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支气管动脉MSCT三维成像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国栋  王岩  王志铭  雷振 《放射学实践》2006,21(10):1021-1023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多层螺旋CT(MSCT)三维成像在肺癌中的表现,评价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显示对肺癌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26例行肺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均行MSCT检查,其中9例行增强检查,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使用不同的旋转轴观察支气管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结果:9例肺癌支气管动脉三维重建的病例中,8例肺癌的支气管动脉三维图像能够清晰显示出支气管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和血管直径等。三维成像中以容积再现(VR)技术显示最佳。结论:肺癌介入治疗术前行支气管动脉MSCT三维成像能准确、直观地显示支气管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的时间。  相似文献   

2.
肺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并发症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肺癌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对其出现的原因,处理措施及如何预防做进一步探讨。方法:377例肺癌行支气管动脉灌注870次,均采用Sdldinger法穿刺,行支气管动脉内灌注化疗,结果:17例出现较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5%(17/377)。其中背部皮肤软组织损伤6例,术后大咯血5例,咽下疼痛及吞咽困难4 ,脊髓损伤2例,结论:并发症的发生与血管解剖,对比剂及化疗药物的毒性,介入器材的选择和操作有关,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可更好地预防和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选择性支气管动脉造影及动脉内灌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32 cases (94 times) of selective bronchial arteriography (BAG) and 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 (BAI) were reported. The arteriographic manifestations in several disease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rteriographic features and histological types of bronchial carcinoma were described.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s of BAG and BAI were briefly discussed.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治疗67例肺癌患者,此探讨其临床价值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材料和方法:术前确定组织学类型,应用seldinger法经股动脉进路送入导管至病侧支气管动脉,根据造影征象把本组病例分为多血管型和少血管型两组。每例病人治疗1-5次,平均3次。术后胸片和CY复查评价有效。结果:67例患者多血管型47例,少血管型20例,共进行BAI治疗197次,总有效率92.54%。显效率68.65%,中位生存期10.5个月,一年生存率76。1%。结论:BAI对不能手术的中晚期肺癌不适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多血管型肺癌,首选BAI治疗。  相似文献   

5.
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外科手术治疗、内科静脉化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等,非小细胞癌仍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然而较多患者发现较晚、肿瘤较大,与肺门大血管界面不清,区域淋巴结转移而无法手术或患者有手术禁忌症或患者拒绝手术治疗,如果没有远处转移的情况下,可以首选介入治疗,笔者搜集了近10年300例的肺癌介入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评价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支气管动脉内大剂量抗癌药灌注治疗肺癌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经支气管动脉内大剂量抗癌药灌注治疗肺癌的探讨。方法 :74例中晚期肺癌进行了支气管动脉灌注 ,分常规组和大剂量组对照分析。结果 :大剂量组的 CR PR比率明显高于常规组 ,经四格表确切概率法检验 P>0 .0 5。结论 :该方法治疗肺癌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7.
8.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目的 探讨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治疗肺癌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32 9例经病理学诊断的肺癌作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的资料。(1)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 (2 2 1例 ) :普通导管插至支气管动脉主干或肋间 支气管动脉干造影后 ,经导管注入顺铂 4 0~ 6 0mg或卡铂 2 0 0~ 30 0mg ,联合用丝裂霉素 10~ 2 0mg或鬼臼乙叉甙 10 0~ 2 0 0mg。间隔 2~ 4周再次灌注化疗 ,2 2 1例共行 5 4 9次。 (2 )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组(10 8例 ) :普通导管插管造影后 ,在路图成像指引下 ,将微导管超选择性插至供瘤动脉近瘤处 ,经微导管注入抗癌药 (同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 )和栓塞剂。栓塞剂选用 0 5~ 1 5mm3 明胶海绵颗粒30~ 5 0颗和 (或 )超液态碘油 3~ 8ml。间隔 6~ 9周再次作栓塞化疗 ,10 8例共行 2 6 6次。结果  2组均未出现脊髓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2 2 1例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中 ,完全缓解 (CR) 2 8例 ,部分缓解 (PR) 79例 ,稳定 (S) 88例 ,进展 (P) 2 6例 ,有效率 (CR +PR)为 4 8 4 % ,1年生存率为 5 3 8% ,2年生存率为 4 4 8% ;10 8例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化疗中 ,CR 16例 ,PR 5 3例 ,S 32例 ,P 7例 ,有效率为 6 3 9% ,1年生存率为 77 8% ,2年  相似文献   

9.
10.
孙建军  陈少华 《人民军医》2000,43(5):276-277
1989年以来,我院对不能手术的晚期肺癌 32例,进行了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大剂量化疗药物联合灌注治疗(BAI),收到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本组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9~68岁,平均52岁。均经病理或细胞学检查证实诊断,其中鳞癌19例,腺癌7例,小细胞未分化癌4例,不明组织类型2例。根据支气管动脉造影,依癌体内血管多少,分为多血管型和少血管型。本组多血管型23例,少血管型 9例。按 TNM分期,Ⅲ期 18例,Ⅳ期14例,均无手术指证。肿瘤为3 cm×5cm~10cm ×12cm。合…  相似文献   

11.
犬肺癌模型制作与支气管动脉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犬肺癌模型的制作与支气管动脉造影。为肺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创造条件。方法 22只犬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精确定位,向右肺膈叶灌注甲基胆蒽(MCA)、二乙基亚硝胺(DEN)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3ml。随机分为5组,A(4只)、B(4只)、C(4只)、D(5只)、E组(5只);分别观察至1、3、6、12、18个月时处死,观察不同时期病理和影像学变化。对观察18个月的5只犬行支气管动脉造影。结果 1个月时可见细支气管周围炎,肺不张;3个月后逐渐形成慢性肉芽肿性炎症,肺组织纤维化;6—12个月时出现细支气管内干细胞增生,肺组织不典型增生;18个月时分化为鳞癌和细支气管肺泡癌。18个月诱导5只犬的肺癌及癌前相关损害,成功4只。5只犬支气管动脉造影检查,3只支气管动脉向肿瘤供血。结论 经气管插管由同轴微导管精确定位灌注MCA、DEN和超液化碘油混悬液诱导犬肺癌模型,定位准确,诱导成功率高;证实犬肺癌模型由支气管动脉供血;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早期诊断具有一定意义。犬肺癌模型对肺癌诊断与治疗,尤其是血管介入治疗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1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28例患者(CTA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均进行多层螺旋CT胸部增强扫描,分别采用容积显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方法进行后重建处理,观察分析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以指导手术操作,33例患者(无CTA组)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前未行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比较2组患者术中对比剂用量、术中所用透视时间、手术所用时间的差异.结果 CTA组28例患者中24例术前明确肺癌供血动脉的起源、开口、走行及分布,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造影显示的肿瘤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基本一致,符合率100%; CTA组平均对比剂用量(44±7) mL,平均透视时间(12.3±2.2)min、平均手术时间为(42±11)min;而无CTA组3项数值分别为(74±21)mL、(26.6±5.3)min、(56±10)min.2组患者术中对比剂用量、术中所用透视时间、手术所用时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TA组明显小于无CTA组.结论 CTA术前能明确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解剖,术中明显缩短供血动脉的查找时间,从而减少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减少术中对比剂用量和医患的辐射.CTA对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坚守肺癌介入治疗的阵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我国的介入治疗是从支气管动脉灌注(BAI)治疗肺癌开始的,肺癌的BAI曾经占介入科临床工作相当比重,但近年来逐渐减少,本文分析了原因和对策。  相似文献   

14.
16层螺旋CT支气管动脉成像在肺癌中的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MSCT)探讨病灶最大径〈3和≥3cm肺癌患者及正常人的支气管动脉内径差异。方法对4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男27例,女17例,年龄19~82岁,中位年龄58岁。其中3cm以下的小肺癌15例,≥3cm的肺癌29例,所有患者均进行16层螺旋CT增强扫描,三维重组支气管动脉,测量支气管动脉的内径。正常对照组,男16例,女12例,年龄22~78岁,中位年龄53岁。对3组支气管动脉内径行方差分析。结果15例小肺癌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1.9±0.4)mm,29例大肺癌支气管动脉内径平均值为(2.5±0.5)mm,28例正常组支气管动脉内径的平均值为(1.6±0.4)mm,大、小肺癌及正常组之间支气管动脉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供应肺癌的支气管动脉均增粗,大肺癌较小肺癌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 MSCT探讨病灶内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在肺部疾病中的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3例病灶累及肺段及以上的胸部CT增强扫描病例,其中肺癌组124例,炎性对照组69例。将原始图像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由两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医师共同评价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用χ2检验分析支气管动脉形态特征在肺癌组与对照组中的差异。结果:193例中,109例可见病灶内BA,其中肺癌组80例,对照组29例。肺癌组BA中断19例,迂曲52例,成团22例,血管湖29例;对照组BA 中断3例,迂曲36例,成团2例,血管湖0例。肺癌组成团和血管湖征象高于对照组(P=0.034,0.000)。结论:CTA能清楚显示肺部病灶内BA形态,血管征象对肺癌诊断与鉴别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CTA探讨中心型肺癌与正常对照者支气管动脉(bronchial artery,BA)显示率、直径大小的差异及BA直径与原发肿块的关系。方法:对42例经病理证实的中心型肺癌患者和51例正常人的BA行CTA检查,采用MPR、MIP、VR等技术对BA进行观察和重建,比较2组之间BA的显示率和直径,对中心型肺癌组BA直径与原发肿块平均直径进行Pearson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中心型肺癌组与正常组BA显示率与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中心型肺癌组BA直径与原发肿块平均直径相关系数为0.327,P值为0.034。结论:中心型肺癌BA直径大小与原发肿块大小呈正相关,即BA直径随原发病灶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造影在肺癌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对45例肺癌介入治疗患者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对22例患者的支气管动脉等供血动脉行MSCTA重建,通过VR、MPR、MIP等三维重建技术,从多角度观察肺癌供血动脉的空间解剖细节后,行DSA造影及介入治疗。结果:22例肺癌供血动脉MSCTA重建中,均能清晰显示供血动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及管径等,重建技术以VR显示最佳。DSA造影显示的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供血动脉的来源分布与MSCTA显示的图像基本一致,符合率达100%。结论:肺癌介入治疗前行供血动脉MSCTA能准确、直观地显示其解剖特点,有利于降低操作难度和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对比剂用量和曝光量,缩短选择性插管时间;有助于提高肺癌介入治疗的过程与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回顾分析支气管动脉灌注治疗中晚期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提出合理的应用介入方法治疗中晚期肺癌以获得更好的疗效。方法:收集介入治疗200例肺癌,用Seldineer法插管,找到患侧支气管动脉开口,造影证实后,注抗癌药物,结果:200例病人中,完全缓解42例,部分缓解109例,稳定37例,病变进展12例,总有效率为75.5%。结论:介入治疗中晚期肺癌是一种主要有效方法,它能延长病人的生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癌支气管动脉造影征象与病理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本组40例患者均经手术或术前活检、痰细胞学检查后病理证实,其中鳞癌18例,腺癌12例,未分化癌8例,小细胞癌2例。全部病例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同时采用国际抗癌联盟提出的TNM分期标准分期,其中,Ⅱ期5例,Ⅲa期10例,Ⅲb期11例,Ⅳ期14例结果支气管动脉造影证实,瘤体呈多血供型22例,包括全部腺癌12例,未分化癌8例,小细胞癌2例:瘤体呈少血供型18例、皆为鳞癌。结论 支气管动脉造影所表现的血供特征,在鉴别病理类型方面有重要价值。支气管动脉造影对肺癌的TNM分期亦能提供一定程度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