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癌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 MSCT)血管成像(CTA)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上的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其中中央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10例。采用层厚1 mm、螺距0.9375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用CT自带软件Vitrea 2三维重组软件,重组方法包括CTA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表面显示(SSD)、容积再现(VR)。结果:18例中央型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1 例见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和肿瘤性肋间动脉同时供血。10例周围型肺癌中有5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2例同时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和肿瘤性肋间动脉供血,5例找不到明确的供血血管。28 例肺癌病例中,肺血管有形态改变者23 例,中央型肺癌15例,周围型肺癌8例。其中鼠尾征10例,血管受压及狭窄者12例。上腔静脉狭窄或阻塞3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对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及肿块区肺血管的侵犯情况有极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CTA与DSA对支气管肺癌的血供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支气管肺癌的血供来源 ,为肺癌的营养学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 :对 12例支气管肺癌 (中央型 5例 ,周围型 7例 )先分别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DSA ,再分别行两者的动脉造影CT(CTA)动态薄层扫描。结果 :DSA显示 12例癌肿全部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未见肺动脉供血 ;而CTA示癌肿主要由支气管动脉供血 ,肺动脉亦参与供血 ,供血部位主要位于病灶周边部位 ,分布不均匀 ,周围型多于中央型。结论 :支气管肺癌 ,无论是中央型还是周围型 ,均由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双重供血 ,其中支气管动脉为主要供血动脉 ;CTA较DSA结果更准确、可靠 ;介入治疗应兼顾两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术前胸部CT血管造影对经支气管动脉治疗肺癌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肺癌患者,术前均行胸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轴位图(Ax)基础上行多平面重建(MPR)、容积再现(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重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及其他体循环动脉,并以此为参照,在DSA下对患者行支气管动脉化疗灌注栓塞,术中记录寻找到的支气管动脉及非支气管动脉体循环动脉数目。结果胸部CTA共发现34支动脉参与肺癌供血,包括支气管动脉27支(其中异位于右锁骨下动脉的支气管动脉1支)、肋间动脉3支、内乳动脉和膈下动脉各2支。34支动脉均在介入治疗中顺利插管并证实为肺癌供血动脉,DSA造影还发现在CTA上未发现的患侧3支支气管动脉不参与肿瘤供血。结论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可显示肺癌的供养血管(包括支气管动脉和非支气管体循环供血动脉)及其走行情况,有助于经支气管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MSCT支气管动脉三维成像对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在中心型肺癌中的影像学表现.为显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来源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8例中心型肺癌的患者行MSCT造影增强检查,采用实时螺旋薄层CT扫描,在独立工作站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其中6例(33.33%)中心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的路径(肺内段和纵隔段)和血管直径等。有肺动脉明显狭窄截断的病例支气管动脉显示率最高,且明显增粗,表明此类肺癌的血供来源主要以支气管动脉为主。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MscT三维支气管动脉成像能够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特点,为中心型肺癌的血供研究及介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肺部慢性炎症与原发性肺癌供血动脉CT血管成像(CTA)表现差异及其鉴别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搜集81例行64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支气管动脉清晰显示的病例,包括原发性支气管肺癌38例,慢性炎症(含支气管扩张)21例,肺癌合并支气管扩张2例及正常对照20例,全部病例均采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组(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对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三维重组,测量支气管动脉内径并计算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比较3组支气管动脉内径及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有无差异(2例肺癌合并支气管扩张者不纳入统计).结果 肺癌组38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1.87 mm,18.42%(7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慢性炎症组21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2.54 mm,47.62%(10例)伴有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正常对照组20例中,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1.49 mm,3组支气管动脉内径、肺癌组与慢性炎症组肺外体循环动脉供血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癌与慢性炎症时支气管动脉均有扩张,慢性炎症时支气管动脉扩张较原发性肺癌更为明显,更能刺激肺外体循环动脉参与供血,两者供血动脉的CTA表现在相关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咯血患者的胸部16层CT血管造影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咯血患者相关血管影像学.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因反复或大量咯血行胸部增强的病例,包括支扩或慢性炎症31例,原发性肺癌11例,肺内血管畸形4例,采用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容积显示、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进行CTA重建观察与分析,其中10例有同期DSA对照.结果:肺癌和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均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其中13例表现为支气管动脉主干明显扩张、迂曲,19例支气管动脉主干及分支均扩张增粗,多支支气管动脉供血时远端相互吻合成丰富的血管网,10例支气管动脉与肺外体循环动脉向同一病灶供血.血管畸形表现为瘤样扩张的血管团并见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3例)或丰富的支气管动脉血管网(1例).结论:咯血患者常见支气管动脉异常,并有不少合并肺外体循环动脉异常供血,少数为肺内血管畸形,16层CTA能安全、清晰地评价咯血相关血管特征,指导相关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
16层CT支气管动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16层CT血管成像了解支气管动脉(BA)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以期为经BA开展的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对66例BA显示良好的CTA原始图像进行MPR、MIP及VR三维后处理,观察BA的走行情况、分支数目、开口位置,并测量BA开口处的管径。66例均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分成3组:肺癌组(n=36)、肺转移组(n=15)和非肿瘤组(n=15),并将肺癌组按中央型及周围型分为2组,分别对不同组别的BA管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6例共显示BA 83支,其中右侧74支、左侧9支。BA的类型以右一型为多见(49/66),且常与右侧肋间动脉共干(28/74)。BA开口多位于Th_5~Th_6椎体水平(63/83),以气管隆突区域定位则以0区为多见(66/83);右侧BA或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右侧壁(52/74),左侧BA多开口于胸主动脉前壁(5/9)。肺癌组右侧BA内径与转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肿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肺癌与周围型肺癌比较,BA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层CT血管成像能很好地显示BA的解剖特点,并能立体、直观地发现异位起源的BA,可为经BA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并且进一步证明BA参与肺癌(尤其是中央型肺癌)的供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A检查在咯血介入治疗中的价值、局限及应用策略。方法 53例咯血患者行支气管动脉CTA检查,随后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统计CTA与栓塞术中DSA检查显示支气管动脉、异常支气管动脉、侧支供血动脉的数量。所有病例术后随访1年。结果 CTA检查与术中DSA检查分别显示支气管动脉152支、123支。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CTA检出的支气管动脉、异常支气管动脉、侧支供血动脉符合率分别为100%(123/123),82.3%(79/96),53.8%(21/39)。51例患者成功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术后1年内复发6例。结论 CTA检查发现支气管动脉敏感度高,有助于介入术中快速查找出血动脉和优化介入治疗方案。CTA显示异常支气管动脉及侧支供血动脉效果不够理想,介入术中应充分利用CTA提供的信息,但确认出血血管仍需要DSA检查。  相似文献   

9.
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与病理分型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与病理的分型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组63例患者均经术前活检或术后病理证实,其中鳞癌32例,腺癌15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2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全部病例均成功地进行了规范化的支气管动脉造影,同时采用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标准分期;其中Ⅱ期6例、Ⅲa期12例、Ⅲb期17例、Ⅳ期28例。结果(1)瘤体多血供型43例,包括全部15例腺癌、4例小细胞未分化癌以及11例大细胞未分化癌,13例低分化鳞癌。(2)瘤体少血供型20例,包括19例鳞癌及1例大细胞未分化癌。结论(1)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表现的血供特征,在鉴别病理类型方面有重要价值。(2)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的TNM分期亦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8例患者(CTA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均进行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分别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重建处理,观察分析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以指导手术操作,33例患者(无CTA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未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比较2组患者术中对比剂用量、术中所用透视时间、手术所用时间的差异.结果 CTA组28例患者中24例术前明确肺癌供血动脉的起源、开口、走行及分布,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基本一致,符合率100%; CTA组平均对比剂用量(44±7) mL,平均透视时间(12.3±2.2)min、平均手术时间为(42±11)min;而无CTA组3项数值分别为(74±21)mL、(26.6±5.3)min、(56±10)min.2组患者术中对比剂用量、术中所用透视时间、手术所用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TA组明显小于无CTA组.结论 CTA术前能明确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解剖,术中明显缩短供血动脉的查找时间,从而减少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减少术中对比剂用量和医患的辐射.CTA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CTA探讨中心型肺癌与正常对照者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显示率、直径大小的差异及BA直径与原发肿块的关系。方法:对42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和51例正常人的BA行CTA检查,采用MPR、MIP、VR等技术对BA进行观察和重建,比较2组之间BA的显示率和直径,对中心型肺癌组BA直径与原发肿块平均直径进行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中心型肺癌组与正常组BA显示率与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型肺癌组BA直径与原发肿块平均直径相关系数为0.327,P值为0.034。结论:中心型肺癌BA直径大小与原发肿块大小呈正相关,即BA直径随原发病灶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2.
原发性肺癌的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利用CT血管造影研究原发性肺癌患者的支气管动脉(BA)影像特征. 资料与方法搜集原发性肺癌164例,其中有明确病理学证实123例,临床综合诊断41例.CT检查未发现任何胸部疾病的正常对照者46例.采用Aquilion 16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获得原始图像,用容积显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强度投影(MIP)进行CTA重建观察和分析. 结果肺癌组至少1支BA在VR中能清晰显示的有152例,显示率92.7%,平均2.3支/例;对照组BA清晰显示32例,显示率69.6%,平均2.03支/例.肺癌组25.8%的支气管动脉走行至段以下或病灶内,明显多于对照组(1.7%),且肺癌同侧走行至段以下的BA(40%)明显多于对侧(8.8%).所有研究对象BA走行至叶支气管最多,占31%.肺癌组同侧BA管径较正常对照组BA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BA管径较肺癌对侧亦明显增粗(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显著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肺癌同侧总截面积较肺癌对侧明显增加(P〈0.05). 结论 CTA并三维重建技术活体无创性、立体化清晰显示原发性肺癌患者支气管动脉特征,能定量分析原发性肺癌支气管动脉扩张和支气管动脉总供血量增加等病理和病理生理学特征.  相似文献   

13.
肺癌血管造影表现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肺癌的肿瘤血管形态,指导肺癌的诊断和介入治疗。材料和方法:对100例肺癌病人在治疗前行支气管动脉DSA,其中20例同时作了肺动脉DSA。结果:①肺癌的血供来自支气管动脉;②供血的支气管动脉增粗;③出现肿瘤血管和肿瘤染色;④少数病例可见支气管动脉与肺动脉或肺静脉直接交通;⑤纵膈或肺门淋巴结显影。表现与原发癌相似。结论:肺癌的介入治疗应选择支气管动脉为靶血管,不但要进行灌注化疗,而且要栓塞支气管动脉以阻断肿瘤的血供和异常交通,不但要栓塞原发瘤的供血动脉也要栓塞转移淋巴结的供血动脉。  相似文献   

14.
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廓内动脉的血管解剖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在22例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运用了经胸廓内动脉插管DSA造影,对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的病例进行了介入治疗,并进行了经验总结。结果:胸廓内动脉参与病变供血12例,胸廓内动脉行程长、分支及供血器官较多,对胸廓内动脉参与供血的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有重要价值。结论:胸廓内动脉在肝癌及胸部疾患的介入治疗中不应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