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钛表面不同喷砂条件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钛表面采用不同喷砂条件进行处理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为临床操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50μm和250μm的Al2O3分别在0.2MPa、0.4MPa的压力下对钛表面进行喷砂粗化处理后,通过电镜观察Al2O3颗粒在钛表面残留量,并对钛表面粗糙度、钛表面接触角以及钛瓷间的结合强度进行检测,确定喷砂条件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结果50μm、0.4MPa组的钛试件表面的Al2O3颗粒残留较多。喷砂压力相同时,250μmAl2O3喷砂处理的钛表面粗糙度较大(P<0.05);喷砂粒度相同时,0.4MPa喷砂压力下的钛表面粗糙度较大(P<0.05)。喷砂压力相同时,250μmAl2O3喷砂处理的钛表面接触角较大(P<0.05);喷砂粒度相同时,钛表面接触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统计分析显示250μm、0.4MPa组的钛/瓷结合强度最大(P<0.05);50μm、0.4MPa组的钛/瓷结合强度最小(P<0.05);50μm、0.2MPa组和250μm、0.2MPa组的钛/瓷结合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0.2MPa压力下进行喷砂处理时,采用50μm和250μm的Al2O3颗粒对钛基体进行喷砂处理均可。在0.4MPa的压力下对钛表面进行喷砂处理时应采用较大粒度的Al2O3颗粒。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喷砂后微弧氧化(MAO)与喷砂酸蚀(SA)后MAO处理表面形貌的差异,探讨如何在保留SA获得的一级孔洞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MAO膜层的"骨小梁"样结构及富含钙磷的化学成分.方法 分别采用直径为106、250 μm的Al2O3颗粒对钛样品进行喷砂,部分用氢氟酸(HF)双重酸蚀制备SA样品,再对两种样品分组,使用不同的处理电压进行MAO处理.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表面形貌、膜层厚度,能谱分析仪测量表面元素含量.结果 SA样品再行MAO处理可获得均匀连续的氧化膜层,并且MAO处理没有改变SA形成的基本形态,其中直径为250 μm的 Al2O3颗粒喷砂后双重4% HF酸蚀MAO处理表面的一级孔洞大小与成骨细胞最为接近.结论 纯钛经SA和MAO复合改性后,在表面形成复合的形态特征,从而达到优化种植体表面结构和组成的目的 .  相似文献   

4.
喷砂粒度对钛/瓷结合强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钛表面处理时不同喷砂粒度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采用不同粒度(50 μm,120 μm,180 μm,250μm)的Al2O3在2 bar压力下以45°角对钛表面进行喷砂粗化处理后,对钛表面粗糙度、钛表面接触角以及钛/瓷结合强度进行检测.结果:Al2O3颗粒尺寸越大,粗糙度越大(p<0.05),钛表面接触角也越大(p<0.05);Al2O3颗粒大小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采用本实验所选用的任何粒度的A12O3颗粒,在0.2 MPa压力下,以45°角度对钛进行喷砂处理均可以达到较好的钛/瓷结合强度的.  相似文献   

5.
表面粗糙度对铸造纯钛表面细菌粘附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评价不同表面形态与表面粗糙度在对纯钛在口腔内戴用0.5年后的细菌粘附量与种类的影响。方法 常规制作纯钛铸造试件30个,分为皱纹形和不同粗糙度的平面形共5组。选择6名口腔粘膜健康的无牙颌受试者,在其上颌总义齿基托磨光面和组织面的不同部位粘固试件。戴用义6个月后,检测各组试件粘附细菌的情况。结果 ①患者个体因素对纯钛铸件表面粘附的细菌量明显的影响,但对细菌地染色分类影响不明显。②同一患者,试件表面粗糙度增加,细菌量明显增大(P<0.01),但细菌组成无明显变化;皱纹形试件比平面试件滞留的细菌数量多,除G^+球菌外,还附着G^-球;相同粗糙度的2个试件,放于组织面者滞留的细菌数量比磨光面者明显减少(P<0.01),且前者粘附的主要为G ^-球菌和杆菌。结论 从有益牙周组织健康的角度看,制作纯钛修复体时应可能采用平面形钛制修复体,磨改后应重视抛光,尤其是组织面。  相似文献   

6.
自动研磨对纯钛铸件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不同自动研磨条件对纯钛铸件表面研磨效果的影响。方法 分别使用4 种形态的磨粒,在转速分别为250rpm 、450rpm 、和650rpm 条件下, 对10 m m ×10m m ×1 .4 m m 纯钛铸件分别自动研磨10min 、30min 、60 min 和90 min , 使用电子天平和表面粗糙度测定仪分别测定各组试件研磨前后的重量和表面粗糙度( Ra值) , 并计算出研磨减重率( Wt% ) 。结果 随着自动研磨机的转速增高、研磨时间延长, 钛铸件的研磨量增大, Ra 值随之下降。有较锐边角的磨粒研磨效率高, 适用于粗研磨; 不定形磨粒研磨效率稍差, 但表面粗糙度改善效果好, 可用于中研磨; 而球形磨粒适用于最后抛光。自动研磨后纯钛铸件 Ra 值可降至0 .3155μm 。结论 自动研磨机可用于纯钛义齿铸件的研磨、抛光。  相似文献   

7.
纯钛表面聚吡咯涂层的表面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纯钛表面电化学聚合聚吡咯涂层并研究其表面性能。方法:采用恒电流法以0.25mA/cm^3、1mA/cm^2、4mA/cm^2的电流密度制备两种支撑电解质Cl^-和ToS^-的纯钛表面聚吡咯涂层。利用SEM、表面粗糙度仪以及接触角测量仪检测涂层表面性能。结果:随聚合电流密度增大,表面粗糙度(Ra、Rz值)和表面接触角逐渐增大,而表面自由能逐渐减小。在相同的聚合密度电流下,ToS^-搀杂组的表面粗糙度(Ra、Rz值)、表面接触角均大于Cl^-搀杂组;而表面自由能则小于Cl^-搀杂组。结论:聚吡咯的表面性质,如表面形貌、润湿性、表面自由能,可以通过改变搀杂离子种类和聚合电流密度来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8.
叶芳  廖小平  杨健  李金鹏  朱洪水 《口腔医学》2009,29(7):340-341,351
目的对比评价4种喷砂砂粒对牙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方法选择因正畸需要拔除的前磨牙20颗,将本实验的4种喷砂材料分成A(30μm Al2O3)、B(120μm NaHCO3)、C(50μm NaHCO3)和D(50μm Al2O3)四组,每牙的4个面随机分到A、B、C和D四组中。实验前测量各牙表面牙釉质粗糙度值,记为Ra1。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喷砂洁治,测量记录其粗糙度为Ra2。然后对各实验牙面用橡皮杯和抛光糊剂作抛光处理,再次测量表面粗糙度,记为Ra3。结果A、B、C组Ra3与Ra1相近(P>0.05),D组Ra3明显大于Ra1(P<0.05)。四组间Ra1无明显差异(P>0.05);D组Ra2、Ra3分别明显大于A、B、C组Ra2和Ra3(与A、B比较,P<0.05;与C比较,P<0.01)。结论50μm Al2O3砂粒对牙釉质喷砂抛光处理后不能达到临床要求。  相似文献   

9.
《口腔医学》2017,(1):28-32
目的探究不同喷砂压强、喷砂时间以及喷砂氧化铝颗粒大小对牙科氧化锆表面丧失量的影响。方法 250个氧化锆样本根据不同的喷砂压强(0.1 MPa、0.2 MPa、0.4 MPa、0.6 MPa)、喷砂时间(7 s、14 s、21 s)及喷砂氧化铝颗粒大小(50μm、110μm)随机分成25个组,对照组氧化锆不接受表面喷砂。喷砂后对每一组的体积平均丧失量、高度平均丧失量及粗糙度进行计算并比较。结果随着喷砂时间及喷砂压强的增加,以及喷砂颗粒大小的减小,氧化锆表面丧失量增加(P均<0.05)。随着喷砂时间、喷砂压强以及喷砂颗粒尺寸的增加,氧化锆表面粗糙度也增加(P均<0.05)。结论考虑到氧化锆表面丧失对适合性的影响以及粗糙度对粘结性能的影响,采用21 s、0.2 MPa及110μm的喷砂条件对氧化锆进行喷砂最为适合。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热处理对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成型纯钛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 利用SLM技术制作ISO 9693标准要求的纯钛试件96个,分为热处理组(A)和未热处理组(B).A、B组试件根据瓷粉种类分为Super Ti22(a)、Titankeramik(b)、Tricer...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将不同粗糙度的纯钛种植体植入软组织中,观察软组织对种植体的反应,评价各种种植体的组织相容性。方法:分别将光滑表面、机械表面、微粗糙表面(Ⅰ)、微粗糙表面(Ⅱ)、大粗糙表面的纯钛种植体在第1,30,60,83天分别植入家兔的背部肌肉中,在第90天切取包绕种植体的软组织,进行组织定量评价。结果:90天时微粗糙表面的种植体的软组织反应最小。结论:微粗糙表面能显著降低种植体-组织界面的炎症反应程度,减少软组织包绕层的厚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将钛合金种植体微弧氧化(MAO)后,以多巴胺(PDA)为偶联,加载GRGDSP多肽,形成复合活性涂层,评价其骨结合能力。方法: 选取18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建立单侧下颌骨模型,并将A组(Ti-MAO)、B组(Ti-MAO-PDA)、C组(Ti-MAO-PDA-GRGDSP)分别植入到新西兰大白兔一侧下颌骨,选取2周、4周、8周下颌骨植入样本,应用锥形束CT(CBCT)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情况。对4周样本以扫描电镜(SEM)观察界面形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样本成骨活跃程度,扭力实验观察骨结合力。采用SPSS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CBCT观察,C组接触区骨结合情况好于B组和A组,且B组优于A组。扫描电镜观察, C组在种植体与骨接触区聚集了更多新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交界处,C组与B组较A组荧光强度明显,其中C组最为明显。扭力观察,8周时B、C组扭力值为A组的2倍,C组较B组多8 N·cm;C组、B组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i-MAO-PDA与Ti-MAO-PDA-GRGDSP涂层对骨结合均有促进作用,其中Ti-MAO-PDA-GRGDSP涂层对骨结合的作用最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不同方法表面处理后纯钛表面粗糙程度对其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方法:制备33个纯钛试件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进行喷砂、阳极氧化和机械抛光处理,应用扫描电镜观察不同处理后钛件表面微形貌,在酸性含氟人工唾液中测试开路电位和阳极极化曲线。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喷砂后钛表面有大量的弹坑和划痕,深度较深,且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边缘锐利,为微米级粗糙表面形态;而阳极氧化表面为大小均一的直径80Jim的纳米管状结构,为纳米级粗糙表面形态;机械抛光表面划痕明显,深度较浅,为微米级粗糙表面形态。在酸性含氟人工唾液中,3组之间自腐蚀电位值的比较为:阳极氧化组〉机械抛光组〉喷砂组;腐蚀电流密度值的比较为:喷砂组〉机械抛光组〉阳极氧化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的表面处理技术改变了钛材料表面的微形貌并影响了钛的耐腐蚀性能,经阳极氧化处理后的纳米级表面具有更好的耐腐蚀性能,喷砂会使钛的耐腐蚀性降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紫外线光功能化对二氧化纳米管钛表面改性钛种植体骨结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预阳极氧化法制备二氧化钛(TiO2)纳米管表面改性钛种植体,并用波长为250 nm、功率为2mW/cm2紫外线(UVA)对种植体进行处理。将种植体植入SD大鼠股骨,12周后取含种植体骨组织制作组织切片,通过显微镜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组织形成情况并计算骨结合率。结果UVA处理组种植体周围新生骨组织多于未UVA处理组,且更致密。UVA处理组和未UVA处理组的骨结合率分别为(72.21±10.42)%和(44.98±9.62)%,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UVA光功能化TiO2纳米管表面改性有助于促进钛种植体骨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对丙烯酸树脂表面性状和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制备硅橡胶与丙烯酸树脂构成的重叠联合模型。根据树脂条的不同表面处理方式,将模型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MMA浸润组、喷砂组、MMA浸润+喷砂组。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树脂处理后的表面形态变化,用粗糙度仪检测其粗糙度,万能材料试验机测定树脂条和硅橡胶之间的粘接强度。结果 1.电镜观察显示,未经处理的树脂条表面打磨痕迹明显,经过MMA浸润后,表面出现溶解的痕迹,经过喷砂后,表面粗糙凸凹不平;2.粗糙度:喷砂组(3.12±0.02)μm和MMA浸润+喷砂组(3.11±0.01)μm>对照组(0.73±0.01)μm和MMA浸润组(0.71±0.01)μm,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粘接强度:MMA浸润+喷砂组(2.34±0.03)MPa>喷砂组(2.02±0.01)MPa>MMA浸润组(1.81±0.02)MPa>对照组(1.50±0.01)MPa,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MA单体浸润与喷砂的处理方式可以使丙烯酸树脂表面的形貌发生变化,更有利于硅橡胶与丙烯酸树脂的结合,获到良好的粘接效果,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纯钛因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以及相对低廉的价格而被广泛地应用于口腔各种修复体的制作,尤其是口腔种植体的制作.但是纯钛在高温下易氧化,在钛表面生成一层过厚的而低附着力的氧化膜,而且钛与瓷粉间热膨胀系数不匹配等因素导致钛-瓷结合强度较低,从而限制了纯钛应用于烤瓷修复体.因此,关于提高纯钛与瓷粉之间结合强度的研究成为一个热点.本文重点对提高纯钛与瓷粉之间结合强度的表面处理技术(喷砂、预氧化、涂层、粘接瓷、化学处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纯钛种植体表面多孔结构的制备与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利用喷砂、双重酸蚀和H2O2法构建粗化、改性种植体表面并对其形貌进行分析。方法:商业纯钛片经磨平、喷砂、清洗后分为6组,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进行处理,从而得到不同的表面形貌。用扫描电镜(FSEM)观察表面形貌,能谱分析表面元素组成,X射线衍射(XRD)分析表面成分。结果:钛片表面经喷砂、超声清洗后.表面嵌有大量的喷砂颗粒,经低浓度HF/HNO3酸蚀后,仍有部分残留;同时,钛片表面形成大量纳米级孔洞。经高浓度HF/HNO3酸蚀后完全去除喷砂颗粒,钛片表面形成大量微米级孔洞。钛片再经HCl和H2SO4混合液酸蚀后,可以完全去除喷砂颗粒,同时得到多级孔洞结构。H2O2法处理,可使粗化表面得到锐钛矿晶相结构的TiO2层。结论:通过改变HF/HNO3浓度,可以得到不同孔径的孔洞;双重酸蚀处理,可以完全去除喷砂颗粒,并得到多级孔洞结构。H2O2法可将粗化表面的非晶态TiO2结晶转变为锐钛矿晶相结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传统的纯钛帽改良后植入兔颅骨,建立新的种植体表面处理研究的动物模型。方法运用数控机床对纯钛板进行机械加工,压制中空半球形钛帽,底部添加自攻性螺纹,顶部添加两个环形小孔。48个纯钛帽植入12只新西兰兔颅骨。选取观察时间点为2周、4周,6周。通过大体标本和牙科微型CT观察纯钛帽植入的稳定性,制作带金属不脱钙硬组织切片,观察纯钛帽植入兔颅骨的动物实验模型骨组织效应。结果手术过程中植入共48个纯钛帽,其中2个松动,松动率为4.17%;植入2、4、6周取材时,48个标本无松动,脱落。牙科微型CT结果显示,纯钛帽能够稳定在兔颅骨上。带金属不脱钙硬组织切片显示,新旧骨组织形成明显界限,周围骨组织长入纯钛帽底部的螺纹,嵌合良好。结论改良自攻性纯钛帽制作加工相对传统的钛帽工艺简单,稳定性良好,减少辅助固定装置,减少手术创伤,简化操作步骤,提高实验效率,可以用于研究种植体表面处理方式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two different commercially available dental implants on osseointegration.

The surfaces were

sandblasting and acid etching (Group 1) and sandblasting and acid etching, then maintained in an isotonic solution of 0.9% sodium chloride (Group 2).

Material and Method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was employed for surface chemistry analysis. Surface morphology and topography was investigat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and confocal microscopy (CM), respectively. Contact angle analysis (CAA) was employed for wetting evaluation. Bone-implant-contact (BIC) and bone area fraction occupied (BAFO)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on thin sections (30 μm) 14 and 28 days after the installation of 10 implants from each group (n=20) in rabbits’ tibias.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by ANOVA at the 95% level of significance considering implantation time and implant surface as independent variables.

Results

Group 2 showed 3-fold less carbon on the surface and a markedly enhanced hydrophilicity compared to Group 1 but a similar surface roughness (p>0.05). BIC and BAFO levels in Group 2 at 14 days were similar to those in Group 1 at 28 days. After 28 days of installation, BIC and BAFO measurements of Group 2 were approximately 1.5-fold greater than in Group 1 (p<0.05).

Conclusion

The surface chemistry and wettability implants of Group 2 accelerate osseointegration and increase the area of the bone-to-implant interface when compared to those of Group 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