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表面扩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61例共有224个肝占位病灶患者在SENSE基础上行扩散加权成像。224个肝占位病灶中原发性肝癌80个,肝血管瘤45个,肝囊肿49个,转移性肝癌50个。应用梯度因子b值为0和50的扩散图像,并获取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转移性肝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33)×10-3mm2/s、(1.99±0.30)×10-3mm2/s、(3.80±0.37)×10-3mm2/s和(1.08±0.29)×10-3mm2/s,前三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随着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及扩散成像的量化分析、背景抑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BS)等技术开发应用,肝占位性病变的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已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成像在诊断肝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以及表面扩散系数(ADC)评估肝占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161例共有224个肝占位病灶患者在SENSE基础上行扩散加权成像。224个肝占位病灶中原发性肝癌80个,肝血管瘤45个,肝囊肿49个,转移性肝癌50个。应用梯度因子b值为0和50的扩散图像,并获取ADC值。结果原发性肝癌、肝血管瘤、肝囊肿和转移性肝癌的平均ADC值分别为(0.99±0.33)×10-3mm2/s、(1.99±0.30)×10-3mm2/s、(3.80±0.37)×10-3mm2/s和(1.08±0.29)×10-3mm2/s,前三者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SENSE基础上扩散加权平面回波成像对肝癌(包括原发性肝癌和转移性肝癌)、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鉴别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b值时表现扩散系数(ADC)值、指数化表现扩散系数(eADC)值、灌注ADC值和eADC值在肝脏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73例肝脏恶性肿瘤及40例良性占位性病变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并计算低、中和高b值时病灶的ADC值和eADC值及灌注ADC和eADC值。分析不同b值时各测量参数在不同病变之间的差异。结果:低、中b值时,在血管瘤与其他病变之间,局灶性结节增生(FNH)与转移瘤、肝脓肿之间,肝细胞癌(HCC)与肝脓肿之间,ADC和e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高b值时,在血管瘤与HCC、肝内胆管细胞癌(CCC)及FNH之间,FNH与转移瘤、CCC、肝脓肿之间,肝脓肿与CCC之间,及转移瘤与HCC、CCC之间,ADC值和eADC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血管瘤与其他病变之间,FNH与转移瘤、肝脓肿、CCC之间,肝脓肿与HCC之间灌注ADC和eADC值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eADC值在HCC和CCC之间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灌注ADC和eADC值,恶性肿瘤采用高b值、良性病变采用低中b值得到ADC和eADC值有助于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MRI在肝脏占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8例肝肿瘤患者的MRI影像分析了图像质量、病灶显示清晰度及病变信号特征。全部病例均用1.0T超导磁共振机检查,采用自旋回波(SE)及快速自旋回波(TSE)序列摄取横轴位T_1及T_2加权像。36例患者接受了Gd-DTPA增强,其中12例进行了动态增强检查。结果:图像优良者89%,较差者占11%。MRI能显示的最小病灶为0.5~1.4cm。转移瘤均呈不同程度的长T_1、长T_2信号,信号不均匀,无包膜。肝细胞癌呈不均匀长T_2信号,T_1加权像上7例呈等信号或轻度高信号,其余呈轻度低信号。5例可清晰显示包膜,3例可见门静脉内瘤栓形成。海绵状血管瘤呈均匀性长T_1低信号、长T_2显著高信号,轮廓清晰,边缘光整或呈分叶状。结论:MRI对肝占位病变的诊断敏感度高,特异性好,对发现病变及定性、定量诊断均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脏常见弥漫性疾病的ADC值及DWI上信号强度与相应血供相关性。方法:共110例(19例肝硬化癌变结节、20例肝转移性肿瘤、35例海绵状血管瘤和36例肝囊肿)弥漫性肝占位进行磁共振扫描并计算感兴趣区ADC值、信号强度及增强率。结果:癌变结节与DN及正常肝组织间ADC值相比明显高于后两者,P<0.05。肝囊肿、海绵状血管瘤、肝硬化癌变结节及转移性肝癌在DWI上均为明显高信号。结论:DWI及ADC值对于鉴别弥漫分布的肝脏恶性实质肿块与肝硬化再生结节及良性富水肿块(血管瘤及囊肿)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尤其是在弥漫分布的肝硬化再生结节中发现癌变结节,有其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MR扩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53例正常及100例肝占位性病变患者行DWI检查,并测量ADC值.包括肝细胞癌24例,肝转移瘤31例,肝血管瘤19例及肝囊肿26例. 结果正常肝组织ADC值为(1.52±0.24)×10-3mm2/s;肝细胞癌、肝转移瘤、肝血管瘤、肝囊肿ADC值分别为(1.38±0.37)×10-3 mm2/s、(1.71±0.78)×10-3 mm2/s、(2.41±0.51)×10-3 mm2/s、(3.96±0.76)×10-3 mm2/s,肝恶性肿瘤与肝囊肿、肝血管瘤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DWI图像上,肝囊肿呈低或等信号,肝血管瘤呈稍高信号,肝癌和转移瘤呈高信号.结论 分析DWI图像特点及ADC值在肝脏占位性病灶中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的技术,使MRI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反映人体组织的微观几何结构以及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运动等变化.现就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与MR常规序列的比较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扩散加权成像(DWI)是利用水分子的扩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的技术,使MRI对人体的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反映人体组织的微观几何结构以及细胞内外水分子的运动等变化。现就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和疗效评估中的应用现状及其与MR常规序列的比较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肝脏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无肝脏病变者的正常肝组织及92例肝占位性病灶(肝囊肿16例,肝血管瘤29例,肝细胞癌19例,肝转移瘤16例,胆管细胞癌12例)行DWI检查,并测量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结果:正常肝组织的ADC值为(0.0011790±0.0000960)mm^2/s。肝囊肿、肝血管瘤、肝细胞癌、肝转移瘤及胆管细胞癌的ADC值分别为(0.0029894±0.0003620)、(0.0021921±0.0006004)、(0.0016763±0.0003620)、(0.0020450±0.01302446)、(0.0011615±0.0002702)mm^2/s。结论:分析DWI图像及测量ADE值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有利于小病灶的显示,可作为肝脏MRI检查的常规序列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双b值对比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行肝脏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患者的病例(肝癌44例.转移瘤4例,血管瘤40例,囊肿18例,局灶性结节增生2例),分为良恶性两组(恶性组48例,A组;良性组60例,B组).均行b值为500和800 s/mm2的DWI扫描,测量肝脏病变的信号强度值,计算相对信号比R500、R800(R=病灶信号/背景信号),观察不同b值时病变的信号变化情况△R(△R=R800-R500).采用X2检验分析采用△R值诊断良恶性病变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R≥0.25有42例(PA组),△R〈0.25(PB组)有66例,其中PA中有4个为良性病变(均为血管瘤),PB中有10个为恶性病变(2个转移瘤,8个肝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786,P〉0.05).结论:双b值对比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在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或其他方式确诊的肝脏局灶性占位性病变22例(49个病灶),其中肝癌6例(10个病灶),肝转移瘤6例(23个病灶),肝囊肿5例(8个病灶),肝血管瘤5例(8个病灶)。同时选择1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以上患者及正常志愿者均进行磁共振常规轴面T1WI、T2WI以及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记录各病变不同b值时各病变的信号强度,观察各个病变b值-信号强度曲线和b值-ADC值曲线的差异。结果:正常肝实质随着b值增加,信号持续较低;囊肿在b值=0 s/mm2时具有很高的信号强度,随着b值的增加,其信号很快减低;而肝癌及转移性肿瘤随着b值增加,一直保持较高信号,在b值〉900s/mm2后病灶信号强度高于囊肿;肝脏血管瘤信号强度则介于囊肿与肝脏肿瘤之间。结论:磁共振多b值扩散加权成像技术可为鉴别肝脏良恶性局灶性占位性病变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3.
磁共振常规成像及DWI对脑膜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磁共振常规成像序列(T1WI、T2WI及FLAIR)与DWI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探讨其鉴别病理亚型及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患者的MRI图像,计算不同序列对脑膜瘤的检出率;测量并比较不同病理亚型、不同病理分级的肿瘤实质的平均ADC值和相对ADC值(rADC值)。结果:在T2WI上出现低信号的多是纤维型、过渡型和砂粒体型,出现高信号的多是脑膜上皮型和血管瘤型。在各个序列中,以DWI对脑膜瘤病变的检出率最高(87.1%),T2WI次之(74.3%),T1WI最低(38.6%)。恶性脑膜瘤的囊变发生率(67%)明显高于良性脑膜瘤(22%)。良性组各亚型间、良恶性两组间平均ADC值及r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WI可提高对脑膜瘤的检出率,但单独根据ADC值并不能鉴别脑膜瘤的亚型及良恶性。DWI结合常规MRI表现对脑膜瘤亚型及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DWI序列是否可增加不可触及隐睾的检出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证实的隐睾患者影像临床资料,其中单侧隐睾34例,双侧隐睾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T1WI、T2WI)及DWI检查,采用双盲法评估并计算MR常规序列、DWI及常规序列+DWI对于不可触及隐睾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隐睾表现为边缘清晰的椭圆形长T1、长T2信号,DWI上呈高信号。联合应用T1WI、T2WI及DWI的敏感性、准确性分别为90.9%与91.7%,均高于单独应用T1WI、T2WI或DWI(P<0.05)。结论:联合应用T1WI、T2WI与DWI序列有助于提高不可触及隐睾的准确定位和诊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兔肝VX2肿瘤的MR扩散加权成像(DWI)的成像参数与成像特征。方法:10只新西兰大白兔(雄性,2.5±0.3 kg),9只经手术制作肝VX2肿瘤模型,分别于种植前、种植后第7天、第14天及第21天行MR DWI检查,b值分别设为100、200、300、400、500和600 s/mm2,使用EPI-SE序列,扫描时间为30 s。由扩散加权序列产生表观扩散系数图(ADC map)。兴趣区(ROI)以DWI为参考手工绘制,计算平均ADC值。以ADC值作为统计指标,使用随机区组的双因素方差分析及SNK法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兔肝VX2瘤在DWI上呈明显高信号,边缘清楚。不同b值时正常肝脏与VX2瘤组织的ADC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随着b值的增大,病灶与周围肝组织对比度降低,同时病灶内部的ADC变异度降低。b值为400 s/mm2以上时,同一ROI所得的ADC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值100、200和300 s/mm2时,同一ROI所得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WI在发现、追踪肝脏VX2瘤生长过程有重要价值,在肝脏DWI成像参数中b值选择400 s/mm2以下比较合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MRDWI)对急性期脑梗死(发病后6h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卒中样起病且发病时间在2h.24h以内、临床高度怀疑脑梗死的18例患者进行DWI和常规MRI扫描。分析比较了早期MR DWI和常规MRI所见。结果MR DWI提示中风的18例患者最终l临床均诊断为急性期脑梗死,常规MRI仅为5例。DW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00%,而常规MRI诊断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7.8%和100%。结论DWI对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高度准确,其敏感高度明显高于常规MRI。 相似文献
17.
肝脏局灶病变血供对表观扩散系数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对病灶表观扩散系数 (apparentdiffusioncoefficient,ADC)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包括 87例病人 ,共 1 59个肝脏局灶病变 ,采用不同的b值和b值差的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imaging,DWI)技术对各病灶及肝脏、脾脏及胆囊进行ADC值的测量。结果小b值和b值差所检测到的ADC值受组织或病变内血流灌注的影响 ,海绵状血管瘤的平均ADC值最高 (7 64× 1 0 - 3mm2 /s) ,富血供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明显高于乏血供恶性肿瘤 (分别为 3 47×1 0 - 3mm2 /s和 2 39× 1 0 - 3mm2 /s,t=2 39,P <0 0 1 ) ,肝囊肿的ADC值几乎不受b值和b值差的影响。结论 当利用小b值和小b值差进行DWI时 ,组织或病变的ADC值受血流灌注的影响较大。DWI及ADC值测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脏局灶病变的血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