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大鼠的丘脑后核(PO)中观察了电针足三里穴和侧脑室注射微量吗啡对内脏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提示,电针可抑制大多数的内脏痛兴奋神经元的电活动,使这些神经元自发放电减少或消失,内脏痛和躯体痛反应减弱或完全消失。侧脑室注射微量吗啡也能抑制内脏痛兴奋神经元的电活动,其抑制作用与电针相似。  相似文献   

2.
文献资料已证实,大鼠丘脑后核群(以下简称PO)中存有感受躯体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本研究目的是观察大鼠PO中是否也存有感受内脏伤害性刺激的神经元及此等神经元的反应特性。  相似文献   

3.
以往研究表明,刺激坐骨神经、夹尾和牵拉胃幽门,50℃热生理盐水烫口腔或腹腔器官均可引起大鼠丘脑束旁核和中脑网状结构痛兴奋神经元放电增加、痛抑制神经元放电减少。但是,关于内脏伤害性刺激对中枢一些核团单位放电的影响报导很少,本文拟观察和比较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对中脑网状结构痛兴奋、痛抑制神经元的影响,探讨中脑网状结构痛反应神经元对躯体、内脏伤害性信息的调制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猫左侧扣带回前部内脏伤害与非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从神经元水平进一步了解大脑皮质内脏伤害感受的特性及机制。方法: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作为内脏痛的实验动物模型,应用在体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电位记录技术。结果:根据神经元对电刺激内脏大神经产生诱发反应的特性,将其分为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89.13%)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10.87%)。两种神经元的自发生物电活动形式、自发放电频率和幅值、以及两者的静息电位无明显差异。但是,有自发放电活动的内脏感受伤害神经元的例数明显高于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中有自发放电活动的神经元的例数。结论:左侧扣带回前部存有内脏伤害感受神经元和内脏非伤害感受神经元,前者的兴奋性高于后者的兴奋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刺激内脏大神经中枢端模拟内脏痛刺激,刺激腓神经模拟躯体刺激,用玻璃微电极记录外侧缰核单细胞放电变化作为指标,观察41只大白鼠的91个与内脏痛刺激有关的单位放电(46个内脏痛兴奋单位;45个内脏痛抑制单位)。结果表明:外侧缰核存在着对内脏痛刺激发生兴奋和抑制反应的两类神经元,内脏和躯体伤害性刺激可以同时会聚到同一外侧缰核神经元,提示该核是一个能接受各种痛觉信号的中枢核团之一,在处理痛觉传递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丘脑后核(PO)和丘脑腹后外侧核(VPL)的神经元按其对伤害性刺激的不同反应型式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痛兴奋神经元、痛抑制神经元和痛无关神经元。电针“足三里”可抑制痛兴奋神经元的自发及(或)痛诱发放电活动,减弱或消除痛抑制神经元的痛抑制反应,而对痛无关神经元的电活动无明显影响。此工作可能有助于阐明PO和VPL在痛觉传递和整合中的地位以及针刺镇痛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电针对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痛反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鼠丘脑腹后外侧核(VPL)中可同时记录到对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注射吗啡和电针“足三里”穴能使VPL中PEN电活动减弱,PIN电活动加强。这表明,VPL通过其中的PEN和PIN同时电活动参与对疼痛和吗啡及电针镇痛的调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侧脑室微量注射纳洛酮、乙酰胆硷的方法,观察了这两种物质对大鼠丘脑后核(PO)中痛敏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以及注药后尾核对这些神经元抑制作用的变化。结果如下:①侧脑室微量注射纳洛酮可以使PO核中多数痛相关神经元自发放电增加、痛反应加强,并能够部分地阻断电刺激尾核头部对这些神经元的抑制效应。②侧脑室微量注射乙酰胆硷可以有效地抑制PO核中多数痛相关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和痛反应,其作用与电刺激尾核头部对这些神经元的抑制作用相似,并能够加强电刺激尾核头部对这些神经元的抑制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及 V P L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及对刺激 V P L的反应。结果:9036% 的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 V P L产生反应。电刺激隐神经和刺激 V P L在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诱发反应有相似与不同两种形式。结论:躯体伤害信息到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可能有中间神经元参与,在 V P L与 SⅠ区伤害感受神经元间或 SⅠ区内神经元间形成环路。 V P L核可能调制躯体伤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我们过去发现,缰核可接受痛刺激传入冲动和针刺传入冲动的影响而改变其自身的放电频率,因而推测它在针刺镇痛中可能有重要作用。本研究课题在于证明缰核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并着重探讨其作用机制。1.缰核不仅接受躯体伤害性刺激的传入冲动,现已证明它也可以接受内脏伤害性传入冲动的影响,而且是经由丘脑髓纹进入缰核。即电刺激内脏大神经能引起缰核痛敏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髓纹内注射  相似文献   

11.
<正> 外侧缰核内存在着对躯体伤害性刺激放电增多的痛兴奋神经元和放电减少的痛抑制神经元。刺激或损毁缰核可以分别引起动物痛阈的降低或升高,并且影响针刺镇痛效应。缰核与内脏痛之间的关系目前则了解甚少。本实验主要探讨外侧缰核能否接受和整合内脏伤害性传入冲动以及这种冲动到达外侧缰核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酚妥拉明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对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 以串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结果 脑室去甲肾上腺素抑制柬旁核痛兴奋神经元放电,促进痛抑制神经元放电,此作用可被酚妥拉明阻断.结论 酚妥拉明阻断去甲肾上腺素对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抑制作用,提示去甲肾上腺素的镇痛作用与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微电极细胞外记录的猫丘脑后核群(PO) 内脏大神经诱发单位放电为内脏痛指标,研究海马在丘脑水平对内脏痛的调制作用。结果表明;电刺激背海马对丘脑后核群内脏痛放电具有抑制作用。该抑制作用表现为即时抑制和后继抑制两种形式。刺激海马可在丘脑后核群引起单位放电,提示海马与丘脑后核之间存在神经通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及VPL核在痛觉调制中的作用。方法:用细胞内记录技术,观察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细胞内电位及对刺激VPL的反应。结果:90.36%的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对刺激VPL产生反应。电刺激隐神经和刺激VPL在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的诱发反应有相似与不同两种形式。结论:躯体伤害信息到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可能有中间神经元参与,在VPL与SI区伤害感受神经元间或SI区内神经元间形成环路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实丘脑与痛觉的关系密切。我们曾在丘脑束旁核内同时记录到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的放电。还有报导中脑网状结构细胞对伤害性刺激也出现兴奋效应和抑制效应。电刺激中央灰质可影响束旁核痛敏和痛抑制神经元的活动。这些工作为阐明痛觉的产生机制及中枢对伤害性信息的整合作用提供了依据。但是,中枢其它核团中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是否也同时活动,不同水平两个核团中的痛兴奋和痛抑制神经元的活动在机能上有无联系以及电  相似文献   

16.
楔状核内微量注射谷氨酸对中缝大核痛放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法,探讨楔状核内注入胞体兴奋剂谷氨酸对中缝大核内痛兴奋性神经元痛放电的影响。结果表明,楔状核内注入谷氨酸可明显抑制中缝大核内痛兴奋性神经元痛放电。示楔状核内神经与抗伤害感受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7.
我们以往的研究表明,丘脑束旁核、尾核视前区和中脑网状结构均存在着对伤害性刺激起反应的痛兴奋神经元(PEN)和痛抑制神经元(PIN);刺激条件或机体机能状态变化时,丘脑束旁核PEN 和PIN 的放电型式不发生相互转换。本文用各种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大鼠躯体和内脏不同部位,研究丘脑束旁核和中脑网状结构PEN 和PIN 放电型式的变化,以探讨中枢一些核团的PEN 和PIN 活动特点及其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8.
<正> 电刺激家兔杏仁核可以提高动物的痛阈,并加强针刺镇痛效应。刺激病人杏仁核可以消除晚期癌的恶痛。表明杏仁核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但关于杏仁核镇痛作用途径尚不清楚。因此本文将探讨杏仁核是否通过外侧缰核而发挥作用,以证明杏仁核的作用途径。在46只大白鼠上,共记录了110个神经元放电。其中痛兴奋神经元75个,痛抑制神经元11个;广动力型神经元2个,无反应神经元17个,此外还有5个对躯体和内脏伤害性刺激反应不同的神经元。电刺激杏仁基  相似文献   

19.
目的:去甲肾上腺素对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串刺激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结果:去甲肾上腺素使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频率降低,抑制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同时使痛抑制神经元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促进痛抑制神经元活动.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诱发放电,具有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实验用细胞外记录神经元放电的方法观察了脑室注射乙酰胆碱对大鼠丘脑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脑室注射乙酰胆碱可以明显抑制束旁核单个或成对痛兴奋神经元的痛放电。提示,在细胞水平上,以痛兴奋神经元的痛放电为指标,脑室注射乙酰胆碱能对抗伤害性刺激所致痛放电反应,可能产生镇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