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氟化钠护齿剂联合窝沟封闭预防学龄前儿童龋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9月西宁市口腔医院口腔中心实施窝沟封闭干预的200例学龄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窝沟封闭剂进行龋病预防,联合组采用氟化钠护齿剂联合窝沟封闭剂进行龋病预防。比较2组随访1年、2年的龋齿发生率,邻面龋发生率、龋均值、封闭剂的脱落情况。采用SPSS 16.0软件包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随访1年时,联合组和对照组的龋齿发生率、邻面龋发生率、龋均值均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2年时联合组的龋齿发生率、龋均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的邻面龋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联合组的窝沟封闭剂保留完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窝沟封闭剂部分脱落率、完全脱落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氟化钠护齿剂联合窝沟封闭预防学龄前儿童龋病较单纯使用窝沟封闭剂具有更好的防龋病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micro-CT评价不同封闭技术对根管充填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单根管上颌前牙40颗,截冠后,使牙根长度为12 mm。利用ProTaper预备至F3,将处理好的样本随机分为4组(n=10),用牙胶尖和(或)iRoot SP分别使用冷侧压法、热牙胶法、单尖法、纯糊剂法完成充填。1周后,应用micro-CT扫描并测量分析根管内存在的间隙,计算各组存在气泡的横截面比例和充填材料整体、冠1/3、中1/3、尖1/3的体积比,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热牙胶组存在气泡的横截面比例最少(P<0.05);整体、冠1/3、中1/3热牙胶组的充填材料体积比最大(P<0.05),而尖1/3纯糊剂组的充填材料体积比最大(P<0.05),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所有封闭技术均不能避免气泡产生,热牙胶法充填质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睾酮水平对牙周炎小鼠模型炎症性骨吸收的影响及机制。方法:48只SD小鼠随机分为未结扎组、假手术组、去势组、去势+睾酮组4组,每组各12只,分别进行空白处理、去势模型和牙周炎模型构建。于结扎术后6周采集小鼠内眦静脉血,测定血清睾酮水平。处死小鼠后,取左侧上颌骨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亚甲蓝染色,比较各组小鼠牙槽骨丧失量(alveolar bone loss,ABL)和牙槽骨吸收面积。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牙龈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同时对血清睾酮水平与ABL、牙槽骨吸收面积及细胞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假手术组、去势组和去势+睾酮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未结扎组(P<0.05);去势+睾酮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去势组(P<0.05);去势组小鼠血清睾酮水平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去势+睾酮组小鼠ABL显著大于未结扎组、假手术组和去势组(P<0.05),去势组小鼠ABL显著小于假手术组(P<0.05);去势+睾酮组小鼠牙槽骨吸收面积显著大于未结扎组、假手术组和去势组(P<0.05),去势组小鼠牙槽骨吸收面积显著小于假手术组(P<0.05);假手术组、去势组和去势+睾酮组小鼠牙龈组织中白介素1β(IL-1β)mRNA、白介素6(IL-6)mRNA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水平显著高于未结扎组,白介素10(IL-10)mRNA水平显著低于未结扎组(P<0.05);假手术组和去势组小鼠牙龈组织中IL-1β mRNA水平显著低于去势+睾酮组,去势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血清睾酮水平与ABL、牙槽骨吸收面积、IL-1β呈正相关(P<0.05)。结论:牙周炎小鼠睾酮水平降低,睾酮长期耗竭状态可减少牙槽骨炎症性骨吸收,可能通过降低IL-1β水平而实现。合理降低睾酮水平,有可能成为减少牙周炎患者牙槽骨吸收的治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谢勤  林珊  林立  李多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3):290-294
目的: 探讨青少年正畸上颌切牙不同内收方式对牙槽骨形态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8年6月—2019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收治的颌骨前突畸形82例患者的328颗上颌切牙,135颗切牙纳入倾斜内收组,193颗切牙纳入控根内收组。拍摄锥形束 CT(CBCT),测量患者上颌切牙内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厚度、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1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倾斜内收组治疗后上颌切牙切缘至腭中垂面长度(IE-MP)、上颌切牙长轴与腭平面后下角(LAI-PP)变化值显著大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上颌切牙根尖至腭中垂面长度(RA-MP)变化值显著小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后L1、L2、L3、P1、T1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2、P3、T2、T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控根内收组治疗后L1、L2、L3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P1、P2、P3、T1、T2、T3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2、L3、P3、T3变化量显著高于控根内收组(P<0.05),倾斜内收组治疗前、治疗后的L1、P1、P2、T1、T2变化量显著低于控根内收组(P<0.05)。2组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的上、下颌牙槽骨骨密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青少年上颌切牙大范围内收时,倾斜内收组唇侧根尖区、腭侧牙槽嵴区及控根内收组腭侧牙根颈部均为牙槽骨吸收高风险区。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基于磁共振测量,研究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对髁突高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6月就诊并行随访观察的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青少年患者124例,平均年龄16岁,平均随访时间13.6个月。在磁共振片上测量髁突高度、盘长度及盘移位距离,比较健、患侧以及随访前、后的差异。采用SAS 9.13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侧关节盘移位距离从5.44 mm增大至6.83 mm(P<0.05);患侧关节盘长度从9.06 mm缩短为8.12 mm(P<0.05);健侧髁突高度从26.07 mm增加至26.82 mm(P<0.05);患侧髁突高度从24.22 mm降低为23.81 mm(P<0.05);健、患侧髁突高度差异从1.85 mm扩大为3.00 mm(P<0.05)。结论 在青少年单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病程中,患侧器质性病变继续进展,可能是单侧关节盘移位患者发生下颌偏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拔牙后患者单牙种植体早期、延期和晚期植入颌骨后8年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数据,分析不同时机植入对种植体的影响,为选择拔牙后种植体合适植入时机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10年12月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行拔牙术后单牙种植体植入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植入时间不同分为A、B、C 3组,早期植入(拔牙后7 d内)25例为A组、延期植入(拔牙后平均3个月)24例为B组、晚期植入(拔牙后平均1.5年)19例为C组。术后随访8年,比较CBCT图像和前后位(PA)图像显示的周围骨水平及与颌骨缺损的关系。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共植入162颗种植体,成功150颗,成功率92.5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3组成功率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C组成功率>B组>A组(P<0.05)。共获取51例患者8年的CBCT图像(早期植入16例、延期植入20例,晚期植入15例);CBCT和PA图像邻间骨水平差异显著(P>0.05);3组旋入扭矩和旋出扭矩相比,差异显著(P>0.05);植入时机、旋入扭矩、旋出扭矩是影响种植体成功率的高危因素(P<0.05)。种植体植入后8年,各组骨水平相比差异显著(P>0.05);第2阶段手术中C组骨缺损少于A、B组(P<0.05);无缺损种植体平均颌骨水平(bBL)低于开裂种植体(P<0.05)。结论 拔牙后种植体放置时间对种植体周围颌骨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机植入可影响种植体成功率,应严格把握即刻种植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矫治技术治疗牙周炎对患者上切牙区牙槽骨密度、高度及龈沟出血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9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口腔科行正畸治疗的中度牙周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n=12)和对照组(n=11),实验组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唇侧固定矫治器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龈沟出血指数、探诊深度、上切牙区牙槽骨骨高度和骨密度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治疗后2组上切牙区腭侧牙槽嵴顶处(L1)骨密度降低,实验组下降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上切牙区解剖根尖点冠方1 mm处(L3)骨密度显著减低,但实验组无明显变化。治疗前、后2组上切牙区牙槽骨高度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上切牙牙根吸收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上切牙压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探诊深度、龈沟出血指数均降低,且实验组变化量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牙周炎,较常规唇侧固定矫正更有利于上切牙区牙槽骨骨密度恢复,且两者对骨高度影响相同,两者均为安全有效的正畸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前牙美学区种植位点存在骨缺损的患者行引导骨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在种植术后能否获得无明显骨缺损患者相近的牙龈美学效果,评价引导骨再生术对牙槽骨吸收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6月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行前牙种植术的患者31例,术前测量种植位点牙槽骨宽度,宽度小于6.8 mm的患者为GBR组,宽度大于6.8 mm患者为非GBR组,比较2组二期修复时牙龈美学评分、探诊深度及牙槽骨吸收的差异。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GBR组牙龈美学评分显著高于非GBR组(P<0.01),GBR组与非GBR组探诊深度无显著差异(P>0.05),GBR组牙槽骨吸收显著小于非GBR组(P<0.01)。结论 使用GBR术可以减缓骨吸收速度,使存在局部牙槽骨缺损的患者达到无骨缺损患者牙种植术后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不同表面处理方法和粘接剂自酸蚀功能单体对树脂-复合材料界面即时修复粘结强度和完整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纳米树脂复合材料制作98个树脂复合材料,随机分为A1、A2、B1、B2、C、D组,各14个试件。表面未处理的试件作为阳性对照组(14个试件)。A1组用Gluma 通用粘接剂系统抛光,A2组用Gluma 通用粘接剂系统抛光、喷砂,B1组用Tokuyama Bond ForceⅡTM粘结系统抛光,B2组用Tokuyama Bond ForceⅡTM抛光、喷砂,C组仅经抛光样品组。D组仅做喷砂。采用与底物相同的树脂复合材料,对修复后试件进行剪切粘结强度(shear bond strength,SBS)测试,所有样本均进行电子显微镜扫描、测定表面轮廓,进行失效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D组修复粘结强度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P<0.05),A1、A2、B2、B1组粘结强度显著高于C、D组(P<0.05);B1、D或A1组相比,粘结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B2组、阳性对照组粘结强度无显著差异(P>0.05)。除喷砂、TBFⅡ外,阳性对照组粘合强度值显著高于A1、C组(P<0.05)。抛光后表面粘合失效率高于喷砂样本(P<0.05);抛光、Gluma处理样品粘合失败率高于抛光、TBFⅡ处理样品(P<0.05);喷砂、TBFⅡ处理的表面内聚破坏率高于抛光、TBFⅡ处理(P<0.05)。抛光技术的表面粗糙度与喷砂技术相比,较规则且粗糙度较低(P<0.05)。结论: 经喷砂处理的复合材料基材加TBFⅡ,其修复粘结性最强,且表面内聚破坏率较高,TBFⅡ处理粘合失败率低。但经喷砂处理后的材料易堆积食物残渣,而抛光后的材料则不易发生。使用喷砂处理的复合材料基材上加TBFⅡ的患者,需正确有效地维护口腔卫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拔牙位点保存对不同类型骨缺损患者骨增量的差异。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85例种植牙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行拔牙位点保存术,对照组行常规拔牙;2组再分别按照拔牙窝骨缺损类型分为一壁组(术后牙槽窝剩余1个壁)、二壁组(剩余2个壁)、三壁组(剩余3个壁)、四壁组(剩余4个壁)4个亚组,记录术后疼痛、创面愈合、感染情况,分别于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做锥形束CT(CBCT)检查,检测各组牙槽骨骨高度、骨宽度、骨宽度恢复率等,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后24 h疼痛情况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7 d均愈合良好,术后6个月均未出现创面感染和骨感染情况。2组术前牙槽嵴颊侧骨高度(buccal volume,BV)、舌侧骨高度(lingual volume,LV)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实验组BV、LV均增加,其中,一、二壁亚组增量高于三、四壁亚组,对照组BV、LV均降低,其亚组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实验组各亚组骨宽度均增加,对照组骨宽度均减少,实验组骨宽度增量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实验组中一、二壁亚组骨宽度增量高于三壁亚组,对照组一、二壁亚组骨宽度减少量较三、四壁亚组更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骨宽度平均恢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的一、二壁亚组术后平均骨宽度恢复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三、四壁亚组骨宽度恢复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同组相比,根长70%处骨宽度变化小于根长50%和根长30%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拔牙后进行拔牙位点保存较常规拔牙有助于缓解牙槽骨骨吸收和保持骨量,且骨缺损越小,骨量恢复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冲击试验测试不同厚度和材料的运动牙套缓冲及能量吸收特性.方法 :按照运动牙套的厚度和材料,将牙套分为5 组,每组6个试件.采用钟摆与力锤结合装置(摆锤)对牙套及牙列模型施加冲击能量,通过改变摆锤的释放高度而改变冲击能量的大小.应用力传感器与激光测振仪分别与数据采集和信号分析仪连接,获得锤头的人射速度、反弹速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后牙咬合板治疗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的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位患者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8例,女71例,年龄16~59岁.患者分为2组,第1组47例,治疗方案为配戴改良后牙咬合板;第2组42例,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stabilization splints and mouthguards on the athletic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golfers. For this study, eight professional golfers with a mean age of 20.5 were selected. These participants performed four trials of 10 driver swings and 10 putts with or without a stabilization splint (control group) or mouthguard. For the 4th trial, the splints were adjusted using a simple blind test so that the participants were unaware of the unilateral molar contact. The drive distance, club head speed, initial ball speed, and putting accuracy were compared and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lication of equal bilateral molar occlusion. When the bilateral molar occlusion was applied using a mouthguard or stabilization splint, the club head speed and driving distanc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oral appliance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either appliance (P < 0.05). Alternatively, the initial ball speed and putting accuracy in the presence of these appliances were in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out the presence of an appliance; however, this effec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When the mouthguards or stabilization splints were adjusted to result in unilateral molar occlusion, the club head speed and driving distance in the presence of the appliance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that were obtained without these appliances (P < 0.05). The initial ball speed and the putting accuracy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use of the appliances. No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stabilization splint and mouthguard when bilateral molar occlusion was performed. The occlusion stability that results from stabilization splints and mouthguards is thought to increase the club head speed and driving distance in professional golf player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与经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BMP2)诱导后的人牙髓细胞(human dental pulp cells,hDPCs)共培养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原代培养的hUCMSCs和hDPCs,分别通过流式细胞术、成骨诱导、成脂诱导以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细胞;使用BMP2诱导hDPCs,14 d后检查其DSPP、ALP、DMP1的mRNA表达情况;按照1∶1、1∶5、5∶1的比例直接共培养hUCMSCs与经BMP2诱导后的hDPCs,实时定量PCR检测其DSPP、ALP、DMP1、OCN、VEGF、HGF、Nanog的mRNA表达情况。根据实时定量PCR结果选取1∶1组与单独培养hUCMSCs组、hDPCs组比较,分别培养21 d后进行茜素红染色,在酶标仪上于562 nm处检测沉淀物形成情况。采用SPSS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直接共培养14 d后,1∶1细胞组的DSPP、ALP、DMP1、OCN、VEGF、HGF的mRNA表达量比单独培养的hUCMSCs组显著升高(P<0.05),而Nanog mRNA表达量比单独培养的hUCMSCs组降低(P<0.05)。茜素红染色结果显示,1∶1组的OD值显著高于hUCMSCs组(P<0.05)。结论: 将hUCMSCs与经BMP2诱导后的hDPCs按照1∶1比例共培养,可以诱导细胞向成牙本质细胞方向分化,并促进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镇静药对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腔气管导管患者的镇静作用及其可能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口腔颌面外科术后留置经鼻腔气管导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为3组,每组20例。患者入ICU后,各组患者均采用氢吗啡酮镇痛,分别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和右美托咪定镇静,分别记录入ICU镇静前(T0)和镇静开始后30 min(T1)、1 h(T2)、2 h(T3)、6 h(T4)、12 h(T5)和拔管后10 min(T6)各时间点Ramsay镇静评分和BPS镇痛评分以及生命体征;记录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咪达唑仑、右美托咪定和丙泊酚Ramsay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T3、T4、T5时,右美托咪定组BPS评分均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和丙泊酚组(P<0.05)。3组患者低血压发生率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动过缓发生率右美托咪定组显著高于与丙泊酚和咪达唑仑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和丙泊酚组患者并发躁动的人数显著低于咪达唑仑组(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丙泊酚均能满足ICU患者的镇静需要,且右美托咪定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可减少ICU患者躁动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牙周治疗在牙周-牙髓联合病变中的疗效。方法 选择109例牙周-牙髓病变患者(120颗患牙),所有患牙均经完善的根管治疗,分为A、B 2组。A组为牙周治疗组(60颗患牙),根管治疗完成2周后行牙周基础治疗;6周后仍有5 mm以上牙周袋且探诊后出血者,进行翻瓣术治疗。B组为非牙周治疗组(60颗患牙),单纯行根管治疗和龈上洁治术。术后3、6、12、24个月进行随访,观察2组患者牙周探诊深度(PD)、牙槽骨吸收程度、牙松动度(TM)等的变化。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术前、术后2年PD分别为(5.966±1.877)mm、(5.133±1.935)mm,牙周探诊深度减轻,有统计学差异。B组术前、术后2年PD分别为(5.533±1.856)mm、( 6.167±1.927)mm,牙周探诊深度显著增加。2组术前T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年,A组TM显著低于B组(P<0.05)。X线表现,A组术后2年牙槽骨吸收较术前无显著变化(P>0.05);B组术后2年,牙槽骨吸收较术前显著减轻(P<0.05)。结论 根管治疗结合牙周治疗用于牙周-牙髓联合病变能取得较好的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简单种植病例非引导植入种植体的位置偏差。方法:筛选3名医师治疗的68例简单种植牙患者,共97颗种植体,术后利用CBCT软件测量种植体颈部、尖部、角度偏差。比较3名不同医师、左右后牙与前牙区、游离端与非游离端种植体在颈部、尖部、角度偏差方面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97颗种植体颈部、尖部、角度偏差平均值为(0.76±0.57)mm、(1.41±0.90)mm、(4.76±3.68)°。医师间比较颈部、尖部、角度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后牙组间比较,3项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侧后牙与前牙相比,3项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后牙与前牙组相比,3项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游离端与非游离端比较,颈部偏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尖部、角度偏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简单病例非引导种植的总偏差与计算机导板相仿,偏差与医师经验相关,前牙组偏差小于双侧后牙组,非游离端颈部偏差小于游离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3种往复旋转单支镍钛器械预备模拟弯曲根管的效果.方法:选择115个单弯树脂模拟根管,采用随机图表法分为Reciproc组(A组,28个)、One file组(B组,29个)、Wave One组(C组,29个)和对照组(D组,29个).按照说明书要求预备模拟根管,比较4组根管预备、树脂去除量、根管清理效果、中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氧化亚氮/氧吸入舒适化技术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心电监护拔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60例年龄>65岁的老年高血压拔牙患者随机分为2组(n=30):试验组(氧化亚氮/氧吸入心电监护组)和对照组(常规心电监护组),记录T0(术前基础值)、T1(局部麻醉)、T2(手术操作)、T3(术后5 min)4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试验组组内MAP、HR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组内T0与T3时间点MAP、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余各两两时间点MAP、HR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2组T0、T3时间点MAP、HR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T1、T2时间点MAP、HR比较,试验组显著小于对照组 (P<0.05)。结论: 氧化亚氮/氧吸入舒适化技术在老年高血压心电监护拔牙中能稳定患者情绪,维持患者血压、心率平稳,从而提高患者拔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