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年龄、CK峰值时间、QTd时间及并发症、合并症、既往史等。方法:收休1992年1月至2001年1月我院急性心肌梗死(AMI)病历共166例,根据梗死前48h内有无心绞痛无梗死前心绞痛组(A组)及有梗死前心绞痛组(B组),比较分析。结果:A组发病年龄明显低于B组,且A组合并糖尿病便数、CK峰值时间、心电图、QTd时间、室速、室颤及泵衰竭、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经均高于B组,且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发病前心绞痛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3.
张建辉  李英杰 《中外医疗》2008,27(25):71-72
目的 探索急性心肌梗死(AMI)前有或无心绞痛对发病情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128例初发AMI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根据AMI前72h那是否发生心绞痛将研究对象分为心镀痛及无心绞痛两组.两组患者均进行6h内溶栓或直接PCI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左室功能及近期预后.结果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但发病前有心绞痛患者的心功能明显优于无心绞痛组,在预后方面也较无心绞痛组更好.结论 由于缺血预适应机制的存在,急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患者的左室功能及预后较无发病前心绞痛患者更好.  相似文献   

4.
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有益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钧乐  岳瑞华  张红  史若飞  徐幸 《重庆医学》2004,33(9):1358-1359
目的探讨梗死前有无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23例首次穿壁性AMI住院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阐明梗死之前心绞痛引起的缺血预适应效应对AMI的面积、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和心肌保护等方面所起的作用.结果梗死前48h有心绞痛的94例AMI患者(A组)、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峰值、心肌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心脏事件(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梗死前无心绞痛的39例患者(B组)相比较均明显降低(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室射学分数(LVEF),梗死后4周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24周后LVEF,A组有提高,B组则降低(P<0.05);住院病死率A组显著低于B组(P<0.05).结论 AMI前有心绞痛的患者,心梗后梗死面积缩小,左室功能和临床预后的改善,与心肌缺血预适应(IP)对心脏的保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前48h内的心绞痛发作对初次AMI临床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138例均为初次AMI患者,按发病前48h内有无心绞痛发作,分为缺血预适应(IP)组(n=54)和非缺血预适应(NIP)组(n=84),对比两组心肌酶峰值、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院内死亡率。结果IP组临床及近期预后较好,表现为心肌梗死范围较小(P<0.05),心肌酶峰值较低(P<0.05),近期住院期间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明显心力衰竭、心源性病死率均低于NIP组(P<0.05)。结论初次AMI前48h内心绞痛的发作对心肌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理可能与心肌缺血预适应有关。  相似文献   

6.
许洁 《医学综述》2015,(2):327-328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发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东营市胜利油田胜南社区现河卫生院收治的诊断为心肌梗死的患者220例,根据患者在心肌梗死前72 h内是否出现心绞痛分为梗死前心绞痛组(126例)和梗死前非心绞痛组(94例),比较两组患者心肌酶谱、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率。结果治疗前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肌磷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但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VEF显著升高(P<0.05),且梗死前心绞痛组患者的CK、CK-MB的峰值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LVEF显著高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P<0.05)。梗死前心绞痛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70.6%比94.7%)(χ2=6.998,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梗死前非心绞痛组(χ2=2.918,P<0.05)。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的患者可能因为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对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 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临床分析既往有无心绞痛史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既往有心绞痛史患者 33例 ,无心绞痛史患者 17例。前者胸痛缓解率 ,心电图ST段恢复率都明显高于后者 ;肌酸激酶 (CK ,CK -MB)峰值浓度 ,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都明显低于无心绞痛史患者 (P <0 .0 5)。结论 既往有心绞痛史可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建立 ,可能导致缺血预适应的产生 ,对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心脏功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对不同年龄AMI患者保护作用的异同及内在机制.方法 按年龄将66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分为成年组(<65岁,n=30)和老年组(≥65岁,n=36),再依据是否有梗死前心绞痛或既往心绞痛,每组各为两个亚组:缺血预适应组,无缺血预适应组.分别对各组及各亚组的基线指标、临床指标、短期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成年组内,缺血预适应组的LVEF明显高于无缺血预适应组(P=0.041),CK-MB、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无缺血预适应组(P<0.049),而老年组内,缺血预适应组的LVEF、CK-MB、心脏事件发生率,与无缺血预适应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在老年人减弱.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现象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指标和短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依据急性心肌梗死前是否有缺血预适应现象,将6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两组:缺血预适应组,非缺血预适应组.分别对两组的基线指标、临床指标、短期预后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缺血预适应组的LVEF值明显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CK-MB、MYO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及心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既往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院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193例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既往有无心绞痛病史分为A(52例),B(141例)二组,比较二组间院内死亡率、死亡原因的差异。结果(1)B组院内死亡率显著低于A组(16.31%vs28.85%);(2)B组因充血性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而死亡的比例显著低于A组(10.64%VS23.08%)。结论既往有心绞痛史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率相对较低,其原因可能与既往心绞痛促进冠脉侧枝循环形成及缺血预适应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肌钙蛋白I(TnI)、肌红蛋白(Myo)、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HBDH),用于急性心肌梗死(AMI)和心绞痛的鉴别诊断效率。方法AMI组92例,心绞痛组96例。TnI和Myo测定用化学发光法,CK、CKMB、AST、LDH、HBDH用酶动力连续监测法,hs-CRP用增强胶乳免疫浊度法。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分析曲线下面积和敏感度、特异性等评价指标。结果AMI发生<6 h的ROC曲线下面积依次为Myo 0.92、TnI 0.92、CK 0.81、CKMB 0.81、AST0.78h、s-CRP 0.73、LDH 0.70、HBDH 0.65;AMI发生>6 h依次为TnI 0.93、AST 0.86、CKMB0.84、CK 0.80、Myo 0.76、HBDH 0.72、LDH 0.70h、s-CRP 0.56;AMI发生<6 h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TnI 0.87和0.90、Myo 0.96和0.78、CK 0.83和0.67、CKMB 0.65和0.82、AST 0.69和0.77、LDH 0.64和0.73、HBDH 0.71和0.65、hs-CRP 0.64和0.82。阳性似然比最高为TnI 8.8,阴性似然比最低为Myo 0.05。结论诊断AMI效率较高的项目依次为TnI、Myo、CKMB、CK,Myo在AMI发作6 h以后的诊断效率降低,AST、LDH、HBDH仍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2.
肖日央 《吉林医学》2008,29(11):898-899
目的:探讨溶栓疗法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再发心绞痛的影响。方法:将52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后心绞痛发生情况与52例急性心肌梗死后未溶栓者心绞痛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心绞痛在溶栓组发生率为36.5%,非溶栓组发生率为44.2%。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不能防止急性心肌梗死后再缺血。  相似文献   

13.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7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急症,对血.液动力学影响大,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本文收集我院1984年至1992年12月60岁和60岁以上急性心肌梗塞72例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总结老年人急性心肌梗塞的特点。以提高早期诊断的认识。1·临床资料1.1性别与年龄本组72例中男60例女12例男女之比为5:l,6O岁37例,6O岁以上35例,最大年龄89岁。1.2发病诱因发病诱因中劳累ZO例(28%),精神激动6例(82/),呼吸道感染9例(12.5%).饱餐5例问%)-m力解大便8例(11%),无明显诱因24例(33%),72例中起病时处于休息或安静状态者46…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苦蝶子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方法苦碟子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一次,14d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将有关资料进行分析、判定疗效。结果心绞痛症状缓解总有效率81.4%,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缺血性ST段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苦蝶子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较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5.
碟脉灵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藏秀贤  厉风等 《吉林医学》2001,22(4):209-210
目的 :观察碟脉灵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碟脉灵注射液 30ml加 5 %葡萄糖 5 0 0ml静滴 ,每日 1次 ,疗程为 14d。结果 :心绞痛症状显著缓解 ,总有效率达 95 %。缺血性心电图明显改善 (P <0 0 1) ,心泵功能明显改善 (P <0 0 5 ) ,血流变学改善 (P <0 0 1) ,还有降低血脂作用 (P <0 0 1)。结论 :碟脉灵对冠心病、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6.
麝香心痛宁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0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中药复方麝香心痛宁片对冠心病心绞痛 (气滞血淤证) 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麝香心痛宁片组 20例) 与对照组 (心可舒片组 20例 ), 观察治疗前、后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中医证候改善及心电图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中医症状的疗效(除心悸外) 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 (P<0 .05)。结论 麝香心痛宁片能有效地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适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与西药合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4周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血瘀症状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复发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量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降低。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侯丽娜 《当代医学》2021,27(13):59-61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低于对照组7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的9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心内科治疗:吸氧、强心、利尿、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血酶治疗、钙拮抗剂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两组均以7d为一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心绞痛发作次数、含服硝酸甘油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7%显著高于对照组76.7%(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液黏度、红细胞压积、绞痛发作次数、含服硝酸甘油次数、左心室射血分数以及心电图改变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黏膜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钙联合辛伐他汀治疗心绞痛可显著减少发作次数,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