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种植体周围改良游离牙龈移植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患者42个下颌后牙区种植位点,种植后颊侧龈缘中点处角化龈宽度均小于2 mm。修复前2个月采用改良游离牙龈移植技术,即供区使用个性化腭护板,受区使用个性化移植物压板。术后观察移植物的成活情况。术后即刻,术后2、6、12个月对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进行测量。术后1、3、6 d用目测类比法(VAS)记录患者术创疼痛。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42个种植位点移植瓣均成活。术前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平均(0.39±0.41)mm,术后12个月平均(4.17±0.43)mm,与术前相比,平均增加(3.78±0.21)mm,平均收缩量为(1.12±0.12)mm。结论:改良游离牙龈移植技术可有效增加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术后1年移植物收缩量较小,患者术后疼痛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在口腔种植修复中应用根向复位瓣技术重建颊侧角化龈的方法,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上颌后牙区单颗牙种植术后颊侧角化龈缺失或过窄的患者13例,在种植Ⅱ期手术时同期行根向复位瓣术进行角化龈重建,术后1个月取模行冠修复.测量并比较术前、冠修复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术区转移角化组织的宽度及厚度,记录牙龈指数(gingival index,GI)和龈沟探诊出血(bleeding on probing,BOP)情况.结果 冠修复后1、6、12个月,转移组织角化特征明显,组织健康,质地色泽与邻牙一致.3次测量宽度均值分别(3.25±0.40)mm、(3.04±0.34)mm、(2.97±0.32)mm;厚度均值分别为(2.05±0.20)mm、(1.91±0.23)mm、(1.84±0.25)mm;与邻牙角化龈的宽度(3.19±0.42)mm和厚度(1.96±0.23)m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I和BOP阳性率与邻牙接近,呈健康牙龈形态.结论 在种植Ⅱ期手术时同期采用根向复位瓣技术能有效重建种植体周围的附着龈,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上颌后牙种植修复(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无法直接接受常规种植体植入)并采用上颌结节倾斜种植技术的40例患者(80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组(A组),选取同期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的42例患者(84颗种植体)纳入上颌窦内提升组(B组)。比较2组种植体存留率、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种植手术所需时间及费用等。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随访2年,A组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31±0.27)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为0%;B组种植体存留率为96.43%,种植体周边缘骨水平吸收(0.28±0.26)mm,上颌窦炎、术中大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9.5%、4.8%,2组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A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发生率分别为0%、7.5%,手术时间为(30.55±8.21)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69±0.05)万元;B组上颌窦黏膜穿孔、术后重度疼痛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8.6%,手术时间为(50.32±10.80)min,植入每颗种植体平均费用为(0.98±0.06)万元,差异均具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部分上颌后牙骨量不足的患者而言,上颌结节倾斜种植体联冠桥修复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减少手术难度和痛苦,降低治疗费用,且疗效可靠,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不同时机的游离龈移植术(FGG)增加下颌后牙区种植体周颊侧角化龈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 方法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东莞健力口腔医院修复种植科下颌后牙区单牙缺失角化牙龈不足的患者(宽度为2 ~ 4 mm)共40例,将纳入的40例患者进行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抽取20例为实验组,其余20例为对照组。实验组种植Ⅰ期手术时放置愈合基台同期行FGG。对照组种植Ⅰ期手术潜入式愈合,3个月Ⅱ期手术时放置愈合基台同期行FGG。术后观察移植物的存活情况,测量术前牙槽嵴顶剩余角化龈宽度,测量颊侧FGG后即刻、移植术后2个月、戴牙后即刻和戴牙后6个月的颊侧角化龈宽度,使用SPSS 20.0软件对移植物存活率、颊侧不同时间点角化龈宽度等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两组手术均获得成功,伤口正常愈合,组织瓣均存活。术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牙槽嵴顶余留角化龈宽度分别为(2.9 ± 0.3)和(3.0 ± 0.3)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即刻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分别为(4.9 ± 0.5)和(4.9 ± 0.5)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0.2,P = 0.8)。实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个月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分别为(4.2 ± 0.4)和(4.5 ± 0.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9,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戴牙当天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为(3.2± 0.4)和(3.7± 0.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6,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戴牙后6个月种植体颊侧龈缘中点角化龈宽度为(3.1 ± 0.4)和(3.5 ± 0.3)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7,P<0.05)。 结论当下颌后牙区剩余角化龈为2 ~ 4 mm时,FGG在种植Ⅰ期手术同期及Ⅱ期手术同期均能获得较好的增加角化龈的效果。相比于种植Ⅰ期手术同期进行FGG,Ⅱ期手术同期FGG能获得更好的颊侧角化龈的宽度,但会增加手术次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美学区单颗牙即刻种植和延期种植的短期红色美学和种植体边缘骨吸收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美学区单颗牙种植的患者共114例,分为即刻种植组和延期种植组。上部结构修复完成后随访1年,测量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上部结构修复完成1年后114颗种植体均稳固,即刻种植组在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36±0.39) mm,显著小于延期种植组(0.79±0.67mm)(P<0.001);2组在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即刻修复对2组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以及修复完成1年后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不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9.58±1.67和11.58±1.57,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25±0.22) mm;而翻瓣术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得分分别为7.11±1.45和9.96±1.56,修复完成1年后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量为(0.43±0.47)mm,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LA和DAE表面处理方法对PES和边缘骨吸收量无显著影响(P>0.05),但植骨手术对修复完成当天和1年后的PES均有不利影响(P<0.05)。结论 美学区即刻种植的种植体边缘骨吸收速度小于延期种植,有利于延长种植体寿命。不翻瓣术提高了修复后的美观度,在选择合适病例的前提下,不翻瓣即刻种植能够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颊侧角化龈宽度的变化及其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并评价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患者进行游离龈移植术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4月至2020年9月在大连市口腔医院种植科因牙列缺损行下颌后牙区“香肠技术”植骨后种植修复患者24例。测量所有患者植骨前后的颊侧角化龈宽度以及植骨后当天植骨量,对植骨前后的角化龈宽度进行比较,并分析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变化与植骨量的相关性。对植骨后6个月颊侧角化龈宽度不足2 mm的患者进行腭部游离龈移植术,移植术后3个月复查,对获得的种植体颊侧角化龈宽度、龈瓣收缩率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     24例患者平均植骨量为(629.30 ± 226.42)mm3,植骨后角化龈宽度平均减少量为(1.15 ± 0.82)mm,植骨量与角化龈宽度减少量呈正相关。12例进行游离龈移植术患者的术后角化龈宽度增加,移植术后3个月龈瓣收缩率为(22.89 ± 2.85)%。结论    “香肠技术”植骨术后角化龈宽度有所减小,与植骨量呈正相关;游离龈移植后龈瓣收缩较少,可显著增加种植体周围角化龈宽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即刻种植中翻瓣或不翻瓣手术唇侧骨板骨吸收量、种植体留存率、软组织得分,为临床选择不同的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上颌前牙即刻种植的4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翻瓣组(22例、24颗种植体)和不翻瓣组(20例、22颗种植体)。应用Mimics软件,通过拟合,比较患者术后当天和术后6个月局部骨量。采用SPSS 20.0软件包分析种植术后6个月时的骨吸收量平均值和方差,统计种植体留存率。于永久修复后2年,对2组患者的粉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 PES)及牙龈乳头指数(papilla index score, PIS)进行评分。结果:翻瓣组与不翻瓣组种植体平台(种植体颈部平台)、中部(种植体长度1/2)、根尖点(种植体最底端)种植术后6个月的骨吸收量分别为(0.591±0.604)、(1.145±0.923)、(0.951±1.092)mm和(0.384±0.321)、(0.469±0.321)、(0.209±0.288)mm。种植体中部及根尖点骨吸收量具有显著差异,种植体颈部骨吸收量无显著差异。2组种植体在观察期内无一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翻瓣组(19例)及不翻瓣组(18例)单颗种植冠的PES及PIS得分分别为(7.34±1.132)、(8.04±0.631)和(2.04±0.591)、(2.41±0.2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即刻种植时翻瓣与不翻瓣相比,种植体边缘骨水平均相对稳定,不翻瓣组骨吸收低于翻瓣组。永久修复后2年,两者的PES、PIS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种植体周围附着龈重建的方法,评估其临床应用效果及技术特点。方法:选择2011年1月—8月在山东大学口腔医院种植中心行种植二期手术且伴有附着龈不足的患者8例,共10个种植位点,应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术在种植二期手术的同期为患者进行附着龈重建。术后4周行烤瓷冠修复,冠修复半年后复诊。分别记录术前、术后4周、冠修复半年后的有效角化黏膜宽度。记录冠修复半年后的改良菌斑指数(mPI)、探诊深度(PD)、出血指数(BI)和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后4周时,有效角化黏膜宽度与术前相比平均增加2.41 mm(P<0.05)。重建的角化黏膜宽度在冠修复半年后仍然保持稳定,无明显炎症并紧密贴合于烤瓷冠,平均为(2.64±0.53)mm。mPI平均为0.70±0.82,PD平均为(1.80±0.36)mm,BI平均为0.73±0.64,探诊出血位点百分比为23.3%。结论:在种植二期手术同期,采用改良根向复位瓣术能有效重建种植体周围的附着龈,短期内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寻找上颌前牙种植的牙龈乳头重建的方法. 方法:选择30例上颌前牙种植二期术患者随机分实验与对照组,实验组上颌前牙种植区正中偏腭侧作横切口,并保留龈乳头,钝性剥离颊腭侧龈组织瓣及龈乳头瓣,以基台弧度为模板,制备适当宽度有蒂龈组织瓣,并旋转植入近远中龈乳头瓣下方,基台挤压龈乳头瓣诱导种植体周围龈乳头成形;上部结构(基台)精细研磨,重建无缝隙冠龈连接,精度贵金属烤瓷修复.对照组上颌前牙种植区正中切口,剥离粘骨膜瓣,上愈合基台,常规牙龈缝合;基台研磨贵金属烤瓷修复.分别于种植修复后3、6、12月测量上颌前牙种植周龈乳头高度.和评价龈乳头外形.结果:实验组龈乳头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龈乳头外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上颌前牙种植的龈乳头重建方法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植骨后未覆盖屏障膜技术对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2月—2018年7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口腔种植中心行后牙区种植手术的患者60例,所有患者种植体未暴露且颊侧至邻牙牙槽嵴顶弧线距离>1 mm。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植骨无生物膜组(骨粉组,30例)和植骨并覆盖生物膜组(GBR组,30例)。分别于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种植体肩台下0、3、6 mm处(分别设为T1、T2、T3)颊侧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两组患者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种植体周围软组织评价和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6个月较术后即刻各位点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为骨粉组:T1(-0.48±0.73)mm、T2(-0.64±0.95)mm、T3(-0.28±0.80)mm,GBR组:T1(-0.35±0.66)mm、T2(-0.49±0.74)mm、T3(-0.30±0.84)mm。2组各位点的牙槽嵴水平骨量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复查, 2组种植体周围软组织均健康且无显著差异(P>0.05)。患者均有较高的满意度。结论: 后牙区种植体颊侧较小骨缺损可通过单纯植骨达到与GBR术相同的临床效果,能获得健康稳定的软组织以及较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在种植体附着龈增宽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对20例种植体周附着龈不足或缺失的患者,采用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增宽种植体周的附着龈。术后观察游离龈瓣的存活状态,并记录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年时附着龈的宽度,计算术后1年附着龈的收缩率。结果 20例患者的游离龈瓣均存活,术后1年附着龈宽度为(3.05±0.44)mm,与术前相比增加了(2.56±0.31)mm,与术后即刻相比减小了(2.13±0.28)mm,附着龈收缩率为41.22%±5.04%。结论 显微牙周外科技术应用于附着龈增宽术可获得较高的成功率,能较好地提高种植体周附着龈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对口腔种植引导性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0月—2018年12月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口腔科接诊的83例上颌单个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将其分为2组,实验组(42例)采用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对照组(41例)采用Bio-Oss骨粉引导骨再生。随访2组患者术后7 d、6周、1年手术区黏膜愈合程度、种植体成功率、骨缺损再生情况、疼痛程度和其他并发症等的发生情况。观察2组种植体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黏膜颜色、肿胀程度、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植骨高度、成骨厚度的差异。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种植体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5.24% ∶ 97.56%,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38% ∶ 14.63%,P<0.05),实验组黏膜颜色、肿胀度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0.65±0.03)分 ∶ (2.01±0.15)分、(1.10±0.37)分 ∶ (2.69±0.54)分,P<0.05],出血指数、探诊深度、附着丧失显著低于对照组[(0.35±0.05) ∶ (0.49±0.09)、(3.39±0.62)mm ∶ (4.41±0.95)mm、(3.02±0.66)mm ∶ (5.31±0.91)mm,P<0.05],植骨高度、成骨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2.61±0.50)mm ∶ (2.20±0.31)mm、(2.53±0.34)mm ∶ (2.02±0.27)mm,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富自体浓缩生长因子纤维蛋白液联合Bio-Oss骨粉可有效促进口腔种植引导骨再生术后黏膜愈合和骨缺损再生,减轻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advanced platelet-rich fibrin, 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探讨其促进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10月─2017年7月在本院因种植体周附着龈不足而需前庭沟加深术的患者共26例,运用统计学中简单随机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n=13),实验组应用A-PRF膜,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手术。术后不同时间点对附着龈再生、黏膜状态、疼痛程度进行评价。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2周、12周,实验组新增附着龈分别为(3.15±0.36)mm和(2.81±0.36)m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93±0.29)mm和(2.52±0.30)mm(P<0.05)。实验组术后黏膜愈合状态也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3 d疼痛程度为(51.03±12.20)分,与对照组(58.22±9.86)分比较显著降低(P<0.05)。结论:A-PRF膜应用于前庭沟加深术可有效促进创口愈合,缓解术后疼痛,并增加种植体周附着龈再生。  相似文献   

14.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a more ideal and functional soft tissue-implant interface can be established if there is an adequate zone of keratinized mucosa around endosseous dental implants.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was to describe a surgical procedure, based on the use of a split palatal flap, which predictably creates or increases the zone of keratinized tissue around implants at the time of implant uncovering. It is especially useful for maxillary implants with a nonexistent or minimal width of keratinized buccal tissue. The study comprised 34 implants in the maxillae of 8 patients, who were chosen because they had minimal or nonexistent buccal keratinized gingiva prior to implant uncovering. Following healing, between 2 and 5 mm of keratinized gingiva (mean 3.7 mm) could be measured buccally at all abutments. Postsurgical inconveniences were minimal. The use of a split palatal flap at implant uncovering minimizes the number of surgical stages and sites necessary, while predictably providing an adequate zone of buccal keratinized gingiva.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脱细胞真皮基质用于前牙即刻种植扩增角化龈的临床效果。方法唇侧骨板垂直缺损不超过牙根长度1/3的单颗前牙即刻种植病例20例,拔除患牙即刻种植,利用异种脱细胞真皮基质双层封闭植牙创口,并与周围黏膜加压严密缝合,2~3周拆线,8~12周行冠修复。冠修复后3、6个月,从龈缘高点到膜龈联合线测量种植牙角化龈的宽度,和邻牙及术前角化龈的宽度进行比较,并对种植牙的龈乳头进行美学评价。结果 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与种植前相比无明显差异,与相邻牙也无明显差异,膜龈联合线自然;17例种植牙的龈乳头达到Jemt氏分类的2级、3级。种植前,20颗种植牙的角化龈宽度为(4.460±0.220)mm,冠修复后3个月为(4.451±0.245)mm,正常邻牙是(4.410±0.189)mm。冠修复后3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平均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283,P=0.215)、与术前比较(t=0.584,P=0.56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冠修复后6个月,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为(4.448±0.223)mm,正常邻牙为(4.404±0.197)mm,种植位点角化龈宽度与正常邻牙比较(t=1.620,P=0.122)、与术前比较(t=1.144,P=0.267),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脱细胞真皮基质可用于前牙即刻种植的创口封闭,能作为屏障膜有效引导骨组织再生,并能很好地保持种植位点的角化龈宽度,龈乳头的美学效果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牙槽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的变化。方法:选择106例单颗前牙缺失伴唇侧骨缺损患者,进行种植体种植同期引导骨再生。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生物膜引导骨再生,对照组(53例)采用Bio-Oss骨粉联合生物膜引导骨再生。评价2组种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率、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骨缺损再生情况。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种植体种植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23%:88.68%,P>0.05)。种植后12个月,实验组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显著大于对照组[(2.72±0.43) mm:(2.51±0.36) mm,P<0.05],不同位点种植体唇侧骨壁厚度大于对照组(P<0.05),出血指数[(0.32±0.02):(0.42±0.03)]、探诊深度[(3.31±0.69) mm:(4.32±0.95) mm]、附着丧失[(3.06±0.52) mm:(5.24±1.35)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植骨高度[(2.61±0.52) mm:(2.31±0.35) mm]、成骨高度[(2.59±0.32) mm:(2.01±0.16) mm] 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9%:5.66%, P>0.05)。结论:Bio-Oss骨粉联合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可减少骨缺损种植引导骨再生后骨量丢失,促进骨缺损再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