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以来采用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病例共计54例,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 54例患者的治疗均成功,患者手术之前Cobb角平均度数为(30.14±9.14)°,术后恢复至(5.23±6.31)°(P<0.05);术前前椎体前缘高度平均为(42.67±17.11)°,术后恢复至(95.11±10.07)°;在患者出院之后的回访中可见,所有患者骨折恢复良好,无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情况发生。结论采用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表现,术后患者情况稳定。  相似文献   

2.
文云 《当代医学》2014,(32):86-87
目的针对伤椎置钉GSS系统应用于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疗的应用价值与临床疗效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0年3月~2010年11月萍乡市湘东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60例。对60例患者采用伤椎置钉Gss系统进行治疗。结果就诊的60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病情均已好转,骨折断裂部位复位情况良好。在术后随访的9~24个月中,患者病症均已获得明显改善,同时无并发症情况发生。结论运用伤椎置钉Gs8系统对患者进行治疗,疗效十分显著,患者病情均有好转,骨折断裂部位均有不同程度的复位。同时,伤椎置钉OSS系统治疗后,患者无不良反应,因此具有可操作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GSS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1年6月本院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神经损伤,其中根据Frankel分级标准:A级4例,B级4例,C级20例,D级15例,E级7例。对所有患者均应用GSS系统加伤椎置钉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对疗效进行观察。结果: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随访1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和脊髓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的椎体前后缘高度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P〈0.05);Cobb角与术前相比也有明显缩小(P〈0.05);除2例脊髓神经损伤为A级的患者以外,其余患者的脊髓神经损伤均有1-3级的恢复。结论:应用GSS系统加伤椎置钉的方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疗效确切,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增加术后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GSS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8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伤椎置钉GSS系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椎体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02%(40/43),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72.09%(3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给予伤椎置钉GSS系统内固定治疗,可很好地纠正脊柱骨折脱位,进而较好复位,同时加强术后脊柱的稳定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可行性和手术疗效。方法: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胸腰段脊椎骨折50例,对其行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并观察术后患者Cobb角变化、骨折复位以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50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随访1~2年。手术之前Cobb角(30.12±9.09)°,手术之后恢复到(5.21±6.34)°(P〈0.05)。手术之前椎体前缘高度为正常的(42.67±17.12)%,手术之后恢复为正常的(95.12±10.09)%(P〈0.05)。且手术之后未发性感染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结论:对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采用GSS加伤椎置钉系统治疗,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GSS系统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5例行伤椎置钉GSS系统治疗的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5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患者Cobb角明显优于手术前(P0.05),除2例A级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脊髓神经损伤均有1-3级恢复,且本组患者均无术后感染、内固定松动、断裂现象发生。结论:给予胸腰段脊椎骨折患者伤椎置钉GSS系统治疗可取得良好的复位效果,且术后稳定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应用经伤椎单侧与双侧置钉短节段GSS系统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1年9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收治并行伤椎置钉短节段GSS系统固定的脊柱胸腰段骨折脱位病例71例,根据所行术式分为经伤椎单侧置钉短节段GSS系统固定组及经伤椎双侧置钉短节段GSS系统固定组,其中单侧组41例,双侧组30例。回顾各组患者治疗的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平均输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术后1年)的X线表现等指标,并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1.双侧组患者手术时间、总出血量、输血量均较单侧组多,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45、0038、0.004),余指标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内比较术后1月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双侧置钉短节段GSS系统固定组内固定最优,稳定性好,但与单侧比较手术时间较长及出血量较多、输血量较大,各有优劣,当视情况而选择最优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程伟峰  王笑山 《吉林医学》2011,(30):6387-6388
目的: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伤椎置钉单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2年5月收治的86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均采用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AF)组(46例)和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组(50例),前者采用椎弓根螺钉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后者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进行治疗,最后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椎前后缘高度均显著高于术前,而术后Cobb角均显著低于术前,组内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而组间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组患者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少于AF组,组间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F及GSS的临床应用效果相近,尤以GSS的治疗效果更优,具有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安全性高、复位效果佳等众多优点,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后路短节段联合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结果 选择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54例,采用后路短节段内固定联合伤椎置钉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对患者术前术后的x线片进行测量,测量其伤椎高度恢复的比例以及后凸角度的纠正情况.结果术前骨折椎体高度(57.5±16.4)%,节段后凸角度(20.7±9.5).;术后骨折椎体高度(93.5±11.5)%,节段后凸角度(5.9±7.4)°.手术前后骨折椎体高度和节段后凸角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有条件地应用伤椎置钉技术有利于后路术中复位以及纠正后凸畸形,并且增加内固定系统的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3月至2010年5月我院应用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患者34例.经过6~24月的随访,随访内容包括患者术前及术后疼痛VAS评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及末次随访时伤椎高度的丢失及内固定物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VSA疼痛评分平均0~1分,经局部理疗后完全缓解,无需服药治疗;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较术前至少降低1级或恢复正常;所有病例术后X线检查均获得了骨性愈合,伤椎的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脱落及断裂.结论 后路经伤椎置钉短节段椎弓根钉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较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手术能更好的维持伤椎的复位高度,减少内固定松脱及断裂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治疗胸腰段骨折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均选取后路单节段伤椎椎弓根螺钉进行内固定,并通过伤椎植骨手术融合措施治疗。持续529个月随访,判断其VAS疼痛评分、神经功能ASIA评分、椎体高度、伤椎后凸畸形等改变情况。结果:经手术治疗后,患者VAS疼痛评分显示0分为16例,1分为12例,均不必药物治疗。患者神经功能均得到痊愈;经X线检查高度恢复效果良好,伤椎高度恢复96%,椎体高度丢失率为1.4%。所有患者均完成骨性融合,未出现假关节。结论:依据患者适应证,应用后路单节段伤椎内固定方法能够有效治疗胸腰段骨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后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采用伤椎置钉内固定治疗的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经过6~8个月的随访,神经功能和Cobb氏角与术前比较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伤椎植骨置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段椎体骨折脱位,是将原有的四边固定改为六边固定,在不增加切口长度的基础上,使作用于固定钉的应力更为分散,有效的减少断钉.退钉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进行分析,对于该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总结,其中尽可能以近10年内的文章作为参考文献.结果 通过对上述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使用该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复查X线片显示,大多数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内固定物无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的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我院收治的3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椎体高度及椎体复位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明显高于术前,Cobb角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固定有利于矫正胸腰段脊柱骨折后凸畸形,强化钉棒系统内固定稳定性,防止术后椎体高度严重丢失现象,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伤椎置钉单节段内固定植骨技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33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治疗方法均采取在伤椎及上位椎部分采取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法进行治疗,在椎间植骨或是置入椎间融合器。结果: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至12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的骨折均愈合,术后2周和术前对比,患者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的比值和Cobb角均存在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8个月比术后2周后的各项观察指标无较大差异(P0.05)。结论:采取经伤椎置钉短节段内固定法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脱位具有复位好,在矫正后凸畸形的同时,有效的降低了术后椎体高度丢失、内固定器械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本文的主要目的 在于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查阅近20年内关于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国内外文献,将其进行比较分析,对该治疗方法 的临床效果进行评价总结,术后X线片显示,绝大多数患者的椎体高度无明显丢失、无内固定物松动、无断钉断棒等并发症。因此,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传统跨伤椎内固定术式具有明显的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伤椎植骨结合伤椎置钉6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应用伤椎植骨结合伤椎置钉6钉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37例,随访6~28个月,平均13.2个月,观察术后即刻椎体高度恢复、后凸畸形改善情况和末次随访时矫正高度丢失情况、后凸角度丢失、神经功能恢复及内固定情况。结果 26例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22例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4例无变化。术后即刻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基本矫正。末次随访时未发生内固定断裂,伤椎高度和后凸角丢失轻微。结论伤椎植骨结合伤椎置钉6钉固定固定治疗胸腰段骨折是治疗胸腰段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伤椎内植骨置钉椎弓根钉后路短节段固定的操作方法及效果.方法 自我院接诊后路切开复位经椎弓根内固定治疗胸腰段单节段椎体压缩骨折的病例中选取27例本研究对象,均给予其后路切开复位经椎弓根内固定,观测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前术后疼痛、椎体压缩率及后凸Cobb角变化.结果 手术时间(89.54±7.92)min,术中出血量(260.22±27.31)mL;术前VAS评分(8.46±0.42)分,术后2dVAS评分(3.01±0.41)分,末次随访VAS评分(0.95±0.28)分(P<0.05);术前椎体压缩率(44.20±4.63)%,术后2 d椎体压缩率(4.16±0.82)%(P<0.05);术前后凸Cobb角为(21.95±2.64)°,术后2d后凸Cobb角为(5.62±1.17)°(P<0.05).结论 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治疗中,伤椎内植骨置钉椎弓根钉后路短节段固定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缩小椎体压缩率和后凸Cobb角,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