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 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5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效果.结果 15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结论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例如正确选择穿刺方法、压迫止血方式及做好卫生宣教等有效的健康护理,使得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
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 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 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3.
孙淑清  余毅  陈今  黄睿  王琰 《中国现代医生》2010,(35):129-129,131
目的评价高位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主要并发症。方法对32例前臂无法行常规动静脉内瘘的血液透析患者建立高位动静脉内瘘,观察内瘘的使用情况及并发症。结果32例患者高位动静脉内瘘手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100%。内瘘在术后4~6周成熟后开始穿刺,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发生淋巴瘘;4例在使用过程中血栓形成导致内瘘堵塞;1例因急性心肌梗死死亡;2例在使用1年后同侧胸部、颈部浅表静脉扩张;3例出现局部动脉瘤样扩张。结论高位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好、通畅率高,是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智敏  吴凡  周伟  石晓云  程圣英 《四川医学》2009,30(10):1537-1539
目的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以及内瘘失功常见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统计1992年12月-2007年12月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血透患者586例,分别选择自体前臂动静脉内瘘、鼻咽窝动静脉内瘘、移植血管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内瘘等手术方法。结果586例患者完成统计,共计内瘘手术672例次,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共611例次,(90.9%),内瘘失功77例,〉2次内瘘手术77例。结论前臂及鼻咽窝自体动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手术方式,贵要静脉经皮下隧道与桡动脉吻合内瘘术及自身大隐脉移植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患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理想又方便的血管通路,常作为透析的首选通路。动静脉内瘘术后,静脉扩张,管壁肥厚即“成熟”,原则上需等待4周~8周,这段时间内,尿毒症患者主要靠单针双腔临时中心静脉置管或直接动脉穿刺来建立临时血管通路进行透析治疗。但对于经济较困难无法承受中心静脉导管费用、动脉直接穿刺难以成功的患者,且已行桡动脉头静脉内瘘成形术的透析患者,我们采用术后7d~14d使用离吻合口较远的肘部静脉做血液透析引血通路来提前使用获得了成功,未对内瘘成熟造成影响,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血液透析(HD)是一种有创性的终生维持性治疗,建立和维持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是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重要条件。动静脉内瘘是指动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血管通路,包括直接动静脉内瘘(DAVF)和移植动静脉内瘘(GAVF),笔者常用自身动静脉吻合建立内瘘,手术时将自体皮下的动脉和静脉选用端侧的方式吻合形成动静脉瘘,术后3—6周静脉逐渐扩张肥厚,方可使用。其优点是可方便穿刺,又能减少患者的疼痛,患者活动不受限,感染和血栓的并发症减少,如内瘘保护得当,使用可长达数年。因此动静脉内瘘适用于长程透析患者,而保护好血管通路就意味着给患者更多的生存时间和更好的生存空间,那么对内瘘的保护和护理显得更为重要,以下就动静脉内瘘的手术前后的护理及怎样延长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的护理要点作一具体论述。  相似文献   

7.
陆世颖  黄玲  蒋松云 《广西医学》2006,28(4):616-616
自体动-静脉内瘘是指动脉、静脉在皮下吻合建立的血管通路,内瘘成熟是指从手术吻合血管后在动脉血流的冲击下,静脉扩张和肥厚,发生动脉化直至能使用的一段时间,一般需4~6周.动-静脉内瘘作为慢性肾衰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将伴随患者的治疗终生使用.如何使内瘘顺利成熟,关系到患者治疗进行的质量及血管资源的保护,是护理人员的重要工作.我们对97例动-静脉内瘘术后患者进行观察护理,积累了一些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患者,由于新建立的自体动静脉内瘘需要约1个月的成熟时间,最好3~4个月以上,移植性内瘘也需要3~  相似文献   

9.
肾功能衰竭患者主要是采取肾脏替代疗法治疗,以维持性血液透析为主,而实施该方法治疗前提在建立一条有效的血管通路;经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选择动静脉内瘘作为血管通路,为此动静脉内瘘穿刺是血液净化专科护理人员必须掌握的技能;动静脉内瘘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即通畅时间长,且并发症少,因此自2006年开始世界卫生组织强烈建议首选动静脉内瘘方法作为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其利用显微外科小血管吻合技术行前壁动静脉内瘘成形术,以端侧吻合为主,有利于降低失功率;本文为了探讨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动静脉内瘘早期穿刺方法等文献资料进行展开性综述,从而为更多的临床工作人员提供有效、客观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刘永岚 《河北医学》2008,14(11):1372-1373
慢性肾脏病患者行血液透析治疗需建立血管通路,血管通路一般按可使用时间分为两种,一种为永久性血透通路,如动静脉内瘘,人造血管移植等;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则作为一种临时性血管通路,主要在患者需急诊透析时或永久性血管通路尚未成熟时使用.国内目前大部分维持性血透患者行头静脉桡动脉端端或端侧吻合内瘘术建立血管通路,但部分患者血管条件差手术多次失败,或手术后内瘘反复发生堵塞,亦或严重心功能不全耐受不了手术等原因,中心静脉置管就成为这些血透患者赖以存活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11.
81例直接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直接动静脉内瘘是永久性血管通路,要求能提供足够的血流量(250ml/min),又不至于发生动脉瘤或血栓形成,位置浅表易穿刺,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可长期使用而无明显副作用,完全可靠的血管通路,适用于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是患者的“生命线”,在临床工作中内瘘的护理尤为重要,现将临床护理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05年6月至2007年6月间,在我院行直接动静脉内瘘手术以直接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1例,男49例,女32例。除1例因血管条件差,内瘘手术失败,80例动静脉内瘘均于4周~5周成熟,血流量达250ml/min~350ml/min以上,动静脉内瘘保护良好,正常使用。2护理2.1术前准备卫生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血液透析的治疗方法和血管造瘘的目的,带领患者现场参观透析,观看病友成熟的动静脉内瘘,讲解手术方法,以解除思想顾虑,使之树立与疾病做长期斗争的信心,自愿接受并积极配合治疗。保护造瘘侧肢体皮肤的完整清洁,保护造瘘侧肢体的血管,不在造瘘侧肢体行动静脉穿刺。2.2手术后护理抬高术侧肢体,包扎松紧适度,勿受压以利于肢体血液回流,保持手术创面干燥,防止感染。告知患者严禁在造瘘侧肢体测量血压...  相似文献   

12.
稳定、可靠、安全的长期血管通路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尤为重要,最佳的血管通路是自体动静脉内瘘[1],然而随着血液透析患者的日益增加,高龄、糖尿病肾病患者等自身血管条件有限、动静脉内瘘闭塞外周血管耗竭、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的患者也随之增多,对于这些患者行半永久静脉导管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尤其是2009年起随着Tal Palindrome新型导管的应用,使得自身血管条件有限  相似文献   

13.
血液透析是目前尿毒症患者的主要生内瘘是主要的血管通路,但临床存手段.自体动静脉上存在静脉条件差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经颈静脉留置血透长期导管成为目前的主要手段之一.提高对长期留置导管的使用护理,延长其使用寿命,对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尿毒症极为重要.现将我科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对于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而言,建立和维持一个有足够功能的血管通路是保证透析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关键,因而血管通路被称为HD患者的"生命线".维持性HD患者的血管通路分为:自体动-静脉内瘘、PTFE移植血管瘘、隧道Cuff导管、皮下带孔导管[1].目前国内以自体动-静脉内瘘、隧道Cuff导管应用最多.现笔者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维持性HD患者使用自体动-静脉内瘘、隧道Cuff导管作为血管通路的疗效进行比较,以期探讨维持性HD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建立血液透析血管通路10年经验总结(附2000例报告)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总结2 000例(2 280次)血液透析血管通路建立的经验,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术前血管评估、术式选择、操作要点及并发症处理。方法:根据患者血管条件及其他状况选择自体动静脉内瘘、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或永久双腔导管中心静脉置入术。结果: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2 219次,近期通畅率达98.56%。人工血管移植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6例,术后均正常使用。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仍然是最佳的血管通路,与其他的血管通路相比,具有通畅率高、使用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肖祥  马荣  奉娅  李琴  王少清 《西部医学》2020,32(10):1504-1508
目的 评估不同类型血管通路对血液透析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透中心2014年1月~2019年1月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验结果、血管通路类型以及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分析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的风险因素。结果 纳入179名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之前无其他肾脏替代治疗方式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起始使用无涤纶套导管透析治疗患者的平均比例为4804%(86/179),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平均比例为1955%(35/179),动静脉内瘘平均比例3241%(59/179)。进入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带隧道导管比例2905%(53/179),动静脉内瘘比例7095%(127/179)。使用不同血管通路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相比较,通过Kaplan Meier生存分析提示:与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患者相比较,使用内瘘维持性透析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生存率。通过多元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使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透析患者的死亡风险较使用内瘘透析患者死亡风险增加2176倍。结论 患者初次血液透析及维持血液透析的动静脉内瘘使用率较低,提高初次血液透析及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动静脉内瘘比例将是血透医生未来的工作重点之一;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患者具有更好的预后,临床应将动静脉内瘘作为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首要选择”,在此基础之上兼顾“个体化”选择。  相似文献   

17.
张一帆  郑约楠  邵国建 《浙江医学》2014,(14):1265-1266
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K/DOQI血管通路的临床实践指南建议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首选动静脉内瘘,其次可选用带涤纶套长期透析导管透析.部分患者由于高龄、糖尿病、心功能差等因素使血管条件受限或无法建立长期动静脉内瘘,导致长期透析导管使用率较高.但血液透析长期导管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笔者分析了96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感染情况,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指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患者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及取栓术中的应用。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室收治52例尿毒症患者,18例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成形术,34例因静脉血栓形成行自体血管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术中使用Fogarty导管,在球囊充盈状态下牵拉出血管,达到扩张细小血管或取栓目的,对治疗效果进行总结评价。结果 52例患者中通过使用Fogarty球囊导管,手术成功,无并发症,术后内瘘使用通畅,血液透析时血流量达200ml/min以上。随访12个月,其中6例行动静脉内瘘取栓术患者再次出现血栓形成。结论 Fogarty球囊导管在尿毒症自体血管条件欠佳患者中行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在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患者中行取栓术是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肾衰竭患者需要进行长期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建立和维护理想的血管通路是进行有效血液透析的重要条件之一。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是大多数透析患者长期维持治疗的主要方式。但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自身血管硬化或内瘘闭塞以及糖尿病患者常存在血管病变等原因使动静脉内瘘无法建立。因此人造血管搭桥内瘘是这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的另一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20.
动静脉内瘘是血液透析患者永久性血管通路的第一选择,但在内瘘成熟前或长期透析患者的瘘管血流量不足时,以及在急性肾衰、中毒抢救等其他血液净化方法治疗需要建立临时性血管通路,最理想的临时性血管通路是经皮中心静脉置管。中心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命线,应该专管专用,透析期间不要用导管输液、采血,注意防止交叉感染及血行感染,延长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