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7月本院收治、需机械通气的RDS患儿70例,随机分为HFOV组和常频机械通气(CMV)组,比较两组患儿肺功能、并发症、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机械通气1 h后,两组患儿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平均气道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均较0 h有不同程度改善,且在1 h及6 h HFOV组较CMV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24 h后HFOV组的OI、MAP仍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短于CMV组(P〈0.05);两组气漏、支气管肺发育不良、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FOV能更好更快的改善RDS患儿的肺氧合功能,缩短病程,同时并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高频振荡通气对治疗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将52例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随机分成两组,26例采用常频机械通气(CMV)治疗,另26例采用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观察两组患儿的肺功能变化,并发症及转归等。结果:HFOV组患儿在治疗6、12、24、48h,氧浓度(Fi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OI)明显下降,a/APO2(动脉/肺胞氧分压比值)明显上升,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且与CMV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患儿上机时间、氧疗时间、病死率及并发症均较CMV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FOV能较CMV更好地改善氧合和通气功能,迅速纠正早产儿重症呼吸衰竭,减少上机时间及氧疗时间,提高存活率,疗效较CMV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患儿机械通气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行机械通气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9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俯卧位,参考组采用半卧位,观察两组患儿氧合状态(PaO2/FiO2)、呼吸频率(RR)、潮气量(VT)、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儿PaO2/FiO2、RR、VT、PaCO2、SaO2均有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儿PaO2/FiO2、PaCO2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考组,P<0.05,两组患儿动脉血pH值、FiO2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能够有效改善患儿PaO2/FiO2,保证患儿血流动力学指标稳定,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4年9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新生儿科治疗的重症MAS患儿64例,按治疗方案分为高频振荡通气(HFOV)+肺表面活性物质(PS)组、常频机械通气(CMV)+PS组、HFOV组、CMV组四组各16例,四组辅助处理措施相同。PS为注射用牛肺表面活性剂(Calsurf),在气管插管后以100 mg/kg气管内给药,患儿依次取平卧位、左侧卧位、右侧卧位、平卧位,每个体位均注入总剂量的1/4,为防止药物黏滞导致气道阻塞,注药时采用复苏囊加压通气,注药完毕后继续接呼吸机辅助通气。观察记录四组患儿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气分析、PaO2/FiO2、氧合指数(OI)及机械通气时间、住院时间、转归情况。结果:HFOV+PS组死亡2例,CMV+PS组死亡3例,HFOV组死亡3例,CMV组死亡4例,其他患儿均治愈出院,四组患儿的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儿治疗前(0 h)pH、PaO2、PaCO2、PaO2/FiO2、O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改善,其中HFOV+PS组改善最为显著,其在治疗2、12、24、48 h时与另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HFOV+PS组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是(93.6±41.2)h,平均住院时间是(15.8±5.1)d,均短于另三组(P均<0.05)。结论:HFOV联合PS治疗重症MAS,可迅速改善通气和氧合功能,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林正兵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9):1221-1222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在严重胸部外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应用机械通气治疗的严重胸部外伤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通气时间、血气分析指标、病死率以及机械通气并发症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饱和度(SpO2)、氧合指数(PaO2/FiO2)、潮气量(VT)明显改善(均P<0.05),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PaO2、PaO2/FiO2、VT改善优于传统通气模式组(均P<0.05),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通气模式组通气时间和病死率为(9.5±2.5)d和25.0%(10/40),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通气时间和病死率分别为(6.2±2.0)d和6.9%(4/58);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呼吸机所致肺损伤、呼吸机相关肺炎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通气模式组(P<0.05),MODS发生时间较传统通气模式组明显延迟(P<0.05).结论 机械通气是治疗严重胸部外伤并发ARDS的重要手段,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相比传统通气模式具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入院的100例重度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早期机械通气治疗,实验组加用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气指数与呼吸功能、相关临床指标与并发症.结果 实验组患儿治疗后pH、PaO2与a/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aCO2、FiO2、MAP、OI与肺动脉压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NICU时间、NICU费用、总住院时间与总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儿总体并发症发生率(46% vs.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机械通气联合一氧化氮吸入治疗新生儿重度呼吸衰竭的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具有借鉴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和建立重症肺炎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85例,根据患者24 h内是否行机械通气治疗分为机械通气组(123例)和非机械通气组(62例)。统计2组患者性别、年龄,入院时动脉血氧分压[p(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O2]、氧合指数(OI)等血气分析指标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的差异。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影响重症肺炎患者需要行机械通气的危险因素,根据筛选后的指标构建预测模型,并绘制列线图。通过受检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价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非机械通气组相比,机械通气组患者年龄、p(A-a)O2、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动脉血p(CO2)升高;降钙素原(PCT)、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OI、动脉血p(O2)降低(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I、p(O2)、p(CO2)、p(A-a)O2是患者是否需要机械通气的独立影响因素,上述5个指标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AUC=0.827,95%CI:0.785~0.898)和精准度,优于传统的p(O2)+ p(CO2)+OI模型和OI模型。结论 基于患者年龄, p(O2)、p(CO2)、OI、p(A-a)O2等参数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准确预测重症肺炎患者早期是否需要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新生儿肺出血(Neonatal pulmonary hemorrhage,NPH)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 选择2008年5月1日至2013年4月30日在我科住院,符合新生儿肺出血诊断标准的62例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给予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对照组给予机械通气治疗,其他支持及对症治疗两组一致.比较两组患儿的肺氧合功能、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住院时间、合并症及转归.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PaO2/FiO2逐渐上升,治疗后6、12、24 h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在同一时间点比较,观察组氧合功能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肺出血时间、上机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愈27例,死亡3例,放弃治疗2例;对照组治愈20例,死亡6例,放弃治疗4例.结论 机械通气联合肺表面活性物质可以显著提高肺出血新生儿的氧合功能,缩短出血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西地那非联合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足月新生儿肺动脉高压(PPHN)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PPHN患儿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时间段治疗措施不同分为HFOV组、常频机械通气(CMV)+西地那非组、HFOV+西地那非组.分析各组患儿治疗前、治疗3、6、12 h后的P/F比值、氧合指数(OI)、肺动脉压力,以及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转归.结果 治疗3、6、12 h后HFOV+西地那非组P/F、OI、肺动脉压力均优于CMV+西地那非组和HFOV组,CMV+西地那非组优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西地那非组机械通气时间、氧疗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CMV+西地那非组和HFOV组,CMV+西地那非组短于HFOV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患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西地那非联合HFOV治疗PPHN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肺动脉高压患儿的氧合情况,显著缩短患儿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但对患儿病死率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重型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患儿分别实施保护性通气策略及传统机械通气模式,观察其预后、并发症等临床指标的研究,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MAS机械通气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需要机械通气的50例MAS患儿随机分为保护通气组和传统通气组,每组25例.保护通气组采用小潮气量〈5~8ml/kg或PIP〈25 cmH2O,相对高PEEP通气参数;传统通气组采用传统通气参数,两组除机械通气外均给予综合治疗.对两组患儿疾病极期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结果、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发生率及病死率、上机、氧疗及住院时间等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及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保护通气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和平均气道压(MAP)分别为(22.1±2.1)cmH2O、(9.6±2.8)cmH2O,明显低于传统通气组(27.2±3.5)cmH2O、(13.3±3.2)cmH2O(p〈0.01);呼气末正压(PEEP)为(4.7±0.5)cmH2O,明显高于传统通气组(3.2±0.8)cmH2O(P〈0.01);两组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时间(Ti)和通气频率(VR)差异无显著性.保护通气组PaCO2为(52.6±6.4)mmHg,高于传统通气组(41.3±9.4)mmHg,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PaO2分别为(60.5±18.5)mmHg、(68.2±17.8)mmHg,差异无显著性(P〉0.05).保护通气组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传统通气组(24%),两组比较,P〈0.05;保护通气组病死率(16%)明显低于传统通气组(48%),两组比较,P〈0.05;两组患儿上机、氧疗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治疗MAS优于传统机械通气方式,改善肺部气体氧合,维持适当血氧分压,减少并发症,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1.
阳倩  刘丹彦△ 《天津医药》2020,48(9):866-870
摘要:目的 探讨单肺通气前低氧预处理(HPC)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氧合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本院择期行肺叶切除术患者5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每组29例。麻醉诱导插管对位后在行单肺通气(OLV)前,处理组缺氧使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降至0.90,随即复氧使SpO2回升至1.00后持续通气3 min,重复2次,每次SpO2为0.90时进行动脉血气分析,并记录SpO2由1.00降至0.90的缺氧耐受时间。对照组实施常规通气。2组均在麻醉前(T)、OLV前(T0)、OLV 30 min(T1)、OLV 60 min(T2)、OLV 90 min(T3)抽取桡动脉及颈内静脉血测血气并计算肺内分流率(Qs/Qt),同时在T0、T1、T2、T3时刻检测血小板计数(PLT)及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记录OLV时间、术中各时刻的生命体征及气道压(Peak)。结果 2组OLV各时点平均动脉压 (MAP)、SpO2、心率(HR)、Peak、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2)]、pH、血红蛋白(Hb)、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次HPC过程中,缺氧耐受时间由(6.9±1.3)min延长至(7.9±1.1)min(P<0.05),未观察到严重不良反应。OLV后2组动脉血氧分压 [p(O2)]水平较OLV前明显下降,但对照组各时间点p(O2)较处理组下降更明显,OLV后2组Qs/Qt较OLV前升高,对照组各时间点Qs/Qt较处理组升高更明显(P<0.05或P<0.01)。2组PLT、M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肺通气前对患者行低氧预处理是安全的,可以降低患者OLV期间肺内分流率、提高氧分压、改善肺叶切除术患者的氧合,其作用与血小板计数及功能的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2.
朱柳杰  任广立  谢聪  张庆梅  谢国强 《天津医药》2019,47(10):1067-1072
摘要:目的 比较经鼻间歇正压通气(NIPPV)联合经鼻持续正压通气(NCPAP)与单独N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 窘迫综合征(RDS)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8年1月—2019年6月收治的102例RDS患儿随机分为NIPPV+NCPAP 组(50例)和NCPAP组(52例),比较应用NIPPV+NCPAP和NCPAP治疗RDS患儿后,2种方法在改善呼吸频率、改善 氧合、降低乳酸值、减少通气失败及相关并发症之间有无差异。根据通气结局将全体患儿分为通气失败组(34例)和 通气成功组(68例),分析2组患儿吸入氧体积分数(FiO2)及乳酸变化对通气结局的影响。结果 NIPPV+NCPAP组 通气支持1、6、12 h时,在降低呼吸频率、提高氧分压、改善氧合方面显著优于NCPAP组(均P<0.05);NIPPV+NCPAP 组血乳酸随通气时间呈下降趋势,通气12 h时,血乳酸显著低于NCPAP组(P<0.05);NIPPV+NCPAP组通气失败及 呼吸暂停比例显著低于NCPAP组(均P<0.05);而2组患儿无创通气时间、脱离无创后单独吸氧时间、达全肠道喂养 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因烦躁使用水合氯醛镇静次数、喂养不耐受、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动脉导管未 闭、颅内出血、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等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通气成功组相比,通气失败 组患儿出生2 h内FiO2≥0.30及乳酸值持续升高者明显较多(均P<0.05)。结论 应用NIPPV联合NCPAP无创通气 策略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联合珂立苏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MAS)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本院43例MAS患儿随机分成控制性机械通气(CMV)组23例和HFOV组20例。HFOV组应用高频振荡通气,CMV组常规机械通气,两组均联合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珂立苏治疗。监测两组通气治疗0、2、12、24、48h后反映肺氧合功能的指标吸入氧浓度(FiO2)、氧合指数(OI)、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肺泡氧分压(a/Ap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儿的呼吸机使用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及临床转归的差异。结果两组患儿联合珂立苏通气治疗后反映肺氧合功能的各参数在不同时间点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HFOV组在时限和程度上要比CMV组显著;HFOV组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比CMV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FOV组肺气漏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CMV组(P<0.05),而病死率与Ⅲ度以上颅内出血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高频振荡通气联合珂立苏治疗重症MAS,肺氧合功能改善快,上机时间、氧疗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并发症减少,可作为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抢救性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保护性单肺通气在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行传统方法单肺通气,潮气量为10ml/kg,呼气末正压为0cmH2O;观察组患者行保护性单肺通气,潮气量为8ml/kg,呼气末正压为5cmH20。分别在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开始后1h(T2)、单肺通气开始后2h(T3)及术后2h(T4)监测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CVP)的变化,分析动脉血气指标并计算出氧合指数(OI),检测外周血中炎症介质(IL-6、IL-8、IL-10)。结果两组OI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OI在T2、T3时明显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IL-6、IL-8的血清浓度T2时明显高于T1时(P〈0.05),IL-10于T3、T4时明显高于T1时(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3、T4时IL-6、IL-8血清浓度均较低(P〈0.05),IL-10浓度明显较高(P〈0.05)。结论保护性肺通气能够维持相对较好的OI,减轻了食管癌根治术肺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工通气加持续气道正压(CPAP)的方法在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中的临床效果,探讨其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60例在静脉复合全麻下行气管异物取出术的患儿,随机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采用人工通气加持续气道正压的通气方法,即在麻醉诱导完3min置入支气管镜,经支气管镜侧孔连接麻醉机行人工通气,同时给予高流量(10-15L/min)新鲜气流以保持持续气道正压;B组采用高频喷射通气(HFJV),频率为60-100次/min。若术中SpO2〈90%,则退出支气管镜予面罩通气,氧合改善后再行取异物。入室后监测MAP、HR、ECG、SpO2和PETCO2,定时采血测定PaO2和PaCO2等。记录入室即时(T0)、入镜即时(T1)、入镜后5min((T2)、入镜后10min(T3)及术毕(T4)时MAP、HR、SpO2、PaO2和PaCO2值。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记录其退镜率和术毕插管率。结果两组患儿一般情况和M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R在麻醉后比入室时明显下降(P〈0.01),但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pO2和PaO2在麻醉后均比入室时明显升高(P〈0.01),同时A组PaO2在入镜后不同时段均明显高于B组(P〈0.05)。两组PaCO2在入镜后逐渐升高,但A组升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P〈0.05或0.01)。两组退镜率和插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B组总退镜和插管次数略高于A组。结论人工通气加持续气道正压的通气方法用于小儿气管异物取出术安全可行,可控性较好,呼吸功能影响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