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索影响临床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提倡建立个体化输血的治疗策略,并就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应的临床对策。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住院患者红细胞输注效果与其年龄、性别、病种、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的关系。结果:2146例患者中,实行了4302次输血治疗中出现了620次红细胞输注不佳。患者的年龄、性别对红细胞输注效果影响不大,而病种、输血次数、既往输血史以及输血不良反应对红细胞输注效果有明显影响。对于恶性肿瘤性疾病和血液病的患者,在输血治疗的过程中,相比其他患者而言,其输血次数和输血量增加的可能性更大,另外更容易引起不良反应,导致输血治疗效果不良。结论:红细胞临床输注效果与患者免疫状况有密切关系,应针对相关影响因素制定安全、有效、独立的个体化输血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提高临床输血治疗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4):4261-4262
目的分析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原因,为临床红细胞的安全有效输注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本院半年内无效输血与可能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红细胞无效输注与性别、年龄无关,多见于血液病和地贫患者,与既往输血次数(妊娠一次计算为一次输血)、红细胞制品贮存时间以及红细胞制品品种有关。结论尽量减少输血次数,正确选用新鲜的红细胞制品可降低红细胞输注无效率。  相似文献   

3.
丁琪 《中国医学创新》2013,(30):150-152
目的: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因素,为临床科学、有效输血提供依据。方法:笔者对洛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在2013年1-6月的红细胞输注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用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红细胞输注后影响其效果的有关因素。结果:456份红细胞输注病例共输注红细胞697次,无效输注107次,占15.35%。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有4个:输血次数、女性妊娠次数、伴随发热以及恶性肿瘤性疾病。结论:输血次数、妊娠次数可能是通过免疫因素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而发热及恶性肿瘤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发生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丽水地区2008年1月—2010年6月行红细胞输注的患者892例,共输注红细胞1132例次。其中输注有效962例次,无效170例次。采用二元条件Lotistic回归分析可能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输血史(x2=81.49,P=0.00)、感染(X2=33.32,P=0.00)、肝脾肿大(x2=4.81,P=0.03)和恶性肿瘤(x2=105.7,P=0.00)与红细胞输注效果有关;二元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输血史(OR=2.41,P=0.001)和恶性肿瘤(OR=2.86,P=0.00)是影响红细胞输注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有输血史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无效红细胞输注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5.
6.
7.
内科输注红细胞的目的是改善机体的缺氧状况,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规定内科输血指征是:红细胞破坏过多、丢失或生成障碍引起的慢性贫血并伴缺氧症状,Hb<60 g/L可考虑输注.但是此指征针对人群较广泛,没有根据儿童和老年人的主要生理特征和疾病特点单独阐述.因此针对本院老年患者居多,老年内科患者往往一人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特点,总结2年病历资料,对符合条件的394例患者的资料进行红细胞输注效果分析,探讨老年内科患者红细胞输注的效果及是否应对老年人严格控制输血,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红细胞输注量对受血者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30例择期手术患者输入红细胞后6 h内主要凝血指标的变化和临床出血情况.根据输注红细胞量分为6U组、10U组和20U组,每组10例,输注前检测各组主要凝血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结果 患者输入红细胞6U、10U、20U后,血小板(PLT)分别为(166±50)×109/L、(85±25×)109/L、(30±20)×109/L;凝血酶原时间(PT)分别为(13±2)s、(16.2±2.2)s、(22.6±2.8)s;活化部分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别为(26.0±8.4)s、(49±11)s、(69.0±7.6)s;纤维蛋白原(Fg)含量分别为(3.1±0.9)g/L、(1.9±0.6)g/L、(0.8±0.5)g/L,各组间四项凝血指标的比较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出血情况分别为渗血不明显、渗血明显、渗血十分明显.结论 输入红细胞>10U时应立即补充相应的凝血成分,以减少出血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影响因素,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绍兴文理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贫血患者192例,根据红细胞输注效果分为输注无效组(n=35)和输注有效组(n=157)。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的差异,并构建Nomogram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最佳截断值,多因素Logistic分析影响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 两组性别、既往输血次数、既往输血量、妊娠史、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红细胞储存时间长、血红蛋白、总胆红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既往输血量> 10U、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红细胞储存时间长是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以这些危险因素为预测因子,构建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Nomogram预测模型,其C-index为0.813(0.736~0.920)。风险阈值> 0.21时,此预测模型所提供的临床净收益较高。结论 既往输血量> 10U、感染、发热、肝脾肿大、红细胞储存时间长是贫血患者红细胞输注无效的...  相似文献   

10.
李伟其  黄丽香 《当代医学》2013,(33):120-121
目的:探讨红细胞输注效果与免疫系统变化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CAA)、肺癌患者以及肝癌患者作为研究病例,并依据红细胞输注24 h后的血红蛋白含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25例)与对照组(25例),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患者输血前后的血清含量包括(IgG、IgA、IgM)同时测定补体C 3、C4含量。结果观察组肝癌与CAA患者的在输血后其血清IgG、IgA升高明显(P<0.05),肺癌患者输血前后比较,其血清IgG、C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肝癌患者及CAA患者的对照组在输血前后免疫球蛋白与补体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细胞输注效果欠佳与患者机体的免疫系统变化有一定的关系,故此应综合考虑具体情况选择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发伤患者输注红细胞后的临床效果。方法115例多发伤输注红细胞患学按照性别分为两组,研究两组的输血反应、ALT、TP、CR、K+、BUN以及Hb在治疗前后的差异。结果71%的患者输注后血压等指标恢复良好。输血前和输血后48h相比:男性和女性的TP、CR、BUN以及Hb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男性输血前后K+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女性输血前后K+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A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发伤患者进行红细胞输注,有效地改善了患者的循环,且对血钾和ALT的改变不大,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目的为评估对接受特护的极低出生体重儿(<1500 g)进行标准红细胞输注所产生的心血管呼吸系统短期效应。研究对象为有动脉插管的37名婴儿(平均出生体重:920±230 g,胎龄27.8±2.1周,研究时年龄6.1±3.9 d),基于临床的判断对他们输注了10 ml/kg 的压缩红细胞。有动脉导管未闭和(或)正接受影响心肌  相似文献   

13.
14.
15.
张晓林 《四川医学》2000,21(5):423-424
随着现代输血医学的发展,血液分离技术的进步,成份输血占输血中的比例迅速上升。同时,对输注同种全血的负面效应研究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同种全血输注后的动物和病人的细胞免疫功能是降低的。这主要是同种输全血刺激了抗血细胞抗原的免疫球蛋白的合成,损伤了防御细菌、病毒和肿瘤细胞的细胞免疫。因此,在欧洲的一些医院给绝大多数需输血的患者输注红细胞或去除白细胞的红细胞。有报道去除白细胞的同种输血或输注红细胞与输注全血比较有消除对癌症转移的促进作用,还可使术后感染率减少9/10。红细胞输注以及指征在现代输血医学中占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不同保存时间红细胞对输注前后血红蛋白(Hb)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分院2012年3月5日至2015年11月4日期间全部有红细胞输注记录,且符合入选标准的997袋血液,分析保存时间同输血前后Hb变化关系.结果 红细胞保存期从1~5周的输血前后变化依次为(14±8)g/L、(14±9)g/L、(14±10)g/L、(14±10)g/L、(14±9)g/L,不同保存时间红细胞输血前后Hb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2=-0.0001,P>0.05).结论 对于短期内以提高Hb为目的的红细胞输注,保存时间对输血效果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18.
临床上有许多因素会影响慢性肾脏病患者对于促红素治疗的敏感性,如铁缺乏、透析充分性等。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改善促红素抵抗现象,提高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节约昂贵的医药资源。  相似文献   

19.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在防治血液病患者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1)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9%(153/172)、83·1%(59/71)、51·3%(19/37)和68·8%(11/16),4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AL、AA、ITP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同病种有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0.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血液病患者给予输注机采血小板共322例次,输注后18~24小时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4.39%、71.86%、50.54%和63.64%(P<0.01)。AL、MDS组中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分别为P<0.01和P<0.05)。AL、MDS组中脾脏肿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脾脏不肿大患者(P<0.01)。AL患者是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的措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发热、脾肿大、DIC、输注次数等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