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了解2005-2016年新疆自治区喀什地区布鲁氏菌病发病变化趋势,为进一步做好喀什地区布病防控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16年喀什地区报告的布病进行流行特征分析。结果 共报告布病767例,年均发病率为1.68/10万,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Z=29.49,P<0.001)。报告病例数最多的月份主要集中在5-8月份;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81:1,各年龄均有发病,最小发病年龄5月龄,最大发病年龄85岁,中位数为39岁,职业分布以农牧民所占比例最高;2005-2016年报告年平均发病率前五位的县(市)为麦盖提县、岳普湖县、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巴楚县和喀什市,报告病例数前五位的县(市)依次为麦盖提县、巴楚县、岳普湖县、喀什市和伽师县。结论 喀什地区布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是2012-2016年发病率明显升高,需进一步分析喀什地区布病疫情升高原因,进一步加强喀什地区布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08-2018年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发病特征及流行态势,为进一步制定布鲁氏菌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 2008-2018 年陕西省布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8-2018年陕西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病例10 007例,年发病率在 1.55 /10 万 ~ 4.08 /10 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2.41/10万,不同年份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无死亡病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陕北和关中地区,以榆林市、延安市和渭南市为多发地区,占86.23%,陕南地区病例数较少;全年均有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40~59岁年龄组为主,占发病总数的50.19%;男性多于女性,男女发病比为3.57∶1;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 89.44%。血清学平均阳性率为4.21%。布病发病至诊断时间间隔的中位数是22 d。结论 陕西省布鲁氏菌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流行在未来一段时间呈持续状态,应加强传染源的管理,加大布鲁氏菌病监测力度,做好布鲁氏菌病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浙江省2010—2018年人间布鲁氏菌病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为相应防控策略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浙江省2010—2018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人间布鲁氏菌病疫情资料,采用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进行分析;收集浙江省气象、畜牧生产等资料,进行人间布病疫情的空间回归分析。结果 2010—2018年,浙江省共报告布鲁氏菌病823例,年度报告发病数呈波动上升态势;人群特征显示病例以男性、40~60岁、农牧民及畜牧相关职业为主;发病率全局Moran’s I指数为0.12(P<0.05),总体分布呈现聚集性;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显示人间布病高聚集区主要为浙北杭嘉湖、绍兴及浙西的衢州等地区,且近年向浙南的丽水扩散;空间回归分析显示,地区“年内羊出栏量”为人间布病发病的促进因素。结论 人间布病疫情与羊的养殖、交易、加工产业密切相关,浙江省布病疫情的地区分布特征随着各地相关产业的发展也在发生着变化,因此需要在发展相关产业时同步规划落实好布病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调查处置一起由食用新鲜“羊初乳”导致的布鲁氏菌病(布病)暴发疫情,为科学开展食源性布病疫情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布病个案调查表,对医院报告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再根据调查线索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进行可疑病例搜索调查和实验室采样检测,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本起疫情共确诊6例布病病例,均为同一日在某乳制品公司现场饮用新鲜“羊初乳”的同一参观团人员,罹患率高达50.00%(6/12)。结论 综合病例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调查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定本起疫情为布病暴发疫情,引起原因为生饮未经消毒的羊奶。疫情提示牛、羊等奶制品需加强监管,降低布病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索2004-2017年我国南北方布鲁氏菌病(布病)的变化趋势,为有针对性的布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奠定基础。方法 收集公共卫生科学数据共享中心2004-2017年布病报告病例数,描述年发病率趋势,利用Joinpoint回归模型估计年发病率和月发病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17年北方省份布病的年发病率高于南方省份,北方省份及南方省份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均呈上升趋势,且南方省份的AAPC显著高于北方省份(43.5% vs 7.5%)。北方省份的AAPC在8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随年份呈现显著性的上升趋势(P<0.05),南方省份在每月份均随年份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P<0.05)。自2015年来北方省份各月份呈现下降趋势,而南方省份各月份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布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北方省份表现为高发病率,南方省份表现为持续增长态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辽宁省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规律及流行趋势,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1981—2016年辽宁省HFRS疫情数据和人口资料,分析HFRS时间、地区、人群发病的变化情况。结果 1981—2016年,辽宁省HFRS发病率波动在0.86/10万~13.04/10万之间,年平均发病率为4.16/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0.06/10万,平均病死率为1.52%。36年间出现了3个明显的发病周期(1981—1990年,1991—2009年,2010—2016年),第3个发病周期发病率波动较小,在1.67/10万~3.00/10万之间。HFRS秋冬峰(10-12月)和春夏峰(3-6月)发病例数的比值在1981—1998年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最高比值达14,1999—2016年秋冬峰与春夏峰发病例数的比值小于1。80年代初,疫区主要分布在辽宁省东部和中部,之后逐渐向西部和南部扩散。进入21世纪后,疫区扩大至全省2/3以上的县区,现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的葫芦岛、锦州以及东部地区的铁岭、抚顺地区。在人群分布上男性多于女性,以农民为主,15-6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结论 1981-2016年,辽宁省HFRS发病率经过2个较大发病周期后,逐渐降低至3/10万,流行季节性在90年代后期发生转变,秋冬峰与春夏峰发病人数比例发生逆转,疫区逐渐扩大,推断疫区类型由姬鼠型混合疫区向家鼠型混合疫区演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福建省历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报告发病情况,为乙肝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将福建省疾病监测信息管理系统中2008—2017年乙肝报告情况表结合国家统计局人口资料建立数据库,描述乙肝报告的基本特征,分析乙肝报告发病的地区分布。结果 福建省2008—2017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Z=50.53,P<0.01)。历年年均报告发病率男性(172.94/10万)高于女性(79.95/10万);25~30岁年龄组年均报告发病率最高为214.12/10万;历年累计报告病例中农民占比最高(37.89%)。历年累计报告发病率呈现东北部(福州地区)高于全省其他地区,东中南部近海地区(厦门、泉州南部地区)低于全省其他地区。随着时间的推移,报告发病率高发的地区从东中部逐渐向北、略向西扩散。结论 福建省乙肝病例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但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中部近海地区报告发病率高,东南部近海地区报告发病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自贡市2016-2021年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特点,为非牧区布病聚集性疫情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6-2021年自贡市布鲁氏菌病暴发进行现场调查,筛查重点及高危人群和涉及牲畜,分析疫情发生原因及特点,采取相应控制措施。结果 2016-2021年共报告4起布鲁氏菌病本地暴发疫情,涉及20例患者。病例共同暴露者筛查阳性率14.67%(11/76),畜间血清学筛查阳性率16.67%(19/114);MLVA分析显示分离到菌株与北京、宁夏分离菌株同源性为90.6%。结论 2016-2021年自贡布病疫情传染源均为病羊,食用未煮熟羊肉、私下引种(交易)山羊及无防护屠宰加工是引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的主要原因,应强化国内重点地区牲畜引种、畜产品交易的检疫力度,加强对职业人群的监测工作,开展重点人群的知识宣传。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2006-2017年全国31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布鲁氏菌病(布病)空间、季节性以及年龄分布的变化,为采取布病防控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2006-2008年为第1时间段,2009-2011年为第2时间段,2012-2014年为第3时间段,2015-2017年为第4时间段分别计算累积病例数和累积发病率,利用分级地图、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布病空间变化趋势,利用圆形分布法和集中度法分析季节变化,利用构成比描述年龄分布的变化。结果 自2015年来发病率下降;波及省市从28个省市变成31个省市;宁夏和新疆的累积发病率随时间出现了明显提高。4个时间段全局Moran’s Ⅰ指数为0.190~0.377(Z值为2.861-4.368,均有P<0.05);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高-高聚集区位于北方区域内蒙古附近,低-低聚集区位于南方区域。集中度M值和圆形分布R值均从3.38左右递减为2.25左右。4个时间段均以35~54岁组构成比居高,老少组的构成比升高。结论 全国布病的南北差异依然存在,季节性趋于不明显,布病防控既要关注职业人群也要关注一般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2020年勐海县1起人间鼠疫疫情的调查处置进行分析,为完善家鼠鼠疫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病例个案调查、宿主媒介监测等流行病学方法开展调查,对患者的血液、淋巴结穿刺液以及采集的鼠类标本进行细菌学检测、抗原检测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对患者的血清进行抗体检测;采用灭鼠、灭蚤等综合措施对疫区进行处置。结果 本次疫情共确诊1例腺鼠疫病例,从黄胸鼠分离到鼠疫杆菌10株;通过采取患者隔离治疗、环境卫生整治,灭鼠、灭蚤等综合处置措施,疫情得到及时有效控制。结论 本例人间鼠疫病例感染来源是当地鼠间鼠疫,跳蚤叮咬可能为其感染途径。及时有效控制鼠间鼠疫疫情是家鼠鼠疫防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锡林郭勒盟人间布鲁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情情况,为锡林郭勒盟布病综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历年布病疫情资料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网络报告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分析。结果 20世纪60~70年代锡林郭勒盟曾有过布病流行,之后得到有效控制。2000年以后疫情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06年报告发病率为253.44/10万,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1963年252.6/10万),2009年为493.72/10万,2010年开始逐年下降,2012年的报告发病率为193.21/10万。结论尽管近3年锡林郭勒盟布病报告发病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仍然处在高水平状态,布病疫情情况仍然严峻,防控工作仍然很艰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2016-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发病的流行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制订布病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6-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布病发病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同时利用ArcGIS 10.8、GeoDa 1.6、SaTScan 9.4.1软件分别进行三维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2016-2020年陕西省榆林市共报告布病病例1773例,年均发病率为10.40/10万。病例报告以5-8月为主,病例性别比为3.53∶1(1382/391),年龄以45~64岁人群为主(占60.46%),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9.57%)。三维趋势分析显示榆林市布病发病率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逐渐升高。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2016-2020年榆林市布病发病率Moran's I值分别为0.4780、0.4440、0.2890、0.3220、0.2603,局部Moran's I系数检验发现榆林市布病发病有2个“高-高”聚集县区和3个“低-低”聚集县区。时空扫描分析显示,2016-2020年榆林市布病发病扫描到1个一类时空聚集区和1个二类时空聚集区,聚集时间为2019年。其中一类聚集区(LRR=57.97,RR=2.49,P<0.001)以米脂县为中心,半径为51.62 km,涉及5个县区。结论2016-2020年榆林市布病呈现明显的时空聚集性,应结合布病发病流行高峰期、发病人群、时空聚集区、羊只存栏量等情况,采取分区域、有重点、人畜同步联防的布病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衢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为预测布病流行趋势、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浙江省布病监测工作统一布署和要求,血清学结果和病例判定参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和处理原则(GB15988-1995)”。结果2007年衢州市畜间布病共监测奶牛1071头,阳性26头,阳性率2.43%(26/1071);共监测重点人群血清304份,发现1例布病血清阳性,阳性率0.33%(1/304)。结论衢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的威胁仍然存在,今后应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以控制人间布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甘肃省2009和2010年人间布鲁杆菌病(布病)疫情流行特点及规律,为布病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数据库以及人间布病爆发调查资料,分别计算2009和2010年甘肃省布病发病率以及新发病例构成,慢性期布病构成,分析病例的三间分布。结果 2009和2010年布病发病率分别为0.37/10万和0.17/10万,新发病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54.6%(83/152)和51.8%(43/83);慢性期病例分别达到53.3%(81/152)和56.6% (47/83)。甘肃省86个县(市、区)约1/3有疫情,病例集中在河西走廊和陇东一带,有3个县发生爆发疫情。5、7、9、12月为发病高峰期,呈锯齿状,9月最高。病例男女性别之比为3:1,平均年龄46岁,67.7%(159/235)为农民,其次为离退人员以及牧民,各约占7%。结论 甘肃省人间布病疫情呈迅速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受累人群主要为男性青壮年农民,布病慢性化比例高。今后应加大防治力度,提高布病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5.
保定市1994~2004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保定市1994~2004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为布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1994~2004年本市布氏菌病患者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病人数显著增加;发病以从事羊只饲养、屠宰、皮毛加工人员为主;4~8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长,及时诊断率低。结论 保定市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存在布氏菌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安阳市1997~2001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安阳市1997~2001年人间布氏菌病流行特点,为布氏菌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97~2001年本市布氏菌病患者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发病人数显著增加;发病以从事羊、牛饲养的人员为主;4、5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至确诊间隔时间长,及时诊断率低,误诊率高。结论安阳市人间布氏菌病疫情有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存在布氏菌病暴发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福建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为制定有效科学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根据《全国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和《福建省布鲁氏菌病防控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在福建省布病重点地区开展监测,对各年度上报数据进行汇总与分析。结果 2012-2017年间,在福建省8个设区市22个监测点共检测布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 713份,检出阳性64份(SAT法),阳性率为0.95%;各类布病职业人群中,以肉类加工和饲养放牧人员阳性率最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9.972, P>0.05);年龄分布看,30~50年龄组检出最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033, P>0.05);性别分布看,男女性别比为1.6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2, P>0.05)。在哨点医院开展主动搜索,共检测人群血清1 815份,发现病例62例,阳性率为3.42%。结论 2012-2017年间,福建省闽南沿海地区疫情较重,并有向内陆闽北山区扩散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描述2001-2015年锦州市布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和变化趋势,探讨下一步的防控重点。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锦州市布病疫情进行分析,对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与发病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 2001-2015年锦州市布病发病率为0.45/10万-16.53/10万。发病时间集中在3-7月,占总数的66.89%。2003-2015年共采集重点人群血清5 904份,阳性率为5.01%。2007-2015年从136份血培养标本中分离出布鲁氏菌63株,其中羊种3型48株、羊种1型12株,羊种变异2株、犬种1株。结论锦州市近年布病疫情呈明显上升趋势,其优势菌株主要是羊种3型。对犬的布鲁氏菌携带情况应予以一定的关注,及时淘汰病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