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分析探讨多普勒超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方法选择132例淋巴结增大病例,按病理或抗感染治疗结果分为淋巴结炎86例(组1)、淋巴结结核14例(组2)、恶性淋巴瘤10例(组3)、转移性淋巴结22例(组4),用高频探头及彩色多普勒(CDFI)对其进行图像分析和数据测定.结果组1增大淋巴结周围多可见毛玻璃样炎性反应区,动脉血峰值流速(Vp)为(22.75±8.00)cm/s,阻力指数(RI)为0.62±0.03;组2早期淋巴结周围也可见炎性反应区,后期有淋巴结融合、坏死液化及钙化,Vp为(19.42±13.22)cm/s,RI为0.72±0.09;组3大多淋巴结内可见丰富的分支状或紊乱血流,部分有"穿结征"或动静脉分流,Vp为(26.69±20.35)cm/s,RI为0.78±0.23;组4多有恶性肿瘤病史或可找到原发病灶,淋巴结内也可见动静脉分流现象,Vp为(55.54±41.87)cm/s,RI为0.81±0.13.结论①异常形态淋巴结+"穿结征"或动静脉分流其中一项可初步判定为恶性.②异常形态淋巴结+高Vp及高RI则不排除恶性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腹膜后肿大后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声像图特征与临床实用价值。方法对48例(95枚)腹膜后淋巴结肿大的患者在行组织活检前应用彩超观察内部回声,血流特点,大小及其形态特征,多普勒测值(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改变)结果良性肿大淋巴结多呈椭圆形,内部回声尚均质,但结核性肿大淋巴结内见钙化强回声及液化,并破溃与周围组织粘连成团,界限不清,血流为零星,阻力指数在0.42~0.55,为低阻力型;恶性肿大淋巴结多呈类圆形及圆形,内部回声不均匀、稍低,边界欠规则,血流极其丰富,有者达包膜下,呈树枝状分布,走形迂曲,阻力指数0.59~0.79,为高阻力型。结论通过对淋巴结超声测值即大小及形态特征,结合内部回声,与周围组织关系,血流分布情况,阻力指数等改变,对淋巴结良恶性鉴别具有使用价值,可作为肿大淋巴结病因诊断的首选方法,并为进一步穿刺活检及超声造影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药指南》2018,(5)
目的本实验主要探究在颈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中运用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本次实验研究范围限定在我院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102例颈部浅表淋巴结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是良心淋巴结组和恶性淋巴结组,对比超声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分析超声检查的准确性以及良性淋巴结与恶性淋巴结超声图像差异。结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102例颈部浅表淋巴结患者中有54例良性淋巴结患者,48例恶性淋巴结患者;在超声检查中检出良性淋巴结患者52例,准确率为96.29%,检出恶性淋巴结患者48例,准确率为100%;良性淋巴结组与恶性淋巴结组相比,大小、L/S、淋巴结门、边界、血流类型等方面具有明显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结论对颈部浅表淋巴结患者采用超声诊断来鉴别良、恶性淋巴结准确率较高,具有重大的价值,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动态增强MRI(DCE-MRI)在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56例直肠癌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50例直肠正常者作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MRI常规序列、IVIM-DWI及DCE-MRI检查,观察各组IVIM-DWI参数及TIC参数,分析IVIM-DWI、DCE-MRI及其联合诊断直肠癌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真实扩散系统、灌注分数、表现扩张系数均降低,最大信号强度、强化至峰值时信号强度、早期增强率均升高(P<0.05);IVIM-DWI对直肠癌T分期诊断总准确率为75.00%,DCE-MRI为80.36%,联合诊断为87.50%.结论 IVIM-DWI、DCE-MRI对直肠癌及其T分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二者联合检测能有效提高直肠癌T分期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8例浅表淋巴结患者进行高频超声检查,鉴别患者淋巴结的良恶性,并与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高频超声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准确率90.5%,误诊20例。良性淋巴结的长径和短径值分别为(2.2±0.8)cm、(1.0±0.4)cm,恶性淋巴结长径和短径值分别为(3.4±1.0)cm、(1.7±0.9)cm,恶性组数值均显著大于良性组(t=9.13、5.11,均P<0.05)。恶性组RI为(0.44±0.06),良性组RI为(0.83±0.2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6,P<0.05)。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在淋巴结节良恶性诊断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结合淋巴结内部血流及形态等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能够有效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低位直肠癌术中行侧方淋巴结清扫的临床价值。方法对低位直肠癌45例患者随机分为侧方清扫组30例行直肠癌扩大根治术(包括上方、侧方淋巴结清扫),传统清扫组15例行传统直肠癌根治术。结果侧方清扫组7例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转移率23.33%,低分化腺癌及黏液腺癌发生侧方淋巴结转移率比高、中分化腺癌高出4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侧方清扫组3年生存率明显高于传统清扫组。结论对低位直肠癌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可降低盆腔复发,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提高生存率,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乙状结肠、直肠癌患者64例,按手术方式将其分为腹腔镜组与常规开腹组,各3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淋巴结清扫数目、医疗费用、术后保留导尿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腹腔感染、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肠梗阻)发生率以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腹腔镜组1例中转开腹手术。腹腔镜组较常规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少[(85.6±30.4)、(140.8±75.1)mL]、切口长度短[(6.6±2.5)、(15.5±4.3)cm],且腹腔镜组的排气时间[(2.5±0.7)d]、术后尿管时间[(3.5±0.5)d]和术后住院时间[(8.2±1.3)d]均较常规开腹组[(3.6±1.4)、(5.6±1.4)、(10.3±1.1)d]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手术时间[(150.5±30.7)、(145.2±35.6)min]、淋巴结清扫数目[(11.4±4.2)、(10.3±5.1)个]、医疗费用[36 365.3、34 672.6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6%(5/32)、18.7%(6/32)]及术后随访生存率[78.1%、75.3%]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乙状结肠、直肠癌根治术较常规开腹根治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是治疗乙状结肠、直肠癌安全、可行的方法,但术者需有丰富的腹腔镜手术和结直肠外科手术经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3.0T增强磁共振功能成像在诊断直肠癌良恶性淋巴结中的应用。方法 收集2020年7月1日~2021年12月31日在我院就诊的直肠癌患者70例,均进行3.0T动态增强MRI (为MRI组,n=70例)与CT检查(为CT组,n=70例)。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评价指标(包括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病理分期检查方面的差异性;MRI组检查良恶性影像特征和CT组淋巴结影像。结果 MRI组准确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组,差异有意义(P=0.021);MRI组病理分期检查准确率91.04%显,CT组81.82%,差异有意义(P=0.046);MRI组检查良恶性影像特征:恶性影像浆膜面浸、静脉包绕征、肠周脂肪混杂信号征,均高于良性影像,差异有意义(P=0.000);CT组淋巴结影像:恶性影像淋巴结的大小、淋巴结个数均高于良性影像,差异有意义(P=0.000)。结论 与常规CT比较,3.0T动态增强MRI有效提高直肠癌区域良恶性淋巴结诊断准确率,尤其对病理分期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超声显像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70个浅表肿大淋巴结形态、长径与横径比值,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CDFI)特征.结果 良性肿大淋巴结形态多为椭圆形,长径与横泾之比多≥2,可显示淋巴门,皮髓质分界清楚,髓质居中,CDFI显示为淋巴门型血流,恶性转移性淋巴结肿大形态多为圆形,长径与横径之比<2,淋巴门结构不清,髓质结构消失,呈单一的低回声或弱回声,CDFI显示血流分布多呈非淋巴门型.结论 超声显像对浅表淋巴结良、恶性鉴别有重要意义,为临床诊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诊断淋巴结良、恶性中的实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4例经临床随诊、手术病理证实的淋巴结病变的声像图表现,比较良、恶性组肿大淋巴结的大小、形态、纵径/横径(L/S)、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CD-FI)及脉冲多普勒(PWD)特征。结果:良、恶性肿大淋巴结的L/S值分别为(2.06±0.34)、(1.21±0.27)。淋巴门处髓质主干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max)分别为(15.90±6.43)、(25.35±8.58)cm/s;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min)分别为(7.04±1.50)、(6.32±1.74)cm/s。阻力指数(RI)分别为(0.50±0.08)、(0.82±0.09),四项指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高频超声对鉴别淋巴结的良恶性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林国栋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23,29(4):554-558
目的 观察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联合检测直肠癌分期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影像科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收治的150例直肠癌患者资料,其中男83例,女67例,年龄31~68(49.35±9.64)岁,均行DWI及DCE-MRI检查,以术前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t检验比较直肠癌分化程度与检测参数ADC值及Ktrans值的关系,χ2检验DWI检测、DCE-MRI检测及联合检测对肿瘤T分期的诊断价值。结果 150例患者病理学结果显示,黏液腺癌患者16例,ADC均值为(1.179±0.173)mm2/s,黏膜性腺癌患者134例,ADC均值为(0.896±0.141)mm2/s,黏液腺癌组ADC值显著高于黏膜性腺癌组(t=4.328,P<0.05);黏膜性腺癌组ADC值随分化程度的升高而升高,Ktrans值随分化程度的升高而降低,且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47.548、51.125,均P<0.05);术前DWI检测T1、T2、T3、T4期的准确率分别为83.33%(10/12)、86.36%(38/44)、94.67%(71/75)、89.47%(17/19),总准确率为90.67%(136/150);DCE诊断T1、T2、T3、T4期的准确率分别为78.57%(11/14)、88.64%(39/44)、95.95%(71/74)、94.44%(17/18),总准确率为92.00%(138/150);DWI结合DCE诊断T1、T2、T3、T4期的准确率分别为92.31%(12/13)、93.02%(40/43)、97.30%(72/74)、90.00%(18/20),总准确率为94.67%(142/150)。结论 DWI结合DCE-MRI检查有助于提高直肠癌分期诊断的准确性,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结合扩散加权成像(DWI)评估肝癌介入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江汉大学附属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行介入治疗的120例肝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按治疗疗效不同分为有效组71例与无效组49例,其中有效组男性52例,女性19例,年龄(53...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像(DWI)信号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在肝脏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3~2013—05120例185个肝占住性病灶,其中肝囊肿77个病灶,肝血管瘤75个病灶,肝细胞癌33个病灶进行DWI扫描,并测量表现扩散系数值(ADC值)。结果;肝囊肿、肝血管瘤、原发性肝细胞癌ADC值分别为(2.63±0.11)×10^-3mm^2/s、(1.72±0.12)×10^-3mm^2/s、(1.03±0.08)×10^-3mm^2/s,ADC值逐渐减小。各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分析肝内病灶DWI信号及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在常规肝脏检查应用扩散成像能够检测出平扫无法发现的小病变,但是定性诊断还是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分析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前列腺癌的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检查及动态增强扫描,并与病理学检查结果对比,分析其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前列腺癌患者的ADC为(0.81±0.09),最大强化率为(138.98±36.34),1 min强化率为(132.87±35.35),2 min强化率为(133.09±41.21),流出分数为(17.72±7.88).与病理学检查诊断结果对比,2种检查方法对前列腺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使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效果较为理想,与病理学诊断较为接近,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磁共振成像(DWMRI)及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PET)在良、恶性淋巴结鉴别中的价值。方法 18只健康新西兰白兔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建立淋巴结炎模型和淋巴结转移模型。在常规图像基础上测量两组淋巴结的扩散系数(ADC)及标准摄取值(SUV)。结果恶性淋巴结的ADC值及相对表观扩散系数(rADC)明显大于良性淋巴结(P<0.05)。恶性淋巴结的早期标准摄取值(SUVearly)及延迟标准摄取值(SUVdelay)明显大于良性淋巴结(P<0.01)。结论 DWMRI能够有效的区分良、恶性淋巴结,与PET成像效果相似。其中rADC值诊断能力优于ADC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3.0 T MRI在直肠癌术前分期和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肠镜及病理确诊的103例
直肠癌患者资料,通过术前MRI影像判断T分期、是否出现肠旁淋巴结转移和筋膜受累,并测量肿瘤下缘-肛缘距离,
将MRI分期和评估结果与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 MRI诊断T1~2期5例,T3期72例,T4期26例,病理诊断T1期
5例,T2期16例,T3期60例,T4期22例,MRI T1~2、T3、T4期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23.8%和100%、96.7%和
67.4%、90.9%和92.6%,两者一致性较好(Kappa=0.748,P<0.01)。MRI诊断肠旁淋巴结转移74例,术后病理诊断肠
旁淋巴结转移66例,MRI诊断肠旁淋巴结转移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2.4%、64.9%(Kappa=0.601,P<0.01)。接受肛
门切除术的18例患者中,MRI测量的肿瘤下缘-肛缘距离与术后大体标本差值≤6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65例MRI判断筋膜受累阴性者均与术后病理诊断一致,38例MRI判断筋膜受累阳性者,其中12例为假阳性;MRI判
断筋膜受累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 100.0%、84.4%,MRI 和病理诊断的一致性较好(Kappa=0.732,P<0.01)。结论
3.0 T MRI可准确地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和评估,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在前列腺癌(PCa)诊断中的价值, 并分析感兴趣区表观弥散系数值(ADC)与临床分期、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相关性。方法 分析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确诊的47例PCa患者, 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扫描及DWI检查, 在常规MRI图像上观察前列腺病灶的位置、大小、信号及累计范围, 观察病灶区DWI信号并测量ADC值。结果 47例PCa患者中, 29例位于外周带, 14例位于中央带, 4例同时累及中央带和外周带, 所有病例DWI上均表现为高信号或稍高信号, 在相应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或稍低信号;PCa病灶平均ADC值约为(0.97±0.33)×10-3 mm2/s, 与临床分期及血清PSA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54, -0.66, P<0.05)。结论 MRI常规序列联合DWI检查及血清PSA检测可以提高PCa的诊断, 测量病灶的ADC值有助于对PCa的临床分期进行初步评估, 进而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弥散加权成像(diuff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技术方法及所获得的参数在乳腺良、恶性疾病鉴别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乳腺病变30例,共计病灶35个。行弥散加权成像、常规T2W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造影剂为Gd—DTPA(30ml),生理盐水20ml,注射速度3ml/s。经肘前静脉高压注射器团注。将所得图像传送MultiModalitu工作站得ADC图及时间一信号曲线。结果DWI显示100%的恶性病变(16/16)和94.7%的良性病变(18/19),敏感性为97.1%(34/35)。相对ADC值的良性/正常、恶性/正常组有显著性意义。增强扫描显示良、恶性病变的形态特征有显著性意义。结论ADC值结合MR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正确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值对乳腺肿块鉴别诊断价值,提高乳腺癌的诊断特异性.方法 对93例105个乳腺肿块患者行常规MR平扫DWI成像,测量ADC值.结果 37例43个良性病灶的平均ADC值:(1.37±0.36)×10-3 mm2/s,最大、最小ADC差值(0.63±0.19)×10-3mm2/s;58例62个恶性病灶的平均ADC值:(0.90±0.53)×10-3mm2/s,最大、最小ADC差值(0.91±0.27)×10-3 mm2/s;两者平均ADC值,最大、最小ADC差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绘制诊断良、恶性病变ADC值ROC曲线,以1.1×10-3mm2/s作为临界值作为判断良、恶性的标准,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72%;以1.0×10-3mm2/s为临界值,特异性可提高到84%.而敏感度降为60%.以最大、最小ADC差值0.75×10-3mm2/s为临界值,敏感性为67%,特异性为68%,如以0.80×10-3mm2/s为临界值,敏感性为53%,特异性为82%.结论 DWI的ADC值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部淋巴结病变患者采用常规磁共振(MRI)联合弥散加权成像(DWI)定性诊断临床价值。 方法 选取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确诊为腹部淋巴结病变的患者80例,分为恶性组(52例)与良性组(28例),比较与分析两组患者间MRI影像学表现特征,并对MRI、DWI及联合MRI与DWI定性诊断价值进行评价分析。 结果 恶性组:52例患者中,单发者16例、多发者36例,病变位置主要为肝门和肝胃间隙及门腔间隙等区域;形态:单发者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者主要为不规则分叶状或团块状或块状,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良性组:单发者22例、多发者6例,病变位置主要为肝门区域和门腔间隙及肠系膜根部或周围;形态:单发者主要为圆形或类圆形;多发者中4例为粘连并融合成块且周围脂肪间隙模糊,2例表现为串珠状且边界清晰。恶性组囊变率为78.85%与良性组64.29%比较,χ2=1.99,P=0.153;环形强化率48.08%,明显高于良性组14.29%,χ2=8.99,P=0.000。联合MRI与DWI定性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MRI或DWI定性诊断准确率,P<0.05。良性组淋巴结ADC值平均为(1.691±0.298)×103 mm2·s-1,明显高于恶性组(1.048±0.192)×103 mm2·s-1,t=11.71,P=0.00。 结论 联合磁共振与弥散加权成像对临床定性诊断腹部淋巴结病变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