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乙状窦后入路治疗桥小脑角小型肿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桥小脑角 (CPA)小型肿瘤临床不少见 ,病人多以头晕、三叉神经痛发病。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 ,其术式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 ,脑、血管、神经干扰轻 ,术后并发症少 ,易护理 ,应归属功能神经外科及微侵袭手术范畴。我院自1992~ 2 0 0 1年采用此术式治疗 2 6例CPA小型肿瘤获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6例男 11例 ,女 15例 ;年龄 18~ 84岁。胆汁瘤 15例 ,听神经瘤 3例 ,脑膜瘤 6例 ,蛛网膜囊肿 2例。以三叉神经痛发病 19例 ,2例听力下降 ,面部感觉减退 4例 ,头晕 6例。1 2 根据病人情况可行局麻、静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及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夹闭动脉瘤的方法。结果 5例均因动脉瘤破裂而发病,CT检查均有第IV脑室出血。CTA检查可显示动脉瘤具体部位和大小。5例均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治疗效果良好,1例合并吞咽呛咳,2周后缓解,1例合并交通性脑积水,进行了分流手术。结论小脑后下动脉瘤少见,广大基层专科医师容易忽略,凡发现以第Ⅳ脑室出血的病例,应想到该疾病手术入路常见,易于掌握,容易在广大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4.
《临床医药实践》2017,(7):488-491
目的:评估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和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其中136例完全减压,12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例,明显减轻1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3例,脑脊漏1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入路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手术提供针对性的解剖学数据。方法选取10具甲醛固定尸体标本,模拟侧卧手术体位,经乙状窦后入路,行解剖测量,测量双侧共计20侧。结果手术入路中深部相关结构距骨窗(乙状窦横窦移行处)的距离:面听神经出脑干区为(4·11±0·37)cm,三叉神经入脑干区为(4·47±0·42)cm,两者间距为(0·68±0·16)cm,小脑水平裂中点与前方骨壁的距离(代表桥小脑角池的宽度)(0·26±0·10)cm,小脑绒球最高点的垂直高度(0·34±0·09)cm,岩静脉在手术入路中与三叉神经根入脑干区密切关系,小脑腹侧面与神经根关系密切的血管主要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和小脑下后动脉。结论在桥小脑角微血管减压术中,骨窗的位置,桥小脑角蛛网膜下腔的宽度,小脑绒球的大小,岩静脉的位置等为入路中重要的解剖学标记。脑神经周围的动脉、静脉等结构与脑神经的位置关系与脑神经的压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们总结 1993年 1月至 1996年 8月采用一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听神经瘤切除 46例 ,死亡 2例 ,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 2 0例 ,女 2 6例 ;年龄 2 8~ 5 8岁 ,平均 42岁 ;病程 9月~ 8年 ,平均 1.8年。病变左侧 2 5例 ,右侧 2 1例 ,肿瘤体积 3.5~ 7cm。1.2 症状及体征 :头痛 43例 (93.5 % ) ,视神经乳头水肿 32例 (6 9.4% ) ,听力丧失 30例 (6 5 .2 % ) ,听力减退 16例(34 .8% ) ,咽反射迟钝 2 4例 (5 2 .2 % ) ,其中声嘶呛咳 ,咽反射消失 11例 (2 3.9% ) ,走路不稳及共济障碍 31例 (74% )。1.3 辅助检查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桥小脑角区脑肿瘤的手术方法。方法对26例桥小脑角区肿瘤患者采用乳突后发际内皮肤切口,在枕部作骨窗约4×5cm,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小脑角区肿瘤,观察其效果。结果26例桥小脑角区脑肿瘤,全切24例,6例听神经瘤与脑干之间粘连紧密,有2例与面神经、听神粘连紧密无法分离而不能全切。结论枕下乙状窦入路可在显微镜直视下切除生长于桥小脑角区脑肿瘤,是治疗桥小脑角区脑肿瘤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卫兵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159-2160
传统的桥小脑角(CPA)肿瘤开颅术多采用骨窗开颅,术后遗留颅骨缺损。随着现代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患者对生活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及局部美学方面的考虑,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生用枕下骨瓣开颅,骨瓣复位后可保护后颅窝内组织,符合解剖学要求。我院2004年7月~2007年7月采用枕下骨瓣开颅术治疗CPA肿瘤27例,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听神经瘤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切除中面神经保护及远期预后价值。方法对我院2016年4月至2019年4月治疗的54例听神经瘤患者进行病情回顾分析,取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以术中是否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为依据将其平均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7例患者。医护人员将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率、面神经保存率进行记录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切除率为(75%),对照组患者手术切除率为(78.9%),两组患者手术切除率无统计学意义,P=0.064 χ~2=3.564;观察组患者面神经保存率为(100%),对照组患者面神经保存率为(80%),观察组患者面神经保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面神经保存率,P=0.017,χ~2=4.213。结论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是听神经瘤患者首选治疗方法。患者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有效提升手术切除率及面神经保存率,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应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院自1999年以来经乙状窦后入路 (RS)切除听神经瘤21例 ,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本组21例 ,男12例 ,女9例 ,年龄27~78岁 ,平均44 3岁。病程5个月~12年。单侧肿瘤19例 ,双侧2例 ,复发型肿瘤4例。肿瘤直径2~3cm者5例 ,3~4cm7例 ,4~6cm6例 ,大于6cm3例。2临床表现所有病人均有患侧听力障碍 ,伴耳鸣6例。术前面瘫5例 ,走路不稳等小脑体征者9例 ,有面部感觉障碍以及角膜反射减退者3例。伴有饮水呛咯或声音嘶哑等后组颅神经症状者2例。术后CT或MRI示 :桥小脑角区圆形或结节状肿物。为高密度11例 ,混杂密度或等密度6例 ,低密度4例。MRI多为…  相似文献   

11.
小骨窗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方法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成小骨窗开颅术组和大骨瓣开颅术组,其中小骨窗开颅术组42例,大骨瓣开颅术组40例。治疗期间记录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并随访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小骨窗开颅术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l-7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40.52±0.85改善为8.65±0.2;大骨瓣开颅术组意识障碍恢复时间5-l5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由41.25±1.15改善为25.15±0.4。两组比较,意识障碍恢复时间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等量患者意识障碍恢复时间早,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明显,是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值得广泛应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盐酸尼卡地平治疗颅脑肿瘤患者术后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40例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患者,使用盐酸尼卡地平静脉注射治疗,初始剂量均为3.0μg/(kg.min),治疗30min后,改为6.0μg/(kg.min)再治疗30min,观察疗效,记录两次用药后30min的血压和心率。结果 38例患者在使用盐酸尼卡地平两种不同剂量治疗后血压均有下降,盐酸尼卡地平在6.0μg/(kg.min)的用药剂量时,治疗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高于3.0μg/(kg.min),但在用药剂量达6.0μg/(kg.min)时出现面色潮红3例,心率增快3例(>100次/分),心悸2例,而在3.0μg/(kg.min)时,仅出现面色潮红2例。结论颅脑肿瘤术后高血压患者静脉滴注盐酸尼卡地平可以快速、有效的降低血压,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的形成因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36例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出现急性脑膨出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患者出现急性脑膨出的因素有:弥散性脑肿胀、迟发性颅内血肿形成、3h以上的脑疝、长时间脑组织缺血缺氧、广泛性严重脑挫裂伤等。根据格拉斯哥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死亡16例(44.4%),恢复良好6例(16.7%),轻度残疾4例(11.1%),重度残疾7例(19.4%),植物生存3例(8.4%)。结论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措施可有效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开颅术中急性脑膨出,迅速清除颅内血块以及控制颅内压,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开颅手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4月~2012年10月来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实施大骨瓣开颅手术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同时对手术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患者GCS为(5.42±1.44)分,治疗后为(12.57±3.75)分,治疗前后GC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存活率达90.0%(54/60);手术后患者发生脑积水7例,脑脊液外漏4例,脑膨出3例,其他并发症1例。结论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重症颅脑外伤,临床疗效显著,可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临床治疗重症颅脑外伤较理想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硬脑膜补片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78例额颞叶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40例行去骨瓣减压术同步行硬脑膜补片修补硬膜和B组38例行去骨瓣减压硬膜敞开。比较术后并发症的情况、术后半年随访患者GOS情况。结果A组并发脑膨出(0)、脑室穿通畸形(2.5%)、硬膜下或皮下积液(17.5%)、脑脊液漏(5%)、颅内感染(7.5%)明显低于B组;半年后评价A组GOS评分明显高于B组。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中应用硬脑膜补片修补硬膜,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改善患者愈后,该方法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对开颅手术患者苏醒期的影响,探讨舒芬太尼用于脑科术后镇痛镇静的适宜剂量。方法选择择期行开颅手术患者80例,ASA分级Ⅰ级,随机分为4组,S0、S1、S2和S3组,每组20例。在硬脑膜缝合结束时,S0组静脉输注生理盐水2 mL,而S1、S2和S3组分别静脉输注舒芬太尼2 mL(0.1μg/kg,0.15μg/kg,0.2μg/kg),四组患者同时均给与帕瑞昔布钠40 mg。记录各组患者麻醉前T0、拔管前2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后1 min(T3)、拔管后5 min(T4)及拔管后10 min(T5)各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和脉搏血氧饱和度;记录拔管后5、10、30 min及拔管后1 h的VAS疼痛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记录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及围术期发生不良反应例数。结果对照组S0组在拔管时、拔管后1 min心率和平均运脉压比拔管前明显加快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1组、S2组和S3组在拔管时、拔管后1 min、5 min比S0组增高幅度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3组比S1组和S2组增幅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3组拔管后10 min时基本稳定同术前和拔管前;只有S3组拔管后10 min SpO2明显降低,与拔管前及拔管后的其他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用药组S1组、S2组和S3组与S0组比较各时间点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S3组的VAS评分比S1和S2组各时间点也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S3组镇静评分在拔管后比S0组、S1组和S2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抑制的发生率S3组比S0、S1和S2组明显增加,躁动发生率S1、S2和S3组比,S0组明显降低,术后寒颤S3组比S0组明显减少,恶心、呕吐方面各组无明显差异,术后躁动和寒颤的发生S1组、S2组和S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三组舒芬太尼复合帕瑞昔布钠用于开颅手术苏醒期安全有效;舒芬太尼采用0.15μg/kg的剂量能维持较好的循环稳定,有效控制术后躁动的发生,且无明显的呼吸抑制、苏醒时间延长等不良反应,是较为安全有效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立体定向穿刺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7月~2014年8月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7例)。对照组行开颅手术,观察组行立体定向穿刺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1周GCS评分、恢复良好率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周的GC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恢复良好率为34.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体定向穿刺术治疗老年高血压脑出血效果显著,能够更快地解除脑组织受压及血流灌注不足,彻底清除血肿,同时创伤性低,利于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脑出血45例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6年5月至2007年6月收治的4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析。结果开颅手术17例,存活11例(64.70%),恢复良好6例(35.29%),中、重残7例(41.17%),死亡6例(35.29%);小骨窗开颅术28例,存活25例(89.28%),恢复良好20例(71.42%),中、重残7例(25%),死亡3例(10.71%)。小骨窗开颅术后,患者的存活率和恢复情况均高于开颅手术组,病死率明显低于开颅手术组。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能及时针对病因清除血肿,消除占位,制止出血,降低颅内高压,稳定颅内环境,阻断脑继发性损害,使脑组织得以修复,达到康复。手术治疗能明显地提高存活率,小骨窗开颅术优于开颅手术,既能提高存活率,又能较好地改善患者存活质量,是一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及时、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脑手术后继发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63例开颅手术中发生颅内感染的25例病例,总结分析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抗生素治疗方案。结果 25例颅内感染患者中,应用万古霉素+头孢他啶治疗9例,应用比例最高,是较好的治疗方案。幕下开颅手术后颅内感染率为8.7%,幕上开颅手术后的颅内感染率2.5%(P〈0.05);显微手术的颅内感染率为6.2%,非显微手术的颅内感染率为2.2%(P〈0.05);手术持续时间比较,将手术时间分为〈3h、3~6h和〉6h3个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颅内引流管留置时间比较,将其分为〈3d、3~7d、〉7d3个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显微手术、幕下开颅手术、手术持续时间长、停留颅内引流管时间长是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颅内感染的经验性治疗仍然是重要的治疗手段,要结合抗生素的耐药状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介绍同期联合应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组织瓣和封闭负压引流(USD)治疗四肢骨外露并感染病例的临床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5月~2012年1月,应用游离股前外侧肌皮瓣联合VSD治疗并发感染的骨外露27例,其中胫骨上段5例,胫骨中下段20例,前臂尺桡骨骨外露2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23~67岁,平均40.5岁.方法 首先进行创面清创,按创面需求切取肌皮瓣并进行吻合血管游离移植,组织瓣不需完全覆盖创面,需遗留1~2处通道与深部创腔相通,放置VSD进行封闭引流,可以同时进行冲洗.结果 组织瓣移植全部成活,成活率达100%,皮缘部分坏死1例.肢体创面修复时间提前2周,术后3周闭合创面16例,5周闭合创面8例,经长期换药治疗,内固定取出术后愈合3例.术后随访6~15月,1例改内固定患者于术后2个月发生感染,经切开引流后完全愈合,随访8个月未再发感染.结论 游离组织移植结合VSD技术一期修复创面是安全可行的,可以缩短治疗周期,避免围手术期创面感染,但对广泛组织坏死的创面不能达到一期闭合的目的,仍需反复彻底的创腔清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