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院应用介入方法治疗肝癌患者82例,取得较好效果。现将其术后并发症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出血的护理:中、晚期肝癌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可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是造成出血的主要原因;另外,介入治疗中应用肝素也是出血原因之一。因此,应加强术后病情的观察与护理,尽理杜绝引起术后出血的诱因。①手术结束拔出导管后一定要持续按压穿刺点上方股动脉处10~20分钟,按压时力量要均衡,并用无菌纱布和绷带加压包扎,以防发生皮下血肿。②患者平卧,并在穿刺部位放置沙袋。24小时内术侧下肢保持伸直状。为限制患者术侧下肢活动,我们采用术侧下肢固定,即用一宽绷带打成双套结,用棉垫包扎踝部,将双套结套在棉  相似文献   

2.
我院1987~1992年对12例晚期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主要护理体会如下。 1.动脉导管拔出后,应在股动脉穿刺处压迫止血2~3分钟,皮肤切口无出血后,即用绷带卷按单侧腹股沟包扎法包扎。 2.在压迫止血用间,要注意观察脉搏、血压、局部伤口出血及足肯动脉搏动情况。如脉搏>100次/min,收缩压<13.3kPa,动脉穿刺部位出血,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3.
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PTCA加支架术、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射频消融术后护理中发现 ,股动脉穿刺处用 5 cm宽的胶布加压包扎后 ,95 %以上的患者出现胶布下皮肤剥脱、起水泡、皮疹、瘙痒等情况 ,我们研制出“弹力四头带”用于股动脉穿刺处的包扎固定 ,已应用 16 0例 ,弥补了胶布包扎的不足 ,避免了患者不必要的痛苦。材料和制作 :取宽 5~ 6 cm、厚 3~ 4 m m的弹力带两条 ,其中长 80~ 10 0 cm一条 ,6 0~ 70 cm一条 ,在其中一条的 1/ 3处与另一条的 2 / 3处用 5 cm× 5 cm布块牢固连接 ,在四个端点缝上长 2 0~ 30 cm、…  相似文献   

4.
在临床输液完毕拔针时,护士用一根无菌棉签按压针眼止血,止血时间2~3min,护士工作忙时总是让患者或患者家属按压,有时患者掌握不好按压时间,造成针眼出血或管周淤血。因此,我们利用压针眼胶布的压力,使皮肤形成皱褶来压迫止血,效果良好。方法:输液完毕,取下固定胶管和压针柄的胶布,留下压针眼的胶布。然后左手固定针柄,右手将压针眼胶布由右自左撕开至穿刺部位时,用力拉紧胶布,使皮肤形成皱折后,将胶  相似文献   

5.
目的介绍超声引导下单纯压迫修复法(UGCR)和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修复法治疗5例心导管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2例瘤体小于3.0 cm×3.0 cm者采用单纯压迫修复法,在超声引导下直接按压20~30 min;3例瘤体大于3.0 cm×3.0 cm者采用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修复法,在超声监视下先将带注射器的自制去针尖斜面的18号穿刺针沿原穿刺口刺入瘤腔,再按住瘤颈阻断血流继续进入瘤腔,用注射器抽尽瘤腔内积血,继续按压20~30 min后缓慢减压,仍有血流信号者可重复上述过程.结果 5例均成功,局部无大块硬结形成.其中4例1次修复成功,1例先用UGCR法失败后改用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法成功.结论在超声引导下根据瘤体大小选择单纯压迫修复法或压迫合并穿刺抽积血修复法能有效治疗心导管术后假性动脉瘤,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术后局部无大块硬结形成,不影响短时间内经同路径再次进行的介入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以Angioseal动脉闭合装置封闭老年人股动脉穿刺点后,延长加压包扎时间降低出血并发症。方法连续入选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患者728例,均以Angioseal封闭股动脉穿刺点,上述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术后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随后于2h内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和延迟包扎组(直腿平卧6h后可活动,但于术后20~24h拆除加压包扎用弹力绷带),观察血管并发症及其时机。结果两组患者发生股动脉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的穿刺点出血、假性动脉瘤等发生率明显高于延迟包扎组(7.42% vs 1.78%,P=0.001)。其中出血并发症增高主要表现为拆除加压包扎敷料后的出血并发症增多(常规治疗组6.14%,延迟包扎组0.59%,P=0.001)。而因出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在常规治疗组明显增加(1.53% vs 0.00%,P=0.033);随着出血后局部压迫止血等措施的实施,静脉血栓虽有增加(0.77% vs 0.30%,P=0.6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股动脉穿刺点在应用Angioseal后的出血并发症除与穿刺技术相关外,P C I术后的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也是重要原因。在这些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患者中适当延长压迫时间,减少早期活动是减少股动脉穿刺点出血并发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心脏介入治疗术后发生迷走神经反射3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院自 1998年 7月在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介入中心的指导下 ,共开展心脏介入治疗手术 170多例 ,在沙袋压迫右股动脉穿刺点止血过程中 ,发生 3例血管迷走神经反射 ,3例病人均以右股动脉为穿刺点 ,术后指压穿刺点 2 0分钟确认无出血 ,绷带 8字形包扎 ,并外加沙袋压迫 ,然后送入监护室。例 1 男 ,5 5岁。临床拟诊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检查 ,术中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异常 ,术后 2h出现头晕 ,全身出汗 ,心电监护示心率 5 2 /min ,血压下降 ,减少包扎压力 ,减轻沙袋重量。 5min后缓解。例 2 男 ,6 3岁。行CAG检查 ,右冠状动脉中段 …  相似文献   

8.
假性动脉瘤是导管介入术后常见并发症 ,及早发现可避免外科创伤性修复 ,本文总结了我院经导管介入术后出现的 1 8例假性动脉瘤的诊治经验。1 对象与方法  自 1 994年 4月~ 2 0 0 2年 4月我院共有 30 5 0例患者接受经股动脉行心脏介入检查及治疗 ,穿刺采用Seldinger法 ,发现假性动脉瘤 1 8例 ( 0 .5 9% ) ,其中男 1 4例 ,女 4例 ,年龄 5 0~ 78( 64.3± 8.9)岁。1 8例患者中 9例穿刺点在股浅动脉 ,6例经同一动脉行 2次或以上介入检查及治疗。 1 8例均选用重复绷带加压法 :患者平卧重新压迫股动脉穿刺处 2 0min ,按压程度患者可耐受 ,穿…  相似文献   

9.
新生儿断脐后一直用绷带缠绕包扎。由于绷带缠绕易松动,触动脐带过早脱落,使创面污染而发生脐炎者多见。为此,以小腹带代替绷带包扎,效果满意。 制作:取一条长于新生儿腹围16cm,宽10cm的柔软、吸水性、透气性良好的白色棉布带,在布带的同一面各隔两端8cm处,均匀缝制一排细布条每排3条,两两相对。 用法:先用消毒纱布块覆盖于脐带上,再将上述腹带围于新生儿腹部,然后将两排细布条分别对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0.
刘晓燕  林永琳 《山东医药》2011,51(50):67-67
3M自粘式弹力绷带广泛用于儿科静脉输液固定,但常会出现绷带卷边问题。在临床中,我们对3M自粘式弹力绷带加工后进行输液管固定,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结构性心脏病患者股动脉穿刺后采用壳聚糖止血敷料协助压迫止血的效果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将需要行股动脉穿刺实施介入操作的结构性心脏病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100例,心导管术时均使用6F或7F动脉鞘。术后分别采用壳聚糖止血敷料加压迫止血和传统压迫止血方式进行止血,记录压迫止血时间。试验组加压包扎4 h后患者活动下肢,对照组加压包扎6 h,平卧24 h,然后下床活动,记录出血并发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压迫止血时间分别为(4.0±1.5)min和(7.6±2.5)min(P<0.05),总体出血并发症分别为3%和11%(P<0.05)。试验组仅有3例出现渗血,而对照组分别出现3例渗血,4例出血和4例血肿。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在对照组中,年龄、体质量指数、血压、血小板计数和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对压迫止血时间无明显影响,而试验组压迫时间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结论:壳聚糖止血敷料可有效缩短股动脉穿刺后压迫时间,并减少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股动脉冠脉支架术后使用威派止血贴压迫止血的临床效果和应用特点。方法将54例患者分为止血贴组(n=33)和对照组(n=21),观察对比两组止血按压时间、下肢制动时间、穿刺点出血、迷走神经反射及患者不适感。结果两组基线情况无明显差异。止血贴组在止血按压时间和下肢制动时间上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卧床不适主诉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而在穿刺处出血并发症和拔鞘时迷走神经反射的发生率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威派止血贴是冠脉支架术后股动脉穿刺处有效且安全的止血工具,可明显改善患者术后舒适度,减少止血按压时间、下肢制动时间,并且有减少穿刺点出血以及迷走神经反射发生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经股动脉特殊穿刺部位冠状动脉(冠脉)介入诊疗术后止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80例冠脉造影(CAG)和/或介入治疗(PCI)术后用Perclose血管缝合器缝合股动脉止血,其中20例穿刺部位在股动脉分叉处或距分叉5mm以内(特殊穿刺部位),术前1~3天、术后3天用彩色多普勒B超测量穿刺部位及附近3cm内股动脉或股浅动脉或股深动脉最小内径(D,mm)、收缩期血流峰速度(V,cm/s)、股动脉有无血栓,术后2-6个月电话、门诊随访:有无穿刺部位疼痛、肿块及下肢活动障碍。结果:20例特殊穿刺部位患者术前、术后D、V均无显著变化(P>0.05),均未见血栓;术后随访,均无穿刺部位疼痛、肿块及下肢活动障碍。结论:Perclose血管缝合器可应用于穿刺部位在股动脉分叉及其附近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胸壁两孔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19例单纯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经过彩色超声诊断需做主动脉瓣置换.采用股动、静脉建立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线2、3或3、4肋间3~5 cm孔式切口,腋前线或腋中线5肋间1 cm做腔镜辅助孔并做术中术后引流孔.特制钳阻断升主动脉,直视分支灌注停跳液,间断缝合置换主动脉瓣.结果 全组19例围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4例行Nick's法扩大瓣环.主动脉阻断时间35~87 min,平均52 min.ICU时间6~62 h,平均19 h.引流量50~320 ml,平均241 ml.住院时间4~15 d,平均7.5 d.术后5 d超声检查表明无明显瓣周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刀口感染及裂开.结论 改良腔镜辅助胸壁两孔法主动脉瓣置换术能较好地完成微创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外观比传统切口更易于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胃黏膜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后短期内再行胃镜检查在防治迟发性出血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11月间,行ESD治疗的67例胃黏膜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84岁,中位年龄63岁.所有患者术后第1天、第3天常规胃镜复查,观察有无创面迟发性出血,并给予适当处理及随访.结果 67例患者中,病变位于贲门5例、胃体6例、胃底3例、胃窦35例、胃角16例、残胃2例.病变最大直径2.0 -7.0cm,平均(3.73±1.24)cm.ESD术中无大量出血和穿孔等并发症,术后9.0%(6/67)的患者发生迟发性出血,5例发生在术后第3天,1例在术后第4天.迟发性出血者中Forrest分级Ⅰb2例,Ⅱb4例,均经内镜下成功止血.本组中迟发性出血的发生率远高于既往仅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迟发性出血所得的出血发生率,但从随访结果看,两者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相当.结论 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实际发生率较高,但大多无临床症状,无严重不良后果,故可以不常规行ESD术后短期内胃镜检查,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精神负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干血管母细胞瘤(BSH)的临床特点及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8月至2018年8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显微手术治疗的BSH患者16例,经临床及影像资料(CT、MRI)诊断,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进一步证实。16例患者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1~67岁,平均(49±11)岁;病程12 h~6个月,病程中位数30(4,120) d;最大径2. 0~5. 1cm,平均(3. 4±0. 8) mm;肢体乏力麻木5例,意识障碍2例,共济失调6例,头痛、头晕3例;急性出血患者6例(急性出血组),非急性出血患者10例(非急性出血组)。病灶大小以最大径≤3 cm为小型, 3~4cm为大型, 4 cm为巨型。比较两组临床表现、病灶类型、病灶部位、病灶最大径的差异。于患者入院及出院时采用卡氏评分(KPS)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术后每隔3个月定期进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 (1) 16例BSH患者中,枕下正中入路9例,枕下远外侧入路5例,颞下入路2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6例,中脑2例;小型5例,大型7例,巨型4例;实体型10例,囊肿型6例。急性出血组以实体型为主(6/6),非急性出血型以囊肿型为主(6/10),两组病灶类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 760,P 0. 05);两组患者临床表现、病灶部位和病灶最大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 05)。(2)急性出血组中,5例术后复查头部CT示术区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病灶全切;术后1例死亡,2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完成随访3例,无不适主诉及复发。非急性出血组中,复查头部CT示术区均无出血,复查头部MRI示8例全切,2例残留;术后1例死亡,3例出现并发症,其余患者无明显并发症,临床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完成随访6例,无不适主诉及复发。急性出血组与非急性出血组并发症发生占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 917,P=0. 572)。(3) 16例患者术前KPS为(59±16)分,术后KPS为(76±13)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682,P 0. 01)。结论显微手术可用于治疗BSH,且有利于BSH患者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但需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观察的研究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7.
王兰芬 《内科》2009,4(4):534-535
目的探讨患者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局部按压时间长短与皮下出血发生的关系。方法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7~10d,平均8d,每例患者平均应用低分子肝素钙16次。将每例患者的16次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局部按压时间的长短分为甲、乙两组,甲组按压时间3~5min,乙组按压时间〉5min。观察每次皮下出血的发生例次及出血点的大小。结果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局部不同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大小之间存在关联(P〈0.01),且〉5min组出血率及出血面积与3—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脐周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局部按压〉5min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经桡动脉行冠脉造影术后桡动脉绷带拆除的时间。 方法 选取因冠心病入院行冠脉造影术但未行支架植入的患者300例,根据术后加压包扎的时间分为3组:4 h组100例,6 h组100例,8 h组100例,观察3组患者桡动脉绷带拆除后桡动脉穿刺点出血情况、穿刺侧前臂血肿发生情况、肢体坏死、局部皮肤水疱形成、患者不适感、术前及术后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变化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结果 ①术前3组间血常规、PT、APTT均无显著差异。②术后4 h、6 h和8 h穿刺点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三组间穿刺侧前臂血肿发生、肢体坏死发生、局部皮肤水疱形成无显著性差异 ,且4 h组患者不适感明显低于6 h及8 h组。 结论 冠脉造影术后4 h拆除绷带,穿刺点无明显出血发生,患者不适感明显减轻,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胃肠道黏膜切除术(EMR)后残留、复发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自2006年6月至2007年11月对EMR术后内镜随访发现的15例残留和复发病变进行ESD治疗,先于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以抬高病变,接着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再沿病变下方黏膜下层进行剥离,对瘢痕形成部位直接应用Hook刀沿瘢痕基底切线方向进行切开.结果 15例EMR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位于胃6例、结肠3例、直肠6例,病变直径0.8~3.5 cm,平均2.3 cm.所有病变抬举征(一).14例病变成功完成ESD治疗,成功率93.3%(14/15),13例术后病理切缘和基底无肿瘤累及,完整切除率86.7%(13/15).ESD手术时间60~155 min,平均87 min.治疗中创面均有少量出血,全组未出现术后出血.2例治疗中局部剥离较深、腹腔出现游离气体,成功保守治疗,未转外科手术,ESD穿孔发生率13.3%(2/15).术后平均随访13个月,无复发.结论 ESD治疗EMR术后残留和复发病变相对安全、有效,不仅能完整切除残留和复发病变,还能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6h下地活动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377例非肝素化经皮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在拔除动脉鞘管、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沙袋压迫10~30min,6h下地活动,观察患者舒适度及其穿刺部位并发症。结果人工压迫止血时间5~30(11.89±3.22)min,即刻止血成功率100%,沙袋压迫时间10~40(24.42±5.68)min。压迫止血后患肢床上活动时间2~6(4.12±0.66)h,下地活动时间4~8(6.10±0.78)h,58(15.4%)例患者出现腰痛不适,10(2.7%)例患者导尿,33(8.75%)例患者穿刺部位有出血并发症:轻微渗血11(2.92%)例、大血肿5(1.33%)例、小血肿15(3.98%)例、皮下淤斑25(6.63%)例、假性动脉瘤2(0.53%)例。随访1~3d,无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使用6F动脉鞘、经皮股动脉穿刺、无肝素化冠状动脉造影、人工压迫止血后无加压包扎,6h下地活动是可行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