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皮文  于长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0):2820-2822
目的 观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急性反应.方法 将124例初发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放疗组和IMRT组.IMRT组在CT融合图像上逐层勾划靶区,将靶区分成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1V),分7个等角度共面野静态IMRT照射,1次/d,5次/周,共28次,其中GTV每次2.5Gy;CTV1每次2.2Gy,CTV2每次2.0Gy.放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其疗效.结果 IMRT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放疗组的急性放射反应明显高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的IMRT近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放疗方法,急性反应低.  相似文献   

2.
皮文  于长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3):2820-2822
目的 观察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近期临床疗效及急性反应.方法 将124例初发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放疗组和IMRT组.IMRT组在CT融合图像上逐层勾划靶区,将靶区分成肿瘤靶区(GTV)、临床靶区(CTV)和计划靶区(P1V),分7个等角度共面野静态IMRT照射,1次/d,5次/周,共28次,其中GTV每次2.5Gy;CTV1每次2.2Gy,CTV2每次2.0Gy.放疗结束3个月后评价其疗效.结果 IMRT组总体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放疗组,而无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放疗组的急性放射反应明显高IMR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咽癌的IMRT近期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放疗方法,急性反应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的疗效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治的288例初治鼻咽癌患者做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145例与对照组143例,治疗组患者应用调强适形技术放疗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对照组患者应用3DCRT放疗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放疗效果及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的放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急性放射性损伤(放射性口干、黏膜炎、骨髓抑制、皮肤反应)Ⅲ级~Ⅳ级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初治鼻咽癌患者调强适形放疗方法放疗,临床效果显著,正常重要器官与组织损伤小,无重度不良反应,临床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顺铂同步调强放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客观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30例,按92福州分期Ⅲ期21例,ⅣA期9例,雷替曲塞2mg/m2,第1天,顺铂30mg/m2,第1~4天,每4周重复。放疗采用IMRT照射技术。鼻咽肿瘤(GTV)和颈部转移淋巴结(GTVnd)处方剂量为69.96Gy,鼻咽区域及上颈部临床靶区(PTV1)处方剂量为60.06Gy,下颈部锁骨上区域(PTV2)处方剂量为50.96Gy。按EORTC或RTOG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全组患者均给同步放化疗2周期,放疗结束予2周期辅助化疗。结果:放化疗结束后1个月,鼻咽病灶有效率为90%,颈部淋巴结有效率为86.6%。,1年无病生存率为100%,2年无病生存率93.3%。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急性粘膜反应、恶心、呕吐,大部分患者为I~II度反应,患者耐受良好。结论:雷替曲塞、顺铂同步调强放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有较高的临床疗效,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晚期鼻咽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奈达铂同步放化疗与顺铂同步放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急性不良反应。方法64例晚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顺铂同步放化疗组和奈达铂同步放化疗组,每组32例。观察2组的近期疗效以及急性不良反应。结果2组患者的白细胞、血小板、转氨酶水平检测无明显差异(P〉O.05),Ⅲ度急性口腔黏膜炎Ⅲ度颈部皮肤反应、体重下降的发生率比较,亦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奈达铂联合调强放疗治疗鼻咽癌恶心呕吐反应、肌酐升高程度小于顺铂,Ⅲ度血小板减少、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不高于顺铂,患者容易耐受,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治疗效果与反应。方法45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组加例、常规放疗组25例,调强放疗组靶区为鼻咽肿瘤、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分次剂量为2.0Gy/次,30—35次;常规放疗组用面颈联合野照射DT70Gy/35次;颈部预防总量为DT50—55Gy。结果调强组和常规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0%(18/20)和76%(19/25),口干4级分别为0例和8例,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1例和2例,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的局部控制率提高,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7.
廖奎 《现代医药卫生》2009,(14):2085-2086
目的:比较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不良反应。方法:118例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组61例、常规放疗组57例,调强放疗组靶区为鼻咽肿瘤、咽旁间隙和颈部淋巴区,分次剂量为2.0-2.5Gy/次,33次;常规组用面颈联合野照射DT40-60Gy/(20-30次·4-6周),耳前野补量至鼻咽区DT70Gy;颈部预防总量为DT50-55Gy。结果:调强组和常规组1年口干发生率分别为8.20%(5/61)和94.73%(54/57),张口困难发生率分别为4.92%(3/61)和71.93%(41/57),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鼻咽癌调强放疗比常规放疗的不良反应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鼻咽癌调强放疗相关不良反应的预防及处理措施进行探讨,提高放疗期间的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2013年5月收治的80例接受调强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按照人院顺序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40例,干预组给予不良反应预防措施,对照组不给予相关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放疗中及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干预组40例患者出现急性皮肤反应(0~2级)38例,消化道反应5例,骨髓抑制(3级)4例,口腔黏膜急性反应2例;对照组40例患者出现急性皮肤反应(0~3级)40例,消化道反应11例,骨髓抑制(3级)8例,口腔黏膜急性反应6例。干预组放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程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鼻咽癌调强放疗患者实施相关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放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同期放化疗及常规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组(A组):31例,均采用6MV-X线,总剂量70Gy,放疗第1天开始口服替吉奥60mg,口服2次/d(早晚饭后口服),连续口服28d;常规放疗组(B组):32例均采用常规照射方法,6MV-X线,总剂量DT74-76Gy。结果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组及常规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6%和75%(P〈0.05),毒副反应(皮肤反应、粘膜反应、骨髓抑制及口干),常规组明显高于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组,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调强放疗联合替吉奥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较常规放疗有很好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轻,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复发鼻咽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的疗效.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32例复发鼻咽癌患者,中位复发时间27个月(6~264个月).其中合并化疗8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局部三维适形调强放疗,观察放疗疗效.结果:急性反应轻,罕见Ⅲ度以上皮肤黏膜反应.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1年总生存率73%.1年局部无进展生存率94%.3例死于鼻咽大出血.结论:IMRT是复发鼻咽癌有效的治疗手段,近期疗效可靠,耐受性好;死亡原因主要是鼻咽大出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不同化疗方案诱导联合同步调强放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将不同化疗方案按与调强放疗联合的不同方式分组。其中,PF组70例,采用奈达铂+5-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TPF组54例,采用紫杉醇+奈达铂+5-氟尿嘧啶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GP组36例,采用吉西他滨+奈达铂方案诱导化疗联合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奈达铂单药组66例,采用奈达铂同步调强放疗。调强放疗,均为ELEKTA直线加速器(能量为8MV X线)9野调强技术,GTVnx(鼻咽部)总放疗剂量(70.474.8)GY/(3274.8)GY/(3234)次,2.2GY/次,GTVnd(颈部淋巴结)总放疗剂量(6434)次,2.2GY/次,GTVnd(颈部淋巴结)总放疗剂量(6468)GY/(3268)GY/(3234)次,2GY/次。分析4种方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同时比较其毒副作用。结果:PF组、TPF组、GP组、奈达铂单药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86%、85.19%、83.33%、81.82%,前3组与奈达铂单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相关毒副反应骨髓抑制发生率TPF组较其他3组明显(P<0.05),但均可耐受。结论:诱导化疗可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近期局控率;选择不同的化疗方案其毒副反应也不相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鼻咽癌放疗后迟发性放射性脑病的发生、临床特点。方法收集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接受鼻咽癌根治放疗后出现迟发性放射性脑病10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放射性脑病发生在鼻咽癌放疗后7~74个月,中位40个月,放射性脑病病灶主要分布在颞叶、脑干、额叶,以双侧颞叶多见。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中多见。结论放射性脑病多数发生在放疗结束后2-4年内,2D—RT技术具有明显经济优势,调强放疗技术仍存在部分远期并发症,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余文亮 《中国基层医药》2014,(23):3553-3554
目的:分析调强放射治疗(IMRT)技术在复发鼻咽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复发鼻咽癌同步推量IMRT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治疗疗效及急性毒副作用。结果全部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平均50 d,中位随访时间12个月。22例患者治疗结束时无死亡病例,随访期间死亡3例(均为转移患者),总生存率86.3%(19/22),局部再复发2例,2例骨转移,1例喉及颈部淋巴结转移。局部控制率63.6%(14/22)。急性毒副反应主要有急性皮肤、口咽黏膜损伤(12例)及骨髓抑制(4例)。1例出现听力下降听神经受损症状,1例出现下颌骨坏死,所有患者口干症状较首程放疗均有加重。结论 IMRT技术治疗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有明显提高,但复发肿瘤的远处转移、再次放疗导致的不良反应仍需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完善,IMRT治疗复发鼻咽癌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紫杉醇脂质体联合三维适形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复发性鼻咽癌的疗效。方法 67例病理确诊的鼻咽癌复发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单纯放疗。试验组34例,放疗开始给予紫杉醇脂质体同期化疗,1次/周,40 mg/(m^2·次),静脉输入,共5~6次,当天放疗前3 h注射结束。两组均采用三维适形技术,放疗剂量:60~64 GY/6.0~6.4周,两组分别观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61例均可评价。鼻咽癌复发病灶完全缓解(CR)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3%(28/34)、54.5%(1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生存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82.3%(28/34)、51.5%(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无瘤生存率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79.4%(27/34)、51.5%(1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皮肤黏膜反应,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脂质体同期放化疗近期疗效理想,无严重不良反应,能否提高长期生存率仍需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奥克喷预防鼻咽癌急性放射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2例接受放射治疗的鼻咽癌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应用奥克喷外喷放疗野皮肤,观察两组放射性皮炎发生率及程度。结果观察组放射性皮炎的发生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发生放射性皮炎的情况有统计学意义(x2=48.652,P〈0.001)。结论奥克喷对预防鼻咽癌放射性皮炎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与适形放疗的疗效和副反应,以及对预后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2005年1月至2007年10月,我院共186例初诊且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接受全程放射治疗,调强放疗组89例,适形放疗组97例,两组病例均采用Phicips高能直线加速器治疗,选择能量为6MV-X射线。适形放疗组分4段设野,DT2Gy/次,1次/d ,5次/周,根治剂量DT70~72Gy/35~36次/7~8周,预防剂量DT50Gy/25次/5周。调强放疗采用7野共面照射,靶区处方剂量GTVnx :69.96Gy~73.92Gy ,GTVnd:69.96Gy ,PTV1:60.06Gy ,PTV2:50.96Gy。全疗程33次,1次/d ,5次/周。放疗过程中每两周执行1次实时验证。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全程放疗,适形放疗组5年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0.7%、85.5%;调强放疗组5年局部控制率、总生存率分别为91%、86.5%。调强放疗组口干和张口困难发生率和损伤程度明显低于适形放疗组。结论调强放疗组的副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程度较适形放疗组明显降低,能提高鼻咽癌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调强放疗(IMRT)治疗晚期鼻咽癌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清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入组45例晚期鼻咽癌患者均接受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IMRT,治疗结束后评价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L-10水平的变化,并分析治疗对血清IL-10水平的影响,并以同期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45例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均顺利完成治疗,均可评价疗效,有效率为86.67%,疾病控制率95.56%。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胃肠道反应、放射性食管炎,大多为轻度。晚期鼻咽癌患者血清IL-10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志愿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IL-10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周剂量奈达铂化疗联合IMRT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安全、有效;放化疗可降低患者血清IL-10水平, IL-10水平可用于疗效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放疗与化疗综合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80例鼻咽癌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方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放疗方案治疗。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3年的局部区域无复发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分别为88.89%、95.56%、100.0%和71.11%、83.33%、67.78%,两组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观察组恶心呕吐及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年,两组主要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同期放化疗辅助化疗可显著提高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远期生存率,虽然其急性毒性发生率较单纯放疗高,但其远期毒性与单纯放疗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