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发生发展及其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以四时发病不同 ,临床疗疾 ,既不应独遵卫气营血辨证进行顺应治疗 ,又不囿于三焦分论予以施治 ,而应结合当今时行温病之发病特点及传变规律 ,“先其时而施”进行截断治疗 ,并灵活运用 ,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今将学温病、疗时病的经验 ,归纳总结如下。1 追溯渊源广阅诸家温病学是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逐步发展起来的。《内经》中就有“冬伤于寒 ,春必温病”和民疠温病”的记载 ,《难经》亦云 :“伤寒有五 ,有中风 ,有伤寒 ,有湿温 ,有热病 ,有温病。”这些论述虽然较为简单 ,但为后…  相似文献   

2.
温病乃人体感受四时温热病毒而致的一类急性热病。由于温热病毒为阳热之邪,极易逼津外泄而作汗,而汗系人体阴液的一部分,故温病过程中汗液丧失的程度、汗证治疗的当否,与温病的转机有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就汗之生理病理来认识汗证治疗与温病保津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丁甘仁,名泽周,江苏武进孟河人,近代著名医学家、教育家,晚清孟河四大家之一.丁甘仁治疗外感热病,宗<伤寒论>而不拘泥于伤寒方,宗温病学说而不拘泥于四时温病.  相似文献   

4.
明末袁班《证治心传》中“治病必审四时用药说”和“温热瘟疫辨”篇蕴含丰富的温病学术思想。袁氏认为温病病因为人体感受天地戾气,温病异于瘟疫;感邪途径为目(口)鼻吸入,首先侵犯上焦肺卫;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候,久延失治则转入营分;宜大剂使用攻下方法治疗,并应时时注意舌脉变化。这种关于四时温病病因特点以及治法和用药的学术思想,是四时温病学派的先声。  相似文献   

5.
“升降散”是清代名医杨栗山为治疗四时温病所创。其组方配伍寒温并用,升、降、散三法并施,可升清阳降浊阴,调节人体气机的升降出入。既可用于急性扁桃体炎、咽炎、化脓性中耳炎等四时温病,亦可辨证治疗内伤杂病,如高血压、低血压、血液病、水肿等。随着应用、研究的更广泛、深入,将来有望在某些疑难病证等方面显现出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又一温病大师,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其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温病属外感热病,致病原因主要是感受四时不同的温热病邪.根据"客者除之"的原则,祛邪为温病治疗的重要方面,邪去则正安.吴鞠通说:"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园法活,祛邪务尽".阐明了祛邪是治疗温病的重心.温病祛邪,透法是其中之一.温病的发展演变是从温邪深入程度来判断在卫、在气、在营、在血,而卫气营血的各个阶段都需要祛邪,也都存在运用透法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温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是温热病邪引起的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的外感疾病,后期尤多阴枯液涸之象。所以,吴锡璜说:“治温病宜刻顾其津液”,故有“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之说。这就告诉人们治疗温病必时刻顾护津液。四时温热之邪,或从口鼻而入,或风寒侵表...  相似文献   

9.
新安医家治疗温病具有丰富经验,提出了“暑必兼湿”“寒温融汇”“新感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燥湿为纲”等学术思想,临床用药具有“辨四时温病论治”“寒温并用”“养阴润燥”“轻清透邪”等特色。新安医家温病学术思想及其临床应用特色可为温病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湿病学属于中医内科外感热病学术体系,温病学发展的方向应是:完善温病学理论和疾病规范,揭示温病的实质,探索其传变规律,使疾病研究与现代医学接轨,为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走向世界开辟道路;继承和发展温病治疗精化,加强温病危重证候和难治温病的方药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发挥学术优势;拓宽温病方药治疗疾病的领域,培植学科新生长点,促进温病学的壮大发展;尽快对温病学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极大充实丰富四时温病内容,进行温病病名分化,将散在于其它学科教材中的外感热病收编于温病学科;调整教学重点,强化以温病防治为重点的教学,加强能力培养的教学,提高防治温病的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温病学主要学派和不同的温病类型为主要依据,将温病学主要学说划分为温疫学说、伏气温病学说、伤寒法治温学说、四时温病学说、温毒学说五大学术体系。重点探讨了五个学术体系辨治温病的思路和临床用药规律。以期使温病学界在重视叶、薛、吴、王临床经验的同时,更加注重其它学术体系的研究,从而拓宽温病临床的诊治思路,提高温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的治疗学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防与治,祛邪与扶正,原因疗法与辨证施治的关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协调升降平衡的观点以及标太先后缓急的处理等。现略作如下探讨。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未病先防,防重于治。温病多数是发病快、传变速、病情重,易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相似文献   

13.
温病病因从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医学因机证治、理法方药的有机联系,结合现代医学相关认识,试提出科学的温病病因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并据此认为温病的病因即是杂气,或作温邪。目前,温病病因主要包括有六淫虚邪、四时戾气、挟毒时气与潜血杂气等几类,并且可据临床实践在此基础上合理拓展。  相似文献   

14.
新感与伏邪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感与伏邪学说是温病发病学的主要内容,是随着中医外感病学理论发展而产生的,认为外邪侵入可直接发病,也可先潜入体内,过时发病。在系统回顾伏邪、新感学说沿革的基础上,浅析其涵义与特点,围绕如何看待伏邪温病学说,进而提出对伏邪新感学说的研讨应结合现代临床诊治,尤其伏邪学说对于临床辨证以及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历来强调,治疗疾病必须根据自然四时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随四时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只有接四时进行辨证治疗,才能使机体与外在环境统一起来,从而达到治疾祛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吴鞠通是继叶天士之后又一温病大师,在继承叶天士学术成就的基础上,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编著了系统论述四时温病的专书。《温病条辨》被誉为“温病之津梁”,“温病传世之作”。其主要贡献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倡导三焦辨证纲领倡导三焦辨证纲领,论述了九种温病的证治。吴鞠通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将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贯穿其中,使温病的辨证理论纵横交错,更具体地落实到经络脏腑之上,显得更为系统完备。《温病条辨》上焦篇第2条“风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指出温邪的侵入途径及发病部位与叶天士“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精神一致…  相似文献   

17.
温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生于不同季节的温病,初起即有不同的临床特点,从而反映出不同病证的类型。前人为了区别其病因、病机、明确治法的异同,因而便依据时令结合主气提出了四时温病的分类和相应的命名。四时温病尽管各有特点,但从病邪的性质来分,一般不外“温热”与“湿热”两大类型,其病机传变也不出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为了方便临床辨证施治,在下讲开始将温热病  相似文献   

18.
温病纵谈     
一、温病的概念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毒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学说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通天论》说:“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其次见于《伤寒论》,如《太阳篇》第六条指出:“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到了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三大温病家,在《内经》、《伤寒论》温病学说的基础上,发展了温病辨证  相似文献   

19.
温病学问答     
1、什么是温病和温病学? 答:温病是感受四时不同温热病邪所引起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它包括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它属于多种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同时也包括一些非感染性的疾患。因其病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在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具有温热的特点,所以总称为温病。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科学,是阐明  相似文献   

20.
中医原无“非典”之称,但目前根据临床表现来看,相当于中医的温病“疫毒”范畴。疫毒系四时不正之杂气由口鼻而入致病。该病以冬春二季居多,与气候转化演变有关,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根据该病起病急骤,发展传播迅速,变化多端,病势危重的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