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妊娠子宫破裂的原因、临床特点及预防方法。方法对2014年1月—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子宫破裂7例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7例子宫破裂的患者中,有剖宫产手术史5例(2次剖宫产史1例),非瘢痕子宫2例。完全性破裂6例,其中4例瘢痕子宫,此次分娩距前次剖宫产时间均≥4年;子宫不完全破裂1例,分娩孕周38周,此次分娩距前次剖宫产时间为5年。7例中5例入院时未足月,3例自发性破裂,4例发生在分娩过程中(2例子宫瘢痕中孕引产)。5例主诉伴有下腹部疼痛,1例产后持续阴道流血,1例产后检查产道时发现。7例均行子宫修补术,痊愈出院。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是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整个孕期都应严密监护,尽早识别子宫破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 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收治的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的10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由于既往剖宫产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者为95例(89.6%);由于非剖宫产术(子宫穿孔术、子宫角楔形切除术、子宫肌瘤剔除术)导致瘢痕子宫患者妊娠后子宫破裂者为11例(10.4%)。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将95例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按照再次妊娠后,孕期发生子宫破裂类型,将其分别纳入完全性子宫破裂(CRU)组(n=17)和不全性子宫破裂(ICRU)组(n=78)。采取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或连续性校正χ2检验,对CRU组与ICRU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孕期瘢痕子宫破裂发生率: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为0.129%(106/82 157);每年瘢痕子宫患者孕期子宫破裂发生率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490,P<0.001)。②临床特点分析:本组106例患者的年龄为32岁(19~40岁);104例(98.1%)瘢痕子宫破裂发生在晚孕期(≥28孕周),2例发生在中孕期(20~27+6孕周);74例(69.8%)破裂者无典型子宫破裂症状,32例(30.2%)有典型子宫破裂症状。在11例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中,发生严重不良妊娠结局为8例,包括死胎、新生儿窒息、失血性休克及子宫切除术各为3、5、3及2例。③CRU组与ICRU组比较:孕次、产次、既往剖宫产术分娩次数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RU组患者年龄、孕龄、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产术分娩间隔时间及临产率,均大于、小于、短于及高于ICRU组,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4.323、P<0.001,Z=-32.578、P<0.001,Z=-7.268、P<0.001,χ2=4.720、P=0.030)。④治疗与随访结果:本组106例患者中,3例接受子宫切除术,18例于剖宫产术中接受双侧输卵管结扎术及子宫修补术,85例接受剖宫产术分娩及子宫修补术。对其中保留生育功能的85例患者随访5~52个月,无一例再次妊娠。 结论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是导致孕期子宫破裂的高危因素,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最为常见。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再次妊娠时,其发生CRU与本次妊娠距离前次剖宫术分娩间隔时间密切相关。对于非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患者妊娠时,若其发生子宫破裂,则后果往往更严重。  相似文献   

3.
宋玉琳 《中国保健》2007,15(14):53-54
目的探讨非瘢痕子宫在阴道分娩中导致子宫下段不完全破裂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997年1月~2006年12月在我院经阴道分娩(非瘢痕子宫)导致子宫下段不完全破裂13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5例因产程延长予缩宫素催产(4例行阴道助产),2例急产,余6例产总产程较短为6~8 h.5例拟诊子宫收缩乏力,3例拟诊羊水栓塞,均行子宫全切术;5例拟诊子宫下段不完全破裂,其中4例行子宫裂伤修补术,1例行子宫全切术.13例中无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结论阴道分娩后子宫下段不完全破裂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易与子宫收缩乏力及羊水栓塞相混淆,故常导致诊断及治疗延迟.严密观察产程,规范使用缩宫素,熟练掌握阴道助产技巧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措施.早期诊断、及时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杨本玲 《现代保健》2010,(21):83-84
目的探讨瘢痕子宫(剖宫产后)妊娠子宫破裂的原因、诊断处理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5年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分娩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剖富产瘢痕子宫破裂8例,子宫不全破裂7例,其中5例(约63%)为隐性破裂,1例为完全破裂。结论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的原因主要与前次相隔的时间、术式和有无感染等相关,对剖宫产瘢痕子宫破裂应早诊断、早处理并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B超在妊娠瘢痕子宫破裂孕产妇中的预测价值及对分娩方式的指导作用。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收治的56例妊娠瘢痕子宫破裂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均行B超诊断,分析其应用价值。结果孕产妇处于40~41孕周时,子宫下段厚度最薄;随着孕周的增加,子宫下段厚度呈变薄趋势。Ⅰ级瘢痕愈合情况下,选择阴道分娩的孕产妇较多;Ⅱ、Ⅲ级瘢痕愈合情况下,孕产妇主要选择剖宫产方式分娩。结论B超诊断可对孕产妇的子宫下段先兆破裂做出提前预测,可为临床医师在孕产妇后期分娩的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妊娠早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厚度、子宫瘢痕憩室与子宫破裂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8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依据妊娠结局分为子宫破裂组(10例)和子宫未破裂组(70例),分析两组一般状况、妊娠结局、肌层厚度及连续性结果、横切及纵切厚度、子宫瘢痕厚度对子宫破裂预测价值。结果两组年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子宫未破裂组距前次剖宫产术的间隔时间长于子宫破裂组(P0.05);妊娠早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4例,占比5.0%,其中未发生子宫破裂3例,发生子宫破裂1例;子宫未破裂组厚度≤1.0 mm发生率高于子宫破裂组,子宫未破裂组厚度1.0 mm发生率低于子宫破裂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晚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肌层厚度临界值为1.0 mm,诊断子宫破裂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68.7%、100.0%、100.0%;临界值为2.5 mm和2.0 mm时,特异度和阳性预测灵敏度非常低,分别为4.0%、13.2%和16.5%、15.1%;两组横切及纵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孕妇子宫破裂与妊娠早期剖宫产术瘢痕厚度没有明确相关性,没有必要因妊娠早期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和子宫瘢痕菲薄终止妊娠,应对子宫前壁下段状况密切监控。妊娠晚期对子宫前壁下段肌层连续性定性观察,可及时发现子宫破裂,对预防措施制定具有非常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发病现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其患者妊娠结局。 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分娩的106 747例产妇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分析法,分析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的患病率、一般临床资料、临床特征及妊娠结局等。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 结果①本组患者的完全性子宫破裂患病率为0.038%(41/106 747),其中,2006—2015年为0.035%(26/73 369),2016—2018年为0.045%(15/33 378)。②41例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中,瘢痕子宫者为22例(53.7%),非瘢痕子宫者为19例(46.3%)。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下腹部疼痛(48.7%,20/41),最常见临床体征为腹部及子宫压痛(58.5%,24/41),胎心异常仅为3例(15.0%,3/20)。③41例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中,无一例死亡,其中6例(14.6%)发生并发症;33例(80.5%)患者接受子宫修补术,7例(17.1%)接受全子宫切除术或者次全子宫切除术,1例(2.4%)因残角子宫妊娠接受残角子宫切除术。④41例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共计分娩活产新生儿为27例(61.0%),死胎为16例(39.0%)。27例活产新生儿中,转入新生儿科治疗为9例(33.3%),发生新生儿窒息为10例(37.0%),其中,轻度窒息为8例(29.6%),重度窒息为2例(7.40%);另外17例新生儿生后1 min Apgar评分均为良好。 结论完全性子宫破裂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瘢痕子宫、胎盘黏连及植入、宫腔镜手术史。若具有完全性子宫破裂高危因素的产妇出现持续性下腹部疼痛或者胎心异常,应警惕完全性子宫破裂的可能,及时手术治疗可改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8.
石琳 《中国妇幼保健》2015,(8):1178-1180
目的:研究孕妇子宫破裂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选择46例子宫破裂孕妇为观察组,以同期未出现子宫破裂的34 201例孕妇为对照组,根据瘢痕子宫、剖宫产手术史、子宫肌瘤剔除史、药物流产史等危险因素,对46例患者根据体征开展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总结治疗效果。结果:1子宫破裂危险因素包括:高龄产妇、瘢痕子宫、多次孕史(≥3次)、头盆不称等;246例孕妇均行手术治疗:子宫次全切除术12例、子宫破裂修补术30例、修补+绝育术4例,且完全性子宫破裂组多行子宫次全切除术,不完全子宫破裂组多行子宫破裂修补术。所有患者预后良好,仅出现胎儿死亡3例,无其他严重并发症,术后常规抗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对具有高龄、剖宫产瘢痕子宫、多次孕史、头盆不称等因素孕产妇,需重点开展针对性防治,以尽可能降低子宫破裂率;早期确诊,根据患者一般情况,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可有效保证子宫破裂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破裂的病因、特征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防治措施。方法:对2001~2010年福建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30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导致的瘢痕子宫是目前诱发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占83.33%(25/30);多次孕产史与子宫破裂密切相关,其次为阻塞性难产及子宫发育异常。子宫破裂导致围产儿死亡等严重不良结局者占23.33%(7/30),产后出血占36.67%(11/30),无孕产妇死亡。结论:应加强高危孕产妇的管理及监护。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宫破裂发生的原因、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对福建省妇幼保健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孕产妇发生子宫破裂的21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瘢痕子宫是子宫破裂的首要原因(76.2%),其次是药物引产不当(9.5%)、多产次生产(9.5%)及残角子宫妊娠(9.5%)。21例子宫破裂者均行剖腹探查术,其中18例(85.7%)行子宫修补术,2例(9.5%)行全子宫切除术,1例(4.8%)行残角子宫切除术。患者经积极抢救,未发生死亡,围产儿死亡5例,术后常规抗炎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并发症,加强围产期保健,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及宫腹腔镜下子宫肌瘤挖除术和宫角切除术手术指征,规范药物引产,是预防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1.
肖炳芬 《中国卫生产业》2013,(10):124-124,126
目的探讨无疤痕子宫破裂的有关因素、预防措施和诊疗方法,减少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方法选择2004年5月—2011年5月于该院治疗的分娩期无疤痕子宫破裂16例,对其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无疤痕子宫破裂的有关因素、预防措施和诊疗方法。结果宫缩剂使用不当6例,梗阻性难产9例,分娩时手术损伤1例;新生儿死产13例;2例行子宫次全切术,2例行子宫全切术,10例行子宫破裂修补术,2例并发输尿管损伤吻合术;1例产妇死亡。结论加强围产期护理,严密监察产程,严格控制宫缩剂的使用,及时处理难产,提高基层医院产科治疗水平,是防治子宫破裂、保证孕产妇和新生儿生命安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并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妊娠结局的差异。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莱芜市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产妇100名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收治的非瘢痕子宫剖宫产产妇100名作为对照组。观察并对比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包括子宫破裂情况,胎盘情况以及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为17.00%,不完全子宫破裂11.00%,完全子宫破裂1.00%。对照组先兆子宫破裂发生率为2.00%,不完全子宫破裂1.00%,无完全子宫破裂。观察组先兆子宫破裂和不完全子宫破裂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盘植入发生率为13.00%,前置胎盘发生率为12.00%,胎盘粘连发生率为12.00%。对照组胎盘植入发生率为2.00%,前置胎盘发生率为1.00%,胎盘粘连发生率为1.00%。观察组胎盘植入、前置胎盘以及胎盘粘连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剖宫产与非瘢痕子宫剖宫产相比,危险性高,并发症发生率高,初产妇应慎重选择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彩超检测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对孕妇再次分娩方式选择及妊娠结局评估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本院产科分娩的有剖宫产史再次妊娠孕妇128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无剖宫产史孕妇128例为对照组。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观察子宫下段结构,测定子宫下段厚度,评估子宫瘢痕愈合情况。对比两组子宫下段厚度、分娩方式、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经彩超检查子宫瘢痕显示均匀一致型93例(72.7%),鼠尾状25例(19.5%),截断状10例(7.8%);子宫前壁下段厚度(2.9±1.4 mm)低于对照组(4.5±1.1 mm),剖宫产率(50.8%)高于对照组(32.8%)(P<0.05)。观察组中子宫瘢痕愈合良好孕妇的子宫下段厚度(3.6±1.1 mm)高于子宫瘢痕缺陷孕妇(2.1±1.2 mm),子宫瘢痕缺陷孕妇的剖宫产率(91.4%)高于子宫瘢痕愈合良好者(35.5%)(P<0.05),子宫瘢痕愈合良好孕妇的新生儿窒息、子宫不完全破裂、产后出血发生率均低于子宫瘢痕缺陷孕妇(P<0.05)。结论:子宫瘢痕愈合不良会增加子宫破裂、产后出血及新生儿窒息风险,高频彩超检查评估子宫瘢痕愈合情况能够指导临床正确选择分娩方式,降低分娩风险,保障母婴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妊娠子宫破裂的相关病史、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06~2016年江苏省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14例妊娠期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例患者中瘢痕子宫10例(71.4%),完全子宫破裂10例(71.4%)。完全子宫破裂中8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1例仅出现血性羊水,1例表现为大量阴道流血,其中1例合并膀胱破裂的患者表现为全程血尿,其中4例来院时已处于休克状态,这10例患者中4例在术前经B超明确诊断,1例经CT确诊,术中进一步证实,其余5例经手术确诊;不完全子宫破裂4例(28.6%),其中3例以腹痛为首发症状,另外1例无任何不适,均经手术确诊。14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1例行子宫次全切除术+膀胱修补术,1例行宫角楔形切除术,其余11例行子宫修补术),恢复良好,5例新生儿Apgar评分良好,2例流产,7例胎死宫内。结论子宫破裂是妊娠期的严重并发症,威胁母婴生命,应引起高度重视,对于存在明确相关病史或可疑子宫破裂的患者,应加强监测以期及时发现并处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总结子宫破裂的病因、诊断及处理方法,预防子宫破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2008年12例子宫破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瘢痕子宫破裂7例:2例子宫体部剖宫产,5例子宫下段剖宫产,两胎间隔少于2年2例,间隔超过3年5例。孕周12~22周3例,2例应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引产,1例自然破裂;孕周33~41周4例,2例自然破裂,2例剖宫产术中发现子宫下段瘢痕处不完全破裂。无瘢痕子宫破裂5例,均为第2胎,孕周38~42周。5例均行缩宫素引产,其中3例发生在产程中,胎儿死亡,2例产后大出血探查官腔时发现。结论 认真进行产前检查,正确处理产程可以预防子宫破裂发生,提高产科质量。  相似文献   

16.
分娩期无瘢痕的子宫破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杨秀萍  侯同秀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6):2066-2067
目的:分析分娩期无瘢痕子宫破裂发生原因。方法:对10例无瘢痕的子宫破裂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例使用宫缩剂,1例巨大儿阴道助产;完全破裂9例,不完全破裂1例;行裂伤修补5例,子宫次全切3例,子宫全切1例,血肿清除1例;产妇全部治愈,胎儿死亡9例。结论:认真落实计划生育政策,强化孕产期保健,合理使用宫缩剂,可以避免子宫破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邬华萍 《上海预防医学》2011,23(12):651-652
<正>分娩期或妊娠期子宫下段或子宫体发生破裂称为子宫破裂,若诊治不及时可引起母婴死亡。子宫破裂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瘢痕子宫和无瘢痕子宫在一定的条件下均可形成子宫破裂。瘢痕子宫破裂可发生在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术、宫腔镜下子宫纵隔切除术、子宫角  相似文献   

18.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情况,并与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1421例进行比较.结果 145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中88例经阴道分娩,51例再行剖官产,6例产钳助产,1例子宫破裂,无产妇死亡.与非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比较,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的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难产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9.31%(57/145)比19.35%(275/1421)](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时应提前住院待产,严格筛选阴道分娩病例,严密观察,慎用缩宫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和研究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的可行性。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3月12月之间的58例瘢痕子宫阴道分娩产妇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8例产妇试产成功28例,成功率48.2%。试产失败30例,其中18例为胎儿窘迫,6例产程进展受阻,2例阴道流血,4例宫缩乏力改行剖宫产术,无子宫破裂发生,无母婴死亡发生。结论瘢痕子宫孕妇阴道分娩是可行的,但需要考虑相关试产条件,实施恰当护理,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刘海彬 《职业与健康》2003,19(7):124-125
目的 明确引起足月妊娠子宫破裂的病因及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0例足月妊娠子宫破裂的发生因素及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0例均发生于经产妇,瘢痕子宫发生破裂最多见(70%),l临床特征大多有先兆征象。结论 作好围产期保健,及时筛查高危妊娠,作好计划分娩方案,对瘢痕子宫如妊娠足月应提前择期剖宫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