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内皮素(ET-1)水平对老年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RIA法测定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中ET-1的含量,利用EpiInfo2002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血浆中ET-1水平≤60pg/ml的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治愈率为57.1%,明显高于ET-1水平高于60pg/ml的患者(P<0.01)。结论ET-1可能参与脑梗死的形成并影响其预后,其水平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和慢性的神经血管疾患,目前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中之一可能机制为血小板功能亢进和血液粘稠度增高。溶血磷脂酸(LPA)是低密度脂蛋白致血管内皮病变的活性成分,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酶标记物,可提示血小板开始活化。而内皮素-1作为目前已知最强的长效内源性血管收缩调节因子,二者均可在血小板活化过程中产生,因此,探讨偏头痛患者 LPA 与 AP的相关性,可为偏头痛的发病机制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就LPA、ET-1的基本特性、生物学功能及二者与偏头痛的相关性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3.
妊高征病人血浆内皮素-1及一氧化氮水平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观察妊高征孕妇血浆ET 1及NO的变化 ,旨在分析、探讨妊高征发病机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调查对象 系 2 0 0 0年至 2 0 0 2年 2月本院产科住院孕妇 ,共计 5 6例 ,其中妊高征孕妇 32例 ,年龄 2 2~ 34岁 ,平均2 6岁。其诊断标准按高等院校统编教材《妇产科学》第 5版 ,分为重度妊高征 14例 ,中度妊高征 10例及轻度妊高征 8例。孕周为 37~ 4 1周。取同期住院的 2 4例正常晚孕妇女(正常妊娠组 )和 18例正常非孕妇女 (正常未孕组 )作对照。正常妊娠组均为单胎初产妇 ,年龄 2 1~ 33岁 ,既往无高血压、心脏病、肾病史。1…  相似文献   

4.
5.
内皮素(ET)是目前已知的缩血管活性最强的多肽物质,近年研究表明ET是引发肝细胞损伤的重要介质,在肝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探讨ET在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我们检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浆ET浓度,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检测对象:重型乙型肝炎患者24例,临床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血清HBV感染标志1项至数项阳性,血清HAV、HCV、HEV感染标志均为阴性。血清总胆红素(BIT) 171~342μmol/L者13…  相似文献   

6.
内皮素(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从猪的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发现的一种血管生物活性肽,ET具有很强的血管收缩及促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主要分布于肾、肺、肝、心、脑动脉和静脉等血管内皮细胞中,其中以肾脏含量最高。有研究报道,内皮素与原发性高血压有密切关系。本文根据近年来本院的收治的高血压患者,重点观察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血浆内皮素的含量,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高血压组60例,无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肿瘤疾病的原发性高血压病病人,男36例,女24例,年龄54~89岁,平均年龄(67…  相似文献   

7.
应用RIA技术测定了45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的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并用多元线性回归与相关分析ET-1与患者年龄、血钾、钠、氯离子、肌酐、尿素氮、二氧化碳结合率、尿蛋白及病情轻、中、重的关系。结果显示肺心病患者的ET-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病情加重而增加;ET-1与血钾、钠离子及病情严重程度相关(P<0.05),以上结果表明ET-1作为一种反应介质在肺心病病情发展、电解质紊乱及病情加重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内皮素-1(ET-1)是一种内源性的具有强缩血管活性的肽类物质,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ET-1经与ET-1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多种不同结构类型的ET-1受体拮抗剂对某些心血管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在ET-1及其受体拮抗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慢型克山病(慢克)心衰病人血浆内皮素-l(ET-1)水平变化的意义,用特异性放射免疫法测定慢克心衰病人40例的血浆ET-1水平,并与40例健康对比,结果表明,慢克心衰组ET-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而且心功能Ⅳ级组明显高于Ⅲ级和Ⅱ级组,组间比较整异有非常显意义(P<0.01),提示ET-l增高程度与病情程度平行。ET-1在慢克心衰过程中发挥作用,能反映心功能损害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无症状心肌缺血与心绞痛患者血浆内皮素-1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ET-1含量,并查心电因及超声心动图。结果 SMI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其病变程度与ET-1变化呈零相关,AP组ET-1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病变程度与ET-l变化呈正相关,治疗后ET-l降至正常水平,AP非发作期ET-l亦有显著差异。结论 结果显示血浆ET-1水平可能在冠心病心肌缺血类型和临床症状等方面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浆硫化氢(H2S)水平变化,研究其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5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病例组,50例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去蛋白法测定血清H2S水平。结果病例组血浆H2S水平(28.63±12.74)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49.21±10.95)μmol/L (P<0.01)。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可能与患者血浆H2S水平的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慢血流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PAF)与冠脉慢血流的关系。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但存在冠脉慢血流的患者66例为I组,男38例,女28例。冠脉造影正常无冠脉慢血流的患者88例为II组,男51例,女37例。冠状动脉血流情况按照校正的TIMI血流分级方法评估。所有患者在住院后随访1年,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有无PAF。P波离散度(Pd)从体表12导联心电图测得。计算PAF在各组的发病率。结果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心力衰竭、糖尿病、高脂血症、抽烟史等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I组患者Pd与II组比较明显延长(39.3±12.6)vs21.5±10.8milliseconds,P<0.01).,PAF发病率明显比II组升高(18.2%vs7.9%,P<0.01)结论在有冠状动脉慢血流现象的患者中患者P波离散度较对照组明显延长,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申张君  张铮  丁力平  等. 《天津医药》2016,44(8):935-938
摘要: 目的 探讨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房颤 (PAF) 的危险因素。方法 206 例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按心电图及病史资料分为 PAF 组 66 例和窦性心律 (SR) 组 140 例, 记录年龄、 性别、 体质指数 (BMI)、 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RB) 及他汀类药物史、 24 h 动态血压监测 (ambulatory BP measurements, ABPM) 结果、 心脏超声指标、 脉搏波波速 (pulse wave velocity, PWV)、 血脂、 肾功能等, 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PAF 组年龄、 左心房前后径 (LAD)、 左心室质量指数 (LVMI)、 PWV 均高于 SR 组 [分别为 (88.92±3.42) 岁 vs.(86.36±4.67) 岁,(39.00±6.66) mm vs.(33.54±7.77) mm,(132.49±14.83) g vs.(119.00±11.35) g,(13.45±4.85) m/s vs.(9.89±2.74) m/s], PAF 组三酰甘油 (TG)、 血压平滑指数 (SI) 较SR组低 [分别为 (1.33±0.91) mmol/L vs.(1.95±1.29) mmol/L, 0.75±0.06 vs. 0.79±0.04]。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SI 减低, LAD、 LVMI 增大、 PWV 增快皆是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 PAF 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压不平稳、 左心房增大、 左心室肥厚、 动脉硬化皆是老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并发 PAF 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周方  卢喜科  张逊 《天津医药》2018,46(9):992-994
目的 分析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2月在本院328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叶切除术后是否发生房颤将患者分为房颤组(132例)和对照组(196例),对肺叶切除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肺叶切除术后房颤的发生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第一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术前肺部感染、术后氧分压等均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术前FEV1%<70%、术前肺部感染、术后氧分压<100 mmHg是肺叶切除术后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住院期间房颤组患者短期病死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叶切除术后房颤的危险因素较多,如高龄、术前肺部感染、FEV1%下降、术后氧分压低等,临床上需要加强对这些因素的预防,以降低术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KCNA5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特发性房颤(IAF)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204例IAF患者(IAF组)作为研究对象,并以性别、年龄作为匹配因子收集20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基因测序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KCNA5 SNP(rs3741930、rs1056468)的分布,基于不同基因型(rs3741930、rs1056468)将IAF患者分为两组,比较IAF患者不同基因型相关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①KCNA5基因rs3741930位点CC、CT、TT在IAF组、对照组中实际分布与预期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CNA5基因rs1056468位点AA、AT、TT在IAF组、对照组中实际分布与预期分布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IAF组rs3741930位点CC基因型和等位基因C分布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研究对象CT、TT基因型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AF组rs1056468位点AA、AT、TT和等位基因A分布频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IAF患者rs3741930位点CC与CT+TT基因型年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C基因型患者体质量指数(BMI)高于CT+TT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F患者rs1056468位点AA与AT+TT基因型年龄、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A基因型患者BMI低于AT+TT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KCNA5基因SNP rs3741930与IAF发病有关,C等位基因携带人群更易患病。  相似文献   

16.
李莺 《江西医药》2010,45(2):101-103
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与心房纤颤的关系。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07年9月在本院心内科门诊随诊及住院治疗的患者200例.根据美国NCEP—ATPⅢ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代谢综合症诊断标准。分为代谢综合征组(MS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NMS组)。入选患者每3个月进行一次常规心电图检查,如出现新发的心房纤颤情况,则作出相应的记录,最终随访时间为2年。观察比较MS组与非MS组间心房纤颤发生率。结果在NCEP-ATPⅢ标准下.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84例,无发生者为36例,非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9例,无发生者为71例.MS组与NMS组间的心房纤颤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在IDF标准下,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74例.无发生者为67例。NMS组发生心房纤颤的患者为19例,无发生者为40例。MS组与NMS组间的心房纤颤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代谢综合征患者发生心房纤颤的可能性明显高于非代谢综合征者。代谢综合征是心房纤颤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研究静脉推注胺碘酮与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122例房颤持续时间<48h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胺碘酮组62例:胺碘酮5mg/kg10min内静脉推注;普罗帕酮组60例:普罗帕酮70mg静脉推注,5~10min注完。观察30min若未转复可重复应用。结果转复率:胺碘酮组69·4%(43/62),普罗帕酮组60%(36/60),两组转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对阵发性房颤均有较高的转复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7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每日口服培哚普利4mg,氢氯噻嗪12.5mg,对照组36例,每日口服胺碘酮0.2g,共治疗2a。结果:治疗组5例、对照组4例发生持续性心房颤动(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P>0.05)。2组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均有减少,培哚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尚有抑制心房重构的作用。结论:培哚普利联合小剂量利尿剂可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  相似文献   

19.
袁永生 《海峡药学》2011,23(5):101-104
目的观察急诊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15例发生于48h内的急诊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治疗组,106例)和普罗帕酮治疗组(对照组,109例)。治疗组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如未能复律,30min后再次静脉推注150mg,仍未复律则用微量输液泵以0.5~1mg.min-1剂量持续输注,直至复律或无效终止;对照组则静注普罗帕酮(70mg/次)1~2次(根据治疗反应),未能复律时用微量输液泵以0.5~1mg.min-1剂量维持,直至复律或无效终止。观察并记录患者心脏节律、心室率、血压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总转复率无显著性差异(80.19%/74.31%),但对照组第一次用药转复率显著高于治疗组(45.87%/29.24%),维持用药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3.58%/10.09%)。治疗组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心动过缓、长间歇、低血压、面部潮红和全身皮肤灼热感;对照组常见不良反应为心功能不全、窦性心动过缓、低血压和房室传导阻滞。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率较高,且较安全,值得在急诊科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药物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抗心律失常药物在预防阵发性房颤复发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入选阵发性房颤转复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普罗帕酮、阿替洛尔和对照组,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并定期随访,终点为一年。结果小剂量胺碘酮与普罗帕酮均可以降低房颤复发率,延长窦性节律时间,缩短再发房颤持续时间,胺碘酮的作用优于普罗帕酮。两者的毒副作用差别不大,发生率低。结论小剂量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均可作为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首选药物,近期疗程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