(1.05 ±0.13) mm(P <0.05).超重和/或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的患者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55.1%(365/662)、58.6% (418/713)、60.5% (449/742)、68.1%(425/624),明显高于无超重和/或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血脂紊乱患者的46.8%(345/737)、42.6%(292/686)、39.7% (261/657)、36.8%(285/775)(P<0.05).具备1、2、3个代谢综合征组分患者的IMT分别为(1.31±0.24)、(1.46±0.35)、(1.66 ±0.39) mm,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分别为38.2%(233/610)、54.7%(223/408)、66.7%(254/381),IMT厚度及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随着代谢综合征组分数目增加而增加(P<0.05).收缩压[比值比(OR) =3.212,95%置信区间(CI):1.542~ 5.295]、空腹血糖(OR =3.082,95% CI:1.416 ~4.98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3.087,95%CI:1.654 ~7.395)、代谢综合征(OR =4.624,95%CI:1.654 ~ 7.295)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0.735,95%CI:0.449 ~0.952)是颈动脉斑块形成保护因素(P<0.05).空腹血糖(OR=2.156,95% CI:1.424 ~5.249)、总胆固醇(OR=1.895,95% CI:1.169 ~3.195)、代谢综合征(OR =3.652,95% CI:1.752 ~8.985)是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 =0.758,95%CI:0.424~0.946)是颈动脉斑块稳定保护因素(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及代谢综合征组分可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并且与IMT增厚、斑块形成及斑块不稳定型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有助于早期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MS)患者大动脉顺应性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变化。方法64例MS患者和56名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者,应用脉搏波速度(PWV)测定仪对所有入选者测定颈动脉股动脉的脉搏波速度(CFPWV),用B超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同时检测其身高、体重、腰围、臀围、血压、血糖、血脂水平,并计算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结果MS患者CFPWV和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9.7±1.4)m/s与(7.9±1.3)m/s,P<0.01];M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高于正常对照组[(0.77±0.12)mm与(0.66±0.14)mm,P<0.05]。Peasion相关分析显示,MS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年龄、腰围、收缩压、脉压、总胆固醇脂蛋白、甘油三酯、PWV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39,r=0.31,r=0.29,r=0.23,r=0.28,r=0.32,r=0.31,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6,P<0.01);脉搏波速度与年龄、收缩压、脉压、体质指数、总胆固醇、甘油三酯、IMT呈显著正相关(分别为r=0.42,r=0.29,r=0.26,r=0.24,r=0.28,r=0.34,r=0.31,P<0.01),与体重呈正相关(r=0.19,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显著负相关(r=-0.23,P<0.01)。结论MS患者CFPWV及内中膜厚度均明显升高,已经存在大动脉顺应性的减退;MS患者的大动脉顺应性的变化与年龄、血压、肥胖及血脂紊乱有关,且CFPWV与内中膜厚度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研究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对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96例经颈部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明确有颈动脉内中膜增厚的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用药前后对比,药物组患者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钠缓释片可以降低高血压病患者血脂水平和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104例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替米沙坦组35例(服用替米沙坦80 mg/d)、雷米普利组35例(服用雷米普利5 mg/d)和对照组34例(使用其它降压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血压,入选患者开始时和治疗12个月后测定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完成12个月治疗者共91例:替米沙坦组33例,雷米普利组28例,对照组30例.替米沙坦组和雷米普利组在有效降低血压同时,CIMT明显减低(均P〈0.05),与对照组CIM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雷米普利引起干咳需要停用药物者5例.结论 替米沙坦能够有效降低血压并减低CIMT,雷米普利具有相似作用,但替米沙坦不良反应较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人周围动脉疾病(PAD)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测定了126例老年人的踝肱指数(ABI),≤0.9定义为PAD.同时测定IMT和C反应蚩白(CRP).结果 PAD发生率为19.8%(70~79岁,80~89岁和≥90岁年龄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6.3%,20.6%和33.3%).IMT≥1.5 mm组的ABI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PAD患者的IMT(1.52±0.34)mm较无PAD者(1.04~0.15)mm明显增加(P<0.01).PAD患者的CRP(中位数5.00mmol/L)较无PAD者(中位数2.22mmol/L)升高(P<0.05).PAD与IMT相关(r=0.649,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低的高密度脂蛋白和年龄是PAD的危险因素.结论 老年人PAD发病率较高,随年龄增加患病率增加.IMT与PAD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PAD的指标之一.糖尿病、高血压、低的高密度脂蛋白和年龄是PAD的危险因素.PA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水平对颈动脉中内膜厚度(CA-IMT)的影响.方法 行颈部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患者217例分为正常组(A组,113例,CA-IMT<0.9 mm)和增厚组(B组,104例,0.9m≤CA-IMT≤1.5mm).检测并分析血清sdLDL水平与CA-IMT增厚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B组血清sdLDL水平高于A组[(1.0±0.3)mmol/L vs.(0.8±0.4)mmol/L](P<0.05).sdLDL水平增高者发生CA-IMT增厚的可能性是其正常者发生增厚的3.80倍.sdLDL水平与CA-IMT的增厚程度呈正相关(r=0.757,P<0.01).结论 血清sdLDL增高是CA-IMT增厚的危险因素,与CA-IMT厚度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血脂清对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即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各30例。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血脂清组予血脂清1包,3次/d;联合治疗组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血脂清1包,3次/d;疗程均为8周。测定3组治疗前后血脂、肝功能及IMT的变化,并计算IMT与颈总动脉管腔内径的比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3组TC、LDL-C、IMT均降低,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TG降低,HDL-C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之间两两比较,TG、LDL-C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降低,阿托伐他汀组、联合治疗组均优于血脂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联合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DL-C升高,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治疗组优于血脂清组;IMT降低,联合治疗组均优于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阿托伐他汀组与血脂清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阿托伐他汀组肝功能轻度升高3例,血脂清组及联合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结论血脂清可以有效调脂,与西药阿托伐他汀联合使用疗效更佳,并可以显著降低IMT,是治疗高血压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的一种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